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Microneedles–無痛的智慧化注射技術

PanSci_96
・2016/03/06 ・132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圖/Public Domain Image
嗚嗚我不要打針啦!圖/Public Domain Images

文/蔣維倫

我、不、要、打、針!

打針、拔牙、照胃鏡,大概是討厭去醫院的前三理由。光是想像閃亮的針尖上滲出液體,筆者的臂膀就不自覺地酸了起來!對醫院來說,更麻煩的是針頭的處理,因為使用過的針頭屬感染廢棄物,無法隨意丟棄。光在台灣,每年可能會產生數十萬支的廢棄針頭,無法回收,無法掩埋,成了一個既頭痛又麻煩的問題。

用紫外光刻出針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也是一種無時無刻在追求極致的人類,盡力地縮小針頭的尺寸以減輕注射的疼痛感。其中一項技術是以矽晶圓為底,用UV在晶圓上蝕刻出一根根細小的針頭(國內的晶圓代工廠也是利用類似的技術),再灌入如葡萄糖等可在人體內溶解的生醫材料,翻模後就能得到一根根細小的微針陣列microneedles)了 。

圖/Devin McAllister, Georgia Tech
Microneedles。 圖/Devin McAllister, Georgia Tech

微針陣列的外觀很像OK绷,使用上也非常的簡單,只要往皮膚上一貼就完成了,因此無須煩勞醫護人員。並且由於針頭短(通常<0.5mm),所以病人不會有疼痛感,而葡萄糖等製備成的針體會自行溶解在皮膚內,也無須處理醫療廢棄物,非常環保。

Microneedles不須醫護人員操作,自己一貼就可以完成注射。圖/Rob Felt Georgia Tech
Microneedles不須醫護人員操作,自己一貼就可以完成注射。圖/Rob Felt Georgia Tech

智慧型投藥系統-創意十足的微針陣列

美國Jicheng Yu學者團隊集盡巧思,將內藏醣氧化酶glucose oxidase)的奈米膠囊填入微針中,以此做出了能感測血糖濃度的智慧型微針 。當糖尿病患者血糖濃度低時,膠囊按兵不動,而血糖濃度高時,膠囊能立即反應,刺激微針釋出胰島素,進而控制血糖,以達到智慧型投藥的目的。

而國內的創意也不遑多讓,成功大學的陳美瑾老師團隊,將微晶體鑲入微針內,而晶體有特殊的性質,能將紅外光轉換為熱能 。我們能從熱顯像儀的螢幕中,可看到針尖發出代表高熱的紅光(高溫約達50 °C),而從顯微鏡的螢幕上可以觀察到針尖隨著時間逐漸的消融。因此陳老師團隊所設計的微針,同時具備生熱釋放藥物的功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鄰國日本Sachiko Hirobe學者等人,直接將微針推進了人體試驗。該團隊利用玻尿酸微針製作了流感疫苗貼片 ,並且在志願者身上使用後,發現能提高人體對病毒的免疫力,並且玻尿酸針體在數十日內會自行溶解,算是十分的成功。

筆者碎碎念:最後一段當然要來講講壞話囉~微針被研究了數十年仍未商品化的問題有很多:承載藥量低;每個人的皮膚厚度不同,吸收程度各異。因此推向人體試驗的多是疫苗型微針,少許抗原就能產生免疫力。而陳老師的系統也讓筆者對未來有了想像,具備給藥及產熱的微針貼片,未來也許可往抗菌敷料 (抗生素+高溫殺菌)或肌膚再生 (生長激素+高溫刺激再生)發展,甚至混入少許變色的物質(例:有細菌感染就變藍色)也能加入感測貼片的行列呢!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智慧生活與前沿科技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審校:陳妤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2

16
5

文字

分享

2
16
5
為什麼疫苗要打在手臂上?
Aaron H._96
・2021/06/15 ・200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便你可能還沒有注射過 COVID-19 疫苗,你也一定看過許多人在電視新聞裡,挽起袖子,讓醫護人員消毒手臂注射疫苗的畫面。但你有想過,為什麼疫苗要打在手臂上,而不是其他部位嗎?

