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潛龍勿用、亢龍有悔,那又潛又亢的棘龍呢?

曾 文宣
・2016/10/09 ・341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侏儸紀公園 I》中棘龍打敗暴龍的畫面。圖/影片截圖。
《侏儸紀公園 I》中棘龍打敗暴龍的畫面。圖/影片截圖。

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得《侏儸紀公園 III》裏頭,直搗失事飛機逮人、還有和暴龍一決雌雄的棘龍呢?是不是曾經讓年幼的你,心中有無數英姿想像。那年頭,論最強的恐龍非暴龍莫屬,但棘龍卻在激戰後一口扭斷暴龍的脖子,成為新興的霸主!

事實上,距離 2001 年電影上映以來至今,更多的化石和古生物研究告訴我們,當初我們對棘龍的想像太過浪漫惹 XD。不可否認的是,筆者也是看了電影才認識棘龍的!帶著鱷嘴般的吻部,還有碩大的前爪、不知道要幹嘛的背帆、超越暴龍體型的肉食恐龍,不只耳目一新,也包準是每個孩子目不轉睛的焦點。

棘龍。圖/By Mike Bowler from Canada - Spinosaurus,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6582299
棘龍。圖/By Mike Bowler from Canada – Spinosaurus,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

棘龍(Spinosaurus這一屬的物種最早在一世紀前 、1915 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 Ernst Stromer 發表、描述,模式物種為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也成為棘龍科(Spinosauridae)的模式屬。保存於慕尼黑博物館的這個模式標本,很不幸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炸毀,只留下了一幅骨架復原圖,許多細節的真偽難辨得清。

這迷失的篇章,一直到 1990 年代中期至今,除了有更多棘龍化石出土外,也有更多被歸納在棘龍科的物種被發現,得以拼湊更多蛛絲馬跡,像是英國出土的重爪龍(Baryonyx)、北非的似鱷龍(Suchomimus)、巴西的激龍(Irritator)到前幾年寮國出土的魚獵龍(Ichthyovenator)都是有名的成員。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物種,多是屬白堊紀早、中期的恐龍,大小雖不一,但都有像鱷魚般狹長的口吻、粗壯的前肢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pinosauridae_vitor_silva_棘奧似重魚激
由左至右分別是,棘龍、奧沙拉龍、似鱷龍、重爪龍、魚獵龍、激龍。圖/BY Vitor-Silva

回到埃及棘龍,2014 年刊登在 Science 期刊的研究,把埃及西部新出土的化石立為新模(neotype),包含了部分顱骨、中軸骨、腰帶和四肢,參考過去其他出土的零碎化石,Ibrahim 等人不只還原出埃及棘龍的骨架和外貌,也從中覓得不少關鍵的特徵,讓棘龍大幅適應半水棲的生活!從狹長的吻部、奇異的鼻孔位置、碩大的前肢和彎爪、相對矮短的後肢和平爪、肌肉強度等都大有文章。想要直接抓住精髓,你可以來看一下研究團隊在發表後製作的互動式的特徵回顧動畫《Building the Beast》

體型:肉食恐龍之冠

攤開目前所有肉食恐龍的體型排名,第一名可是埃及棘龍呢,身長超過 15 公尺。第二名是阿根廷的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第三名是北非的鯊齒龍( Carcharodontosaurus),第四名才是大家熟知的巨無霸——暴龍(Tyrannosaurus)呢,體長約 12.5 公尺!

食性:可能和鱷魚一樣吃魚

棘龍極有可能以魚類為主食,牠們長長的吻部和現今的鱷魚一樣。2013 年針對鱷魚頭骨的生物力學研究,發現吻部較長的鱷魚咬合力較弱,比起短吻的鱷魚更適合以魚食為主。對比同時期可能存在的肉食龍,鯊齒龍也有著暴龍般的厚短吻部,相比之下長吻的棘龍非常不適合捕食大型的獵物(所以說,棘龍的咬合力可能不如暴龍,打架會輸哦 XD)。

棘龍吃魚的證據還包含牠的前端牙齒碩大、上下交錯、又向外突出,非常適合捕抓滑溜的魚類;再加上近親重爪龍的化石中曾發現大型魚鱗,因此,棘龍很有可能以當時水中的鋸鰩、肺魚和腔棘魚為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pinobones
棘龍的鼻孔退移到頭頂中間的位置。圖/原圖 By AS – Own work,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作者編譯。

