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3/18
2022年 1 月底,兩位天文學家在頂尖科學期刊《自然》發表的論文中,宣布他們發現矮星系「Henize 2-10」中的超大質量黑洞,觸發了一批新恆星的誕生。可是,我們印象中的黑洞不是重力極強,會撕碎、吞噬周遭的一切嗎?怎麼這樣毀滅性的天體,居然能夠誕生新的恆星?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2016/10/03
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天文學家 Erik Tollerud 等人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觀測資料,發現有一對矮星系(dwarf galaxies)正從太空中的「荒漠區」往鄰近的「都會區」移動中。
・2012/07/24
就在銀河系外不遠處,有些非常黯淡的超小矮星系,那裡的恆星數量非常少,長久以來,天文學者對於這些矮星系的恆星數量為何極低的現象一直很好奇。
・2012/04/06
一組由澳洲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ee Spitler為首的跨國天文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外形呈現長方形的星系,如同一般祖母綠寶石的切割方式,迥異於常見的螺旋星系的盤狀或橢圓星系的橢球狀規律外形,也與一般不規則星系的鬆散無定形的外觀不同,相當罕見。
・2012/02/20
天文學家利用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發現有個年輕的藍色恆星組成的星團,環繞一個編號為HLX-1的中型黑洞(mid-sized black hole)而行。這些天文學家認為:這個黑洞應該原是某個已殞歿的矮星系的核心。這項發現將有助於瞭解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的演化狀況。
・2011/10/26
傳統上認定每個星系中央應該都有一個大質量黑洞。不僅在我們銀河系中央確認是如此,在仙女座星系(M31)以及其他一些矮星系也都確認有著概念上類似大質量黑洞的這樣的天體位於這些星系中央。
・2011/10/26
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天文台(Observatoire Astronomique de Strasbourg)、「宇宙黑暗時期之光(Light in the Dark Ages of the Universe,LIDAU)」計畫的2名研究人員Pierre Ocvirk和Dominique Aubert,首度發現第一代恆星在銀河系中誕生的新線索。距今120億年前,第一代恆星所發出的強烈紫外輻射驅散了銀河系衛星星系中的氣體,讓它們沒辦法再繼續大量誕生新恆星,扼殺它們的燦爛未來,被迫成為黯淡無光的銀河系同伴。
・2011/10/07
天文學家推測:洪伯II星系裡這些精細而明亮的氣體殼層,應該是歷經數代活力充沛的恆星演化後的結果。高質量恆星(high-mass star)從稠密的氣體雲中誕生,之後發出強烈的恆星風將周圍物質吹開;到了生命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將已經比較沒那麼稠密的氣體往外推,並加熱這些氣體使其發光,最後就形成了今日所見的泡泡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