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非洲樹蛇會讓你「死得很難看」

葉綠舒
・2014/08/14 ・102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41 ・四年級

住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樹蛇(當地俗稱boomslang,學名Dispholidus typus),因為生性害羞、動作又很快,通常很難讓人注意到牠;加上牠的毒牙位於口腔的後方,使得牠要咬人需要把嘴巴打開170度才能用毒牙咬人。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牠一直被認為是不具有威脅性的毒蛇。

至少直到1957年的9月之前大家都是這樣想的。

雄性的非洲樹蛇。雌性是棕色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雄性的非洲樹蛇。雌性是棕色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57年的9月26日,來自芝加哥的林肯公園動物園(Lincoln Park Zoo)爬蟲類學家 Karl P. Schmidt在9月25日,當他打開一袋蛇(裡面有一隻年輕的非洲樹蛇)時,大拇指被咬了。由於幾小時內沒有特別的感覺,他對於這次的意外毫不在意。甚至隔天早上他還跟助理說他覺得很好,打算要回去上班了。但是當天下午兩點(大約是被咬後的24小時),他被發現在家中陷入昏迷,最後的死因是呼吸終止以及大腦嚴重出血。

原來,非洲樹蛇的毒液是一種血液毒素(hemotoxin)。它會破壞紅血球、阻礙凝血機制、損害器官。通常患者初期(被咬幾個小時以後)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想睡覺,以及「每樣東西看起來都有點黃黃的」(可能是因為視網膜出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接著發生的事情就一點都不有趣了。接著患者身上的所有的開口:包括鼻孔、牙齦、身上極小的傷口都會開始出血(七孔流血?九孔流血?),然後肌肉、大腦開始出現內出血,接著便血、尿血以及吐血而死。想到實在是令人覺得毛骨悚然。

Karl P. Schmidt的死震驚了爬蟲界,因為大家原來都認為這種蛇是無害的。不過,雖然這種蛇目前被認為是非洲最毒的幾種蛇之一,但是因為牠生性害羞,而且絕不跟他吞不下的東西正面對峙,加上牠住在樹上,所以通常人們根本不會注意到牠。

事實上,直到如今,全世界被牠咬死的人不會超過10個。而Karl P. Schmidt跟牠的致命的相遇,其實蛇兒只是為了自衛罷啦…加上現在對牠的毒性的了解,所以被咬之後,只要趕快去治療,通常不會致死。

其實蛇怕人,比人怕蛇還多。所以台灣雖然有許多毒蛇,但只要大家注意到山裡面爬山時注意腳下,遵守專家的建議:登山健行於草叢內行走,應以手杖或竹竿隨時 撥弄來『打草驚蛇』;而水邊地區、開墾區,最容易有蛇出沒,需細心行走等等,其實被咬的機會也沒有想像的多,不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刊載於作者部落格Miscellaneous999 

參考資料:

  1. Bec Crew. 2014/8/10. This snake’s venom makes you bleed from every orifice until you di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LDL-C 正常仍中風?揭開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L5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6/20 ・365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 HEAR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提到台灣令人焦慮的交通,多數人會想到都市裡的壅塞車潮,但真正致命的「塞車」,其實正悄悄發生在我們體內的動脈之中。

這場無聲的危機,主角是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LDL )。它原本是血液中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角色,但當 LDL 顆粒數量失控,卻會開始在血管壁上「違規堆積」,讓「生命幹道」的血管日益狹窄,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嚴重後果。

科學家們還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即使 LDL 數值「看起來很漂亮」,心血管疾病卻依然找上門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沿用數十年的健康標準是否早已不敷使用?