此外,棘龍的鼻孔位置非常不一樣,不在吻端的最前端,反而在上頷中間的位置。加上吻端最前方密布細小的開口,連接著複雜的神經血管通道,這也如今日鱷魚的外皮感測器官般,可以感應水下的壓力和流體變化。前肢關節處粗大的骨骼特徵,意指棘龍擁有超強的屈伸力,配上碩大的指爪,完全是魚叉般的超能配備。這讓科學家開始臨摹,棘龍如果待在岸邊,牠可以將吻端插入水面下、感應周遭的生物活動,鼻孔裸露在空氣中、不須擔心呼吸的問題,利用這樣的方式輕鬆捕魚!

  • 來看BBC製作的棘龍捕食鋸鰩的影片

半水棲生活

棘龍的「腰帶和後肢都相當短小」,後肢的長度僅比體長多 1/4。對比其他大型獸腳類的恐龍,將體長標準化後,棘龍的前肢長和其他恐龍差不多,但是腿卻短了非常多!腿長比例 [註]從異特龍的 34%、暴龍的 32%、似鱷龍的 25%、最後棘龍只有 19%。單看後肢的話,也和其他中大型恐龍不同,棘龍的「大腿又比小腿短許多」!很酷的是,牠們大腿後側和尾部之間的肌群可能出乎意料地粗壯,顯示後肢擁有超強的向後屈力!而且,用來支撐「垂直直立」的膝關節面是縮小的。綜上所述,這些都和早期鯨豚類(例如巴基鯨走鯨)或是現生半水棲的哺乳動物一樣,有著相似的大腿特徵,適宜在水中以後肢做槳、推動著潛游。

  • 筆者註:後肢比例數值由後肢長除上前肢+體長+後肢的總長度計算

除了特立獨行的大小腿外,棘龍的趾和爪也大有文章。多數獸腳類二足恐龍(像是暴龍)的足印只會看到三趾,第一趾並不會接觸到地面。 但是棘龍的第一趾卻異於常人地長,而且是可以接觸到地面的!爪子的部分又大又長、底面平坦,不像暴龍牠們的爪子成彎曲狀(讓我想到《侏儸紀公園 I 》的胖小弟和迅猛龍爪)!這樣趾和爪的特徵和不停棲的涉禽一個模子樣,棘龍也很有可能和這些水鳥一樣趾間具有蹼狀的軟組織呢。這又是棘龍得以在水中以後肢優游自得的另一項證據。

新圖片 (1)
棘龍的趾爪又長又平,第一趾也長到可以接觸到地面。Image from Ibrahim et al. 2014

最酷的一點來了:在許多沿岸、陸棚的水棲哺乳動物,例如儒艮和海牛,都可以發現這個骨頭特徵——「高密度的骨頭」。這種構造(常見在長骨上。骨髓腔縮小,外層的緻密骨越來越厚)可作為以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在水下活動的壓艙物,用以抵抗浮力。先前相當轟動的海懶獸(一種住在海裡岸邊的大型樹懶)也有這樣的特徵,棘龍當然不能錯過!比起其他獸腳類恐龍,棘龍的大腿骨密度竟然高出了 30-40%,密度可達 0.968,足見棘龍大幅適應水下生活的演化史蹟!(Ps.似鱷龍骨密度 0.67、異特龍 0.603、暴龍 0.577、孔子鳥 0.45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圖片-horz
C是棘龍的大腿骨、G是暴龍的,兩者密度差非常多。Image from Ibrahim et al. 2014

陸上步態:不可能是二足行走!

這邊要跟 BBC 影片和侏儸紀公園抱歉了,這篇文獻明確地指出棘龍在陸地上只能仰賴「四肢行走」。除了牠們水平向的薦髂關節外,棘龍全身的重心坐落在一個不可能以二足行走的位置,身體前段太重了。但這樣的重心卻能幫助棘龍在水中以後肢驅動游泳時保持平衡!所以,以後棘龍到陸地上都要用四隻腳走路囉,向結實粗壯的美腿說掰掰!

帆狀物用來?

