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台南記錄一:老屋新力

PanSci_96
・2014/11/10 ・15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49 ・四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Gilver 吳培安

訪人文台南:初綻新芽的老街

攜起背包、手握一紙車票,帶著一顆探索的心,智活玩家從各地匯集此地。桂月時分的夏日驕陽毫不吝惜地傾瀉,唯有路旁的鳳凰木伸展著綠葉的羽翼,為旅客遮擋過於熱情的陽光。

走過車站地下道,牆上的壁畫是城市記憶的提示:八田與一遠眺著烏山頭水庫,與台南特產的花果斜斜對望;荷治時期的海港景色、赤崁樓、明清之交改建的大天后宮,過往濃縮成一碗不起眼的度小月擔仔麵,吃下去了,也就變成身體的一部份了。而在城市之外,遠方的四草生態園區是潮間帶與紅樹林生物的小天堂,官田菱角田白日有水雉飛過官,七股鹽山黃昏有黑面琵鷺駐足停留。入夜以後,鹽水蜂炮在夜空和人群間飛囂閃鬧。這座城市並非總是騷動不止,也沒有一刻是真正靜止的,只是在時代的洪流裡,默默地被淋洗出不同的形貌。

出了地下道、乘上小巴,我們駛離市中心海拔微微隆起的高地,下榻在鄰近台南公園的首相大飯店,稍作停留後便前往「智活玩家」台南之旅第一站:正興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興街:人文土壤的本色之花

正興咖啡館
正興咖啡館

正興街是「老屋欣力」—老房子再利用的基地之一。2008年以來,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在台南持續推動這項理念,希望以人為主體,透過創新思維結合在地歷史,在不造作、不哄抬、不盲目復舊、不干擾破壞的原則下,再創文化核心價值。誠懇的在地青年謝文侃先生(人稱小五)是老屋欣力的推動者之一,他在保安路經營「謝宅」民宿,本場次由他擔任我們的解說員。

當我們來到正興街時,人潮還沒有湧入,呈現它原本的樣貌:乾淨的街道靜靜地、緩慢的呼吸著。這裡有保留在地人飯後出門吃水果習慣的「泰成水果店」、老屋新戀的文創咖啡店「正興咖啡館」,精熟木雕、磚雕技藝的文化國寶—王郭挺芳老師的工作室,帶動全台高價品牌霜淇淋潮流的翹楚「蜷尾家甘味處」,還有一些不到下午就沒有人跡可循的隱藏版小店。另外,小五先生特別帶我們去拜訪一對住在當地的阿嬤,她們在街坊互動的身影,曾讓小五先生脫穎而出、獲得攝影首獎。

接著,小五先生特別帶我們進入一間當地有名的婚紗攝影場地、名喚「庵」(IORI)的茶館。它以精緻小巧的茶具重現昭和時代優雅的特色,桌邊擺放五顏六色的茶罐和玩具擺飾顯得童趣,昏黃的燈光和古典風吧檯的木質,讓人幻想起過去的雅士如何在此摩登。而沿著狹窄的樓梯到了二樓,還可以看到設計系學生將西方彩繪玻璃概念結合台灣本土流行窗紋的巧思,無須打燈,自然穿透的光線即成一禎風景。

海安路:藝術街的滋育與凋殘

海安路藍晒牆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lin Judy(快樂雲)
海安路藍晒牆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lin Judy(快樂雲)

台南的創意總是藏在不起眼之處,一旦遊客懷著好奇心拐了個彎,就在轉角遇到了驚奇。出了正興街,就是台南赫赫有名的藝術街路「海安路」。在這裡,日式的鯉魚旗在木造的居酒屋外飄揚,精緻的珠寶店藏在密巷之中,遙遙的可以看見水仙宮市場,各種相異屬性的建築物件在此地蒙太奇,發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力。只可惜,當我們造訪此地時,當地曾經最有名的塗牆藝術「藍晒圖」已不復過往形貌,沿路也看見許多年久失修的展示性建築,讓人不禁嗟嘆一聲—或許在鼓勵文創新生的政策下,也要想想如何讓它們的光彩延續下去,甚至得考量到與當地人文特色融合,而不只是冷冰冰的拼貼物件,粗暴的縫在都市紋理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拐了個彎,上午的最後一個行程在海安路上的神農街中進行。神農街是一條充盈傳統生命力的老街,入口處大紅燈籠高掛,路旁可見南安商會、永川大轎工作室、金華府行館等傳承記憶的老處所;神農街亦是台南市文化協會的所在地,我們在此分成兩組,孩子們運用各種工具和他們的想像力,創作屬於自己的拓印布畫;家長和大孩子們則進行手縫布扣小提袋DIY,縫製洋溢夏日風情的冰果手提袋。在盛情的南台灣太陽照耀下,第一日上午場的活動在此結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大黃魚和海鯰,古代台南人愛吃什麼魚?
寒波_96
・2022/04/01 ・4023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魚類是人類重要的資源,許多古代文化裡魚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台灣古時候也是如此。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調查台南 5000 年來的遺址中有哪些魚,得知古早台南人食用的魚類,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大黃魚。圖/〈野生大黃魚的滅絕危機