疫苗能不能打在臀部?打疫苗為什麼不能像是打針一樣,直接打進人體的血管呢?

疫苗為什麼一定要打在手臂上?圖/envato elements

各種注射藥物的方式

藥物或疫苗最常用的注射方式有六種:靜脈注射(Intravenous)、皮下注射(Subcutaneous)、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動脈注射(Intra-arterial)、脊椎腔內注射(Intrathecal)以及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其中「動脈注射」多半用於緊急輸血、化療等;而「脊椎腔內」並沒有免疫保護,多半用於腰椎麻醉用;「腹腔注射」則多半用於實驗動物,這裡暫不討論。

下面就接著來看另外三種常見的注射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靜脈注射:抽血、施打點滴藥物

無論你是否打過疫苗,多數人一定都有過打針抽血的經驗。靜脈注射是使用最廣泛的注射方式之一,常用於健康檢查、抽血或是施打點滴藥物等使用。

一般靜脈注射選擇的血管是周邊的靜脈,例如通過手肘的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或是手背、足背、腳踝等位置較淺層的血管。醫護人員在注射過程中,有時甚至會輕輕拍打注射位置,讓血管較為浮現,讓下針位置更為明顯。

一般抽血、打點滴,都是使用靜脈注射。圖/envato elements

靜脈注射可以是單次短期使用,也可以建立管路,供較長時間的藥物滴注使用。與一般抽血或是靜脈注射與接種疫苗的目的不同,肌肉注射的目的希望將少量的藥劑,留存在時間內緩慢地釋放;而靜脈注射需要維持血管的通暢,讓藥物能夠藉此快速地通往全身。依照血管注射位置不同,會留置不同粗細的軟針。較粗的留置針可以用在輸血或是急救時緊急輸液用。

抽血時針頭會刺進血管,如果血管比較脆弱或是細小,局部可能會有些微出血。所以醫護人員會建議靜脈注射後,請壓住抽血點一段時間止血,不要搓揉破壞結痂,必要時可以用冰敷的方式減緩疼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某些洗腎或是化療患者需要更頻繁地進行藥物注射,甚至會考慮裝設動靜脈廔管、中央靜脈導管或是人工血管等管路。

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疫苗、刺激性藥物

相對於靜脈注射將藥物直接打入循環系統,可以追求快而強效的藥物反應;由於訓練免疫反應需要時間,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身體能夠用緩慢、相對溫和的方式接受抗原刺激,誘發免疫反應。

由於人類皮膚中的表皮層、真皮層、脂肪組織都有「樹突細胞」或「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所以多數的疫苗會將藥劑選擇注射在肌肉中,使疫苗和緩地接觸這些免疫細胞,誘發免疫反應。也有的疫苗可以皮下接種,少數是皮內、鼻內或是口服疫苗。肌肉注射常見注射在上臂三角肌、臀部的位置;而皮下注射則有可能注射在手臂、腹部、大腿和臀部。

皮下注射給藥,雖然藥品的吸收均勻而緩慢,可維持較長之作用時間,但和肌肉注射相比產生免疫反應的能力稍差,撐開皮膚的痛感較強烈,副作用也較明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肌肉富含血管,能夠讓疫苗的佐劑(使疫苗更穩定安全、提高效力的副成分)快點被帶離注射部位,減低局部不良反應的風險。肌肉的彈性也比較大,能夠接受較大的注射劑量,比較不會有組織被撐開的痛感。

因此,多數劑量較大的疫苗或是較刺激的藥物,都會傾向選用肌肉注射。

肌肉裡的血管多,能快速將疫苗佐劑帶離注射部位、減少疼痛。圖/envato elements

疫苗注射要注意哪些事?

