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成為爸媽後改變的不只是人生,還有大腦

活躍星系核_96
・2015/09/22 ・216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67 ・五年級
相關標籤: 育幼 (8)

文 / Cynthia Lin

每個新手父母都知道,小孩會改變生活的一切。當新生兒呱呱落地後,午夜場電影和賴床都變成了無眠的夜,在定時餵奶和照顧中度過。照顧一個完全依賴自己的生命,這樣的責任感令人精疲力盡,父母可能錯失了他們生命中的細微變化:就是他們大腦正在進行的改變。

當小嬰兒還在醫院尚未回家時,在動物和人類的研究顯示大腦正在進行生物上的改變來幫助處理新的責任和壓力。

source:wikimedia
source:wikimedia

做好準備當媽媽

哺乳類母親在懷孕開始到生產時期,就開始準備轉變當全職照護者了。母親的大腦會沐浴在各式賀爾蒙裡並重塑⼤大腦:包含雌激素(estrogen)、泌乳素(oxytocin)、催乳素(prolactin),使得大腦(像是與動機和壓力有關的區域)會有這些賀爾蒙的受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一個區域是下視丘(hypothalamus),負責調控身體的重要功能,如睡眠、饑餓和生殖行為等。在下視丘前方的分區是內側視前區(medial preopticarea, MPOA),與養育照護行為有關。舉例來說,缺乏MPOA 區域的老鼠不會有典型的養育照護行為,像是將子鼠聚集在窩裡或是覆蓋在子鼠上為其保溫。

另外,在美國里士滿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 )的研究者發現,當大鼠懷孕並越靠近生產時,他們的MPOA 區域會變更大更複雜。作者克雷格·金斯利(Craig Kinsley )說:「這些發現推測生殖賀爾蒙作用在MPOA,來激發母親對於小孩的興趣。」

懷孕賀爾蒙也作用在控制壓力反應的大腦迴路上。這個迴路包括下視丘、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和腎上腺(adrenal gland),都是內分泌系統的重要器官。

金斯利研究大鼠的壓力系統後發現,當新手鼠媽媽和處女鼠都放在充滿壓力的情況時,媽媽們調控壓力和焦慮的大腦區域會有較少的活動。懷孕賀爾蒙也作用在壓力迴路上,減弱大腦對某些壓力賀爾蒙的反應。因此,鼠媽媽們較可以面對新挑戰並且能有較豐富的行為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個新手媽媽必須處理各式樣之前陌生的行為。」金斯利說。這些行為包含艱鉅的任務像是:擊敗狩獵者來保護自己的小孩,或是離開小孩去覓食。

讓媽媽們能一心多用

母親的大腦也會長出新的樹突突觸,這是神經元間的連接處,讓彼此能夠相互溝通。在2010 年,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者計算了部分前額葉的樹突突觸的數目,而前額葉是大腦處理學習注意力和計劃的重要區域。

研究發現鼠媽媽們比起處女鼠有較多的突觸。作者班尼德塔·路納(Benedetta Leuner)說:「這可以讓媽媽們比較能專心且不容易分心。」這改變也增強媽媽一心二用時轉換注意力的能力。相似大腦的改變也可以在生產後的女性上看到。在2010 年,科學家掃描了剛生產幾周內和四個月後的新手媽媽大腦活動。在這段期間,媽媽的大腦某些區域變大了,例如前額葉。研究者推測這增加可能是來自當媽媽後與寶寶互動的新體驗。

讓男人更居家

不只是懷孕的女性需要處理複雜的賀爾蒙和大腦的改變。爸爸們和未來的爸爸們也有些微但顯著增加的雌激素和催乳素:這些可在懷孕婦女上發現大量增加的賀爾蒙。當嬰兒出生後,爸爸的睪酮素(testosterone)下降,使得他們較不具攻擊性並且較適合養育。(延伸閱讀:好爸爸的睪固酮濃度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蘭道爾夫-麥肯學院(Randolph-Macon College)的神經科學家凱利·蘭伯特(Kelly Lambert)研究加州鼠(California mice)養育行為的生物機制——加州鼠是少數由男性主動照護子代的物種。她發現跟處男鼠相比,鼠爸爸可以較快學習到迷宮中哪裡藏有食物。而且鼠爸爸的海馬迴(處理學習和記憶的區域)活動也會增加。