膽固醇的「好壞」之分:一場體內的攻防戰

膽固醇是否越少越好?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HDL)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一下您的血管是一條高速公路。HDL 就像是「清潔車隊」,負責將壞膽固醇( LDL )運來的多餘油脂垃圾清走。而 LDL 則像是在血管裡亂丟垃圾的「破壞者」。如果您的 HDL 清潔車隊數量太少,清不過來,垃圾便會堆積如山,最終導致血管堵塞,甚至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因此,過去數十年來,醫生建議男性 HDL 數值至少應達到 40 mg/dL,女性則需更高,達到 50 mg/dL( mg/dL 是健檢報告上的標準單位,代表每 100 毫升血液中膽固醇的毫克數)。女性的標準較嚴格,是因為更年期後]pacg心血管保護力會大幅下降,需要更多的「清道夫」來維持血管健康。

相對地,LDL 則建議控制在 130 mg/dL 以下,以減緩垃圾堆積的速度。總膽固醇的理想數值則應控制在 200 mg/dL 以內。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實則反映了體內一場血管清潔隊與垃圾山之間的攻防戰。

那麼,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我們吃下肚或肝臟製造的脂肪,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全身,這些在血液中流動的脂肪即為「血脂」,主要成分包含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是身體儲存能量的重要形式,而膽固醇更是細胞膜、荷爾蒙、維生素D和膽汁不可或缺的原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血脂對身體運作至關重要,本身並非有害物質。然而,由於脂質是油溶性的,無法直接在血液裡自由流動。因此,在血管或淋巴管裡,脂質需要跟「載脂蛋白」這種特殊的蛋白質結合,變成可以親近水的「脂蛋白」,才能順利在全身循環運輸。

肝臟是生產這些「運輸用蛋白質」的主要工廠,製造出多種蛋白質來運載脂肪。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載運大量膽固醇,將其精準送往各組織器官。這也是為什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縮寫是 LDL-C (全稱是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當血液中 LDL-C 過高時,部分 LDL 可能會被「氧化」變質。這些變質或過量的 LDL 容易在血管壁上引發一連串發炎反應,最終形成粥狀硬化斑塊,導致血管阻塞。因此,LDL-C 被冠上「壞膽固醇」的稱號,因為它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

高密度脂蛋白(HDL) 則恰好相反。其組成近半為蛋白質,膽固醇比例較少,因此有許多「空位」可供載運。HDL-C 就像血管裡的「清道夫」,負責清除血管壁上多餘的膽固醇,並將其運回肝臟代謝處理。正因為如此,HDL-C 被視為「好膽固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過去數十年來,醫學界主流觀點認為 LDL-C 越低越好。許多降血脂藥物,如史他汀類(Statins)以及近年發展的 PCSK9 抑制劑,其主要目標皆是降低血液中的 LDL-C 濃度。

然而,科學家們在臨床上發現,儘管許多人的 LDL-C 數值控制得很好,甚至很低,卻仍舊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難道我們對膽固醇的認知,一開始就抓錯了重點?

傳統判讀失準?LDL-C 達標仍難逃心血管危機

早在 2009 年,美國心臟協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行了一項大型的回溯性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 2000 年至 2006 年間,全美超過 13 萬名心臟病住院患者的數據,並記錄了他們入院時的血脂數值。

結果發現,在那些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竟有高達 72.1% 的人,其入院時的 LDL-C 數值低於當時建議的 130 mg/dL「安全標準」!即使對於已有心臟病史的患者,也有半數人的 LDL-C 數值低於 100 mg/d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研究明確指出,依照當時的指引標準,絕大多數首次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其 LDL-C 數值其實都在「可接受範圍」內。這意味著,單純依賴 LDL-C 數值,並無法有效預防心臟病發作。

科學家們為此感到相當棘手。傳統僅檢測 LDL-C 總量的方式,可能就像只計算路上有多少貨車,卻沒有注意到有些貨車的「駕駛行為」其實非常危險一樣,沒辦法完全揪出真正的問題根源!因此,科學家們決定進一步深入檢視這些「駕駛」,找出誰才是真正的麻煩製造者。

