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德庭
生而為人,先別急著感到抱歉!
搭配泛科學的十月選書《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我們邀請到泛科學的專欄作家寒波,以及 PTT 名人馬雅人和大家聊聊「人類」這件事。
猴子有好幾種,為什麼人只有一種?
「猴子有好幾種這應該不是問題吧?重點在後半句。所有動物都有好多種,怪的是為什麼人只有一種。」這是寒波的開場。他說,人類屬於靈長目,最接近我們的是猿,但是連猿都還有好多種。「不過,其實幾百萬年來出現過很多和人相似的動物,只是後來都消失了,我們將他們通稱為 hominis。」
他秀出這張我們都很熟悉的人類演化圖,然後問,演化真的是這樣「直線進行」的嗎?「祖先和後代的關係不全然是這樣。舉例來說,很久以前有一種馬雅魚,經過好幾年的演化後,誕生另一種馬馬雅雅魚魚,雖然兩種魚中間出現的種類是馬雅魚演化出來的,但你不能直接說這也是馬馬雅雅魚魚的祖先,但牠們又真的比馬雅魚還接近馬馬雅雅魚魚啊。」大家都被這段接近繞口令的舉例逗笑了,寒波說,「可以理解嗎?所以物種的祖先與後代很難研究,很容易誤判。」
藉此我們知道多種共存才是常態,演化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棵樹,我們無法窺見整棵樹,只能盡量拼湊樹枝。有了這層概念,寒波向大家介紹了幾種「Hominis」。
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 440 萬年前,東非
身高比例與腦容量都跟黑猩猩很類似的始祖地猿可以直立行走,但走得並不好;我們的大拇指和小指能夠輕鬆地並在一起,但對他們來說很困難,他們的手適合爬樹而非製造工具。
南猿(Australopithecus)─ 420 萬至 200 萬年前,東非、南非
南猿又稱南方古猿類,接在始祖地猿之後,直到距今 200 萬年時才消失,而南猿的其中一支演化出傍人屬。
傍人屬(Paranthropus)─ 270 萬至 120 萬年前,東非、南非
由南猿演化而成,能以雙足直立行走。我們對他最大的了解應該是長得比較粗壯,尤其是下巴部位,目前的推論原因是他們的食物比較硬。
人屬(Homo)─ 280 萬年前
特色為發達的腦部。智人,即現代所謂的人類是人屬中唯一存活的物種。
「你可能發現到了,從隨便一個時間點切入,都不只一種 Hominis 存在,而後來於 210 萬年前出現的巧人、約 200 萬年前的魯道夫人也並存很久。」
出國深造的直立人
談完了時間,接著是空間。寒波提到與我們最接近的直立人,「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可以發現直立人真的很會趴趴走。」
185 萬年前直立人在喬治亞出現,是最早走出非洲的人屬,他們在 170 萬年前來到東亞北方,接著是 150 萬年前的東亞南方(爪哇)、130 萬年前的歐洲。
Chris Stringer 的人類演化觀點
2012 年,人類演化學家 Chris Stringer 曾發表一篇回顧論文,提出縱橫天下 50 萬年的海德堡人,他認為海德堡人是歐洲尼安德塔人與非洲智人的共同祖先。
「Chris Stringer 對海德堡人的起源假設相當大膽,按照他的標準,歐、亞、非三地都可能是起源地;海德堡人先在其中一處演化出現,再走過漫漫長路,遷徙到另外兩個地方。」─ 摘自泛科學《海德堡人-人類承先啟後的演化關鍵》一文。
在海德堡人與其後代遷徙的過程中,也和其他人種混血,然後再遷徙、混血。例如智人和尼安德塔人走出中東發生的 CCR、智人和丹尼索瓦人(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山被發現小指骨骼,經 DNA 定序發現的新人種)的南亞海岸戀情。
關於人類演化史這張拼圖啊
「回到這次的分享主題,為什麼演化到今日,人類只有一種?誠實來說,不知道。別笑,這是最真實的答案。」寒波說,未知太多、所知太少,我們應該小心簡單的問題,因為世界上沒有可以被簡化的正確答案。談到科技進步,發現人種的速度越來越快,人類演化史這張拼圖,是不是快要完成了?對此他持保留態度。
「你去看三十年前的東西,會覺得都是胡說八道、都在腦補,那三十年後的人看我們會不會也是這樣?」寒波笑著說這未必不是好事,至少以科學研究者的立場來說,我們每年都可以寫新的研究。他補充:「樂趣就在探究和思考的過程。」
什麼是馬雅文化?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書裡說的是人類如何透過科學改變環境。我自己曾在全是泰雅族的遙遠山區服替代役,後來沉醉於馬雅文化研究。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在還沒有科學的時候,馬雅人和環境怎麼對話。」第二位講者馬雅人說。
對,就是那個馬雅人。
mayaman,馬雅人,PTT 名人,精通馬雅文明相關主題。在 2009 年當選古文明(ancient)版版主,主要活躍於該版以及其他歷史相關版面,但常在八卦版出現誤解馬雅文明的新聞或文章時,出面發表專業文章澄清。由於常常用「第一人稱」講馬雅人的事,一度有鄉民以為他是馬雅相關遺族。