其他的動物研究顯示養育子代的鼠爸爸大腦也準備好了:他們的大腦強化對催產素和加壓素(vasopressin)反應的神經纖維。催產素和加壓素是和照護行為有關的神經化學物質。這些神經纖維連接到皮膚的受器,並且傳遞觸覺的訊息回大腦。

蘭伯特說:「透過這樣的迴路連線,父親和子代的親密接觸會促進爸爸大腦的生理改變,在嚙齒類或人類上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在動物和人類上的研究提供了證據,顯示生理上的改變能幫助父母處理他們的新責任和壓力。「有了小孩後嶄新的體驗,對大腦來說是最刺激的經驗之一,不管你是人類還是老鼠。」蘭伯特說,「看著鼠媽媽帶著14 個小孩,真是令人敬畏。」她還說,「他們真的知道該怎麼做,而且他們馬上就行動起來。那是因為他們的大腦正在產生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 Abraham E, Hendler T, Shapira-­‐Lichter I, Kanat-­‐Maymon Y, Zagoory-­‐Sharon O, et al. Father’s brain is sensitive to childcare experi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ul 8;111(27):9792-­‐7 (2014).
  • Barrett J, Wonch KE, Gonzalez A, Ali N, Steiner M, et al. Maternal affect and quality of parenting experiences are related to amygdala response to infant faces. Social Neuroscience. 7(3):252-­‐68 (2012).
  • Franssen CL, Bardi M, Shea EA, Hampton JE, Franssen RA, et al. Fatherhood alters behavioural and neural responsiveness in a spatial task.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Nov;23(11):1177-­‐87 (2011).
  • Keyser-­‐Marcus L, Stafisso-­‐Sandoz G, Gerecke K, Jasnow A, Nightingale L, et al. Alterations of medial preoptic area neurons following pregnancy and pregnancy-­‐like steroidal treatment in the rat.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55(6): 737-­‐45 (2001).
  • Kim P, Leckman JF, Mayes LC, Feldman R, Wang X, et al. The plasticity of human maternal brain: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brain anatomy during the early postpartum period.Behavioral Neuroscience.Oct;124(5):695‐700 (2010).
  • Kim P, Rigo P, Mayes LC, Feldman R, Leckman JF, et al. Neural plasticity in fathers of human infants. Social Neuroscience 9(5):522-­‐35 (2014).
  • Kinsley CH, Blair JC, Karp NE, Hester NW, McNamara IM, et al. The mother as hunter: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foraging costs through enhancements of predation in maternal rats. Hormones and Behavior. Sep;66(4):649-­‐54 (2014).
  • Kinsley CH, Trainer R, Stafisso-­‐Sandoz G, Quadros P, Marcus LK, et al. Motherhood and the hormones of pregnancy modify concentrations of hippocampal neuronal dendritic spines.Hormones and Behavior. Feb;49(2):131-­‐42 (2006).
  • Leuner B, Gould E. Dendritic growth in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are enhanced during the postpartum perio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Oct 6;30(40):13499-­‐503 (2010).
  • Love G, Torrey N, McNamara I, Morgan M, Banks M, et al. Maternal experience produces long-­‐lasting behavioral modifications in the rat.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Aug;119(4):1084-­‐96 (2005).
  • Wu Z, Autry AE, Bergan JF, Watabe-­‐Uchida M, Dulac CG. Galanin neurons in the medial preoptic area govern parental behavior. Nature. 509(7500): 325-­‐330 (2014).

原文文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狐狸冷血無情,會把小孩趕走?——《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
商周出版_96
・2023/11/22 ・167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狐狸的育幼行為

對於生物來說,離開親代的意義是什麼?

放手讓子代獨當一面的意義又是什麼?