用耳朵裡的石頭,判斷古代人吃哪些魚

如何得知古代人吃哪些魚呢?魚有骨頭,有機會在遺址中留下遺骸,但是相對其他動物來說,魚類的骨頭沒那麼容易留下。所幸硬骨魚的頭部內,有種負責聽覺的構造「耳石(otolith)」。

耳石成分為碳酸鈣,魚去世後是相對容易留存的部位。不同魚類的耳石型態有別,所以見到遺址中的耳石,可以得知古時候有哪些物種。比較不同年代遺址間,耳石組成的變化,便能推論不同時代吃魚的改變。

由中研院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林千翔主導的研究,算是用魚類耳石回答考古學的問題。自然死亡的魚也會留下耳石,不過這項研究分析的耳石大部分來自貝塚,也就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垃圾堆遺址,當年應該曾經是人類的食物。

南科遺址群的地理位置。圖/參考資料

樣本皆來自南科遺址群,也就是南部科學園區的臺南園區的一系列遺址。中研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於公元 1993 到 2010 年,在李匡悌等人率領的挖掘下有許多收穫,魚耳石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距今 5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現在是南科的這塊地方便有許多人類活動。南科遺址群的 82 處遺址中,有 17 處出土過魚類耳石,被納入本次研究。考古學上可分為 5 個時期: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中期、晚期,鐵器時代,以及歷史時期。

5 個時期中,新石器時代中期只有 1 處遺址 1 件樣本;距今 300 年到現在的歷史時期,也只有 3 處遺址 8 件樣本。用於分析的 1254 件樣本,大部分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新石器時代晚期、鐵器時代。

遺址們的資訊。圖/參考資料

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 4200 到 5000 年前的 2 個遺址,總共出土 789 件魚類耳石,分別屬於 24 個分類群(taxa),不論數量或多樣性都最高。

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 2000 到 3300 年前的 7 處遺址,共出土 112 件樣本,分屬 16 個分類群。而鐵器時代,距今 300 到 1400 年前的 4 處遺址,出土 344 件樣本,分屬 13 個分類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石器時代最有存在感的是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早期占 57.29%,晚期占 41.96%,皆為當期最高比例的魚類。鐵器時代變成海鯰(sea catfish)最多,占 61.24%。

遺址中魚耳石的種類。圖/參考資料

台南環境變化,影響食用魚種

地處台南同一個地區的遺址,魚類的數量和多樣性都漸漸減少。之前有個論點主張,這是由於過度捕魚所致。但是這項研究充分利用耳石分析的優點,判斷出土魚耳石組成的變化,並非人為捕撈,主要是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

同一種魚,耳石的型態不會改變,但是大小會變,耳石大小又正比於魚體的尺寸,耳石愈大,魚體也愈大,反之亦然。

遺址中大黃魚的耳石。圖/參考資料

大黃魚在現代也是常見的食用魚類,最近卻由於過度捕撈(過漁),使得野生族群大福縮水;在此之下觀察到,多數個體的身體及耳石也明顯變小。由此推測,倘若古時候發生過漁,遺址中大黃魚的耳石應該會縮小。

新石器時代早期、新石器時代晚期,鐵器時代,三個時期都有大黃魚。比較發現大黃魚的耳石並沒有變小,鐵器時代的耳石雖然數量大幅減少,尺寸還變大一點。表示至少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鐵器時代,也就是從 4000 多年到幾百年前,大黃魚並沒有面臨生存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個時期大黃魚的耳石尺寸。圖/參考資料

大黃魚在台南遺址的存在感之所以下降,更合理的論點是:海岸線和沿岸環境的改變。

台南的地貌不斷變化,陸地向海延伸。如今南科遺址群位於內陸,離海岸有相當距離;但是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南關里、南關里東遺址的年代(屬於小有知名度的大坌坑文化),這塊地方位在海邊;新石器時代晚期陸地範圍前進,不過依然位於海邊。