在肌肉注射疫苗藥物後,一樣不建議搓揉注射部位。搓揉注射部位,會加速疫苗吸收,反而可能會誘發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等副作用更為劇烈。

雖然接種 COVID-19 疫苗並沒有對注射部位有特別限制,但不建議注射在臀部的理由除了希望能夠加速接種流程、減少尷尬外,臀部的脂肪量也比上臂厚很多,藥物不容易打進肌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除非患者有截肢或是因為做治療等考量,不適合接種在手臂上,才會考慮臀部注射。

另外 COVID-19 疫苗要打在慣用手還是非慣用手,也是依照個人的選擇,並沒有哪一種特別好。慣用手活動較多,能夠加速帶走疫苗佐劑;但也有人會考量到施打後的副作用,打在慣用手,可能會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

疫苗打在慣用或非慣用手都可以,有不同的優缺點。圖/envato elements

某些人接種 COVID- 19 疫苗的反應較為明顯,可適度冰敷,但勿揉、抓接種部位,如果發現接種部位化膿或紅腫部位擴大,則可能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參考文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Zuckerman, J. N. (2000). The importance of injecting vaccines into muscle. BMJ, 321(7271), 1237–1238. https://doi.org/10.1136/bmj.321.7271.1237

所有討論 2
Aaron H._96
2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期沉迷醫療與科技領域。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藥到,病除!─淺談藥物輸送型態與新開發
活躍星系核_96
・2013/06/04 ・456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52 ・八年級

文 / 王躍達 (台北科技大學生物資訊系)

圖片摘自http://www.meb.uni-bonn.de/Cancernet/CDR0000258035.html

沒有人喜歡打針,這是無庸置疑的;為什麼討厭打針?因為會產生疼痛。

纖細而長的針刺穿皮膚的表皮、真皮與皮下組織到達血管進一步執行注射的過程中,針頭將經過真皮區域的神經,壓迫的力量會使神經受器獲得刺激,痛覺由此產生。姑且不論大腦對於這個痛覺的評價是如何-繼續分析下去將會持續離題,痛覺本身就是保護生命體的一環;因此,痛覺有可能會觸發反射神經,肌肉收縮而顫動。而在皮下的針頭則會受到外力的擠壓而偏移無法定位導致受傷面積增大,想當然爾,產生的自然是難看的傷痕……別忘了,還有更多,你所不會想要的疼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會疼痛,那麼侵入式注射有甚麼好處?我知道你還有很多問題想問,然而,先擱下那令人恐懼的「感覺」,在繼續談論侵入式注射的功過以前,我們有必要先認識一下藥物傳輸的種類。

常見的巨觀藥物傳輸途徑可藉由進入的方式約化為服用侵入非侵入三項。

顧名思義,服用是將藥物吞入消化系統,藉由吸收的方式攝取藥物分子;侵入,則是透過器材將藥物直接輸入人體內部;非侵入則反,既不是透過服用,也非使用器材侵入來達成藥物的投遞。藉由這些手段配合恰當而合適的藥物,醫師可以將治療送抵患部,同時更為理想的,能控制藥物傳輸所需要的時間、過程與其負面影響。

是的,想想看毫無阻礙、直接地將絕大部分的藥物以不會受到腸胃道蛋白質、pH值破壞,以最純粹的方式直接輸入血液造成藥效,你就覺得橫豎挨上一針的確不意外了。單純的貼片也需要花時間擴散,但藥物等不了那麼久或者是沒必要等待的時刻,兩害相權取其輕,挨上那一針換得速效與藥物保護,注射,自然而然成了不二選,聽起來就沒那麼令人恐懼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藥學家們仍然認為,這些方式仍然未竟成功。

想像一下:藥物滲入身體之中,不論注射的針筒的體積或者點滴的體積是有限的。注射的瞬間,全部的注射物濃度全部集中於侵入點,直到血流沖散到全身為止;擴散原理下,要等到一段時間之後,整體內濃度才會重新達成水平。藥物最高的濃度永遠會在注射侵入的點處最高,若標靶點處距離注射位置越遠,則注射後產生藥效的時間則空窗越久;有限的體積對於侵入點來說濃度過高,而對整體而言體積有可能尚嫌不足。