肉食性動物的親子分離是很絕情的,下面要介紹的例子是狐狸。

圖/pexels

狐狸是很重感情的動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童話故事中的狐狸總是給人狡猾的印象,不過實際上狐狸家族之間的情誼相當牢固。

狐狸採一夫一妻制,雄性也會參與育幼,由夫妻一起照顧小孩。

母狐狸會躲在挖得很深的巢穴中待產,雄狐狸則會勤奮地替在巢穴中的雌狐狸覓食。即便小孩出生了,雄狐也不能進洞裡。據說曾有人觀察到在巢穴附近坐立難安的雄狐,好像很想見見自己的小孩,讓人不覺莞爾。

狐狸媽媽生產完之後,雄狐狸要持續替牠送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狐狸以老鼠或兔子為食,覓食對牠們而言並不容易。就算生活在食物豐富的里山環境(編按:里山指環繞村落的山林和草原,經人類適當耕耘,可提供動植物多樣性的棲地),也需要一平方公里的領地。若是在食物匱乏的地方,領地可能要五十平方公里。為了家人,狐狸爸爸必須在遼闊的領地間徘徊覓食。

況且老鼠與野兔相當敏捷,獵捕起來並不容易。狐狸需要高超的狩獵技巧。

牠們的基本狩獵方式是跳躍,畢竟以追捕的方式捉老鼠與野兔有一定難度,因此狐狸選擇靜悄悄靠近,再一口氣跳高,由上往下攻擊獵物。

狐狸獵捕的方式是先悄悄靠近,再一口氣跳高,由上而下攻擊獵物。圖/giphy

牠們還有一種特殊的狩獵方式,稱作「誘捕」(charming)。鎖定獵物的狐狸會維持著一個不會讓獵物溜走的距離,然後狀似痛苦地不斷打滾,老鼠和兔子看到狐狸的模樣心生好奇,就會忘記要逃命。此時狐狸一邊劇烈扭動、一邊慢慢靠近,趁獵物不注意的時候偷襲。據說牠們還懂得裝死讓獵物放下戒心,這也是需要高超的演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獵捕水鳥時,狐狸也懂得把水草或雜草纏在身上,透過偽裝的方式靠近獵物。這種狩獵方式需要高度的智能。進行高階的狩獵行為需要深度的學習。所以小狐狸出生三個月左右,親代就會把牠們帶到遠方,傳授生存需要知道的重要事項,包括如何狩獵。

讓小狐狸離巢的狐狸爸媽

等到教會孩子怎麼狩獵之後,狐狸爸爸就不再替小孩覓食了,透過這種方式督促小狐狸自立。乍聽之下很無情,但牠們並非放任小孩自生自滅。有時候狐狸親代似乎會事先把食物藏好,再讓小狐狸自己去找,表面看起來嚴厲,實則處處有愛。這種愛在心裡口難開的表現,實在很有父親的育幼風格。

然而進入夏天的尾聲,就是別離的時刻了。

圖/pexels

小孩不能永遠待在父母身邊。進入離巢期,親代會開始驅趕子代。狐狸是很寵小孩的動物,養育小孩時也關愛有加。在小狐狸眼裡,媽媽和爸爸都無比慈祥和藹。小狐狸也很依賴父母。可是在離巢期的狐狸爸媽會突然翻臉就不認小孩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狐狸會困惑地無法理解,像平常一樣回到父母身邊。但是親代不允許子代回來,選擇強力恐嚇並驅趕小孩,狐狸媽媽甚至還會開咬。

儘管如此,小狐狸還是想回來,不過每次都會遭到恐嚇與攻擊。最終小狐狸會死心離開父母家園。

這就是孩子的自立,也是親代放手讓小孩獨當一面的時機。狐狸親代就是為了這一刻才不斷教導子代各種生存策略,最終子代也會擁有自己的領地並為人父母。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小孩學會獨立自強。這就是狐狸的育幼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每一種生命的成長都有理由,都值得我們學習》,2023 年 8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2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成為爸媽後改變的不只是人生,還有大腦
活躍星系核_96
・2015/09/22 ・216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67 ・五年級
相關標籤: 育幼 (8)

文 / Cynthia Lin

每個新手父母都知道,小孩會改變生活的一切。當新生兒呱呱落地後,午夜場電影和賴床都變成了無眠的夜,在定時餵奶和照顧中度過。照顧一個完全依賴自己的生命,這樣的責任感令人精疲力盡,父母可能錯失了他們生命中的細微變化:就是他們大腦正在進行的改變。

當小嬰兒還在醫院尚未回家時,在動物和人類的研究顯示大腦正在進行生物上的改變來幫助處理新的責任和壓力。

source:wikimedia
source:wikim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做好準備當媽媽