棘龍擁有恐龍界中最高聳的神經棘,長度可達 2.2 公尺,也是棘龍科裏頭最高人一等的背棘(似鱷龍、激龍、魚獵龍都沒那麼高)。它可能用作幫助熱調節使用,其上布滿肌肉或脂肪;或是作為溝通、展示用。此篇文獻指出棘龍神經棘的骨頭前後端尖細、骨質緻密、血管化不明顯,肌肉只集中在每條背棘基部,因此帆狀背棘可能非熱調節用,反倒是具有溝通和展示的功能。

你可進入 Davide Bonadonna 的網站,欣賞他所繪製的魚眼棘龍生態復原圖,超美的呀!看看一旁的側頸龜,水下巨無霸等級的腔棘魚和肺魚,儼然是個迷人的失落世界。縱然我們的棘龍沒辦法在陸地上跟暴龍拚個你死我活(好啦,其實也沒辦法,一個在非洲一個在北美洲),但隨著演化,這美麗又霸氣的亢龍一個勁地下潛入海,你走你個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生態棲位上出現分化,那也便是交織出更豐富壯麗的白堊紀恐龍天堂了。

 

本文章同樣刊載在筆者臉書社團 Ecology & Evolution translated 「生態演化」中文分享版,歡迎大家來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1. Ibrahim et al. (2016) Semiaquatic adaptations in a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 Science 345, 1613– 1616.
  2. Walmsley et al. (2013) Why the Long Face? The Mechanics of Mandibular Symphysis Proportions in Crocodiles. PLoS ONE 8(1): e53873.
文章難易度
曾 文宣
22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我是甩啊!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科系生態演化組|寫稿、審稿、審書被編輯們追殺是日常,經常到各學校或有關單位演講,寒暑假會客串帶小朋友到博物館學暴龍吼叫。癡迷鱷魚,守備領域從恐龍到哺乳動物,從陰莖到動物視覺,因此貴為「視覺系男孩」、或被稱呼「老二大大」。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浣熊喜歡洗手,不是因為愛乾淨?大角羊的角,可以跟全身骨頭一樣重?5 個你意想不到的動物冷知識——《天生就是超級咖》
遠流出版_96
・2022/12/29 ・119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愛情召喚陣:雄性白斑河豚會藉由沙畫來吸引雌性產卵

在日本奄美大島有一種白斑河豚,會花一周的時間,在海底打造直徑為自己身長20 倍的巨大圓形沙畫,像是海底的麥田圈!但河豚這麼做的原因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吸引雌性。沙畫特殊的沙丘構造使得中央留下了細緻的沙,雌性便在此產卵。

2. 非賣品:青蛙利用液壓的原理將舌頭快速射出

青蛙的舌頭上層有黏質蛋白可以用來沾附獵物,舌頭肌肉間空隙充滿了水,當發現獵物時,可以利用液壓的原理讓平時捲起的舌頭快速而精準地射出。不但如此,舌頭可以觸及的角度還十分廣闊多變喔!

3. 交叉:雄性大角羊的角重量可達身體其他骨頭的總重

大角羊的角是永久性的,不會脫落,雄性的角可重達14 公斤,跟全身的骨頭一樣重,用來對抗捕食者和爭奪交配權。但若是長的角度不正確,有可能會影響進食,導致餓死,或甚至插入自己的頭部而導致死亡。

4. 本末倒置:浣熊喜歡洗手或洗食物不是因為愛乾淨

牠們十分依靠手部觸覺來辨識物體,浣熊前爪的觸覺神經數量高出大部分的哺乳動物四到五倍。並且前爪浸泡在水裡時觸覺會變得更為敏銳,所以就產生了浣熊什麼東西都要放入水中感覺一下的習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 旋轉馬殺雞:鱷魚和成年的海牛可以和平共存

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的水域,可以看到海牛與鱷魚和平相處在同個環境的情況,儘管鱷魚看似兇猛,但牠們鮮少會去攻擊成年的海牛,有時甚至可以看到鱷魚和海牛共游的情況,鱷魚有時還會攀附在海牛身上搭便車。

——本文摘自《天生就是超級咖》,2022 年 10 月,遠流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遠流出版_96
59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於1975年,致力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紮根與出版的工作,向以專業的編輯團隊及嚴謹的製作態度著稱,曾獲日本出版之《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1

9
0

文字

分享

1
9
0
在天涯海角追尋恐龍的足跡——《恐龍一億五千萬年》
馬可孛羅_96
・2021/08/12 ・431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作者 / 史提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
  • 譯者 / 黎湛平
景观, 山, 天空, 云, 性质, 恐龙
圖/pixabay

