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原來是大王具足蟲啊,還以為是女友邦提摩尼烏姆呢!這究竟是什麼神秘生物?

Lea Tang
・2019/08/09 ・266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延伸閱讀:從基隆進港的深海活化石中,意外發現新種具足蟲!——專訪國立臺南大學副教授黃銘志

還記得《銀魂》裡,新八那迷人的女性朋友——「邦提摩尼烏姆」小姐嗎?

新八因為初吻被奪而突生的濾鏡技能,可以改變生物的外貌。圖/imdb.com

在《銀魂》的故事裡,「邦提摩尼烏姆」是一種妖怪麵包,於陰陽師篇中首度登場。作為比賽用食物的它,因長相怪異而讓人抗拒接近。不料在一場意外之中,新八與麵包接吻了。於是乎,可歌可泣的悲戀就此展開。

所以說「邦提摩尼烏姆」到底是何方神聖?

這是邦提摩尼烏姆小姐無濾鏡支援的觀眾視角。圖/vignette

根據《銀魂》中觀眾的描述,這種妖怪麵包有在外觀上有一些明顯的特徵:一節一節的身體和成對的足。撇除了像是意外被銲接上的禿頭人臉,它看起來就像某種類節肢動物。若是對節肢動物不甚熟悉,我們來稍微了解一下其定義: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為動物界中所屬物種最多的一門,主要由昆蟲綱、甲殼綱及蛛形綱等外骨骼動物所組成。正如其名,它的特點就是分節的肢體,和主成份為 α- 甲殼素的角質層。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戴上吶喊面具的麵包小姐,究竟是何方神聖?

原來是大王具足蟲啊,我還以為是女友呢

這裡還有一隻不是你女友的大王具足蟲。soure:深海ランデブー

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主要生活在大西洋深海。牠們的體長約 19-37 公分,和其它只有 1-5 公分長的等足目動物(Isopoda註1相比,著實是龐然大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1:等足目,又稱等腳類、等足類。通常指體型較小的甲殼類動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有七對大小及型態相似的腳,只有頭部有殼。
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體長約 19-37 公分,巨大的體型在深海動物中相當罕見。圖/wikimedia

1879 年在墨西哥灣,法國動物學家米奈(Alphonse Milne-Edwards)捕獲到第一隻雄性幼崽。這個消息,對當時少數相信「深海有生命」的科學家註2 而言,無疑是一大鼓勵。隨後在 1891 年,雌性幼蟲也被捕捉到了。

  • 註2:當時的英國科學界認為深海沒有生命;然而湯姆森(Charles Wyville Thomson)在 1873 年所提出的報告《The Depths of the Sea》卻持相反立場。

超吸睛的奇特外型

大王具足蟲有著由將近 4000 個平面小眼所組成的複眼和兩對觸鬚。除此之外,它身上七對關節肢中的第一對已進化為顎足——方便把食物送到顎處近食。

大王具足蟲的顎處。圖/BNPS.co.uk (01202 558833) Pic: Peter Willows

而在腹部的五塊鱗片(pleonites)各有著一對雙肢型附肢註3,則有助於水中行動。

稍微拉直看看它的腹面吧。圖/flickr
  • 註3:「附肢」是節肢動物體節上附屬肢的簡稱,通常用於行走。而附肢有兩種常見的類型:單肢型及雙肢型。前者肢體是由一串端點互相連接的肢節組成,而後者的肢體則先在某肢節上分叉成兩串,在由各串端點互相連接而成。此外,還存在三肢型甚至更多分肢的形態。

無人能敵的獨門絕活

大王具足蟲生活在 170-2140 公尺的大洋深處,食物來源極不穩定。圖/flickr

大王具足蟲一般呈現淡紫色,是深海環境中重要的食腐動物,如鯨魚、魷魚的屍體;有時它們會主動補食海參、海綿等行動較緩慢的海底動植物。然而深海的大洋環境卻不易生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必須抵禦寒冷的水溫和極大的水壓,大王具足蟲還必須耐得了長期饑餓。

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日本三重縣鳥羽水族館的大王具足蟲,在被捕上岸後因不明原因絕食了 5 年 43 天才死亡註4

  • 註4:日本在墨西哥灣 800 公尺處捕捉到的雄性成蟲。在絕食的第四年,大王具足蟲的體重僅掉了 12 克。

慎防暴食的育幼袋

大王具足蟲的繁殖季多在食物量較多的春天和冬天。成年的母體在性活躍期會長出一個育幼袋,並產下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卵。這個時候,蟲卵會被安置在育幼袋中度過孵化期。需要注意的是,若一個正在孵卵的巨足蟲媽媽吃太多,可能會導致蟲卵被膨脹的身體擠出育幼袋。