即便是採取點滴式的注入,也只不過是把針筒的容積變大由毫升計算成了公升計算罷了。況且打針與點滴並不是病患能夠簡易親自操作的技術,必須受過一點訓練的。考量到藥物注射後最快抵達患部的距離,有時候必須搭配更多專用的體內植入物與配套手術,如可重複使用的皮下注射連接器來提升藥物注射的品質。不想使用這些高分子加工固體輔助器材?好吧,你可能少挨一刀,少損失那麼一點血量;但你得每次都被扎不同地方一針。重複同一點注射,或者注射口持續在該處停留會導致體內組織-免疫也好,新生組織也罷-嘗試堵塞、抗拒與排斥,注射的穿刺所需的力道要更大,而注射口可用的時間也會越短。

最後,注射對你就不怎麼管用了。為了讓注射這類大量、迅速的藥物輸送方式保持一定的效力,無論如何,你都必須保持你自己的生理結構一定程度上的「新鮮可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起來像是待宰的雞鴨牛羊哀傷而不快,基於治療的原則,你又必須不得在必要之刻執行必要之惡。於是你問起了貼片這產物。

藥劑貼片的結構相當單純-覆蓋黏性聚合物的彈性聚體或織物成為基底,留下沾黏皮膚的部分後將攜帶藥物的材料覆蓋於一個區域後組合而成。毫無特色的結構所造就的正是簡單而純粹的物理特性;運用濃度差造成的滲透力,促使藥物穿越皮膚的障礙進入血液,透過循環系統到達理想的患部。聽到此想必你又有問題了:貼片完全迴避掉人體的抗拒性與排斥力,結構簡單而易於量產,這樣美好的東西,為什麼不多用呢?

藥物傳遞可不是武俠小說: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沒有人會想用玄鐵劍削蘋果的;而玄鐵劍之所以無雙,除了楊過的功夫外,還得依賴他巨大的質量與動量才能造成超絕的破壞力呢。如果已無鋒的刀刃來做為比喻,那麼在一罐一公升的點滴面前,真正像是「水果刀」等級的,恐怕就是貼片了。有限的面積、有限的藥物溶解度和吸收力、有限的承載藥物分子量等等,全是制衡它成為殺手級應用的問題。況且要穿透皮膚的角質等直達血液,要讓藥物濃度達到有效的時間太過漫長,面對迫在眉睫的藥效終點戰來說,那已經是「未來」的「未來」了。

好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聳了聳肩,然後必然帶有那麼點御都和主義的嘆氣。你覺得是時候該放棄了。越是分析越多缺點,都給你這專業的損完一圈,那藥物還有別的方式來拯救人類嗎?自暴自棄的,你做出了那樣的質詢。

答案是:當然有。如果就這樣放棄尚嫌太早,從激進一路下推到溫和,介入於貼片與注射之間這塊模糊的區域,正是科學家所瞄準的灰色地帶-既然注射是打入皮下組織的血管,貼片僅只在於表皮層的角質之上,有沒有能夠侵入一定深度真皮層卻不會觸動感覺神經而造成痛覺的解法?你得到他了,他的名字是「微創」技術。這次,再也不會有更多令人失望的發展,我們終於在痛苦之後,打開了另外的一條嶄新通往桃花源的可能性道路。

