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塑膠都是史前生物的鬼魂,回來尋找牠的同類。」
--改自蘇打綠《各站停靠》
編譯/Gilver
這張千萬人驚呆(?)、震驚世界的照片中不是一隻機械海鳥,而是攝影師克里斯.喬登(Chris Jordan)在中途島(Midway Atoll)所拍攝的信天翁。屍體正在腐壞的牠腹中滿是消化不了的塑膠垃圾,你甚至可以看見完整的打火機躺在裡頭。
海洋的塑膠垃圾已經成為當代最嚴重的環保議題之一,足以與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樣性流失相提並論,而且仍在持續惡化。而在今年,海洋生態學家克里斯.威爾考克斯(Chris Wilcox)所發表的的全球規模研究預估:到了2050年,他們所研究的海鳥種類將有 99.8% 的個體都會誤食塑膠。
沒看見,不代表就不存在
「眼不見為淨」,似乎能夠貼切的形容人類看待塑膠垃圾的態度。千萬年前死去的史前海洋生物,在地底持續高熱加壓,最後形成了以碳氫化合物為主的石油。而在人類史進入工業時代後,人們將石油從地層中抽出,加工煉成、製造出塑膠。製程便宜、性質多變、輕巧又便利的塑膠,無疑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只要你還在都市裡,所見之處必然有塑膠製品。
然而,這些塑膠被人視作廢棄物之後,都跑到哪裡去了呢?
答案是:它們難以分解,仍頑強的在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不肯離去。現在,人們每年製造將近三億噸塑膠,廢棄之後大多會在陸地上的掩埋場或垃圾坑中封印長眠,只有1%會進入海洋。然而早在40年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就有研究指出仍有將近千分之一的塑膠會被河流、洪水或暴風雨沖走,或者直接被海上船隻傾倒、進入海中。而且,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的塑膠垃圾每11年就增加一倍;即使最後只有1%最後會進入海洋,但以現今的垃圾生產速度來看,每年還是有三十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中。
海上塑膠垃圾都去哪裡了?
那麼,這些流進海中的塑膠垃圾都去哪裡了呢?這些垃圾有的漂流到北極,變成流冰的一部份;有的沖刷到岸邊,日久成了海邊的「塑膠石」。不過,大多數的垃圾仍漂浮在海上,在廣闊海洋中心的巨大渦流中反覆輪迴,就好像一座垃圾之島。這樣的巨大渦流,在全世界主要有五區。
為了得知有多少廢棄物在五大海洋渦流中漂浮,全球海洋研究計畫「馬德里遠征隊」(Malaspina expedition)派出四艘輪船在2010、2011年前往五大渦流區域,以細目網持續捕撈垃圾數個月。結果發現,五大渦流區域表面每平立方公里就有將近60萬個廢棄物碎片,相當於一座小巨蛋就遍布一萬八千片垃圾。然而意外的是,根據先前製造垃圾的速率,研究團隊原本預期會撈起千萬噸垃圾,但實際撈起的重量最多也只有四萬噸。計畫領導人卡洛斯.杜阿爾提(Carlos Duarte)對此表示:「我們無法解釋99%海中的塑膠。」(相較之下暗物質大約占宇宙96%,不可解釋的海中塑膠卻有99%啊!)