大黃魚住在岸邊海域,而新石器時代的台南人住在海邊,使他們不難獲得大黃魚之類的海產。魚類以外,這些遺址也出土不少貝類,表示當時的居民,善於利用沿海的水產資源。

隨著泥沙持續淤積,原本位於海邊的南科地區,鐵器時代成為內陸,淤積和河道後來形成台江內海。南科到台灣海峽之間有潟湖存在,鐵器時代的台南人,不用太靠近海邊便能取得水產資源。也許就是如此,大黃魚不再那麼流行,住在河口、潟湖環境的海鯰,變成這個時期遺址中最常見的魚類。

台南自然環境的變化。南科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在海邊,鐵器時代變成內陸,和台灣海峽之間有著台江內海。圖/參考資料

耳石只代表一部分古代魚類

不論古今,耳石都是識別魚類的好材料。比較不同年代魚類耳石的改變,可以判斷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的變化,但是也要注意,考古遺址中的耳石,無法代表古代食用魚的全貌。

見到某種魚的耳石,那種魚一定存在過,可是曾經存在過的魚,不一定會留下紀錄,耳石組成也不完全等於實際比例。這兒最明顯的例子是,不同年代的多個遺址有出土鯛科魚類(Sparidae)的骨頭,然而其耳石只有 1 件。或許還有些魚類,不論魚骨或耳石都沒有留下,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們存在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見到大黃魚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占 57.29%,晚期占 41.96% 這項數據,並非意謂當時真的有 57%、42% 食用魚為大黃魚;合適的解讀大概是,大黃魚是新石器時代主要的食用魚種,晚期的比例有所降低。

遺址中海鯰科魚類(Ariidae)的耳石。圖/參考資料

大黃魚的古老傳承與當代危機

有趣的是,一直到中國漁民近期過度捕撈以前,野生大黃魚在東亞的東部沿海都很常見。古代台南人捕食不少大黃魚,可謂有偏好也具備技術,他們對大黃魚的偏愛和捕捉技術,或許能追溯到還在對岸海邊的日子。

綜合考古、語言學等方面的資訊推敲,台南在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應該是台灣初期的南島族群,他們很可能是更早以前來自東亞沿岸移民的後裔。這群人的生產方式包含農業,會種植稻、小米等馴化植物,不過仍然有不少採集和狩獵,以及利用水產資源。他們捕食大黃魚的文化,也許在祖先尚未渡海移民前已經養成。

古代人吃進不少大黃魚,現在大黃魚也是受到歡迎的食用魚,一度族群龐大的魚群還因為濫捕面臨滅團危機,至今沒有從過度捕撈的打擊中走出去。無疑,人類如今也成為影響魚類生態的要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9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一起「南漂」吧!「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展現未來城市新面貌 ft. 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長陳凱凌 【科科聊聊 EP73】
PanSci_96
・2021/12/21 ・295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泛泛科學Podcast這裡聽:

棲身於都市的我們,可曾自問理想的居住環境應該是什麼樣子呢?科幻電影中,不論是《黑豹》的烏托邦科技之城,還是《銀翼殺手》賽博龐克式的頹廢,他們時而嚮往未來世界、時而批判當代問題。《國家地理雜誌》曾於 2019 年推出「未來城市」專題,指出全球將於 2050 年達到 98 億人口,並且將有 70% 居住於城市。專題中勾勒出「未來城市」的十項關鍵原則,包含:生態、經濟、基礎建設、水資源、廢棄物、食物、移動性、文化、能源、適居性等。

回到台灣,你心中的理想城市應該如何?科技新潮、舒適宜居?還是通勤方便、適合就業?你知道現在就有一座「科技之城」正朝這樣的路上邁進嗎?

位於台南的「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將成為研發綠能科技的重鎮,不僅有全台唯一的自駕車測試實驗場、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更與南科並駕齊驅,成為推動台南前進的「雙引擎」,引發青年「南漂」的熱潮。本集節目,P 編、y 編將與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長陳凱凌,一起探索未來城市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臺南市政府
  • 03:26 科幻題材的城市想像

許多科幻作品對「未來城市」有相異想像,y 編、P 編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為「烏托邦」型,科技已發達進步,城市發展完善,生活、交通便利,能源問題已被解決,如:電影《關鍵報告》、《黑豹》中的城市面貌。第二種為更為常見的「賽博龐克」(Cyberpunk)型,資本大企業掌控城市,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功能性,不顧工業造就的環境污染、破壞,城市的一切以「獲利」為最高原則。第三種則如同《瓦力》、小說《月球城市》,人們被迫離開地球,重新在其他星球另闢疆土,重建起新的城市風貌。

延伸閱讀:

