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雙月刊_96
物理雙月刊
54 篇文章・ 15 位粉絲
《物理雙月刊》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旗下之免費物理科普電子雜誌。透過國內物理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筆,為我們的讀者帶來許多有趣、重要以及貼近生活的物理知識,並帶領讀者一探這些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的呈現帶領讀者走進物理的世界,探尋物理之美。《物理雙月刊》努力的首要目標為吸引台灣群眾的閱讀興趣,進而邁向國際化,成為華人世界中重要的物理科普雜誌。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6/12
在過去人們難以計算出行星的質量,原因是並非每個恆星都有行星繞其運轉,有一部分恆星是雙星系統,只能算出總質量,然而Sahu 和他的研究團隊測量了背景恆星的光線偏折現象,得出 Stein 2051B 的質量為 0.675+/-0.051 太陽質量,這是史上首次成功量度恆星質量造成的微重力透鏡效應。誰知道百年後廣義相對論仍令人讚嘆呢?
・2017/05/31
邁克生的得奬原因是他改良了干涉儀,現在被稱為邁克生干涉儀。今天回望,我們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邁克生干涉儀,就沒有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基本的干涉儀影響力實在很大,從證明以太不存在到現在證明重力波的存在,都是干涉儀的功勞,它甚至也重新定義了單位長度。
・2017/05/11
測量反氫原子的光譜相當困難。但瑞士 CERN 的 ALPHA 實驗成功利用雷射測量反氫原子 1S-2S 的光譜至精準度為 2 x 10-10 的水準。雖然比氫原子的精準度差了十萬倍,不過已經是目前對反氫原子的光譜最精準的測量。物理學家的下個目標是提昇對反氫原子光譜測量的精密度。配合其它關於反氫原子實驗的結果,物理學家將可以對正反物質的性質進行精準的測量。
・2017/05/10
科學源於自然哲學,「我怎麼會是哲學博士」這個問題好像就解決了,而對智慧的熱愛應該是哲學或科學家基本的性格,增進對自然界的整體瞭解應該是首要的目標,而我們已是專而不博,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應該受到鼓勵;相反的,太注重「功勞分配」、「名利歸屬」考量不免產生的負面影響,我們是不是應該少點計較多點合作努力呢?
・2017/05/0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陳勁豪|臺大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 專案計畫助理研究員
・2017/04/02
1906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量度出電子電荷、證明電子是比原子更細小的次原子粒子的約瑟.湯姆森(Joseph Thomson)。他更發展了原子與電子的理論模型,認為電流的成因是電中性的原子失去了帶負電的電子,剩下了帶有同樣數值正電荷的原子核。換句話說,湯姆森證明電流的負電荷的流動而非正電荷。
・2017/03/31
不同於國內的教育體制,紐西蘭獨創的 NCEA 考試制度,以複雜的評分方式讓學生的成績單上除了數字,更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具體的長處和優點,讓大學教授或雇主更精確地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成果。
・2017/03/22
1905 年物理獎得主菲利普.萊納(Philipp von Lenard),他因為陰極射線的相關研究而得獎。他原本是著名的電磁波發現者赫茲(Hendrik Hertz)的助手。當時所有陰極射線的研究都被局限於真空管內,而德國物理學界普遍認為陰極射線是與紫外光一樣、在以太中傳播的波動。萊納在赫茲的建議下,用鋁片成功把真空管一分為二,在確保陰極射線的產生條件下,首次把陰極射線分離出來。這個鋁造的真空管「窗戶」,就被稱為萊納窗戶。而他也因此確認了陰極射線的性質以及電子的存在。
・2017/03/07
墊基於這三位物理學家的研究基礎,在最近的十多年,大量的拓樸物質在實驗上被製造與發現。這些新的奇異拓樸物質的發現,大大延展人類可能的科技發展,增加量子電腦的可能性,因此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
・2017/02/21
荒勝文策對於日本科研基礎有非常大的貢獻,然而在大時代下,被迫停止相關研究,不過他的影響力以及成就依然存在,晚輩湯川秀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雖然感嘆但也算是一種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