LDL 家族的「頭號戰犯」:L5 型低密度脂蛋白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他們發現,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如同各式型號的貨車與脾性各異的「駕駛」。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發現 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早在 1979 年,已有科學家提出某些帶有較強「負電性」的 LDL 分子可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這些帶負電的 LDL 就像特別容易「黏」在血管壁上的頑固污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留美科學家陳珠璜教授、楊朝諭教授及其團隊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貢獻。他們利用一種叫做「陰離子交換層析法」的精密技術,像是用一個特殊的「電荷篩子」,依照 LDL 粒子所帶負電荷的多寡,成功將 LDL 分離成 L1 到 L5 五個主要的亞群。其中 L1 帶負電荷最少,相對溫和;而 L5 則帶有最多負電荷,電負性最強,最容易在血管中暴衝的「路怒症駕駛」。

2003 年,陳教授團隊首次從心肌梗塞患者血液中,分離並確認了 L5 的存在。他們後續多年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在急性心肌梗塞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的血液中,L5 的濃度會顯著升高。

L5 的蛋白質結構很不一樣,不僅天生帶有超強負電性,還可能與其他不同的蛋白質結合,或經過「醣基化」修飾,就像在自己外面額外裝上了一些醣類分子。這些特殊的結構和性質,使 L5 成為血管中的「頭號戰犯」。

當 L5 出現時,它並非僅僅路過,而是會直接「搞破壞」:首先,L5 會直接損傷內皮細胞,讓細胞凋亡,甚至讓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如同在血管壁上鑿洞。接著,L5 會刺激血管壁產生發炎反應。血管壁受傷、發炎後,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便會前來「救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免疫細胞在吞噬過多包括 L5 在內的壞東西後,會堆積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硬化斑塊,使血管日益狹窄,這便是我們常聽到的「動脈粥狀硬化」。若這些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可能引發急性血栓,直接堵死血管!若發生在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會導致腦中風。

L5:心血管風險評估新指標

現在,我們已明確指出 L5 才是 LDL 家族中真正的「破壞之王」。因此,是時候調整我們對膽固醇數值的看法了。現在,除了關注 LDL-C 的「總量」,我們更應該留意血液中 L5 佔所有 LDL 的「百分比」,即 L5%。

陳珠璜教授也將這項 L5 檢測觀念,從世界知名的德州心臟中心帶回台灣,並創辦了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HEART)。HEART 在台灣研發出嶄新科技,並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台灣取得專利許可,日本也正在申請中,希望能讓更多台灣民眾受惠於這項更精準的檢測服務。

一般來說,如果您的 L5% 數值小於 2%,通常代表心血管風險較低。但若 L5% 大於 5%,您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特別是當 L5% 大於 8% 時,務必提高警覺,這可能預示著心血管疾病即將發作,或已在悄悄進展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已有心肌梗塞或中風病史的患者,定期監測 L5% 更是評估疾病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以及長期吸菸者,L5% 檢測也能提供額外且有價值的風險評估參考。

隨著醫療科技逐步邁向「精準醫療」的時代,無論是癌症還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都不再只是單純依賴傳統的身高、體重等指標,而是進一步透過更精密的生物標記,例如特定的蛋白質或代謝物,來更準確地捕捉疾病發生前的徵兆。

您是否曾檢測過 L5% 數值,或是對這項新興的健康指標感到好奇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下藥毒鼠殃及猛禽:最新研究證實,台灣過半猛禽體內驗出老鼠藥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7/17 ・319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85 ・九年級

文/洪孝宇│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新聞稿,原文為〈最新研究證實 台灣猛禽體內普遍驗出老鼠藥

自從 2014 年,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首度證實,有瀕危的黑鳶因老鼠藥中毒死亡,老鼠藥對台灣猛禽的危害才開始受到重視。

2015 年起,由農藥主管機關防檢局邀集多個單位,展開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總計檢驗 21 種猛禽、全台各地 200 多件肝臟樣本。結果共有 10 種猛禽、超過 6 成的樣本驗出老鼠藥殘留,顯示老鼠藥已經普遍進入台灣生態的食物鏈之中,此研究論文在近日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的權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在平原和低海拔地區常見的 5 種猛禽中,主食鼠類的黑翅鳶老鼠藥檢出率高達 9 成。圖/嵌入自臺灣猛禽研究會