嚴格來說,恐龍時代始於侏儸紀。當然,初代真恐龍在侏儸紀前至少三千萬年就已踏進歷史舞台。誠如你我所見,這群早期的三疊紀恐龍壓根算不上優勢物種。後來,盤古大陸分裂,恐龍從末日餘燼探出頭來,看到了一個更為空曠的嶄新世界,讓牠們得以盡情征服。在初入侏儸紀的數千萬年內,恐龍家族開枝散葉,繁衍出大批眼花撩亂的新物種並組成子群(subgroups),有些血脈甚至延續一億三千多萬年。

恐龍的體型也越來越大,分布全球,在潮濕區、沙漠區及兩者之間的所有區域開疆闢地,大量繁殖。來到侏儸紀中期,世界各地都能見到數群最龐大、最具代表性的幾種恐龍。博物館展覽或童書經常出現的經典畫面並非虛構,而是事實:恐龍轟隆隆踩過大地,站上食物鏈頂端;凶猛的肉食恐龍和體型巨大、脖子長長或自帶盔甲的植食恐龍生活在一起,至於小小的哺乳動物、蜥蜴、青蛙及其他非恐龍動物就只能在恐懼中苟且偷生。

在盤古大陸的裂隙火山孕育出侏儸紀之後,以下幾種大家熟悉的恐龍也一個個躍上舞台:譬如肉食的獸腳類恐龍「雙冠龍」(Dilophosarus),頭上有兩道龐克風的「莫霍克式」(mohawk)突起物,體長約二十呎,比騾子大小的腔骨龍及其他多數三疊紀肉食動物大上許多。至於以植物為食、全身覆滿骨板的鳥臀目動物(如「稜背龍」〔Scelidosaurus〕、「小盾龍」〔Scutellosaurus〕)沒過多久即進化成你我更為熟悉、外形像坦克的厚頭龍,或是背覆骨板的劍龍;體型小、移動快、可能為雜食型的「畸齒龍」(Heterodontosaurus)和「賴索托龍」(Lesothosaurus)也是這個支系的早期成員,後來演化成三角龍及鴨嘴龍。其餘耳熟能詳、現蹤於三疊紀,但大多局限在少數環境的幾種恐龍(譬如長脖子的原蜥腳類、以及最原始的鳥臀目恐龍)也開始向外移動,散布至整個地球。

雙冠龍示意圖。圖/pixabay

巨龍現身

在這群新近取得生存優勢、且多樣性急劇增加的恐龍家族中,最具代表性 的就是蜥腳類(或稱「蜥腳下目」):頭小身體大,長脖子,大肚腩,四肢如柱 ,進食時宛如一座超級植物處理機。恐龍界最有名的幾種大多出自蜥腳類,包 括雷龍、腕龍(Brachiosaurus)和梁龍,不僅博物館展覽少不了牠們,牠們也是 電影《侏儸紀公園》的明星主角;卡通《摩登原始人》訓練牠們挖板岩,美國 「辛克萊爾石油」(Sinclair Oil)數十年來都以長脖子綠恐龍為公司標誌。與霸 王龍相比,蜥腳類才是最出名、最具代表性的恐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蜥腳類是在三疊紀末期、從一群我習慣稱之為「原蜥腳類」(proto-sauropods)的原始恐龍演化來的。這些原始種是一群體型小如犬、或大至長頸鹿,脖子超長,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也是兩億三千萬年前現身伊沙瓜拉斯托的首批原始恐龍之一。後來,牠們成為三疊紀盤古大陸潮濕帶的主要植食動物,卻因為無法在沙漠區生存,故無法發揮潛能,登上顛峰。不過,這種有志難伸的窘境在侏儸紀早期有了變化:蜥腳類終於突破環境限制,邁向全球,演化出最具特徵性的細長脖子,亦逐步成長為怪物級的龐然巨獸。

蜥腳類恐龍,由左到右依序為:圓頂龍腕龍長頸巨龍盤足龍。圖/wikipedia

小島上的巨龍

過去數十年來,學界陸陸續續在蘇格蘭西側的美麗島嶼「天空島」(Isle of Skye)發現真正的初代蜥腳類恐龍化石―這些動物個個重達十餘噸,體長超過五十呎,頸長高達數層樓。雖然線索還不夠多(頂多在這裡挖到幾支粗壯腿骨、在那裡翻出幾根牙齒或幾節尾椎),但證據顯示這種巨型動物約莫生活在一億七千多萬年前―當時早已進入侏儸紀時代(盤古大陸分裂、火山洪災已成遙遠記憶)―恐龍處於主宰地球前的最後一次大量繁殖期。