大王具足蟲的育幼袋。圖/王旬漁 臉書分享

當大王具足蟲從育幼袋中出來的時候,外型就像是成蟲的微型版。脫離幼蟲階段的它們,除了最後一對胸部附器外,幾乎都已發育完全。

成蟲和幼蟲。圖/王旬漁 臉書分享

吃貨小教室:品嘗初戀的滋味

雖然大王具足蟲的外貌容易嚇跑一些對陸地上節肢動物有陰影的人,但只要說到吃,人類永遠沒有極限。老饕們除了日本人(毫不意外)和香港人外,根據英文維基 2019 年的最新資料,台灣北部的沿海餐廳有煮沸的大王具足蟲可以下飯(沒騙你,自己上網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樣附上考驗心臟的影片,這是日本最常見的大具足蟲註5,請各位自行斟酌觀看↓

  • 註5:大王具足蟲屬(Bathynomus)是漂水蝨科的一個屬,其下有近 20 種生物,生活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冰冷深海中。最著名的是大王具足蟲,該生物常被稱為最大的等足目生物。大具足蟲(Bathynomus doederleinii)是大王具足蟲屬中的另一類。

想要和新八一樣,品嘗酸酸甜甜的初戀滋味嗎?那麼別猶豫,等吧!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那一天,你和心目中的男/女神將在餐桌上相會。

圖/silversoulconfessions.tumblr

參考資料:

  1. Charles Wyville Thomson, wikipedia
  2. Bathynomus Giganteus: Terrifying Sea Beast Hauled Up
  3. Giant Isopod Photos Showing This Deep Sea Scavenging Crustacean
  4. Arthropod, wikipedia
  5. 大王具足蟲,維基百科
  6. Arthropod leg, wikipedia
文章難易度
Lea Tang
20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徜徉在極北之海的浪漫主義者。 喜歡鯨豚、地科、文學和貓。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從基隆進港的深海活化石中,意外發現新種具足蟲!——專訪國立臺南大學副教授黃銘志
Heidi_96
・2022/11/29 ・389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新種具足蟲,發現!

2019 年,國立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 黃銘志 從基隆漁民手中獲得一批具足蟲。為了鑑定這些小傢伙的種類,黃銘志從日本換來兩隻大王具足蟲(B. giganteus),沒想到卻意外發現前所未見的新種——猶加敦具足蟲(B. yucatanensis)!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別急,在我們看下去前,先告訴你一個具足蟲的小秘密。

具足蟲又稱為深水蝨,是居住在深海的甲殼類活化石。你可能沒聽過這兩個名稱,但如果你看過《風之谷》或是《星際大戰》(Star Wars),肯定對王蟲和黑武士有印象,而他們的原型就是具足蟲!

在宮崎駿動畫《風之谷》中,王蟲是守護腐海的生物。當他們憤怒時,眼睛會由藍轉紅。圖/スタジオジブリ
《星際大戰》系列電影的角色——黑武士的面具原型也是具足蟲!圖/Star Wars

既然不小心撈到了,那就抓來研究吧~

小秘密說完了,讓我們原地跳一下,回到 2019 年看看事情發生的經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年七月,黃銘志在基隆正濱漁港採集到俗稱「金絲猴」的紅頭龍蝦,登錄為臺灣新記錄種「海神後海螯蝦(Metanephrops neptunus)」。此後,黃銘志就有和當地漁民保持聯繫。

臺灣新記錄種「海神後海螯蝦(Metanephrops neptunus)」。圖/TaiBNET

後來,有船長告訴黃銘志:「我抓到十隻具足蟲,你要不要?」

在基隆,具足蟲的漁獲量並不多,通常是拖網捕蝦附帶的戰利品。雖然東北角有很多販售具足蟲料理的店家,具足蟲吃起來也像龍蝦,但民眾還是喜歡吃真正的蝦子,所以具足蟲銷不出去,黃銘志就整批買了下來。

這時,問題來了!臺灣沒有具足蟲專家,而黃銘志本身也不是分類學家,要怎麼鑑定呢?沒辦法,只好自行摸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黃銘志和日本新江之島水族館交換兩隻大王具足蟲,但這兩隻越看越不對勁,「⋯⋯怎麼其中一隻腰身比較細?難道是牠比較瘦、吃比較少嗎?」