此研究的參與單位包括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鳥類研究室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路殺社)等。歷經 3 年的猛禽樣本收集,樣本主要來自救傷但不治死亡的猛禽,另有部分來自路殺採集或是機場的鳥擊防治措施。猛禽死後經解剖取出肝臟,送往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或是景博科技公司進行 14 種老鼠藥成分的殘留檢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管常不常吃老鼠,都驗得出老鼠藥

5種常見猛禽:黑翅鳶 (BWK)、黑鳶 (BK)、鳳頭蒼鷹 (CG)、領角鴞 (CSO)、大冠鷲 (CES)肝臟中殘留老鼠藥的平均濃度 (單位 mg/kg = ppm = 1000 ppb)。製圖/洪孝宇

 

在平原和低海拔地區常見的 5 種猛禽中,主食鼠類的黑翅鳶老鼠藥檢出率高達 9 成,且檢出的平均濃度也最高(211 ppb)。此外,有腐食習性的黑鳶和主食蛇類的大冠鷲,分別是檢出率和平均濃度的第二位,顯示腐食性以及主食蛇類也是老鼠藥中毒的高危險群,並間接證明蛇類可能是老鼠藥在食物鏈中傳遞的重要環節之一。至於在鄉村和都會區很常見的鳳頭蒼鷹和領角鴞,牠們食性廣泛,並非以鼠類為主食,但老鼠藥的檢出率也都超過 5 成。

5種常見猛禽黑翅鳶 (BWK)、黑鳶 (BK)、鳳頭蒼鷹 (CG)、領角鴞 (CSO)、大冠鷲 (CES)的老鼠藥檢出率,圖中數字是驗出幾種老鼠藥成分的百分比。製圖/洪孝宇

秋冬濃度最高,可能跟過往秋季滅鼠週有關

在一年之中,猛禽體內的老鼠藥檢出率和濃度都在秋冬季最高,這很可能跟台灣每年在秋季舉辦滅鼠週有關。農地滅鼠週發放的老鼠藥成分以可滅鼠伏滅鼠為主,而這兩種也是最常在猛禽體內被驗出的成分。另一種常見成分撲滅鼠,則大多登記為環境用藥,因此不只是農業用藥,居家使用的環境用藥同樣會進入食物鏈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自 1980 年之後核准的老鼠藥幾乎都是第二代,不僅毒性比第一代更強,即使動物沒有吃到致死劑量,在體內要自然代謝的時間長達 200 天以上,因此相當容易在食物鏈中傳遞和累積。本研究發現有許多猛禽體內驗出不只 1 種老鼠藥成分,最多的一隻鳳頭蒼鷹體內有高達 6 種老鼠藥,代表反覆吃進帶有不同老鼠藥的老鼠。

老鼠藥的慢性機制讓毒害影響更廣

台灣核准的老鼠藥都是抗凝血劑,中毒的動物會逐漸內出血,約 5-7 天才會死亡。因為是慢性毒,因此中毒的動物屍體其實不易發現,不像劇毒農藥(如:加保扶)中毒的鳥類會成群暴斃在毒餌週邊。因為這樣的特性,導致中毒的老鼠仍會四處移動而被天敵捕食,毒害的影響層面比劇毒農藥更廣卻不易察覺。

猛禽老鼠藥中毒的臨床症狀,包括口腔出血、皮下血腫和貧血等,但光從外觀其實不容易診斷,且中毒的個體往往因為虛弱、行動遲緩而發生意外(如:路殺),因而死因被誤判,不會想到背後是老鼠藥惹禍。在老鼠藥檢出率如此高的情況下,當救傷中心收到一隻傷病猛禽,不論傷病原因為何,我們建議都要懷疑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

老鼠藥達多少劑量足以猛禽於死地?