我們終於在漫長的分析與前言之後,跟著轉折進入了主題的領域:微創設備。

顧名思義,為低創傷程度-不會有痛覺的反應,不需要麻醉的前置,不留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永久痕跡-的器材設施。依循其基本設計構思,微針陣列高度多半限制於50~900μm之間,密度多落於100針/每平方公分(針頭頂點計算)為常見的設計。有了這樣的輪廓,為了建構實體的微針陣列,我們必須參照生物相容性與毒性測試來做針身材質的選擇;透過訪問FDA的資料庫,研究者們將可以獲得想要的答覆。不想要這麼抽象而不切實際的選擇方案嗎?那麼換個說法:只要你能吃下他而無副作用,可被分解不囤積不造成負擔的,都會成為FDA認可,而被實際應用於鑄造的材料。縮小點範圍;這些用以輸送藥物的微針成品的體積的大半部分以上的成分,其實就出沒於我們的生活之中。諸如減肥用的海藻糖,用來包裹藥物的糊精(澱粉分解成小分子前的中間物,分子量稍小),更甚至是單純的澱粉,以及一些特定的假牙黏著劑等,都是被選的材料─沒錯,它們無所不在,妙用無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有鑄造針的配方了,模具呢?既然FDA認可,可以進入人體的材料可以簡約成「可以吃的」,那麼不須進入人體的範疇就自然放寬了點,變成了「可以盛裝一定溫度來用的」。陶瓷,如紫砂;金屬,如黃金、鋁、不鏽鋼;矽晶圓;還有一些其他的光可塑性環氧高分子(SU-8)與有機矽化合高分子(PDMS)。這些材料除了前述的特點外,往往也兼顧耐用與便宜,可長期保存等特性。而製作模具的過程,依照鑄造設定的步驟,可以由化學向性蝕刻、離子反應蝕刻、注塑、表面/體微機械加工、微成型與光─電鑄複製等方法產出陣列。

複雜而無趣的鑄造步驟與其改良足以長篇大論成為國際論文;而在眾人即將再次闔上雙眼睡著之前,我們換個話題─微針如何攜帶藥物?侵入皮膚但不深入的流程簡單易懂,要怎麼攜帶藥物使藥物進入人體?

微針,顧名思義即是微小的針形。不論有無機與有機,基本上均遵守「針」的外觀為主要核心。
微針,顧名思義即是微小的針形。不論有無機與有機,基本上均遵守「針」的外觀為主要核心。

藥物是靠著溶解或壓力差擠壓而離開針身,然後藉由皮膚表面的微孔道流入並滲透執行擴散的。藥物攜帶的形式眾多,塗佈法運用表面覆蓋另一層藥物的雙層結構,將針的機構與功能分層;微孔洞氣壓法則是讓藥物受氣壓關閉於針體內的管道內,應用壓力差受力而使之離開。這兩種多常見於金屬微針陣列,有部分研究也嘗試實作高分子類的產品。至於廣泛見於高分子為針的技術,則為以疊三明治般的讓可溶解高分子─藥物─高分子重疊的夾層式、以及直接將藥品混入針身材料一體成形等技術。運用這些設計與技術所產出的微針,其最大的特點在於比貼片擁有更好的藥物傳輸效率,並且比傳統注射強化了給藥的時間與維持藥物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免俗地走到此,醜媳婦總得見個婆娘較量一番。理想中的微針陣列在藥物分子大小上的選擇比起注射小,但仍貼片大。而給藥時間的長短與釋放速度控制上,相對貼片差但比注射有效。中庸的目的就此達成,目前常見用於證明可透過此一方式運輸藥物為茶鹼、氨基酮戊酸、炭疽疫苗、β-半乳糖苷酶、鈣黃綠素、牛血清白蛋白、Desmospressin (DDAVP,去氨加壓素),促紅細胞生成素、Meso-tetra (N-methyl-4-pyridyl)porphine tetra tosylate、卵清蛋白、胰島素和質體DNA。

該是讓這漫長的故事迎接終點了嗎?不,還沒結束。即使是沒有稿費,也還沒到末路。

在這轉折之前,我是將所有種類的微針通通當作一個類別進行闡述─而明眼與高學歷閱覽百卷的你想必已經知道會在此唐突的出現這段話的用意為何。如果還有什麼細節我還沒說著的話,那大概是微針的本身的分類與各自的優缺。

是的,在論文種類的界定上,微針陣列本身仍有各自的分類。使用無機物與有機物構成的陣列彼此獨具一格,也各有其長短之處。無機微針陣列下,儘管製作在鑄造面上相對簡單明快,足以大量生產,但物理抗性再強也有極限。使用貼片後肌肉的收縮仍有微針破碎斷裂的風險,那些比較寬鬆的材料選擇是否長期下來會造成不良的副作用,一直留有爭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由於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材料彼此接合,只依賴弱作用力有限而攜帶藥物的藥物種類變得狹隘、質量也有所降低至約於1毫克甚至更差;同時,塗布藥物的黏度必須極高,不利於一些特定藥物的配置;藥物於陣列表面無法在常溫與環境空氣中持續保存等等問題,使陣列一度走到瓶頸。另一個殺手級的問題則出現在使用的難度之上─只有醫療人員能負擔繁雜的前處理,並且擁有足夠的藥理與病理知識可以避免微針孔多半在兩小時內會堵塞,用以維持連續不間斷給藥的效果。