「背景不同的人,就會用不同的視角看事情!」

後來,黃銘志想起赴日深造時,研究魚類基因演化、解析人體基因結構的經驗,就決定分析具足蟲的基因。從黃銘志的專業背景——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至少要採用兩種分析方法才夠,因為每個基因演化速度都不同,像具足蟲演化得很慢,基因差異不太明顯,就很難區分。

經過細胞色素 c 氧化酶亞基 1(COI)和 16S rRNA 分析後,黃銘志赫然發現很多 DNA 片段都不同。起初還以為是分析出錯,或是樣本破損,但重複試驗多次後的結果都一樣,黃銘志不禁感到困惑:「奇怪了,歐美研究大王具足蟲長達 140 年,有超過 1000 隻樣本,怎麼沒發現裡面可能有基因結構不同的個體?」

細胞色素 c 氧化酶亞基 1(COI)分析結果:第一行是猶加敦具足蟲,第二行是大王具足蟲。圖/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16S rRNA 分析結果:第一行是猶加敦具足蟲,第二行是大王具足蟲。圖/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為了進一步梳理這些數據,黃銘志找來兩位分類學家助拳,一位是日本國際螯蝦學會的會長——甲殼類專家川井唯史(Dr. Kawai Tadashi),另一位則是澳洲昆士蘭博物館的無脊椎動物榮譽研究員——具足蟲專家尼爾.布魯斯(Dr. Niel L. Bruc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是這個專業,所以才能做到這件事

在三人正式合作前,黃銘志就大致完成這篇新種具足蟲的論文了,但後來,布魯斯發現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那就是黃銘志引用了某位印度專家錯誤的研究。

過去,也有中國學者引用這篇印度論文,指出印度洋海域有肯氏具足蟲(B. kensleyi)。黃銘志原先也以為是這樣,畢竟順著前人的研究比較不會有爭議,沒想到卻因此得出錯誤的推論。

第一次研究具足蟲,就要指正其他專家的研究,「老實說,我算哪根蔥?」黃銘志苦笑道。

為了修正錯誤,具足蟲的細部結構就交給布魯斯研究,再讓川井逐一比對、鉅細靡遺地畫下來。具足蟲演化較慢,所以每一種長得都很像,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看出差異,比如鼻子的形狀、尾扇棘刺的數量、身體兩側的彎曲程度等等。

詹姆斯具足蟲(B. jamesi)和猶加敦具足蟲(B.yucatanensis)的身體(a)、頭部(b)、鼻子(c)和頭部側視圖(d)。圖/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雖然三人至今都沒有見過彼此,但當初為了辨別出不同的形態,他們互相傳了上千封信討論,才終於達成共識。回想這漫長的過程,黃銘志說:「那些圖都確認過十幾次了,意見不合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尾扇棘刺的數量要從哪裡開始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銘志也提到,每種生物都有「種間變異」和「種內變異」。只要有變異,一定有不同的地方,但這些不同的地方可以直接判斷成不同種嗎?假如尾扇棘原本有 13 根,卻因為互相打鬥而斷了一兩根,是不是就要分成不同種?

詹姆斯具足蟲(B. jamesi)和猶加敦具足蟲(B.yucatanensis)的尾扇棘(c)。圖/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形態非常接近,按照傳統分類學的做法,其實很容易將一整群可能摻雜不同種的樣本全都混為一類。因此,黃銘志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從基因著手,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鑑定,而不是用個體的外觀差異判斷。

當分類學家多次比對不同樣本的外形,認為這不是大王具足蟲,而基因定序的結果也和資料庫既有的物種都不匹配的時候,就可以確認牠是未經發表的新種。

延伸閱讀:新種形成——秘中之秘

根據論文發表的結果,黃銘志最後將來自新江之島水族館的新種,以發現地墨西哥灣猶加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為依據,命名為猶加敦具足蟲(B.yucatanensi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鑑定深海物種,有助於我們更認識深海

在十八、十九世紀時,科學家非常好奇深海到底有沒有生物,而如今,具足蟲就是活生生的鐵證,因此歐美國家非常重視具足蟲的學術價值。這些深海小傢伙證明了一件事:即使在光線微弱、水壓極高、溫度極低、幾乎沒有食物的環境下,還是有生物存在。