臺灣5種常見猛禽:黑翅鳶 (BWK)、黑鳶 (BK)、鳳頭蒼鷹 (CG)、領角鴞 (CSO)、大冠鷲 (CES)的食物鏈。繪圖:魏心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究竟多少的老鼠藥劑量足以致死,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以國外研究較多的倉鴞為例,出現中毒症狀的個體,肝臟殘留的老鼠藥多在 100-200 ppb 以上,但不同種類的動物對上不同成分的老鼠藥,感受性可能會差異很大。

台灣的黑鳶自 1980 年代以來族群大量消失,目前被認為跟農藥和老鼠藥的毒害有關,本研究中有兩例黑鳶,屍體被發現時無任何外傷,但出現口腔和內臟出血等中毒症狀,經檢驗肝臟中老鼠藥濃度僅 26 和 33 ppb,顯示微量的老鼠藥就可能讓黑鳶死亡。

2018年在屏東農地發現的死亡黑鳶,無外傷但口腔大量滲血,經檢驗肝臟中老鼠藥濃度為26 ppb (含可滅鼠和撲滅鼠)。(可點擊看原圖,請小心血腥畫面)圖/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相較之下,黑翅鳶的老鼠藥檢出率和平均濃度都很高,但其族群近數十年來在台灣(以及整個歐亞大陸)都呈現擴張趨勢,是否因為對老鼠藥的耐受性差異,導致不同猛禽的數量出現消長,非常值得後續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2016年因骨折被送往桃園鳥會的黑翅鳶,死後解剖發現體內廣泛出血,經檢驗肝臟中老鼠藥濃度高達476 ppb (含可滅鼠和雙滅鼠)。這隻黑翅鳶如果沒送檢驗,死因可能會被判斷為因骨折導致內出血死亡,忽略了老鼠藥的毒害。(可點擊看原圖,請小心血腥畫面)圖/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淺山動物難以察覺的毒害危機

老鼠藥對生態的毒害,在歐美已有許多研究證實,也已經開始限制老鼠藥的使用,但本研究卻是全亞洲首次,顯示亞洲國家對於老鼠藥毒害的忽視。

台灣的滅鼠週從 1980 年代以來,舉辦了將近 40 年,每年免費發放的老鼠藥多達數百甚至上千公噸。滅鼠周的目的是每年一次將野鼠一網打盡,然而鼠類繁殖力強,幾個月後族群即可恢復,甚至已經逐漸產生抗藥性,但直接或間接毒害的野生動物恐怕已不計其數,尤其是鼠類的掠食者(如草鴞、石虎)更可能深受其害。

過去我們經常認為,台灣平原淺山野生動物最大的危機是棲地消失和破碎化,但是都忽略了這個難以察覺的毒害威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滅鼠週已停辦,鼓勵以其他方式控制鼠害

所幸防檢局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在 2015 年宣布停辦全國農地滅鼠週,減少免費老鼠藥的發放和濫用,然而由環保署主導的居家滅鼠周每年仍持續在辦理,各式各樣的二代鼠藥也可以在商店輕易買到,幾乎沒有任何管制。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建議未來政府應鼓勵以環境整理、捕鼠器具和生物防治等方式來控制鼠害,並逐步加強對老鼠藥的管制(例如:加註警語、提高售價、限制販售管道和購買身分等),以降低農民和民眾對化學藥劑的依賴,讓台灣的野生動物可免於毒害威脅,恢復正常的生態功能。

延伸閱讀:

  1. 基於科學而非感性 滅鼠週40年走入歷史 防檢局長細說由來(2018/10)
  2. 黑鳶禍不單行! 首次確認台灣的猛禽體內有老鼠藥殘留(2014/11)

本文轉載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新聞稿,原文為〈最新研究證實 台灣猛禽體內普遍驗出老鼠藥〉,關心此議題亦可追蹤 FB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發現四腳蛇化石:蛇界的始祖鳥
旻妤
・2015/07/30 ・290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2016/11/18編按:有新的觀點認為這可能不是蛇的化石,而是伸龍(dolichosaur),一種水生蜥蜴的話時。相關文章歡迎參考國家地理的這一篇文章:轟動一時的「四腳蛇」可能只是恐龍時代的蜥蜴?