哺乳類母親在懷孕開始到生產時期,就開始準備轉變當全職照護者了。母親的大腦會沐浴在各式賀爾蒙裡並重塑⼤大腦:包含雌激素(estrogen)、泌乳素(oxytocin)、催乳素(prolactin),使得大腦(像是與動機和壓力有關的區域)會有這些賀爾蒙的受器。

其中一個區域是下視丘(hypothalamus),負責調控身體的重要功能,如睡眠、饑餓和生殖行為等。在下視丘前方的分區是內側視前區(medial preopticarea, MPOA),與養育照護行為有關。舉例來說,缺乏MPOA 區域的老鼠不會有典型的養育照護行為,像是將子鼠聚集在窩裡或是覆蓋在子鼠上為其保溫。

另外,在美國里士滿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 )的研究者發現,當大鼠懷孕並越靠近生產時,他們的MPOA 區域會變更大更複雜。作者克雷格·金斯利(Craig Kinsley )說:「這些發現推測生殖賀爾蒙作用在MPOA,來激發母親對於小孩的興趣。」

懷孕賀爾蒙也作用在控制壓力反應的大腦迴路上。這個迴路包括下視丘、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和腎上腺(adrenal gland),都是內分泌系統的重要器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金斯利研究大鼠的壓力系統後發現,當新手鼠媽媽和處女鼠都放在充滿壓力的情況時,媽媽們調控壓力和焦慮的大腦區域會有較少的活動。懷孕賀爾蒙也作用在壓力迴路上,減弱大腦對某些壓力賀爾蒙的反應。因此,鼠媽媽們較可以面對新挑戰並且能有較豐富的行為反應。

「一個新手媽媽必須處理各式樣之前陌生的行為。」金斯利說。這些行為包含艱鉅的任務像是:擊敗狩獵者來保護自己的小孩,或是離開小孩去覓食。

讓媽媽們能一心多用

母親的大腦也會長出新的樹突突觸,這是神經元間的連接處,讓彼此能夠相互溝通。在2010 年,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者計算了部分前額葉的樹突突觸的數目,而前額葉是大腦處理學習注意力和計劃的重要區域。

研究發現鼠媽媽們比起處女鼠有較多的突觸。作者班尼德塔·路納(Benedetta Leuner)說:「這可以讓媽媽們比較能專心且不容易分心。」這改變也增強媽媽一心二用時轉換注意力的能力。相似大腦的改變也可以在生產後的女性上看到。在2010 年,科學家掃描了剛生產幾周內和四個月後的新手媽媽大腦活動。在這段期間,媽媽的大腦某些區域變大了,例如前額葉。研究者推測這增加可能是來自當媽媽後與寶寶互動的新體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男人更居家

不只是懷孕的女性需要處理複雜的賀爾蒙和大腦的改變。爸爸們和未來的爸爸們也有些微但顯著增加的雌激素和催乳素:這些可在懷孕婦女上發現大量增加的賀爾蒙。當嬰兒出生後,爸爸的睪酮素(testosterone)下降,使得他們較不具攻擊性並且較適合養育。(延伸閱讀:好爸爸的睪固酮濃度較低

在蘭道爾夫-麥肯學院(Randolph-Macon College)的神經科學家凱利·蘭伯特(Kelly Lambert)研究加州鼠(California mice)養育行為的生物機制——加州鼠是少數由男性主動照護子代的物種。她發現跟處男鼠相比,鼠爸爸可以較快學習到迷宮中哪裡藏有食物。而且鼠爸爸的海馬迴(處理學習和記憶的區域)活動也會增加。

其他的動物研究顯示養育子代的鼠爸爸大腦也準備好了:他們的大腦強化對催產素和加壓素(vasopressin)反應的神經纖維。催產素和加壓素是和照護行為有關的神經化學物質。這些神經纖維連接到皮膚的受器,並且傳遞觸覺的訊息回大腦。

蘭伯特說:「透過這樣的迴路連線,父親和子代的親密接觸會促進爸爸大腦的生理改變,在嚙齒類或人類上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動物和人類上的研究提供了證據,顯示生理上的改變能幫助父母處理他們的新責任和壓力。「有了小孩後嶄新的體驗,對大腦來說是最刺激的經驗之一,不管你是人類還是老鼠。」蘭伯特說,「看著鼠媽媽帶著14 個小孩,真是令人敬畏。」她還說,「他們真的知道該怎麼做,而且他們馬上就行動起來。那是因為他們的大腦正在產生改變。」