目前,我們對於月球的了解甚至還比深海多。布魯斯表示,陸生生物即使雜交,只要能產生有生殖能力的後代,原則上都可以算是同種,但水生生物並不完全遵循這個原則。

比方說,現在有很多鱘龍魚是雜交種,而且是不同種交配生下的、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這些不同的後代,都各自稱得上是新物種。按照這個邏輯,海洋時刻都有新物種誕生,是我們探索不完的神秘區域。

本篇論文的第三作者:尼爾.布魯斯。圖/ResearchGate

不過,相對於西方國家多半將具足蟲作為研究用途,東方國家比較在乎的反而是「這可以吃嗎?要怎麼料理才能變得更好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日本,有一種零食就是將具足蟲磨成粉後加進仙貝,讓仙貝吃起來有蝦子的味道。黃銘志笑著說:「這很暢銷!」但也補充道,他在東京大學做研究時,實驗室有個傳統,那就是「當你研究某種生物的時候,你就不吃牠們,代表你對這種生物的敬意。」

關於具足蟲,還有哪些待解之謎?

這份耗時三年的研究,不但指正了前人的研究、改變了具足蟲近百年來的分類,也暗示著既有的「群模式樣本」或許有很大的問題。換句話說,目前已知的具足蟲種類不多,可能是分類錯誤造成的結果,說不定早就有很多種摻雜在其中了!

延伸閱讀:怎麼把牠們當成一樣的物種!物種分類出錯怎麼辦?——分類學家偵探事件簿(三)

在日本,鳥羽水族館有一隻具足蟲長達五年沒進食。目前仍沒有科學家著手細探背後的原因,而牠們的食物來源、繁衍方法,以及牠們如何在極端惡劣的深海環境生存,都是接下來必須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舉例來說,紅色在深海是一種隱性色,而深海的甲殼類生物(比如甜蝦、天使紅蝦)體內通常帶有蝦紅素,使得體表呈現紅色,可以保護牠們不被天敵發現。可是,具足蟲的分布範圍深達數千米,體內卻沒有蝦紅素,煮熟後也不會像蝦子那樣變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煮熟的龍蝦為什麼會變色呢?

此外,透過研究具足蟲,科學家可以更了解全球暖化對深海的影響、陸地上的重金屬和放射性物質沉進深海造成的衝擊,以及這些具足蟲是否可以取代龍蝦,成為新的食物選擇。

最近,南海的船長捕到了 80 幾隻具足蟲,黃銘志買下了形態看起來比較特殊的 10 隻,希望可以篩出更多新種,解開更多有趣的謎底。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Huang, M. C., Kawai, T., & Bruce, N. L. (2022). A new species of Bathynomus Milne-Edwards, 1879 (Isopoda: Cirolanidae) from the southern Gulf of Mexico with a redescription of Bathynomus jamesi Kou, Chen and Li, 2017 from off Pratas Island, Taiwan.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56(13-16), 885-921.
  2. 交換日本水族館具足蟲 南大發現深水蝨新物種|生活|中央社 CNA
Heidi_96
7 篇文章 ・ 13 位粉絲
PanSci 編輯部角落生物|外語系畢業,潛心於翻譯與教學,試圖淡化語言與知識的隔閡。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原來是大王具足蟲啊,還以為是女友邦提摩尼烏姆呢!這究竟是什麼神秘生物?
Lea Tang
・2019/08/09 ・266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從基隆進港的深海活化石中,意外發現新種具足蟲!——專訪國立臺南大學副教授黃銘志

還記得《銀魂》裡,新八那迷人的女性朋友——「邦提摩尼烏姆」小姐嗎?

新八因為初吻被奪而突生的濾鏡技能,可以改變生物的外貌。圖/imdb.com

在《銀魂》的故事裡,「邦提摩尼烏姆」是一種妖怪麵包,於陰陽師篇中首度登場。作為比賽用食物的它,因長相怪異而讓人抗拒接近。不料在一場意外之中,新八與麵包接吻了。於是乎,可歌可泣的悲戀就此展開。

所以說「邦提摩尼烏姆」到底是何方神聖?

這是邦提摩尼烏姆小姐無濾鏡支援的觀眾視角。圖/vignette

根據《銀魂》中觀眾的描述,這種妖怪麵包有在外觀上有一些明顯的特徵:一節一節的身體和成對的足。撇除了像是意外被銲接上的禿頭人臉,它看起來就像某種類節肢動物。若是對節肢動物不甚熟悉,我們來稍微了解一下其定義: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為動物界中所屬物種最多的一門,主要由昆蟲綱、甲殼綱及蛛形綱等外骨骼動物所組成。正如其名,它的特點就是分節的肢體,和主成份為 α- 甲殼素的角質層。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戴上吶喊面具的麵包小姐,究竟是何方神聖?

