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尋找健康的高自尊──《鋼鐵人醫生》告訴我們的事情

貓心
・2015/03/08 ・295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66 ・五年級

這幾天讀了一本書,名為《鋼鐵人醫生》[1],由於覺得這本書實在是寫得很好,所以決定寫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

鋼鐵人醫生,本名許超彥,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他從小到大,都和第一名脫不了關係,也娶了一個漂亮的太太,是人們眼中的溫拿中的溫拿(winner中的winner)。

但是,2009年元旦的一場滑雪意外,卻讓他失去了胸口以下的知覺,從此以後,再也站不起來……。不過,卻因為這場意外,讓他更加地貼近人生的快樂,活出了更美好的生活。

關於他的介紹,我想,大家還是閱讀這本書,會知道得比較詳細。不過在書中,他最讓我有感觸的,是一段關於感恩的故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書中,許超彥醫生說,許多人的問題,都出在了比較的心態。有一些人,在受傷之後,總是會說:「你有的我沒有,你當然可以怎麼樣,我就是不行。」其實不只是那些脊椎受傷的病人,一般人也是一樣,我們往往會去看到自己所沒有的,而不是看到自己比別人多了什麼。而許醫生之所以能夠在受傷之後,仍然保持著樂觀,就是他不斷學著去看,自己比別人多了什麼,而自己又比之前有了什麼進步。

「因為我是完全損傷,醫生說的沒錯,我這輩子不可能站起來走,學理上完全正確。因此,每當我看到自己有進步,就會感謝上帝。四年來,我往返醫院復健次數超過五百次。我總是在嘗試,是不是可能多做到一些事,這是憑信心的行動,這個過程要激發創意,就像創造新的生活,一點一滴建立回來。」許超彥醫生在書中說道。

摘錄自宇宙光雜誌 http://www.cosmiccare.org/Magazine/2014/201404_life.asp
摘自宇宙光雜誌,許超彥提供。

關於比較,在社會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確實,社會比較是每個人都會做的。當你考差的時候,你發現旁邊那個比你更差,你就會覺得好過一點,這叫做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我們常常透過貶抑他人,來使得自己好過一點,但在此同時,你也必須給他人負評;這似乎和許醫生所提到的那種比較不太相同。許醫生似乎不是要我們去貶抑他人來提升自我,而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看看自己身上有了什麼長處、優勢與進步。

近年來,心理學對於自尊心的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進展。過去,我們都覺得高自尊的人,應該會過得比低自尊的人來得更好;但是,後來的研究卻發現,有一些高自尊的人,其實過得不是那麼的快樂。我們應該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吧!身邊有一些高自尊的朋友,他們會不斷地散發能量,來關心身邊的人;但是有另一群高自尊的人,是不斷透過向下比較、貶抑嘲諷他人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高自尊。心理學家Michael Kernis發現,那是因為後面的那群人,並不是真的那麼高自尊,Kernis把他們稱為脆弱高自尊(fragile high self-esteem)[2]。脆弱高自尊包含了三種:不一致高自尊( inconsistencies high self-esteem)、不穩定高自尊(unstable high self-esteem )、條件高自尊(conditions of high self-estee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一致高自尊的人,如果用一般的自尊量表來測驗他們,會發現他們是高自尊的人;前面提到的那種,不斷透過嘲諷、貶抑他人,來維持自己高自尊的人,就是屬於這一類。但是當我們用一種稱為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3]的方式,來測量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時,會發現他們和真正的高自尊不同,他們內心的自尊心是很低的,只是他們害怕被拆穿,所以必須不斷偽裝自己,來使得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4]。

「每次吵架的時候,我總是沒辦法先低頭,好像先低頭我就輸了。雖然我真的很愛他,可是我就是做不到,要我先道歉、先開口結束冷戰,我的面子要往哪裡擺?我也很想好好珍惜這段感情,可是對我來說,這真的很難……。」這樣一句話,也許會說到許多人的心坎裡吧?這就是不一致高自尊的人,內心的寫照吧。

不穩定高自尊的人,他們的自尊心,會隨著時間和情境不斷的波動,呈現一個很不穩定的狀態[5]。也許前兩天,才因為完成了一項作業,而感到自己很有價值;但過了兩天,又因為一次小考考差了,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而條件高自尊的人,只有在獲得一些特殊條件時,才會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就好像玩摩登原始人破關的時候,總會出現一個美女來親吻你,條件高自尊的人就類似這個樣子,只有在被美女親吻的那一瞬間,自己才是有價值的;只有在考全班第一名、作業拿100分、球賽打贏、完成一項作品被稱讚……等等,這些被讚美的時候,他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IMG_6000

我們的教育,常常鼓勵我們與別人競爭,而且只有在表現得比別人好時,才會受到讚美,久而久之,我們就像是那隻聽到鈴聲就流口水的狗,或是那隻不斷按壓多巴胺電極自嗨的老鼠,只有在表現得比別人好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但是,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誇讚孩子聰明,反而侷限了孩子的發展;倒是誇讚孩子努力,會讓他們表現得更好,更有求知慾。因為當孩子被灌輸,只有成功才是有價值的,那麼他會很難去面對失敗,很容易在失敗時,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之中;但是當他被灌輸努力就是有價值的,那麼他就不會把失敗看得像是天塌下來了一般,會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的挫折,而不會把自己偽裝的很堅強[6]。我想,這就是真正的高自尊與脆弱高自尊的分歧點吧。