在科幻與科學之間,寫一座充滿故事的月球城市──《月球城市》作者 Andy Weir 訪談

  • 08:37 科幻反映現代城市的 bug

相較之下,y 編、P 編認為上述的第二型、第三型「糟糕」的城市面貌,在科幻題材更為常見,藉此也顯示題材背後對於現代城市的批判。y 編形容科幻題材荒涼的城市景觀,像是對人們「敲響警鐘」,希望大眾意識到現實城市中的 bug 在哪,若不早點解決問題,城市未來即可也變得如此「糟糕」。

  • 09:47 建築師眼中的「未來城市」

《國家地理雜誌》曾於 2019 年推出「未來城市」專題,指出全球將於 2050 年達到 98 億人口,並且將有 70% 居住於城市。專題中更邀請美國 SOM 建築設計事務所,列出設計「未來城市」的十項關鍵原則,包含:生態、經濟、基礎建設、水資源、廢棄物、食物、移動性、文化、能源、適居性等,並強調循環利用水資源、發展再生能源、在地生產食物、建設高速鐵路作為城市間的聯繫等,都會是規劃、設計城市的取向。

延伸閱讀:

This is what the future’s sustainable cities could look like

未來城市 – 都市垂直農場供你溫飽

  • 14:55 未來房子的設計「因人而異」

《國家地理雜誌》「未來城市」專題指出,以後人們所居住的房屋應「因人而異」,依據每個人的條件(如身高差異、對不同空間的需求量),更有效利用居所中的空間;P 編也再提到,專題也強調「關聯就業」(Connected Employment)的重要性,希望能拉近城市「就業中心」與「居住中心」的距離,因此建設高速鐵路,成為減少通勤時間的解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8:28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在做什麼?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位於台南,目前為南部重要的研發中心,也是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中綠能科技產業的發展重鎮。園區內更有許多「全台唯一」的建設,包含:自駕車測試實驗場、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台糖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另也有中研院、科技部的研究機構進駐,提升台灣南部的科技研發能量。

延伸閱讀:

「自駕車智慧之眼」守護行車安全

  • 20:59 「軟硬兼具」的台南動起來

臺南持續推動「雙引擎」計畫,一為南部科學園區(南科)光電產業的發展,近年亦有台積電設置 5 奈米製程工廠,目前已可量產,3 奈米製程生產也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皆有助帶動硬體與光電業的成長;另一大「引擎」即是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帶動綠能科技、資安智能的研發。陳凱凌局長也表示,兩者「軟硬兼具」的發展,將為光電、科技與研發帶來巨大的演進。

延伸閱讀:

半導體廠奈米級的奇「積」!科學家挑戰突破電晶體大小的極限

  • 23:47 「南漂」人才回流的原因

過去台灣南北區域發展不均,導致高階人才往往「北漂」工作。陳凱凌局長指出,南科、沙崙科學城的興起,已讓南部產業產生巨大變化,工廠人才需求量爆增。不論是低階作業員、高階研發人員在台南皆能有不錯起薪,更以 ASML 於南科設立的 EUV 研訓中心為例,大學畢業生即有年薪兩百萬薪資,培訓完更可能達到三至五百萬,與北部同等工作薪資無異,加上台南的生活機能佳、消費相對北部平價,都是吸引人才「南漂」的關鍵。

  • 28:25  「雙引擎」發展下硬體設施夠嗎?

目前,台南「雙引擎」穩定推動,人才大量湧入,城市的硬體發展與空間規劃,能否隨產業變化而跟進也頗為重要。陳凱凌局長舉例,目前台南的水電供應十分穩定,供電部分更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 備案容量更已達 2.24 GW,在六都中的首屈一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技部更預計在沙崙科學城設置資安中心,並增設第二條南到北的光纖網路,另也有海底電纜預計將於安平港上岸,皆是促進發展的網路資源。陳凱凌也指出,科學城三井Outlet、台南會展中心都將於明年陸續開幕,讓台南的商業、休閒機能更為完善。

延伸閱讀:

永續綠能發展,台灣難以忽視的挑戰——專訪清大科法所副教授高銘志

  • 33:01 科學城「造鎮ING」

陳凱凌局長表示,沙崙科學城的研發機能漸趨成熟,日後也希望引入更多生活、商業、生態、醫療的軟硬體設施,讓沙崙科學城的「造鎮」發展更為完整,一步步實現「未來城市」的藍圖。科學城內的中研院南部院區、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臺南分部,也各自持續在農業生技、量子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穩定發展。他也提及,台南是文化古都,現在更是科技新城,伴隨新一批研發人才「南漂」,必能讓這座新舊合一的城市更具魅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