為了突破瓶頸而產生的有機微針就是為了改善上述的缺點而誕生的產物。但這樣的改變卻反而造成了其他方向的問題─依賴水溶的高分子只能與水溶性藥物相容,而微針的形狀保持能力隨環境濕度影響而不穩定,繁雜的鑄造過程不能保證品質的絕對性等等,層出不窮、意想不到、花樣百出的問題,時至今日仍舊困惑著科學家們,成為最終理想鄉的大敵。

你問我們會不會放棄?答案顯而易見的:不。

所謂逆境,就是要給人突破才被稱為逆境。科學就是因為不曾放棄的趨近於完美、沉溺於對於完美的追求、終極邊疆的渴望而茁壯的。一路粗淺的介紹與討論就到此畫下句點。

新的藥物運輸系統在這開發環境下已逐日趨近完整;儘管前方仍有眾多未明的實驗陷阱與技術障礙,但身為學術者的一員,我們將繼續勇往直前,直到終點不肯罷休。人類與疾病的抗戰是沒有終點的─眼前的結束只不過又是下一場戰鬥的開端,科學家們將永不停歇的前進,燃燒著生命與魂魄,高舉著幸福美滿的夢想大旗!

看得出這張OCT有機高分子微針有什麼缺點與隱憂嗎?
看得出這張OCT有機高分子微針有什麼缺點與隱憂嗎?

文獻參照:

  • 我正在撰寫的某篇國科會計畫論文,我自己,尚未發表
  • Multidrug release based on microneedle arrays filled with pH-responsive PLGA hollow microspheres, Cherng-Jyh Ke, Yi-Jou Lin, Yi-Chen Hua, Wei-Lun Chiang, Ko-Jie Chen, Wen-Cheng Yang, Hao-Li Liu, Chien-Chung Fu, Hsing-Wen Sung, 2012
  • A low-invasive and effective transcutaneous immunization system using a novel dissolving microneedle array for soluble and particulate antigens, Kazuhiko Matsuo, Yayoi Yokota, You Zhai, Ying-Shu Quan, Fumio Kamiyama, Yohei Mukai, Naoki Okada, Shinsaku Nakagawa, 2011,UNCORRECTED PROOF
  • Nano-Layered Microneedles for Transcutaneous Delivery of Polymer Nanoparticles and Plasmid DNA, Peter C. DeMuth , Xingfang Su , Raymond E. Samuel , Paula T. Hammond , and Darrell J. Irvine, 2012
  • Carboxymethylcellulose–Chitosan-Coated Microneedles with Modulated Hydration Properties, Alexander Marin, Alexander K. Andrianov, 2010
  • Hollow Out-of-Plane Polymer Microneedles Made by Solvent Casting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Iman Mansoor, Urs O. Häfeli, and Boris Stoeber, 2012
  • 其他論文不及備載。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打針西瓜」只是個童話
科學松鼠會_96
・2013/05/27 ・174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從來不缺乏想像力,尤其對於食品。每當看到跟自己「心目中的食物」有所不同,就總是有人相信是它們不是「自然生長」的。「打針西瓜」是一個例子,傳說是奸商往沒成熟的西瓜裡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紅,而這兩種物質有著「破壞肝臟、腎臟的功能、影響兒童智力發育等毒性」。