二○一三年,我一拿到博士學位就接下愛丁堡大學的新職,從紐約遷居蘇格蘭,想到即將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就滿心雀躍。天空島的蜥腳類恐龍化石正巧引起我的興趣。剛到職的最初幾週,我常跟系上兩位同事一塊打發時間,一位是老練的田野地質學家馬克.威金森(Mark Wilkinson),他的馬尾與略為邋遢的落腮鬍使他看起來一副嬉皮樣;另一位是湯姆.恰蘭德(Tom Challands),這位虎背熊腰的紅髮男子是古生物學博士,專攻四億年前的微化石。

湯姆才剛結束為能源公司探勘石油的工作合約(算是應用地質所學吧)。那段時間,他幾乎都住在客製化的露營車裡(車上有床和小廚房),並且把車停在調查點附近。後來他結了婚,這種生活方式就此喊停,但那輛露營車仍隨時支援野地考察,而湯姆也常在週末駕車沿著蘇格蘭霧茫茫的海岸尋找化石。湯姆和馬克都在天空島做過地質調查,對那塊土地暸若指掌,因此我們決定組隊尋找更厲害的寶藏―巨大、神祕的蜥腳類恐龍化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於天空島的Rock pinnacles of The Storr,  曾出現於電影普羅米修斯開場畫面。圖/Pexels

關於天空島,我們涉獵的資料越多、就越常看到「杜加德.羅斯」(Dugald Ross)這個名字。我對這個名字毫無印象。他既不是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也不是任何一類科學家,然而他卻發現並描述過許多出自天空島的恐龍化石。杜加德從小在天空島東北深處的小村落「艾利沙德」(Ellishadder)長大,那是一片擁有崎嶇山峰、蓊鬱丘陵與泥灰溪流的荒地,海岸長年受強風侵襲,十足「魔戒風」(Tolkienesque),活像從奇幻小說蹦出來的地方。羅斯家族講「蓋爾語」(Gaelic) ―這是蘇格蘭高地的母語,目前僅一萬五千人操持。你不只會在路標上看到蓋爾語,像天空島這類偏僻島嶼的學校也會教。羅斯十五歲那年,在他家附近發現一個藏有箭尖和銅器時代工藝品的隱蔽洞穴。這項發現使他迷上家鄉島嶼的歷史,到了成年都還如此,也為自己開創「建築工兼農場主人」的事業。(在蘇格蘭高地,「農場主人」〔crofter〕專指從事小規模農業兼牧羊的人。)

杜加德.羅斯正在移取巨石內的恐龍骨骼化石。(地點:天空島)。圖/《恐龍一億四千萬年》


件大概是我寄過最幸運的信件之一,它開啟了一段友誼,也是這段科學合作的 濫觴。數個月後,我們踏上天空島,羅斯―他比較喜歡我們喊他「杜吉」―立 刻邀請我們去找他。他指示我們開上天空島東北沿岸蜿蜒的雙線幹道,在一幢 牧場風格的長型建築前與他會合。屋子外牆以各種大小不一的灰石拼貼而成, 屋頂則是黑色磚瓦;古老農具四散在屋外草坪上。農場前方有塊牌子寫著 「TAIGH-TASGAIDH」,即蓋爾語「博物館」之意。

杜吉從他的紅色工作用卡車 裡冒出來,身上掛著一大串鑰匙,短暫自我介紹之後便驕傲地領著我們走進博 物館。他以歌唱般的輕軟口音―融合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迷人的蘇格 蘭腔和愛爾蘭腔―說明他如何接管這幢無隔間的校舍廢墟,再改建成我們此刻 置身的「斯塔芬地質暨恐龍博物館」(Staffin Museum)。這座博物館是他十九 歲那年成立的,今天,這座博物館依舊沒有隔間―沒有咖啡休憩區,沒有禮品區,沒有任何大城市博物館常見的昂貴設施、標誌或裝飾,甚至沒有電!裡頭 收藏許許多多他在天空島找到的恐龍化石,還有能回顧天空島住民歷史的種種 工藝品。這次體驗相當超現實:在巨大的恐龍骨頭和腳印旁,擺著老磨坊的木 輪子,還有挖蕪菁的鐵桿和高地農民使用的古式補鼴鼠陷阱。

