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樹大使金城武也接受了關注漸凍人ALS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 IBC)[註1]。但總是放錯重點的科宅我注意到,金城武除了過於常人的帥氣之外,他使用在挑戰中的水似乎是來自除濕機凝結的水。武神愛惜水資源的舉動也讓我好奇:這麼多人接受挑戰,到底用掉了多少水?
要估計總水量的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假設每次挑戰中消耗的水量差不多,再乘上多少人接受挑戰即可。不過要如何計算接受挑戰的人數呢?
其中一個方式是計算社群平台上的影片數量。至8/20晚上11:40,在Youtube上的有超過65000支「#Ice Bucket」的結果,要是搜尋這個月跟「ice bucket」有關的影片,竟然超過21萬筆。根據InsideFacebook的消息,到8/13為止,Facebook上已經超過120萬支挑戰影片上傳,光是把這兩個結果相加(假設大家在FB上會直接分享Youtube連結,比較少人兩個平台都上傳影片),就有126.5萬次挑戰!
如果平均每次挑戰用掉5公升的水,乘上1,265,000次挑戰,就是6,325,000公升!這還不包含8/13之後facebook上的挑戰影片;一支影片有不只一人挑戰;用超大水量迎戰;或者上傳影片到facebook、youtube後沒有加註「#Ice Bucket」的挑戰者。如果你有更精準估算出用水量的點子,歡迎分享到文章底下的回覆。
這麼多水量是怎樣的概念?根據自來水處公布的2013年統計資料,台灣每人每日平均消耗326公升的自來水,也就是說這波挑戰已經累積的水量,可以供一位台灣人度過194,02天;根據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資訊,這些水能夠供一位英國人過536,02天,或者一位衣索比亞人度過632,500天(更多國家的每日每人用水量可以參考這裡)。
讀到這裡,先別急著指責這些「善心人士」浪費水,其實每日用水量超乎你的想像,「在馬桶水箱多放幾塊磚省水不是重點,吃素省下的水量比跑幾輩子廁所都還多。」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水資源專家湯尼艾倫(Tony Allan)在他的著作《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Virtual Water)談到「虛擬水」的概念;生活中牽涉到的產業-特別是食物-其生產、包裝、運輸都隱藏了水資源成本,高達90%的用水隱藏在食物裡。生產一公斤的豬肉大約需要4800公升的水、生產一公斤稻米大約需要3400公升的水、生產一公斤咖啡豆大約需要21000公升的水。以牛肉為例,在工業化的生產體系中,生產一公斤的無骨牛肉需要6.5公斤榖料、36公斤草料,生產這些飼料又需要15300公升的水,還必須另外加上牛本身需要大約144公升的水。換算下來,一公斤牛肉的虛擬水成本大約是15500公升。
回到冰桶挑戰,那些看得到的水只是珍貴水資源的一部分;要關注水資源議題,了解虛擬水成本並試著降低虛擬水消耗才是更根本的作法。不過既然已經意識到冰桶挑戰足以累積出一池塘的水量,或許能夠換個方式來宣傳公益,同時減少水資源消耗,就像查理·辛(Charlie Sheen)的冰桶挑戰一樣:
要是能弄到一桶H2O分子模型,科宅我就不用消耗166.8莫耳的水分子了。
希望大家對漸凍人的關注不會也放諸水流,所以PanSci泛科學聯合了NPOst公益交流站與漸凍人協會合作,希望能夠透過撰文,讓更多朋友關注這項議題,歡迎大家參加:
註:
冰桶挑戰是美國非營利組織 The ALS Association (簡稱 ALS,美國漸凍人協會)發起的募款活動,被點名的對象必須將一桶加滿冰塊的冰水淋在自己身上,全程必須錄影且上傳網路,並在影片之中指名 3 位朋友於 24 小時參加挑戰。ALS 官網並沒有明確寫出捐款規則,但民間流傳的規則是冰桶挑戰者要捐款 10 美元給 ALS,拒絕挑戰者則必須捐出 100 美元 。
要如何參加並淋得漂亮,請參考〈被點名參加冰桶挑戰了嗎?多留意以下幾件事情,你會做得更好〉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