對食品安全杯弓蛇影的公眾,再一次憂心忡忡,許多人一如既往地發出「西瓜也不能吃了」的喟嘆。無辜的瓜農們,或許只能再一次無助地欲哭無淚。

然而,「打針西瓜」,只是一種童話般的想像。

首先,通過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紅,很難讓生西瓜變得像正常西瓜一樣紅而甜。給人打針,藥物能夠迅速地達到人體各處,是因為人體有一個強大的血液循環系 統。而西瓜,只能像是一塊切下的肉。對著豬肉打針,血液循環系統就不能發揮作用了。打進去的東西,只能通過「擴散」的方式在肉中慢慢滲透。做過鹹肉的人就 知道,要把一塊不薄的肉醃「透」,需要的時間並不短。西瓜也是如此,當把甜蜜素和胭脂紅注射進西瓜之後,會聚集在注射點,然後向周圍擴散。擴散是一種緩慢的傳遞過程,距離越遠,擴散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用糖水來浸泡水果,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讓糖進入「裡面」,而西瓜要比通常浸泡的水果大得太多了。即使注 射到西瓜中心,要等它們擴散到整個西瓜,也需要極其長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可能西瓜早就變壞了。而且,這個時間,未必比把它們留在地裡自己成熟更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技術上的不現實並不代表著沒有人去嘗試。就像童話能讓小朋友們相信一樣,「打針西瓜」的傳說也難免讓一些像小朋友們一樣天真的人去嘗試。

不過,即使是真的存在「打針西瓜」,它也不會有著「破壞肝臟、腎臟的功能、影響兒童智力發育等毒性」。

甜蜜素是一種常用的甜味劑。跟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劑相比,它並不高效,甜味只有蔗糖的30到50倍。它的優勢在於甜味比糖精更「純正」,尤其是與糖精混合使用,可以彼此掩蓋「異味」,從而更加接近蔗糖的甜味。此外,價格低廉也使得它比較受歡迎。

對甜蜜素的質疑起源於1966年。有一項研究發現它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可能分解為有一定毒性的環己胺。而1969年,更有一項研究說糖精與甜蜜素的 混合物會增加老鼠的膀胱癌風險。於是,美國FDA禁止了它的使用。不過,這項致癌實驗得不到重複,而又有了大量的其他實驗來證明甜蜜素可以安全食用。世界 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JECFA)審查評估了這些研究,在考慮甜蜜素的吸收率以及轉化成環己胺的轉化率基礎上,再基於環己胺 的安全劑量,得出的結論是: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1100毫克甜蜜素,不會產生不良影響。按照常規,把這個動物「安全劑量」的百分之一,作為人的安全劑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按照國家標準,甜蜜素可以用於很多類食品中。因為它的甜度不夠高,單獨使用的話需要的量比較大,確實很容易超過國家標準。對於公眾來說,只要在符合 國家標準,即使是天天吃也不會危害健康。即使是「超標」了,因為那個安全係數的存在,也只是說有一定的風險,而不是就有多大的「毒性」,偶爾吃了一點也不 用擔心。因為「超標」了就應該被查處,這個安全係數也就很好地保護了公眾健康。

胭脂紅的情況跟甜蜜素有點類似。它是一種合成的色素,穩定性比較好,能夠用於各種食品中。它的安全性也有一些爭議。此外,它含有鋁,而鋁是人體不需 要的元素,大量攝入的話可能損害神經。JECFA制定的安全標準是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4毫克。歐盟以前採取的是這一標準,不過後來把它降低到了0.7毫 克,而美國則沒有批准它的使用。中國的標準是針對每一種食品具體制定的。總的來說,只要符合標準,可以認為沒有什麼危害。即使是「超標」的食品,只要不是 長期大量地吃,也用不著擔心「中毒」。

對於農產品,人們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形象。一旦與自己心中的形象不符合,就懷疑是「奸商搗鬼」,而進一步懷疑它「有害」。我們應該理解,動植物本身具 有很大的多樣性,很多看起來「異常」的產品,僅僅是品種不同而已。還有許多「不正常」,只是生長條件控制不當導致的。這些「異常」,恰恰是「天然形成」 的。我們應該關注這些「異常」,但是不應該一見到「異常」就用最大的惡意去展開豐富的想像。謠言損害的,不僅僅是無辜的農民,最終也是每一個消費者。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作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6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