原來是大王具足蟲啊,我還以為是女友呢

這裡還有一隻不是你女友的大王具足蟲。soure:深海ランデブー

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主要生活在大西洋深海。牠們的體長約 19-37 公分,和其它只有 1-5 公分長的等足目動物(Isopoda註1相比,著實是龐然大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1:等足目,又稱等腳類、等足類。通常指體型較小的甲殼類動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有七對大小及型態相似的腳,只有頭部有殼。
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體長約 19-37 公分,巨大的體型在深海動物中相當罕見。圖/wikimedia

1879 年在墨西哥灣,法國動物學家米奈(Alphonse Milne-Edwards)捕獲到第一隻雄性幼崽。這個消息,對當時少數相信「深海有生命」的科學家註2 而言,無疑是一大鼓勵。隨後在 1891 年,雌性幼蟲也被捕捉到了。

  • 註2:當時的英國科學界認為深海沒有生命;然而湯姆森(Charles Wyville Thomson)在 1873 年所提出的報告《The Depths of the Sea》卻持相反立場。

超吸睛的奇特外型

大王具足蟲有著由將近 4000 個平面小眼所組成的複眼和兩對觸鬚。除此之外,它身上七對關節肢中的第一對已進化為顎足——方便把食物送到顎處近食。

大王具足蟲的顎處。圖/BNPS.co.uk (01202 558833) Pic: Peter Willows

而在腹部的五塊鱗片(pleonites)各有著一對雙肢型附肢註3,則有助於水中行動。

稍微拉直看看它的腹面吧。圖/flickr
  • 註3:「附肢」是節肢動物體節上附屬肢的簡稱,通常用於行走。而附肢有兩種常見的類型:單肢型及雙肢型。前者肢體是由一串端點互相連接的肢節組成,而後者的肢體則先在某肢節上分叉成兩串,在由各串端點互相連接而成。此外,還存在三肢型甚至更多分肢的形態。

無人能敵的獨門絕活

大王具足蟲生活在 170-2140 公尺的大洋深處,食物來源極不穩定。圖/flickr

大王具足蟲一般呈現淡紫色,是深海環境中重要的食腐動物,如鯨魚、魷魚的屍體;有時它們會主動補食海參、海綿等行動較緩慢的海底動植物。然而深海的大洋環境卻不易生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必須抵禦寒冷的水溫和極大的水壓,大王具足蟲還必須耐得了長期饑餓。

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日本三重縣鳥羽水族館的大王具足蟲,在被捕上岸後因不明原因絕食了 5 年 43 天才死亡註4

  • 註4:日本在墨西哥灣 800 公尺處捕捉到的雄性成蟲。在絕食的第四年,大王具足蟲的體重僅掉了 12 克。

慎防暴食的育幼袋

大王具足蟲的繁殖季多在食物量較多的春天和冬天。成年的母體在性活躍期會長出一個育幼袋,並產下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卵。這個時候,蟲卵會被安置在育幼袋中度過孵化期。需要注意的是,若一個正在孵卵的巨足蟲媽媽吃太多,可能會導致蟲卵被膨脹的身體擠出育幼袋。

大王具足蟲的育幼袋。圖/王旬漁 臉書分享

當大王具足蟲從育幼袋中出來的時候,外型就像是成蟲的微型版。脫離幼蟲階段的它們,除了最後一對胸部附器外,幾乎都已發育完全。

成蟲和幼蟲。圖/王旬漁 臉書分享

吃貨小教室:品嘗初戀的滋味

雖然大王具足蟲的外貌容易嚇跑一些對陸地上節肢動物有陰影的人,但只要說到吃,人類永遠沒有極限。老饕們除了日本人(毫不意外)和香港人外,根據英文維基 2019 年的最新資料,台灣北部的沿海餐廳有煮沸的大王具足蟲可以下飯(沒騙你,自己上網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樣附上考驗心臟的影片,這是日本最常見的大具足蟲註5,請各位自行斟酌觀看↓

  • 註5:大王具足蟲屬(Bathynomus)是漂水蝨科的一個屬,其下有近 20 種生物,生活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冰冷深海中。最著名的是大王具足蟲,該生物常被稱為最大的等足目生物。大具足蟲(Bathynomus doederleinii)是大王具足蟲屬中的另一類。

想要和新八一樣,品嘗酸酸甜甜的初戀滋味嗎?那麼別猶豫,等吧!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那一天,你和心目中的男/女神將在餐桌上相會。