在一堂義務張老師培訓課的演講,黃柏嘉心理師提出了鼓勵與讚美的區別:鼓勵注重的是努力與進步,而讚美注重的是天分與成就;鼓勵注重的是達成目標過程中的投入、付出,都值得被肯定;讚美則是只有在做得好或是有成果下,才受到獎賞;鼓勵強調的是具體的貢獻:「你在這部分提供了協助」;讚美強調的則是比較性的評量:「你比別人優秀」;鼓勵製造了勇於嘗試的人,而讚美則會製造出放棄者。從黃老師的區分來看,鼓勵,製造了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連結,這也是真正高自尊的人在做的事情;而讚美,則是製造對立,這就是脆弱高自尊的人,不斷追求的東西。

黃柏嘉老師甚至說,當他面對一個因為兒子偷竊而把兒子的手用火活活烤焦的傷害個案時,他仍然看到了這位父親的愛子心切:「他的本心沒有錯,只是他用了錯誤的方法而已。」這個案例聽起來似乎很噁心、很極端,但是如果我們回到那個爸爸的本心去看,他肯定是很想好好的愛孩子的吧!我們應該做的是鼓勵他的愛子心切,以及教導他如何面對孩子的表現與自己期望之間的落差才是。

也許,我們的社會都太過於強調對立與競爭了,所以我們才用這樣的方式看世界,讓自己過得很不愉快,也很難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落。不過,從現在起,你可以開始選擇,用新的視野來看世界。也許一剛開始會很難,但是只要記住鼓勵與讚美的不同,那麼,你就能慢慢學會,用更樂觀、正向的態度來看世界。多多發現自己與別人的美好,你也能慢慢成為,一個有著健康的高自尊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t5x5wDTew

延伸閱讀:

  1. 《鋼鐵人醫生:癱了下半身,我才真正站起來》,商周出版。
  2. Michael H. Kernis (2003)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Research.University of Georgia.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3, Vol. 14, No. 1, 1–26
  3. 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 Schwartz, J. L. K. (1998).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464 –1480.
  4. Jennifer K. Bosson, Chad E. Lakey, W. Keith Campbell , Virgil Zeigler-Hill , Christian H. Jordan,Michael H. Kernis(2008)Untangling the Links between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3 (2008): 1415–1439, 10.1111/j.1751-9004.2008.00089.x
  5. Kernis, M.H., Cornell, D.P., Sun, C.R., Berry, A., & Harlow, T. (1993).There’s more to self-esteem than whether it is high or low: The importance of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 6
  6. 摘錄自 ETtoday〈誇讚「你好聰明」 美研究:反而會侷限小孩發展〉

更詳細的介紹請看〈Why Some Kids Try Harder and Some Kids Give Up〉以及〈The Effort Effec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拆解邊緣AI熱潮:伺服器如何提供穩固的運算基石?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5/21 ・5071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與 研華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次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公開發言,總能牽動整個 AI 產業的神經。然而,我們不妨設想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今的 AI 幾乎都倚賴網路連線,那如果哪天「網路斷了」,會發生什麼事?

想像你正在自駕車打個盹,系統突然警示:「網路連線中斷」,車輛開始偏離路線,而前方竟是萬丈深谷。又或者家庭機器人被駭,開始暴走跳舞,甚至舉起刀具向你走來。

這會是黃仁勳期待的未來嗎?當然不是!也因為如此,「邊緣 AI」成為業界關注重點。不靠雲端,AI 就能在現場即時反應,不只更安全、低延遲,還能讓數據當場變現,不再淪為沉沒成本。

什麼是邊緣 AI ?

邊緣 AI,乍聽之下,好像是「孤單站在角落的人工智慧」,但事實上,它正是我們身邊最可靠、最即時的親密數位夥伴呀。

當前,像是企業、醫院、學校內部的伺服器,個人電腦,甚至手機等裝置,都可以成為「邊緣節點」。當數據在這些邊緣節點進行運算,稱為邊緣運算;而在邊緣節點上運行 AI ,就被稱為邊緣 AI。簡單來說,就是將原本集中在遠端資料中心的運算能力,「搬家」到更靠近數據源頭的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為什麼需要這樣做?資料放在雲端,集中管理不是更方便嗎?對,就是不好。

當數據在這些邊緣節點進行運算,稱為邊緣運算;而在邊緣節點上運行 AI ,就被稱為邊緣 AI。/ 圖片來源:MotionArray

第一個不好是物理限制:「延遲」。
即使光速已經非常快,數據從你家旁邊的路口傳到幾千公里外的雲端機房,再把分析結果傳回來,中間還要經過各種網路節點轉來轉去…這樣一來一回,就算只是幾十毫秒的延遲,對於需要「即刻反應」的 AI 應用,比如說工廠裡要精密控制的機械手臂、或者自駕車要判斷路況時,每一毫秒都攸關安全與精度,這點延遲都是無法接受的!這是物理距離與網路架構先天上的限制,無法繞過去。

第二個挑戰,是資訊科學跟工程上的考量:「頻寬」與「成本」。
你可以想像網路頻寬就像水管的粗細。隨著高解析影像與感測器數據不斷來回傳送,湧入的資料數據量就像超級大的水流,一下子就把水管塞爆!要避免流量爆炸,你就要一直擴充水管,也就是擴增頻寬,然而這樣的基礎建設成本是很驚人的。如果能在邊緣就先處理,把重要資訊「濃縮」過後再傳回雲端,是不是就能減輕頻寬負擔,也能節省大量費用呢?

第三個挑戰:系統「可靠性」與「韌性」。
如果所有運算都仰賴遠端的雲端時,一旦網路不穩、甚至斷線,那怎麼辦?很多關鍵應用,像是公共安全監控或是重要設備的預警系統,可不能這樣「看天吃飯」啊!邊緣處理讓系統更獨立,就算暫時斷線,本地的 AI 還是能繼續運作與即時反應,這在工程上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所以你看,邊緣運算不是科學家們沒事找事做,它是順應數據特性和實際應用需求,一個非常合理的科學與工程上的最佳化選擇,是我們想要抓住即時數據價值,非走不可的一條路!