參考文獻:

  • Abraham E, Hendler T, Shapira-­‐Lichter I, Kanat-­‐Maymon Y, Zagoory-­‐Sharon O, et al. Father’s brain is sensitive to childcare experi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ul 8;111(27):9792-­‐7 (2014).
  • Barrett J, Wonch KE, Gonzalez A, Ali N, Steiner M, et al. Maternal affect and quality of parenting experiences are related to amygdala response to infant faces. Social Neuroscience. 7(3):252-­‐68 (2012).
  • Franssen CL, Bardi M, Shea EA, Hampton JE, Franssen RA, et al. Fatherhood alters behavioural and neural responsiveness in a spatial task.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Nov;23(11):1177-­‐87 (2011).
  • Keyser-­‐Marcus L, Stafisso-­‐Sandoz G, Gerecke K, Jasnow A, Nightingale L, et al. Alterations of medial preoptic area neurons following pregnancy and pregnancy-­‐like steroidal treatment in the rat.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55(6): 737-­‐45 (2001).
  • Kim P, Leckman JF, Mayes LC, Feldman R, Wang X, et al. The plasticity of human maternal brain: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brain anatomy during the early postpartum period.Behavioral Neuroscience.Oct;124(5):695‐700 (2010).
  • Kim P, Rigo P, Mayes LC, Feldman R, Leckman JF, et al. Neural plasticity in fathers of human infants. Social Neuroscience 9(5):522-­‐35 (2014).
  • Kinsley CH, Blair JC, Karp NE, Hester NW, McNamara IM, et al. The mother as hunter: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foraging costs through enhancements of predation in maternal rats. Hormones and Behavior. Sep;66(4):649-­‐54 (2014).
  • Kinsley CH, Trainer R, Stafisso-­‐Sandoz G, Quadros P, Marcus LK, et al. Motherhood and the hormones of pregnancy modify concentrations of hippocampal neuronal dendritic spines.Hormones and Behavior. Feb;49(2):131-­‐42 (2006).
  • Leuner B, Gould E. Dendritic growth in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are enhanced during the postpartum perio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Oct 6;30(40):13499-­‐503 (2010).
  • Love G, Torrey N, McNamara I, Morgan M, Banks M, et al. Maternal experience produces long-­‐lasting behavioral modifications in the rat.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Aug;119(4):1084-­‐96 (2005).
  • Wu Z, Autry AE, Bergan JF, Watabe-­‐Uchida M, Dulac CG. Galanin neurons in the medial preoptic area govern parental behavior. Nature. 509(7500): 325-­‐330 (2014).

原文文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2

133
1

文字

分享

2
133
1
蟻巢營養內循環,螞蟻的蛹不動也能貢獻社會
寒波_96
・2022/12/20 ・247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類對螞蟻可謂無比熟悉,許多人還不識字就認識螞蟻了;相關的科學研究也十分豐富,產出如威爾森(E. O. Wilson)這類科學大師。2022 年底問世的一篇論文,卻出乎意料地報告一條普遍存在,此前卻一直受到忽視的現象:

螞蟻的蛹會分泌液體,作為成蟲與幼蟲的營養液。

圖/drawception

螞蟻社會的內循環營養液

螞蟻是完全變態的昆蟲,有卵、幼蟲、蛹、成蟲 4 個階段。眾所皆知螞蟻是社會性昆蟲,整個蟻巢運轉精密,但是蛹有好幾天固定不動,除了佔空間以外,在蟻巢裡好像沒什麼存在感。

這項研究主要的對象是畢氏粗角蟻 (Ooceraea biroi) ,近年成為探索螞蟻奧秘的主力。照論文的寫法,一開始目的很單純,就是把蛹從蟻巢中移出,看看孤獨對螞蟻有什麼影響。

被移出巢穴的蛹,羽化成蟲的比例有 90% ;即使周圍沒有同儕,絕大部分的蛹似乎也能成功轉大蟲。然而過程沒這麼簡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螞蟻的蛹由巢中取出,搜集分泌液體的裝置。羽化前幾天,蛹會由白轉而黑化,羽化前 6 天開始分泌液體。圖/參考資料 1