相較於歷史以文字史料為主,考古學是一門藉各種物質材料研究過去的學問。曾到過馬雅文明遺址重要分布地區貝里斯(是台灣的邦交國喔)的馬雅人說,馬雅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石灰岩地形,這樣的環境衍生出獨特的考古方式。「馬雅文明的體質由人類學、陶石器分析、聚落調查、銘文、圖像分析和民族考古學組成,尤其是銘文。馬雅文化是美洲少數有文字的文化,而在相關專家的努力下,現在已經能分析 80% 左右的文字。」
馬雅文化出現在西元前 1200 年至西元 1529 年的中美洲,特色包含階梯式神廟、獨特文字體系,以及世界末日說的元凶 ─ 立法體系。從歷史角度則可以分為前古典、古典、後古典三大時期,和之後的西班牙征服期。
前古典期 ─ BC 1200 – AD 3th
透過商業行為把「原料」從墨西哥東南部馬雅地區送往位於灣岸的奧梅克(Olmec),由奧梅克人製成產品,而所謂原料指的是當地特產火山岩「黑曜石」,因為是當時可取得最硬的材料,因此被視為貴重物品。藉由這樣的商業貿易,統治者把財富重新分配,建立村莊和城邦。到了前古典晚期,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可能有數以萬計的居民 ──「因為許多遺跡埋在雨林中無法準確估計。」馬雅人說。
古典期 ─ AD 4th – 9th
開始真正的馬雅文化,亦即那些我們認定有馬雅特色的雕飾在此時間點出現。為馬雅的興盛期,文字、建築、藝術皆蓬勃發展,並成立數百座城市。而考古學家也發現此時期大城市帝卡爾(Tikal)的出土文物中,開始出現位於墨西哥谷地的另一支文明 ─ 提奧帝華甘(Teotihuacan)的武器與戰士。
後古典期 ─ AD 9th – 16th
馬雅文明逐漸衰弱,許多馬雅城市被提奧蒂華甘征服,雕刻紀念碑的習俗也消失。16 世紀時,被西班牙帝國消滅。
依附環境而生的文化樣貌
「馬雅文明雖享有同個文化圈,卻被劃分為一個個城市,建立起極度集權的『k’uhul Ajaw』體系,意思是神聖的國王。不過當時沒有官僚體制,主要是依靠禮儀、通婚與主僕關係維繫制度。總體而言,他們是利用貿易、信仰和王朝世襲,在政治和經濟基礎上結合獨特的世界觀、禮儀與宗教,形成一套社會體系。」
那麼,馬雅文化如何和環境互動?由於地處石灰岩地形,土地肥力不夠,農業環境十分脆弱,加上雨林生態沒有大型動物,肉食來源是打獵。而在古典晚期時,馬雅文化形成兩大同盟,不斷重複城市併吞、戰爭規模增加、貴族擴張,造成非農業人口變多。要養這些人讓土地負荷過重,結果便是低地區的城市被遺棄。馬雅人說,到現在仍然每年都有研究單位提出:某某地區馬雅人的滅亡原因是乾旱,「其實他們的城市不是整片消失,而是根據乾旱狀況一波波被遺棄。」
他也提到,馬雅文明對自然環境和空間的運用,與我們一般習慣的歐亞觀念很不同。「我們注重如何增加室內空間,但馬雅的室內空間很小,因此他們很善於把應用移到室外。」
在照片中可以看見建築前面有片很大的廣場,擺放了一個王座,這是 Bench,國王會坐在這會見人民。另一個有別於其他中美洲城市的獨特景觀是,馬雅有球場。但是如前面提到的,馬雅人對城市的想像跟我們不一樣,看起來像金字塔的不是金字塔、球場的意義也不只是球場,在這裡,踢球有宗教意義。馬雅人認為球場是大地的裂縫 ─ 而石灰岩地區的確會有洞和裂縫 ─ 他們把自然地形重建在城市裡。
馬雅人與自然的互動也顯示在他們的信仰上,進而被記錄到藝術當中。
以下是兩張馬雅神殿雕刻的線描圖,兩者張圖有很多相似的部分,例如上方像鳥類的生物、貫穿整體的十字架、以及下方面具般的臉孔。「馬雅人在說一個故事。首先,中間的十字架是一棵大樹,他們認為在世界中心有棵世界之樹,世界的能量和人類的靈魂都順著樹流動。樹上站了一隻聖鳥,羽毛象徵權貴;樹的橫向枝幹延成雙頭蛇,象徵王權,中間是馬雅國王『K’inich Janaab Pakal』,下方有代表地面的四方怪獸,地面之下為地獄,充滿水、充滿生殖力與死亡,入口則是有著彩虹的洞穴。」
這樣的生命之樹和雨林中常見的參天大樹相符,站在樹上的金剛鸚鵡是當地物種、且喜歡位居高處;地獄的水則源於「水在地下流」的石灰岩地形。
「馬雅文化世界觀因著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建構,好迷人。」馬雅人望著投影片,笑得有點幸福。
同場加映:馬雅的神話都超級無厘頭
雙胞胎兄弟因為踢球吵到下界諸神,最後在黑暗的房間被蝙蝠殺害,頭被吊在樹上。地獄之神的女兒好奇跑去看,結果就懷孕了(…… 這不科學吧?!),她逃到人間生了一對雙胞胎。雙胞胎兄弟又因為踢球太吵被金剛鸚鵡追殺,他以吹箭打下鸚鵡的牙齒,鸚鵡拿玉米當作假牙,結果噁心而死。
馬雅人分享完,語帶包容地解釋:「馬雅神話都沒有開頭和結尾,段落間沒有銜接,然後也沒有邏輯,哈。」
在本次 的 PanSci Talk 泛科講講:生而為人兩位講者精彩地分享後,我們似乎可以從這些遠古的先祖們身上,找到了一些亙古不變的人性──為了生存而不停地遷徙著、改變著,也讓「生而為人」的我們,似乎又多了解了自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