邊緣 AI 的實戰魅力:從工廠到倉儲,再到你的工作桌

知道要把 AI 算力搬到邊緣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邊緣 AI 究竟強在哪裡呢?它強就強在能夠做到「深度感知(Deep Percep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深度感知,並非僅僅是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加加減減,而是透過如深度神經網路這類複雜的 AI 模型,從原始數據裡面,去「理解」出更高層次、更具意義的資訊。

研華科技為例,旗下已有多項邊緣 AI 的實戰應用。以工業瑕疵檢測為例,利用物件偵測模型,快速將工業產品中的瑕疵挑出來,而且由於 AI 模型可以使用同一套參數去檢測,因此品管上能達到一致性,減少人為疏漏。尤其在高產能工廠中,檢測速度必須快、狠、準。研華這套 AI 系統每分鐘最高可處理 8,000 件產品,替工廠節省大量人力,同時確保品質穩定。這樣的效能來自於一台僅有膠囊咖啡機大小的邊緣設備—IPC-240。

這樣的效能來自於一台僅有膠囊咖啡機大小的邊緣設備—IPC-240。/ 圖片提供:研華科技

此外,在智慧倉儲場域,研華與威剛合作,研華與威剛聯手合作,在 MIC-732AO 伺服器上搭載輝達的 Nova Orin 開發平台,打造倉儲系統的 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 自走車。這跟過去在倉儲系統中使用的自動導引車 AGV 技術不一樣,AMR 不需要事先規劃好路線,靠著感測器偵測,就能輕鬆避開障礙物,識別路線,並且將貨物載到指定地點存放。

當然,還有語言模型的應用。例如結合檢索增強生成 ( RAG ) 跟上下文學習 ( in-context learning ),除了可以做備忘錄跟排程規劃以外,還能將實務上碰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等到之後碰到類似的問題時,就能詢問 AI 並得到解答。

你或許會問,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 ChatGPT 就好了?其實,對許多企業來說,內部資料往往具有高度機密性與商業價值,有些場域甚至連手機都禁止員工帶入,自然無法將資料上傳雲端。對於重視資安,又希望運用 AI 提升效率的企業與工廠而言,自行部署大型語言模型(self-hosted LLM)才是理想選擇。而這樣的應用,並不需要龐大的設備。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體積僅如後背包大小,卻能輕鬆支援語言模型的運作,實現高效又安全的 AI 解決方案。

但問題也接著浮現:要在這麼小的設備上跑大型 AI 模型,會不會太吃資源?這正是目前 AI 領域最前沿、最火熱的研究方向之一:如何幫 AI 模型進行「科學瘦身」,又不減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麼幫 AI 減重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語言模型瘦身術之一:量化(Quantization)—用更精簡的數位方式來表示知識

當硬體資源有限,大模型卻越來越龐大,「幫模型減肥」就成了邊緣 AI 的重要課題。這其實跟圖片壓縮有點像:有些畫面細節我們肉眼根本看不出來,刪掉也不影響整體感覺,卻能大幅減少檔案大小。

模型量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對象是模型裡面的參數。這些參數原先通常都是以「浮點數」表示,什麼是浮點數?其實就是你我都熟知的小數。舉例來說,圓周率是個無窮不循環小數,唸下去就會是3.141592653…但實際運算時,我們常常用 3.14 或甚至直接用 3,也能得到夠用的結果。降低模型參數中浮點數的精度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量化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而且實際上,降低精度多少還是會影響到模型表現的。因此在設計時,工程師會精密調整,確保效能在可接受範圍內,達成「瘦身不減智」的目標。

當硬體資源有限,大模型卻越來越龐大,「幫模型減肥」就成了邊緣 AI 的重要課題。/ 圖片來源:MotionArray

模型剪枝(Model Pruning)—基於重要性的結構精簡

建立一個 AI 模型,其實就是在搭建一整套類神經網路系統,並訓練類神經元中彼此關聯的參數。然而,在這麼多參數中,總會有一些參數明明佔了一個位置,卻對整體模型沒有貢獻。既然如此,不如果斷將這些「冗餘」移除。

這就像種植作物的時候,總會雜草叢生,但這些雜草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作物,這時候我們就會動手清理雜草。在語言模型中也會有這樣的雜草存在,而動手去清理這些不需要的連結參數或神經元的技術,就稱為 AI 模型的模型剪枝(Model Prunin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模型剪枝的效果,大概能把100變成70這樣的程度,說多也不是太多。雖然這樣的縮減對於提升效率已具幫助,但若我們要的是一個更小幾個數量級的模型,僅靠剪枝仍不足以應對。最後還是需要從源頭著手,採取更治本的方法:一開始就打造一個很小的模型,並讓它去學習大模型的知識。這項技術被稱為「知識蒸餾」,是目前 AI 模型壓縮領域中最具潛力的方法之一。

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讓小模型學習大師的「精髓」

想像一下,一位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老師傅,就是那個龐大而強悍的 AI 模型。現在,他要培養一位年輕學徒—小型 AI 模型。與其只是告訴小型模型正確答案,老師傅 (大模型) 會更直接傳授他做判斷時的「思考過程」跟「眉角」,例如「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其他選項的可能性有多少?」。這樣一來,小小的學徒模型,用它有限的「腦容量」,也能學到老師傅的「智慧精髓」,表現就能大幅提升!這是一種很高級的訓練技巧,跟遷移學習有關。

舉個例子,當大型語言模型在收到「晚餐:鳳梨」這組輸入時,它下一個會接的詞語跟機率分別為「炒飯:50%,蝦球:30%,披薩:15%,汁:5%」。在知識蒸餾的過程中,它可以把這套機率表一起教給小語言模型,讓小語言模型不必透過自己訓練,也能輕鬆得到這個推理過程。如今,許多高效的小型語言模型正是透過這項技術訓練而成,讓我們得以在資源有限的邊緣設備上,也能部署愈來愈強大的小模型 AI。

但是!即使模型經過了這些科學方法的優化,變得比較「苗條」了,要真正在邊緣環境中處理如潮水般湧現的資料,並且高速、即時、穩定地運作,仍然需要一個夠強的「引擎」來驅動它們。也就是說,要把這些經過科學千錘百鍊、但依然需要大量計算的 AI 模型,真正放到邊緣的現場去發揮作用,就需要一個強大的「硬體平台」來承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邊緣 AI 的強心臟:SKY-602E3 的三大關鍵

像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就是扮演「邊緣 AI 引擎」的關鍵角色!那麼,它到底厲害在哪?