圖/silversoulconfessions.tumblr

參考資料:

  1. Charles Wyville Thomson, wikipedia
  2. Bathynomus Giganteus: Terrifying Sea Beast Hauled Up
  3. Giant Isopod Photos Showing This Deep Sea Scavenging Crustacean
  4. Arthropod, wikipedia
  5. 大王具足蟲,維基百科
  6. Arthropod leg, wikipedia
文章難易度
Lea Tang
20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徜徉在極北之海的浪漫主義者。 喜歡鯨豚、地科、文學和貓。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2020世界地球日,一起玩 Google doodle 遊戲學蜜蜂小知識!
PanSci_96
・2020/04/22 ・136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玩過今天的 Google Doodle 了嗎?為了慶祝世界地球日 50 週年,Google Doodle 以蜜蜂 (bee) 做為遊戲主角,讓大家體驗沾花粉與授粉的過程,並提供關於蜜蜂的小知識,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大眼瞪小眼,此眼非彼眼

蜜蜂具有一對複眼 (compound eyes) 與三個小小的單眼 (ocelli)。其中,位於頭部兩側、又大又明顯的複眼是由許多的「小眼」(ommatidia) 單元所組合而成,每一個小眼上都具有角膜鏡 (corneal lens) 和晶錐 (crystalline cone),能夠將光線集中並聚焦在數個延長、環狀排列的網膜細胞 (retinula cell) 上,而在小眼的中央則具有能夠接受光的感桿 (rhabdom) 構造。

由於小眼環狀排列的一叢視網膜細胞外圍被一圈吸光的色素細胞(pigment cell)所包圍,導致每個小眼獨立成像,並與相鄰的小眼分開來,而當所有小眼的影像加在一起時則可提供全景式的影像,便是所謂的聯立影像眼 (apposition eyes)。

圖/slideplayer, after Snodgrass, 1935 / Wilson, 1978 / CSIRO, 1970 ; Rossel, 198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在頭頂上、複眼之間則具有排列成三角形的三個小單眼,其最外層的透明表皮覆蓋在同樣透明的真皮細胞上,因此光線可以透過去並到達由許多感桿組成的網膜細胞上,然而由於進入單眼的光線聚焦在感桿之後,所以視網膜只能接收到模糊的影像

單眼主要會整合大視野範圍的光線,對低強度的光或光的細微改變相當敏感,但並不具有高解析力,故通常作為飛行時控制上下左右搖擺的水平儀,和記錄與白晝行為節律相關的光強度週期變化。

女王大人高高在上

真社會性 (Eusociality) 高度發展的蜜蜂蜂群中通常會有蜂后 (queen)、工蜂 (worker)、雄蜂 (drone) 三個角色。蜂后與工蜂皆為雌性,蜂后體型較大,能夠產卵甚至抑制其他工蜂的生殖能力;而工蜂則負責建造蜂巢蜂室、搜尋獵物、守衛蜂巢與餵食幼蟲,至於雄蜂則會與蜂后交配,提供精子,由於其交尾器會在交尾後撕裂,雄蜂便會因而死亡。

圖/IRISH BEEKEEPERS ASSOCIATION CLG, after Winston, 198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誰知盤中飧,蜜蜜皆辛苦

外出的工蜂會採集花蜜,並將其收集在腸胃 (proventriculus or honey stomach) 當中。當工蜂回巢後,便會將花蜜吐出 (regurgitate) 並傳給內勤的工蜂,接著內勤的工蜂便會將花蜜消化並反覆的吸入再吐出,製造泡泡來增加表面積,好讓原先花蜜中高達 70~80% 的水分能夠慢慢蒸發,並藉由消化酵素將蔗醣水解為葡萄醣與果醣,同時分解掉其他澱粉與蛋白質,增加酸度。之後便會將蜂蜜存於巢中,藉由巢中的高溫與搧風,使得水分降低至 18% 左右,讓糖份濃度過飽和而能避免發酵 (fermentation) 後,便會以蜂蠟封存起來。

圖/Pixabay

除了上述以外,Google Doodle 還提供了更多有關蜜蜂本身的知識,以及蜜蜂對自然生態的不可或缺,像是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農作與 85% 的開花植物都需要仰賴他們授粉,以及蜜蜂被科學家視為關鍵物種 (keystone species),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則可能整個生態系統將徹底崩潰等等,可見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那麼,在世界地球日 50 周年的今天,你對維持生態的蜜蜂們更加了解了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