既然海中有99%的塑膠垃圾無法解釋,那它們都去哪裡了?答案令人遺憾,其中一個可能就是被海洋動物吃掉了。塑膠垃圾可能早已進入全球海洋食物網,而在全世界海域漁獵的人類,無疑也是食物網的一份子,而且還站在高階消費者的位置,吃著各式各樣的海鮮。
塑膠垃圾的壞,海鳥最知道
只要在海上漂流,塑膠就會變成更小的碎塊。當垃圾在開闊的海面上漂流時,波浪的拍打和來自太陽的輻射都能將它們分解成更小的碎塊、越變越小--有許多人以「塑膠濃湯」形容這個現象,因為這些塑膠就像是熱湯裡的馬鈴薯塊越煮越小,最後變得無所不在。直到這些碎屑小到約直徑5mm以下、開始變得像是食物,就可能會被海洋生物吃下,比如像是燈籠魚(lanternfish)這類廣布世界、且已有食入塑膠紀錄的小型魚。
這些塑膠垃圾危害海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原因,主要有三:(1)被網目纏住或塑膠環、塑膠袋套牢,導致活動或發育上的障礙。(2)吞下體積較大的塑膠後無法順利通過的消化道,堆積在胃中佔去相當的空間,讓動物無法攝取到足夠的營養。(3)有的塑膠會吸收並濃縮環境汙染物,隨著攝食進入動物體內、在消化道內釋放出來,例如殺蟲劑成分DDT、類戴奧辛物質多氯聯苯等,這兩種物質不但不易在自然下分解,也容易在脂肪組織中累積、具有致癌性。
海鳥是近年受害生物中誤食垃圾研究較為透徹的動物,因此成為海洋生態學家關注的重點對象之一。今年8月,克里斯.威爾考克斯(Chris Wilcox)等人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警告:塑膠汙染對海鳥的威脅越來越強,且已蔓延成全球性的問題。研究團隊根據過往累積的資料,包括80種以上的海鳥誤食塑膠紀錄、活動海域、漂浮塑膠的已知濃度、塑膠生產成長速率······等一同進行空間風險分析(spatial risk analysis),預測今日已有90%的海鳥個體已經吃下塑膠,而且受難鳥的數字還在上升。
而且,在他們2015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全世界海鳥影響風險最高的海域位在塔斯曼海(Tasman sea,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南方,但這裡在過往卻是人類活動壓力和塑膠垃圾濃度都較小的區域,顯示海鳥不一定要靠近五大渦流獵食,就可能會誤食塑膠垃圾;此外,這篇研究也指出186種、42屬的海鳥都將加入這場致命的爛局,包括信天翁(albatrosses)、海鷗(gull)、海燕(petrel)和企鵝(penguin)。如果狀況持續惡化下去,他們所關注的物種到了2050年就會有將近99.8%的個體都將食入塑膠。
而蒙受塑膠之害的生物當然不只海鳥。除了五分之一種類的海鳥,幾乎所有的海龜種類、近乎半數種類的海洋哺乳類也是受害者,其中更涵蓋了將近15%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名單的瀕危物種,像是夏威夷僧海豹(Monachus schauinslandi)、蠵龜(Caretta caretta)等。除了這些體型較大的動物,許多微小生物也會涉入塑膠,在循環到鮪魚、旗魚等大型魚類,甚至是鯨魚身體中,且量在生物累積的作用下還會越來越多。事實上,2012年就有研究顯示超過600種生物受到海洋塑膠垃圾的影響,從微生物到大鯨魚都有,多半是因為攝食,但偶爾也有因為被大型殘骸纏身,比如說老舊的魚網。
「我們幾乎不可能去計算動物們吃下多少量的塑膠。」海洋教育協會(Sea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卡拉.羅博士(Kara Law)說,「我們還需要有更好的估計方法,來得知每年多少塑膠進入海洋。」
塑膠垃圾的結局
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除了被海洋生物吃掉之外,還有其他幾種可能的歸宿。它們可能被沖上岸,被分解成小到偵測不到的碎塊;它們可能被微小的生物黏上,微生物持續增生、使其變重,繼而沉入海面之下。羅博士認為,「這些找不到的海中塑膠最好的結局就是沉到海床去。不過,其他更糟的結局其實有點難設想,因為我們真的清楚這些塑膠會怎樣。」
毫無疑問的,海洋塑膠已經成為跨域議題,而且即使是現在看似沒有塑膠殘骸的地方,在未來可能也將隨著塑膠碎片濃度上升而成為威脅。威爾考克斯的海鳥研究方法雖然可能過於簡化,但其可貴之處在於它橋接了各資料之間的隔閡,而不再只是研究各個獨立區域或物種資料,並且描繪出了地理熱點,提供未來海洋塑膠問題的分析參考。
近年來的材料科學領域中,也有許多生物可分解的新型塑膠,以及新的材料陸續問世。雖然全世界的塑膠垃圾問題短時間內看來是無法解決,但我們仍能透過選擇對環境較為友善的生活方式,減少對塑膠的依賴。期許在未來,這些不死塑膠的問題能夠就此改善,而我們也能夠找到更好的材質取代塑膠,不危害其他生命、繼續在地球上生存著。
關於海洋塑膠對生物的影響,也可參考下面MinuteEarth的 Youtube 影片喔:
參考資料
- 《Nearly every seabird may be eating plastic by 2050》by Sid Perkins.
- 《Impacts of Marine Debris on Biodiversity: 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CBD Technical Series No. 67
- Wilcox, Chris, Erik Van Sebille, and Britta Denise Hardesty. “Threat of plastic pollution to seabirds is global, pervasive, and increas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201502108.
- 《Ninety-nine percent of the ocean’s plastic is missing》By Angus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