一、核心算力
它最多可安裝 4 張雙寬度 GPU 顯示卡。為什麼 GPU 這麼重要?因為 GPU 的設計,天生就擅長做「平行計算」,這正好就是 AI 模型裡面那種海量數學運算最需要的!

你想想看,那麼多數據要同時處理,就像要請一大堆人同時算數學一樣,GPU 就是那個最有效率的工具人!而且,有多張 GPU,代表可以同時跑更多不同的 AI 任務,或者處理更大流量的數據。這是確保那些科學研究成果,在邊緣能真正「跑起來」、「跑得快」、而且「能同時做更多事」的物理基礎!

二、工程適應性——塔式設計。
邊緣環境通常不是那種恆溫恆濕的標準機房,有時是在工廠角落、辦公室一隅、或某個研究實驗室。這種塔式的機箱設計,體積相對緊湊,散熱空間也比較好(這對高功耗的 GPU 很重要!),部署起來比傳統機架式伺服器更有彈性。這就是把高性能計算,進行「工程化」,讓它能適應台灣多樣化的邊緣應用場景。

三、可靠性
SKY-602E3 用的是伺服器等級的主機板、ECC 糾錯記憶體、還有備援電源供應器等等。這些聽起來很硬的規格,背後代表的是嚴謹的工程可靠性設計。畢竟在邊緣現場,系統穩定壓倒一切!你總不希望 AI 分析跑到一半就掛掉吧?這些設計確保了部署在現場的 AI 系統,能夠長時間、穩定地運作,把實驗室裡的科學成果,可靠地轉化成實際的應用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體積僅如後背包大小,卻能輕鬆支援語言模型的運作,實現高效又安全的 AI 解決方案。/ 圖片提供:研華科技

台灣製造 × 在地智慧:打造專屬的邊緣 AI 解決方案

研華科技攜手八維智能,能幫助企業或機構提供客製化的AI解決方案。他們的技術能力涵蓋了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預測性大數據分析、全端軟體開發與部署,及AI軟硬體整合。

無論是大小型語言模型的微調、工業瑕疵檢測的模型訓練、大數據分析,還是其他 AI 相關的服務,都能交給研華與八維智能來協助完成。他們甚至提供 GPU 與伺服器的租借服務,讓企業在啟動 AI 專案前,大幅降低前期投入門檻,靈活又實用。

台灣有著獨特的產業結構,從精密製造、城市交通管理,到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智慧醫療與公共安全,都是邊緣 AI 的理想應用場域。更重要的是,這些情境中許多關鍵資訊都具有高度的「時效性」。像是產線上的一處異常、道路上的突發狀況、醫療設備的即刻警示,這些都需要分秒必爭的即時回應。

如果我們還需要將數據送上雲端分析、再等待回傳結果,往往已經錯失最佳反應時機。這也是為什麼邊緣 AI,不只是一項技術創新,更是一條把尖端 AI 科學落地、真正發揮產業生產力與社會價值的關鍵路徑。讓數據在生成的那一刻、在事件發生的現場,就能被有效的「理解」與「利用」,是將數據垃圾變成數據黃金的賢者之石!

👉 更多研華Edge AI解決方案
👉 立即申請Server租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寫在演講之後──三個傻瓜與脆弱高自尊
貓心
・2015/05/18 ・5384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0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得幾個月前,我寫了一篇關於脆弱高自尊的文章──〈尋找健康的高自尊──《鋼鐵人醫生》告訴我們的事情〉,曾經淺談過關於脆弱高自尊的大小事,不過並沒有很詳盡的說明;在上個月,Z編找我去為「Pansci微型點子對撞機」講一場演講,我才真正把脆弱高自尊的文獻回顧整理過一遍,但是也許有些人懶得花那20分鐘把影片給看完,於是我把那場演講整理成這篇文章,供大家閱讀。

11263803_1099631030053432_1299542763_n

正片開始

傳說中,在印度的帝國理工大學,有一個傳奇人物曾經在此就學,他的名子,恩…很難念,我也不會念,就叫他藍丘吧。藍丘他是一個很神奇的人,到底有多神奇呢?先從他入學時的故事開始吧!

每一年的新生入學,也許是因為讀理工科魯太久了,學長們都會想盡辦法來整這些學弟,但是藍丘卻不服從。他趁學長們不注意躲到房間裏,讓學長想整也整不了。學長們威脅要在藍丘門口尿尿以把他逼出來。藍丘當然不願意服從,於是透過導電原理,把電線和湯匙綁在一起丟出門縫。學長一尿,尿撒在湯匙上,形成了一條通路,於是,恩,可憐的學長成了帝國理工大學創校以來的第一個太監……

帝國理工大學的學生為了能夠出人頭地,總是想辦法巴結惡名昭彰的病毒教授。病毒教授很喜歡聽話的學生,凡事只要照著課本好好的讀死書,教授就會非常愛你。而查托先生正是院長的天菜,深獲院長賞識。查托先生為了拿第一,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惡整同學,例如在考試前塞色情雜誌道同學的寢室裡,或是放臭屁臭死同學。如此囂張跋扈的他,當然看藍丘很不爽,於是想盡辦法要把藍丘給搞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恩……再說下去就太拖台前了,有興趣的人去找《三個傻瓜》這部電影來看吧!我只是幫助大家觸發(priming)關於《三個傻瓜》的回憶而已,因為這將有助於大家理解脆弱高自尊的概念喔!

