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7/11
不論是哪個社群軟體,各位對這隻渾身青綠、內心戲很多的傢伙想必不陌生。沒錯,筆者說的就是「那隻青蛙」。如果想更專業一點,可以用青蛙克明(Kermit the Frog)來稱呼牠。克明最早出自 1976 年英國製的喜劇布偶節目《大青蛙劇場》(The Muppet Show),現在則隸屬於迪士尼旗下。不只是《芝麻街》,在一系列兒童叢書之中,克明也陪伴了許多國小朋友度過純真的童年時光。但,這隻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超人氣角色,和我們今天的主題有什麼關係?
・2019/05/28
五月繳稅季,本篇將為各位解釋為什麼我們老愛拖到最後一刻才繳稅、為何不愛繳以及收到退稅的各種心理感受,一起來看看吧!
・2019/05/24
英國氣候變遷法從 2008 年頒布至今已超過 10 個年頭。這次有幸訪問到英國氣象權威何博安爵士(Sir Brain Hoskins),帶各位回顧整個氣候變遷法案的誕生、茁壯與成果,期待能給正歷經能源轉型的台灣社會更多省思。
・2019/05/17
人們對「吃同類」(cannibalism)這件事的看法大多是負面的。即使是為了活下去所做的不得已決定,在旁人聽來還是有些牴觸。但其實撇開人類不談,吃同類在動物界中可是見怪不怪。
・2019/04/30
我們熟知的「科普」,是科學普及四個字的縮寫。從英文 popular science 這個名詞來看,它又可稱作流行或大眾科學。科普旨在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一般大眾傳達科學的技術知識、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傳播科學理念及精神等。常見的媒介是網頁、電視節目、系列書籍或雜誌文章等。這回,我們有幸採訪到遠流出版社旗下的科普雜誌——科學人的林彥傑副總經理,由他來帶領大家了解台灣科普書的製作,希望能藉此讓我們與科普的距離更接近。
・2019/04/19
下周三是許多影迷們翹首期盼的《復仇者聯盟 4 :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然而近期網路上卻流出一段關鍵場面的側錄合輯,各大社群網站和相關論壇首當其衝、淪為重災區。羅素兄弟(Russo Brothers)隨後發布公開信向粉絲喊話,請大家別爆雷,為其他人保留觀賞樂趣。人們厭惡爆雷,認為劇透會剝奪欣賞故事的樂趣、甚至讓人興致全無。那麼科學上,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提前知道劇情走向或是結局,真的會減少樂趣嗎?適當的劇透有沒有可能反而讓故事更有吸引力?
・2019/04/02
看到裸鼴鼠(Heterocephalus glaber)的第一眼,各位可能會忍不住再多看幾眼。這種全身帶有粉色皺皮和突出牙齒的齧齒目動物群居在地底,主要分布於東非,是一種社會性哺乳動物。和螞蟻和胡蜂一樣,在多達 70 隻個體的裸鼴鼠族群中:一隻「女王」負責生育,幾隻雄鼠負責提供精子,其餘則是沒有繁殖能力的工鼠。
・2019/02/13
目前已知有 300 多種的鮟鱇魚,雖然有部分棲息在熱帶的淺水環境,大多數的鮟鱇魚分布在大西洋和南極海洋的陰暗深處至海平面數千公尺不等的地方,因此又可分成淺海和深海鮟鱇。一般大家熟知的「發光」鮟鱇魚,多指深海鮟鱇,但這不代表深海鮟鱇都會發光,還是有少部分是不發光的。
・2019/01/31
增肥容易減重難 雖然「吃完再減,享受當下」這個點子好像很棒,但現實是殘酷的:你得至少忍受六個月在體重機上飆粗口的生活,才能穿回那件最小的褲子(哭倒六個多月是什麼樣的概念?就是你好不容易可以穿下那件泳衣大秀身材,打開門卻發現即將邁入冬季。吃完肥,瘦完吃。這就像個永無止境的輪迴,難道我們只能和美食們說再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