蘇格蘭天空島迷人的地景風光。圖/《恐龍一億四千萬年

踏破鐵鞋無覓處

那禮拜的其餘幾天,杜吉帶我們去他最愛的幾處地點。我們找到一大堆侏儸紀化石―有體型如犬的鱷魚下顎骨,某種屬於「魚龍目」(ichthyosaurs)爬行類牙齒和脊骨(魚龍目的外形似海豚,生活在海裡,牠們出現的時間差不多是恐龍開始稱霸陸地的年代)―獨獨不見巨無霸恐龍的身影。接下來幾年,我們仍持續返回天空島不斷搜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一五年春天,我們終於找到尋尋覓覓的夢幻化石。起初我們並未領悟這個事實。那天,我們幾乎整天都趴在地上,尋找埋在侏儸紀岩塊裡的小小魚齒和鱗片(這片岩石平台直直探入北大西洋的冰水中,就在一座十四世紀城堡廢墟的正下方)。咱們之所以在這裡,都是湯姆的主意:最近他在研究魚類化石,為了請他幫我找恐龍化石,我便答應幫他採集魚骨魚末作為交換。我們瞇眼皺眉、盯著這些岩石已有個把鐘頭,身上裹了三層防水衣卻依然冷得快凍僵了。午後陽光逐漸西沉,潮水上漲,晚餐正在向我們招手。於是湯姆和我動手整理工具、收拾幾袋魚齒,準備慢慢走回停在海灘另一頭的多功能廂型車。就在這時候,某樣東西引起我們的注意:那是一塊印在石頭上、跟汽車輪胎差不多大的變形凹痕。先前之所以沒注意到它,是因為我們專注在尋找尺寸更小的魚骨,這麼大的痕跡完全不符合當下的搜尋目標。

我們繼續往前走,一路上頻頻發現更多類似的痕跡;在午後斜陽的映照之下,這些凹痕更加明顯,大小幾乎都差不多。我們越是仔細瞧,看見的凹痕就越多,而且還繞著我倆朝四面八方延伸出去。這些凹痕似乎呈現某種模式:一枚枚凹洞接續組成兩道長排,且呈「之」字型排列―左、右、左、右、左、右。這些長列有如緞帶,在我們工作一整天的岩石平台上散布交錯。湯姆和我對看一眼。那是兄弟之間心知肚明的一瞥,基於多年共同經驗、無須言語即可領會的連結。我們以前也看過這種痕跡。地點不在蘇格蘭,而是西班牙、北美西部這類地方。我們知道這是什麼玩意兒。咱們眼前這窪凹洞是足跡化石。尺寸超大,毫無疑問是恐龍的足跡。我們湊近細瞧,看出這些凹痕有些是掌印、有些是足印,有的甚至還留下掌指和足趾的印跡。依形狀判斷,這絕對是蜥腳類的掌足跡。我們竟然找到了一億七千萬年前的恐龍大舞池,而留下這片紀錄的是身型龐大、體長約五十呎、重量可比三頭大象的蜥腳類恐龍。

我和湯姆.恰蘭德在天空島上找到的恐龍舞池─蜥腳類恐龍足跡。圖/《恐龍一億四千萬年
——本文摘自《恐龍一億五千萬年:重新發現這個失落的世界,2020 年 6 月,馬可孛羅

所有討論 1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2

7
0

文字

分享

2
7
0
黑河的鱷魚——牙買加的鱷屬物種│環球科學札記(35)
張之傑_96
・2021/07/14 ・181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作者 / 張之傑

六月十三日,約清晨七時許,和平號抵達牙買加第二大城蒙特哥貝。牙買加面積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人口不到三百萬人,但憑著短跑和雷鬼音樂,讓世人都知道這個國家的名字。

牙買加雷鬼樂團晚間到船上表演。圖/作者攝

牙買加觀光,和平號企劃了五項活動,我們參加黑河賞鳥和鱷魚觀光。上午八點半出發,導遊是當地人Laver。導遊特別表示,她的名字是Laver,不是lover。Laver一如一般牙買加女子,皮膚黝黑,長得高壯,紮著滿頭的細辮子。