3_idiots_poster
credit:wiki

正片中的正片開始

從《三個傻瓜》這部電影來看,藍丘和查托似乎都是個自尊很高的人,他們各自追求自己的夢想,但是我們卻會覺得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人。過去的心理學家也和你一樣的困惑,為什麼兩個看似自尊都很高的人,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差異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心靈偵探我今天要請來研究這個領域的專家──Michael Kernis先生來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但在這之前,我得先準備一下鮮花素果,因為Michael Kernis已於2009年因為癌症過世了,享年54歲。嗚呼哀哉!心理學界痛失英才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ichael Kernis先生於2003年,提出了一篇關於自尊的論文整理,原來許多我們看似高自尊的人,他們並不是真的如此高自尊,只是表現得很像高自尊而已,Michael Kernis把這群人稱之為脆弱高自尊(fragile high self esteem)[1]。

為什麼他們的自尊會這麼脆弱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脆弱高自尊是什麼?在這篇論文裡,Michael Kernis把脆弱高自尊分成四個角度來看,分別是條件高自尊、不穩定高自尊、自我提升偏誤、不一致高自尊。

圖片4

條件高自尊

脆弱高自尊者的自尊高低,其實是建立在許多外在標準之上的。什麼是外在標準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人生當中,有哪些價值是我們在追尋的吧。

人生為人,總有許多目標等著我們去追尋。有些人追求外貌,有些人追求事業,有些人追求財富,有些人追求正妹,有些人追求心靈平靜,有些人追求通靈感應(?)。不論我們追求什麼,我們追求的事情大致上都可以分成兩類:表層、易變動的價值跟核心、持續性的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金錢財富就是易變動的價值,而一個人的心靈平靜、樂觀看事情就是持續性的價值。當我們把大部分的精力,過分的投注在外在價值之上,認為只有在達成某些價值時,我們才是有成就的人,那麼我們的自尊就會變得容易變動,這些人的自尊就是所謂的條件自尊(Contingent self esteem);反之,當我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擺在內在價值的追尋時,那麼我們就能夠擁有真實的自尊(True self esteem)[2][3]。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追求外在價值,而是說我們不應該過分的追求,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注在這上面。當我們這麼汲汲營營於外在價值,認為只有擁有這些成就,才是個有價值的人時,我們就會變得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畢竟這些價值常常都是遙不可及、變化無常啊![4][5]

credit:pixabay
credit:pixabay

不穩定高自尊

脆弱高自尊的人,因為過於追求外在價值,常常會有一個現象──他們的自尊隨著外在變化,而有戲劇性的改變。一般人在被老闆稱讚、被同學喜愛、考試考一百、把到正妹女友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很溫(winner)的感覺,而失業、被退學、被女朋友甩了的時候,則會有一種很魯(loser)的感覺。但是脆弱高自尊的人,他們雖然和一般人一樣,會有這些正常的情緒性變化,但是他們的情緒變化是非常誇張的。隨著外在事件的變化,他們的自尊就好像六福村的笑傲飛鷹一樣忽高忽低,一瞬間直達天際,一瞬間又直落谷底。也因此,他們對於外在評價非常的敏感,很容易因為一點負評就變得過分防衛[6][7][8][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他們也會把所有的社會角色,看得非常的兩極。我們一生當中,總是得扮演許多角色,例如在班上扮演學生、在打工的地方扮演員工、在舞台上扮演主唱,而不同的角色,通常都有各自的好或壞。但是對脆弱高自尊者來說,他們把所有角色都看得很兩極,不是絕對的好就是絕對的壞。例如他們可能會覺得當學生是個很糟糕的角色,因為學生就是被動的在接收知識,是一個很弱者的位置;反之,一旦當上了領導者,自己就是天下無敵,所有人都得聽從他的吩咐,只有他說的話才是對的。

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分化的自我概念(self compartmentalization)。正因為他們的自我概念是如此的分化,只有在扮演他們認為好的角色時,才會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所以他們的自尊自然也就起伏不定了[10][11]。隨著角色轉換,他們也會時常感到矛盾,當自我概念是如此的模糊時,自尊、生活滿意度、和他人關係的滿意度、愛情當中的承諾也都會隨之降低了[12][13];而在此同時,他們也會急於去尋找外在的量化評價,來弄清楚自己是不是個有價值的人[14]。

credit:Melissa O'Donohue/ flickr
credit:Melissa O’Donohue/ flickr

自我提升的偏誤

而脆弱高自尊者,也常常會有自我提升的偏誤──他們會無限放大自己的優點,然後忽視自己的缺點[1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群心理學家驗證了這個心理現象:實驗者讓受試者做一份SAT的測驗,測驗之後,實驗者會欺騙其中一些做得不好的人,告訴他們考得不錯;在那之後,實驗者會問受試者,如果要再做一次測驗,你會選擇在多吵的房間內進行?實驗者發現,這些人會選擇噪音比較高的房間,如此一來,當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就可以把考差歸咎於噪音,而不必面對其實自己還不夠好的事實[16]。雖然這麼做有助於維持他們的正向錯覺,認為自己是一個還不錯的人,可是卻阻礙了他們面對真實自我,以及進步的可能性。