蛹在成功羽化的前幾天會黑化,論文觀察到當蛹開始黑化不久,也就是羽化的 6 天之前,每天都會分泌出液體。留著液體會害蛹被自己淹死,人為將液體移除,蛹才能順利羽化。

如果是在原本的蟻巢中,蛹排放的液體還來不及把自己淹死,就會慘遭黴菌入侵感染而亡。所幸慘劇實際上不會發生,因為成年螞蟻會將液體去除。

將藍色染劑注入蛹,一天後觀察到成蟻的消化道都出現藍染,可見蛹產生的液體,都隨即轉移進入前輩同儕的肚子。分析蛹產生的液體,得知營養十分豐富。

把食用藍色染料注入蛹,便可觀察蛹分泌液體的轉移。圖/參考資料 1

完全變態的昆蟲,從幼蟲到成蟲的過程中經過蛹的階段,將幼年的身體砍掉重練。螞蟻蛹分泌的液體顯然來自蛹期分解的身體,可謂原汁原味的液化螞蟻。這些容易吸收的成分,在巢穴中直接轉移給同類,毫不浪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幼體原汁原味形成的液體營養豐富,其他會化蛹的昆蟲也會產生類似的產物,為什麼不會把自己淹死,或是被黴菌感染?應該是由於那些昆蟲會將其回收利用,轉化為成年身體的建材。社會性生活的螞蟻卻是直接排放出去,變成其他個體的食物。

同時餵養更老與更小的同儕

成年螞蟻以外,蛹產生的液體也是寶寶的營養補充液。螞蟻幼蟲移動能力有限,成年螞蟻會將寶寶放到蛹的旁邊,方便它們液來伸口。沒有液體也能正常長大,不過有得吃的幼體,生長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

幼蟲破蛋出生的之後一天,蛹也開始分泌液體。圖/參考資料 1

近來在台灣出名的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雖然兇狠,卻也是畢氏粗角蟻的菜單美食之一。有個實驗是給予紅火蟻和蛹,讓成年蟻選擇,結果大部份都優先將寶寶放在蛹旁邊,可見它們認為蛹提供的善液,是更佳的育幼食品。

換句話說,螞蟻在幼年階段到成年之間的蛹,同時支持更老與更小的同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奧妙還不僅如此,和一般印象不同,畢氏粗角蟻沒有特定蟻后,也缺乏男生,所有成員皆為工蟻,再透過孤雌生殖進入生殖時期。

奇妙的是,蟻巢中處於不同階段的螞蟻,時程非常協調。當卵孵化出寶寶的一天後,蛹也開始分泌液體。也就是說寶寶從出生以後,馬上就能獲得營養補充液,概念實在很像哺乳動物的哺乳。

檢視螞蟻大家族 5 大群各自的代表,都觀察到蛹分泌類似的液體。圖/參考資料 1

畢氏粗角蟻只是一種螞蟻,論文還調查螞蟻分類上其他 4 大群的成員,發現各種螞蟻的蛹都會分泌液體,而且內容物極為相似。由此推敲,這是螞蟻大家族的普遍現象,可能在眾蟻尚未分家之前已經存在。

螞蟻巢穴的內部循環如此協調,充分反映出社會性昆蟲的優點,但是同為社會性昆蟲的蜜蜂沒有。這應該是螞蟻演化為社會性的重要一步,卻不是其他社會性昆蟲的特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來也很奇妙。人們對螞蟻很熟,研究螞蟻、養螞蟻的人一大堆,可是這回報告的現象儘管普遍,卻只是首度被明確指出。我猜以前應該有人發現這件事,只是沒有深入鑽研。

等待探討的問題,無所不在,只要有心。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Snir, O., Alwaseem, H., Heissel, S., Sharma, A., Valdés-Rodríguez, S., Carroll, T. S., … & Kronauer, D. J. (2022). The pupal moulting fluid has evolved social functions in ants. Nature, 1-7.
  2. A fluid role in ant society as adults give larvae ‘milk’ from pupae
  3. Anatomy of a superorganism: Ant pupae secrete fluid as ‘milk’ to nurture young larvae
  4. Pupating ants make milk — and scientists only just noticed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2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