天文學家Ryan Hickox等人,結合歐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的12米APEX電波望遠鏡(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與LABOCA相機的觀測資料,以及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和其他觀測設備的資料,發現早期宇宙最強力的恆星誕生階段,與現今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星系之間最有力的關連性。在宇宙早期的年少時代,這些星系中的恆星形成現象一度非常劇烈,但後來卻驟然終止,使得這些星系的總質量雖然非常龐大,但整個星系卻死氣沈沈,僅有年少時代形成的恆星隨時間逐漸衰老,鮮少在有新血加入。Hickox等人認為造成大量恆星形成現象驟然終止的兇手,就是因為星系中心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
Hickox等人其實是在觀察明亮而遙遠的星系聚集成星系團的過程;其中,右上方影像中紅色部分即為LABOCA所偵測到的早期星遽增星系。當星系聚集得愈緊密,在它們周圍形成的暗物質暈(halos of dark matter)的總質量也會隨之愈龐大。目前天文學家已知星系絕大部分質量其實是不可見且目前尚未確定性質為何的暗物質,只能藉由暗物質和一般物質之間的重力交互作用得知它們的存在。Hickox等人的研究是迄今關於這類星系聚集狀況最精密的測量成果。
根據廣義相對論的計算,一旦有重力波經過,不同脈衝星訊號之間的相關性與脈衝星在天球上的夾角會滿足一條特定的曲線,稱為 HD 曲線(Hellings-Downs curve)。
科學家以兩顆脈衝星為一組觀測單位,藉由觀測多組脈衝星的訊號、計算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再比較這些數據是否符合 HD 曲線,就能夠進一步推斷低頻重力波是否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重力波訊號非常微弱,用來作為陣列的脈衝星必須有非常穩定的計時條件,因此一般會選擇自轉週期在毫秒(ms)級別的毫秒脈衝星作為觀測對象。
NANOGrav 在今年 6 月發布的觀測結果就是利用位於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已於 2020 年因結構老舊而退役)、美國的綠堤望遠鏡(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和甚大天線陣(Very Large Array, VLA)觀測 68 顆毫秒脈衝星。
他們分析了長達 15 年的觀測數據後,發現這些脈衝星訊號的相關性與 HD 曲線相當吻合,證實了低頻重力波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