不一致高自尊

人的自尊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分別是表現出來的外顯自尊,以及內心當中的內隱自尊[17][18]。脆弱高自尊的人,看似擁有很高的自尊心,但當我們採取不同的測量方式,來驗證他們的自尊時,就會發現其實他們的自尊心是很低的,只是會偽裝成高自尊罷了。例如,脆弱高自尊的人會討厭自己的簽名,而真實高自尊的人則會喜歡自己的簽名[19][20][21][22][23];脆弱高自尊的人也會很討厭和自己的名字[24]。

當我們採用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IAT,一種可以測量人們內在真實想法的測驗),來測量他們的內在自尊時,會發現他們總會用很負面的語詞來描述他們自己[25],儘管他們口頭上並不承認這點。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的自尊量表無法測出藍丘和查托的不同,因為他們兩個都會在自尊量表上勾選符合高自尊者的描述,即使查托是個道道地地的脆弱高自尊者。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當一個人有著不一致的高自尊時,會容易對他人的負評防衛[1][26][27],也容易產生種族歧視的行為[28](也許每次在討論許多社會議題時,那些跳出來反對他人權益的人,就是不折不扣的不一致高自尊喔)。但是,如果一個人內在有著高自尊,卻總偽裝成一個低自尊者,也不會是個健康的行為。過去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的外顯自尊很低,但內隱自尊很高的話,他們對於負面情緒調節的能力會比較差,很容易暴怒,唯有內外皆高才是最健康的[2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edit:Mindaugas Danys/ flickr
credit:Mindaugas Danys/ flickr

談到這裡,也許有許多人會發現,我們都和查托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脆弱高自尊,連我自己也不例外。雖說如此,這不會是我們的錯,請別太過自責,因為我們會變成今天的這個模樣,是有許多過去的因素所造成的。

Michael Kernis先生說,當一個小孩子被鼓勵去拒絕、壓抑他們的真實情緒時,他就越有可能發展成脆弱高自尊[1]。回想我們的童年經驗,在這個升學主義至上的國家,除了名次和獎狀之外,我們又有哪些價值呢?而許多人遇到挫折時,父母不能用正確的方式教導我們,總要我們去壓抑自己的憤怒、不安、焦慮、難過,如此一來,我們又要如何去面對真實的自我,弄清自我概念,追求內在價值呢?

但別以為我們都只是受害者,我們也常常用相同的方式在對待他人的情緒,當你的朋友失戀時,你會告訴他:「來,說說你的難過吧,我懂。」,還是:「這種爛男人就算了吧!你應該要開心才是,甩了爛的才能找好的。」;當你的朋友遇到挫折時,你是否曾經告訴他:「難過有什麼用?事情又不會變好!」。我們都在無形之間學會了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轉而用來對待我們身旁的人,而這些方式,將讓我們越來越無法接觸真實的自我,變得越來越壓抑,卻又得偽裝著堅強。我曾在《用對方法,安慰才有效》這篇文章談過類似的議題,正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怎麼樣才是安慰人的好方法,所以我才會因而寫出這篇文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一個人越能夠了解真實的自我時,他就越能對自己的決定感到滿意[30]。過去的研究也發現,當我們月是壓抑、忽略我們的內在時,我們就越無法覺察自我狀態、無法發展真實自尊、忽略自己的內在特質,成為一個不一致高自尊者,同時也會壓抑表達我們的情感、迴避進入親密關係[1][4][5]。

圖片5

其實,之所以會這個樣子,只是我們害怕面對我們的不安而已。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安,總是要我們壓抑和逃避,但是東西壓抑久了,總是會有爆炸的一天。既然這樣,不如果們反過來面對他吧!當我們願意向自己,也願意向別人坦承自己內心的不安時,我們將變得更堅強,因為唯有透過和他人建立連結,才能釋放心中的那份脆弱。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脆弱的,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美,當我們不斷追求完美時,反而讓自己過得很累,無法享受人生中的點點滴滴,我們得不斷逃避自己的不完美,不斷放大自己的優點,認為自己只有更完美,才是值得被愛的;卻從來沒有發現,我們追求的,也許只是一個錯覺而已。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將使我們變得更堅強(延伸閱讀:讓自己更好的三個願望:放棄完美,卻迎接完整為什麼我們總想改變對方?愛情裡的安全感練習)。

參考資料:

  1. Kernis, M. H. (2003).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Inquiry, 14, 1-26.
  2. Crocker, J. (2002).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Implications for self-regu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Self and Identify, 1, 143-150.
  3. Crocker, J., & Wolfe, C. T. (2001).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 108-593.
  4.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5. Deci, E. L., & Ryan, R. M. (1995). Human agency: The basis for true self-esteem. In M. H. Kernis (Ed.), Efficacy, agency,and self-esteem (pp. 31-50). New York: Plenum.
  6. Kernis, M. H., Jadrich, J., Stoner, P., & Sun, C. R. (1996). Stable and unstable components of self-evaluation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appraisal responsiveness to feedback.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15, 430-448.
  7. Greenier, K. G., Kernis, M. H., Whisenhunt, C. R., Waschull, S. B., Berry, A. J., Herlocker, C. E., & Abend, T. (199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activity to daily events: Examining the roles of stability and level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7, 185-208.
  8. Kernis, M. H., Paradise, A. W.,Whitaker, D., Wheatman, S., & Goldman, B. (2000). Master of one’s psychological domain? Not likely if one’s self-esteem is unstable.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6, 297-305.
  9. Kernis, M. H., Greenier, K. D., Herlocker, C. E., Whisenhunt, C. W., & Abend, T. (1997). Self-perceptions of reactions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comes:The roles of stability and level of self-esteem.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 846-854.
  10. Riketta, M., & Ziegler, R. (2007). Self-ambivalence and reactions to success versus failur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7, 547-560.
  11. Campbell, J. D. (1990). Self-esteem and clarity of the self-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538-549.
  12. Campbell, J. D. (1990). Self-esteem and clarity of the self-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538-549.
  13. Lewandowski, G. W., Nardone, N., & Raines, A. J. (2010).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clarity in relationship quality. Self and Identity, 9, 416-433.
  14. Rothschild, Z. K., Landau, M. J., & Sullivan, D. (2011). By the numbers: Structure-seeking individuals prefer quantitative over qualit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personal value to compensate for the threat of unclear performance contingenc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 1508-1521. doi: 10.1177/0146167211415421
  15. Schneider, D. J., & Turkat, D. (1975). Self-presentation following success or failure: Defensive self-esteem models.Journal of Personality, 43, 127-135.
  16. Kim, Y., Chiu, C., & Zou, Z. (2010). Know thyself: Misperceptions of actual performance undermin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uture perform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 395-409.
  17. Farnham, S. D., Greenwald, A. G., & Banaji, M. R. (1999). Implicit self-esteem. In D. A brains, & M. A. Hogg (Eds.),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cognition (pp. 230-248).
  18. London: Blackwell. Hetts, J., Sakuma, M., & Pelham, B. (1999). Two roads to positive regard: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valuation and cult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512-559.
  19. Kitayama, S., & Karasawa, M. (1997). Implicit self-esteem in Japan: Name letters and birthday numb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 736-742.
  20. Koole, S. L., Dijksterhuis, A., & van Knippenberg, A. (2001). What’s in a name: Implicit self-esteem and the automatic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 669-685.
  21. Koole, S. L., & Pelham, B. W. (2003). On the nature of implicit self-esteem: The case of the name letter effect. In S. J. Spencer, S. Fein, M. P. Zanna, & J. M. Olson (Eds.), Motivated social perception: The Ontario symposium (Vol. 9, pp. 93-11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2. Nuttin, J. M. (1985). Narcissism beyond gestalt and awareness: The name letter effect.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 353-361.
  23. Nuttin, J. M. (1987).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mere ownership: The name letter effect in twelve European language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7, 381-402.
  24. Gebauer, J. E., Riketta, M., Broemer, P., & Maio, G. R. (2008). “How must do you like your name”? An implicit measure of global self-estee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346-1354.
  25. Greenwald, A. G., & Farnham, S. D. (2000).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1022-1038.
  26. Bosson, J. K., Brown, R. P., Zeigler-Hill, V., & Swann, W. B., Jr. (2003). Self-enhancement tendencies among people with high explicit self-esteem: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mplicit self-esteem. Self and Identity, 2, 169-187.
  27. Epstein, S., & Morling, B. (1995). Is the self motivated to do more than enhance and/or verify itself In M. H. Kernis (Ed.), Efficacy, agency, and self-esteem (pp. 9-30). New York: Plenum Press.
  28. Jordan, C. H., Spencer, S. J., & Zanna, M. P. (2005). Types of high self-esteem and prejudice: How implicit self-esteem relates to ethnic discrimination among high explicit self-esteem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693-702.
  29. Schroder-Abe, M., Rudolph, A., & Schutz, A.(2007). High implicit self-esteem is not necessarily advantageous: discrepancies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lf-estee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nger exp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1, 319-339.
  30. Schlegel, R. J., Hicks, J. A, Davis, W. E., Hirsch, K. A, & Smith, C. M. (2013). The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perceived true self-knowledge and decision satisf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 542-558. doi:10.1037/a003118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尋找健康的高自尊──《鋼鐵人醫生》告訴我們的事情
貓心
・2015/03/08 ・295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66 ・五年級

這幾天讀了一本書,名為《鋼鐵人醫生》[1],由於覺得這本書實在是寫得很好,所以決定寫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

鋼鐵人醫生,本名許超彥,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他從小到大,都和第一名脫不了關係,也娶了一個漂亮的太太,是人們眼中的溫拿中的溫拿(winner中的winner)。

但是,2009年元旦的一場滑雪意外,卻讓他失去了胸口以下的知覺,從此以後,再也站不起來……。不過,卻因為這場意外,讓他更加地貼近人生的快樂,活出了更美好的生活。

關於他的介紹,我想,大家還是閱讀這本書,會知道得比較詳細。不過在書中,他最讓我有感觸的,是一段關於感恩的故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書中,許超彥醫生說,許多人的問題,都出在了比較的心態。有一些人,在受傷之後,總是會說:「你有的我沒有,你當然可以怎麼樣,我就是不行。」其實不只是那些脊椎受傷的病人,一般人也是一樣,我們往往會去看到自己所沒有的,而不是看到自己比別人多了什麼。而許醫生之所以能夠在受傷之後,仍然保持著樂觀,就是他不斷學著去看,自己比別人多了什麼,而自己又比之前有了什麼進步。

「因為我是完全損傷,醫生說的沒錯,我這輩子不可能站起來走,學理上完全正確。因此,每當我看到自己有進步,就會感謝上帝。四年來,我往返醫院復健次數超過五百次。我總是在嘗試,是不是可能多做到一些事,這是憑信心的行動,這個過程要激發創意,就像創造新的生活,一點一滴建立回來。」許超彥醫生在書中說道。

