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有名的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星系影像,要不是壯觀的螺旋星系,就是邊緣和緩變化的橢圓星系,不過這些通常都是大型星系才有的模樣,瞧瞧右方影像中的星系,有沒有覺得與眾不同呢?因為影像中的主角—洪伯II(Holmberg II,UGC 4305)是不規則矮星系(dwarf irregular galaxy);這類矮星系的外型和型態差異頗大,很難歸類,故直接歸類為不規則星系。而哈柏先進巡天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影像中可見模糊不清的洪伯II星系裡,有著數個巨大且發光的氣體泡泡呢!(譯者註:這個星系幾乎佔滿整個畫面,其中的紅色氣泡結構只是星系中的一部份而已喔!點選此處觀看這個星系的整體外觀影像。)
雖然以規模來論,洪伯II星系是不起眼的矮星系,不過這個星系還是有某些吸引人的特徵。例如它是1950年代洪伯(Erik Holmberg)在M81星系團中發現的9個低表面亮度星系(low-surface-luminosity galaxies)之一,它不尋常的外表為它在赫頓‧阿普(Halton Arp)的特殊星系表(Atlas of Peculiar Galaxies)中贏得一席之地。此外,這個星系還有個極明亮的X射線源,就在影像右上角3個氣體泡泡的中間那個裡;目前有許多種理論解釋這個強力輻射的來源,其中一種理論還提到可能是其中有個正在拉扯周邊物質的中型黑洞(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哩!不過這些理論有些甚至相互矛盾,讓這個強X射線源的起源仍是個未解之謎。
天文學家常用星系的「恆星形成率 SFR」來衡量一個星系的狀態。如果一個星系正在產生許多新恆星(即恆星形成率高),這就是個「生機勃勃」的星系(如左圖的 NGC 4038 / NGC 4039);反之,如果一個星系都只有年邁的恆星,那這就是個「死氣沉沉」的星系(如右圖的 IC 2006)。 圖/Wikipedia|ESO半人馬座 A 星系是經典的活躍星系之一。由星系中心射出的筆直藍色區域,就是超大質量黑洞的噴流。圖/ESA_Multimedia
除了同位素之外,超新星爆炸會產生相當多的高能量宇宙射線。這些宇宙射線也會像鐵 60 一樣進入地球。那麼這些宇宙射線對地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美國 Washburn University 的 Brian Thomas 跟他的研究團隊利用電腦模擬來研究這些宇宙射線對地球的影響。他們的模擬結果顯示,如果能量在藍光與紫外光範圍的話,這些宇宙射線對地球的影響基本上相當微小,不太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傷害。
但是如果把考慮的範圍延伸到更高能量,例如能量在 1 TeV 以上的宇宙射線,這時這些宇宙射線因為能量夠高,所以可以穿過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直接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事實上,這些高能量的宇宙射線還不是真正的問題,因為畢竟數量還是不太多。真正的關鍵在這些宇宙射線進入大氣層後會與空氣中的分子碰撞而產生大量的其他粒子,例如質子、中子、渺子、以及電子等等。
如果宇宙射線的能量稍低,那他們通常會在平流層(地表以上 10 到 50 公里的位置)與大氣層發生反應,這些產生出來的大量粒子可能會破壞臭氧層;而這些 TeV 能量等級的粒子因為能量更高,所以可以穿透到更內部的對流層,甚至進入 1 公里深的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