Laver的英語說得很慢,即使不聽翻譯,也可聽懂。牙買加的西班牙語原意是「水樹之地」,多森林和河川。牙買加是蘭姆酒的產地之一,喝酒沒有年齡限制,只要身高搆得到吧台,就可以買酒。

牙買加的經濟主要依靠觀光,其次是礦產(鋁土等)和農漁業。牙買加曾被英國殖民三○七年(1655-1962),是加勒比海最大的英語國家。官方語言為英語,但一般人說一種牙買加式洋涇濱英語,如I love you,說成Me labuyou。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牙買加多山,百分之八十是山地,最高的山就是藍山,藍山咖啡聞名世界。蒙特哥貝位於牙買加北部,遊覽車離開港區,一路往南,約十分鐘後就進入山區。山路勉可容得下兩輛車會車,兩側不時出現村落。每個村子,即使很小的村子,都有一所學校和一所教堂。村舍當然不能和我們去過的其他地方相比,但不致像貧民窟,也比我們小時候住得好得多。

牙買加藍山咖啡。圖/Wikipedia

沿路所看到的莊稼,不是果園就是甘蔗園,沒看到糧食作物。哥倫布第二次前來美洲(1494),就來到牙買加。一五○九年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印地安土著悉數遭到消滅,開始引進黑奴,種植甘蔗等經濟作物。英國殖民期間,引進更多黑奴,現今的牙買加人,九成以上為黑奴後裔(包括黑白混血)。

車行約一個半小時,十點十分到達黑河鎮。牙買加面積不大,但因雨水豐沛,所以有眾多河流和溼地,黑河是其中之一。黑河河水清澈見底,因河床上有泥煤,從水面向下看呈黑色,故名黑河。

遊河船載客量四十人。十點三十五開船。導遊並沒上船,由開船的駕駛負責解說。河道不寬,窄的地方目測一般不超過十五米,兩岸儘是紅樹林和蘆葦。最寬的地方目測應超過五十米,水面上漂浮著布袋蓮和睡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許我們運氣好,船一開進紅樹林,就看到一隻鱷魚。駕駛說,河裡有三百多隻鱷魚,還特別強調,河裡的鱷魚是crocodile,不是alligator。駕駛說得沒錯,牙買加的鱷魚屬於鱷科、鱷屬,學名Crocodylus acutus,是美洲鱷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

牙買加黑河兩岸為紅樹林,岸邊隨時可以看見鱷魚。圖/作者攝

鱷目有三科:鱷科、短吻鱷科和長吻鱷科。Crocodile,指鱷科,有三屬十四種,包括暹羅鱷、尼羅鱷、灣鱷等,灣鱷是鱷魚中體型最大的。alligator,指短吻鱷科,包括短吻鱷和凱門鱷,有四屬七種,除了揚子鱷(鼉),其餘皆產美洲。長吻鱷科,有兩屬兩種,包括恒河鱷和馬來鱷。

另一艘遊河船看到一隻鱷魚,我們的船靠過去,只見另一艘船的駕駛一面用肉餵鱷魚,一面發出嘎嘎嘎的叫聲。我們的駕駛說,照規定是不能隨便餵鱷魚的,不過他有辦法把鱷魚引過來。到了另一處紅樹植物氣根盤結處,看到一隻鱷魚,駕駛敲著船板,口裡連續發出嘎嘎嘎的聲響,那鱷魚果然游出來。這是一種典型的制約反應啊!

船夫發出嘎嘎嘎的聲響,利用制約反應將鱷魚喚過來。圖/作者攝

駕駛說,河裡的鱷魚,每隻都有名字。內人問他是怎麼取的?駕駛說隨意取的。我不認為那些鱷魚真的各有自己的名字,也不認為牠們真的聽得懂自己的名字,牠們聽得懂的只是嘎嘎嘎的叫喚聲,以為有人前來餵食了。嘎嘎嘎的叫喚聲已和餵食相連結,形成制約反應。所謂每隻鱷魚都各有名字,不過是觀光噱頭罷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十一時五十五分回到碼頭,一個多小時看到八隻大小鱷魚。駕駛說,河裡鱷魚的食物百分之七十是魚類,其餘是兩棲類、鳥類等。紅樹林中鳥類眾多,其中以鷺鷥最多。有一種類似老鷹的大鳥,問駕駛是什麼鳥,回答英文名叫做frigate,原來是軍艦鳥啊!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軍艦鳥在天際翱翔。

所有討論 2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