摘錄自宇宙光雜誌 http://www.cosmiccare.org/Magazine/2014/201404_life.asp
摘自宇宙光雜誌,許超彥提供。

關於比較,在社會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確實,社會比較是每個人都會做的。當你考差的時候,你發現旁邊那個比你更差,你就會覺得好過一點,這叫做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我們常常透過貶抑他人,來使得自己好過一點,但在此同時,你也必須給他人負評;這似乎和許醫生所提到的那種比較不太相同。許醫生似乎不是要我們去貶抑他人來提升自我,而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去看看自己身上有了什麼長處、優勢與進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心理學對於自尊心的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進展。過去,我們都覺得高自尊的人,應該會過得比低自尊的人來得更好;但是,後來的研究卻發現,有一些高自尊的人,其實過得不是那麼的快樂。我們應該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吧!身邊有一些高自尊的朋友,他們會不斷地散發能量,來關心身邊的人;但是有另一群高自尊的人,是不斷透過向下比較、貶抑嘲諷他人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高自尊。心理學家Michael Kernis發現,那是因為後面的那群人,並不是真的那麼高自尊,Kernis把他們稱為脆弱高自尊(fragile high self-esteem)[2]。脆弱高自尊包含了三種:不一致高自尊( inconsistencies high self-esteem)、不穩定高自尊(unstable high self-esteem )、條件高自尊(conditions of high self-esteem)。

不一致高自尊的人,如果用一般的自尊量表來測驗他們,會發現他們是高自尊的人;前面提到的那種,不斷透過嘲諷、貶抑他人,來維持自己高自尊的人,就是屬於這一類。但是當我們用一種稱為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3]的方式,來測量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時,會發現他們和真正的高自尊不同,他們內心的自尊心是很低的,只是他們害怕被拆穿,所以必須不斷偽裝自己,來使得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4]。

「每次吵架的時候,我總是沒辦法先低頭,好像先低頭我就輸了。雖然我真的很愛他,可是我就是做不到,要我先道歉、先開口結束冷戰,我的面子要往哪裡擺?我也很想好好珍惜這段感情,可是對我來說,這真的很難……。」這樣一句話,也許會說到許多人的心坎裡吧?這就是不一致高自尊的人,內心的寫照吧。

不穩定高自尊的人,他們的自尊心,會隨著時間和情境不斷的波動,呈現一個很不穩定的狀態[5]。也許前兩天,才因為完成了一項作業,而感到自己很有價值;但過了兩天,又因為一次小考考差了,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條件高自尊的人,只有在獲得一些特殊條件時,才會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就好像玩摩登原始人破關的時候,總會出現一個美女來親吻你,條件高自尊的人就類似這個樣子,只有在被美女親吻的那一瞬間,自己才是有價值的;只有在考全班第一名、作業拿100分、球賽打贏、完成一項作品被稱讚……等等,這些被讚美的時候,他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IMG_6000

我們的教育,常常鼓勵我們與別人競爭,而且只有在表現得比別人好時,才會受到讚美,久而久之,我們就像是那隻聽到鈴聲就流口水的狗,或是那隻不斷按壓多巴胺電極自嗨的老鼠,只有在表現得比別人好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但是,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誇讚孩子聰明,反而侷限了孩子的發展;倒是誇讚孩子努力,會讓他們表現得更好,更有求知慾。因為當孩子被灌輸,只有成功才是有價值的,那麼他會很難去面對失敗,很容易在失敗時,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之中;但是當他被灌輸努力就是有價值的,那麼他就不會把失敗看得像是天塌下來了一般,會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的挫折,而不會把自己偽裝的很堅強[6]。我想,這就是真正的高自尊與脆弱高自尊的分歧點吧。

在一堂義務張老師培訓課的演講,黃柏嘉心理師提出了鼓勵與讚美的區別:鼓勵注重的是努力與進步,而讚美注重的是天分與成就;鼓勵注重的是達成目標過程中的投入、付出,都值得被肯定;讚美則是只有在做得好或是有成果下,才受到獎賞;鼓勵強調的是具體的貢獻:「你在這部分提供了協助」;讚美強調的則是比較性的評量:「你比別人優秀」;鼓勵製造了勇於嘗試的人,而讚美則會製造出放棄者。從黃老師的區分來看,鼓勵,製造了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連結,這也是真正高自尊的人在做的事情;而讚美,則是製造對立,這就是脆弱高自尊的人,不斷追求的東西。

黃柏嘉老師甚至說,當他面對一個因為兒子偷竊而把兒子的手用火活活烤焦的傷害個案時,他仍然看到了這位父親的愛子心切:「他的本心沒有錯,只是他用了錯誤的方法而已。」這個案例聽起來似乎很噁心、很極端,但是如果我們回到那個爸爸的本心去看,他肯定是很想好好的愛孩子的吧!我們應該做的是鼓勵他的愛子心切,以及教導他如何面對孩子的表現與自己期望之間的落差才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許,我們的社會都太過於強調對立與競爭了,所以我們才用這樣的方式看世界,讓自己過得很不愉快,也很難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落。不過,從現在起,你可以開始選擇,用新的視野來看世界。也許一剛開始會很難,但是只要記住鼓勵與讚美的不同,那麼,你就能慢慢學會,用更樂觀、正向的態度來看世界。多多發現自己與別人的美好,你也能慢慢成為,一個有著健康的高自尊的人。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t5x5wDTew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鋼鐵人醫生:癱了下半身,我才真正站起來》,商周出版。
  2. Michael H. Kernis (2003)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Research.University of Georgia.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3, Vol. 14, No. 1, 1–26
  3. 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 Schwartz, J. L. K. (1998).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464 –1480.
  4. Jennifer K. Bosson, Chad E. Lakey, W. Keith Campbell , Virgil Zeigler-Hill , Christian H. Jordan,Michael H. Kernis(2008)Untangling the Links between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3 (2008): 1415–1439, 10.1111/j.1751-9004.2008.00089.x
  5. Kernis, M.H., Cornell, D.P., Sun, C.R., Berry, A., & Harlow, T. (1993).There’s more to self-esteem than whether it is high or low: The importance of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 6
  6. 摘錄自 ETtoday〈誇讚「你好聰明」 美研究:反而會侷限小孩發展〉

更詳細的介紹請看〈Why Some Kids Try Harder and Some Kids Give Up〉以及〈The Effort Effec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