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立法院上演了一場攻防戰,最後考試院買眼動儀的預算被刪除了。多數的民眾大概是霧裡看花,不知道這到底是在演哪一齣戲,究竟是歹戲拖棚的本土劇,還是充滿創意挑戰感官的HBO影集呢?
首先,來介紹一下什麼是眼動儀,從字面上來看,這是一台追蹤眼睛移動的儀器;實際上,確實是如此。眼動儀透過攝影機,追蹤眼球移動的位置,特別是瞳孔移動的位置。過去有一段時間,研究者們並不認為眼球移動(簡稱眼動)和人的認知功能間有關係,但自從有眼動研究以來,不少證據顯示,眼動和認知功能之間是有關係的[1]。
早期的眼動研究,主要關注閱讀的歷程,後來漸漸的加入了其他視覺訊息的處理,例如日常景物的瀏覽等。近年來,也陸續有研究者想要用眼動當作一個指標,來協助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某些認知功能缺失,例如閱讀障礙、阿茲海默症等[2]。這類研究的做法,通常是記錄了正常人和罹患某些特殊症狀的人,在看一些東西的時候,眼動的方式是否有差異。
這樣的基本假設都是,這些疾病會影響人訊息處理歷程,又眼動可以反映訊息處理的歷程,所以可以透過眼動來了解人們是否有某特定疾病。這樣的證據當做輔佐是沒有太大疑慮的,但若要用這樣的證據當做唯一的診斷指標,就有很大的疑慮了。這樣的做法就有如人們知道下雨後地會濕,所以看到地濕了,就推論有下雨。但地也會因為其他原因而變濕,就好比眼動模式也可能是因為別的原因而改變,並非是我們原以為的那個因素。換言之,如果今天考試院決定要用這個來判斷員工的受訓成效,其實會讓人有點擔心;但若眼動只是當作一個輔佐的指標,那倒沒有太大的疑慮。
但另外值得深思的就是,到底眼動和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有多緊密。支持兩者關係緊密與反對兩者關係緊密的證據都有,例如有研究者聲稱可以透過眼動來推估實驗參與者當時在從事什麼認知活動[3],甚至有研究者聲稱可以透過眼動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在說謊。針對眼動與說謊這個議題,其實後續就有研究提出了反例,認為我們沒有辦法透過一個人的眼動,來推估他是否有在說謊[4]。所以,我們距離「眼動讀心術」,其實還有一段路要走。
雖然眼動研究本身結果的詮釋還有些限制,但眼動儀相較於其他儀器來說,是企業界接受度最高的心理學相關儀器。其中一個很要的原因就是眼動儀太直觀了,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眼球會動 (但其實,每個人也都知道自己的神經元有在運作… 真冏),且不少儀器可以把眼動的軌跡直接疊在所凝視的文件或網頁上。就算是對眼動儀很陌生的人,也很容易被這樣的影響所說服。實際上善用眼動的特性,其實也創造了不少的產品,例如下方用眼球來控制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其實在很多業者的手機中都已經具備了。
另外,也有廠商透過降低眼動的次數,來提升人們閱讀的速度。這些都顯示了,眼動是相當熱門的一個生理/心理指標。
所以,或許再過個幾年,立委們不會再因為考試院要買眼動儀而跳腳,因為相關的研究證據已經更完善了。在那件事發生之前,考試院還是想想該怎麼用別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的吧!畢竟,真正要探討的是人心,眼動只是一個可能可以輔佐我們了解人心的指標。
參考文獻
- Scholarpedia上眼動的介紹:Scholarpedia有別於Wikipedia,都是由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撰寫的專文,可信度非常高。
- 利用眼動指標來當作預測阿茲海默症的研究
- 透過眼動來預測人認知狀態的研究
- 我們沒有辦法用眼動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在說謊的科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