始祖鳥具有鋒利的牙齒、腳上三趾有彎爪、長的骨質尾巴,這些是恐龍的特徵,而牠也同時有羽毛、翅膀,和現代的鳥類相似,因此被認為是恐龍演化到鳥類的橋樑,後來也陸續發現有羽毛的恐龍化石,證實鳥類是從恐龍演化而來。

在爬蟲類演化的部分,現在科學家普遍接受蛇是從蜥蜴演化而來,但對於是陸生還是水生的蜥蜴一直以來有很大的爭議,各有理論支持。直到最近發表的這篇四腳蛇化石的研究,終於解開了一些謎團。

四腳蛇就是扮演了始祖鳥的角色。牠是在巴西發現的化石,約有1億2000萬年歷史,是第一個發現有四隻腳的蛇類化石。牠的體長只有20公分,前肢和後肢分別為4毫米與7毫米,因此乍看之下很難看出牠的四肢,但放大一看竟然還有五個指頭!

sn-fossilsnakes
Dave Martill/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圖片來源:Science new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蛇怎麼會有腳?是蜥蜴吧你不要騙我了

一般辨認蛇跟蜥蜴就是從有沒有腳來判斷,但其實有些較原始的蛇類也有前肢或後肢的殘留構造,也有蜥蜴是沒有四肢的。所以辨別蛇跟蜥蜴應該從以下幾點來判斷:

1.尾巴長度:蛇的尾巴很短,蜥蜴的尾巴很長。尾巴的算法是從泄殖腔開始,到身體最末端。

2.腹鱗:蛇的腹部鱗片特化成只有一片,蜥蜴的話會是很多片排列在一起。

Untitled
左:排灣腹鏈蛇的腹鱗,圖片來源:ng論壇 ;右:雪山草蜥的腹鱗(汪仁傑) 圖片來源:TaiBIF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眼瞼:蛇的眼瞼是整片的,所以他們不能眨眼,但大部分蜥蜴可以。

4.舌頭有無分叉:想必大家對蛇吐出舌頭的畫面很熟悉吧,蛇的舌頭都有明顯分叉,但是多數蜥蜴沒有喔~

5.有無外耳孔:蛇的外耳、中耳退化,沒有外耳孔,蜥蜴有。

1.18050
Dave Martill/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圖片來源:nature new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牠有四隻腳,但有其他的特徵清楚地顯示出牠是蛇。」——尼可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 UK)考古學家,同時也是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如此說。

朗里奇說,化石的最前端,具有完整的骨頭,呈現一個緊緊纏繞的線圈形狀,看起來就像是個沒有四肢的身軀。除了迷你的四肢外,牠的頭骨大約是人類一個指甲的大小,脊椎有160個脊椎骨,尾部有112個脊椎骨。

四腳蛇的脊椎超過150節(蜥蜴的脊椎沒有這麼長),牙齒呈現尖的、有一點彎曲。另外牠具有橫越整個腹部寬度的鱗片(也就是「腹鱗」,蛇類為了在地上爬行特化出來的構造),這是爬蟲類有鱗目中只有蛇才有的特徵。

「這個生物無疑地是蛇。」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Bhart-Anjan Bhullar雖然沒有參與研究,但在看到化石之後就這麼說:「沒有一個其他的爬蟲類像牠一樣綜合了這些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擁抱的蛇」

這個物種被命名為Tetrapodophis amplectus,屬名Tetrapodophis在希臘文中是四腳的蛇的意思,而種名amplectus來自拉丁文意為「擁抱」。

科學家更深入的觀察四腳蛇後發現,牠的四肢具有纖長的指頭,末端還有細小的爪子,因此推測牠的四肢不是用來爬行,也不是演化過程中剩餘的、沒有用的痕跡,比較有可能用來抓住獵物或是在交配時抓住配偶,這也是種名用了「擁抱」這個詞的原因。「牠是一隻擁抱的蛇。」朗里奇教授說。

sn-fossilsnakesEMBED
JULIUS T. CSTONYI 圖片來源:science news

這個化石已經出土數十年才開始被關注,起先是由研究團隊中的大衛・馬提爾(David Martill),英國普茨茅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在德國的Solnhofen博物館中發現。但朗里奇說,覆蓋在化石上面的石灰岩,還有化石呈現的褐至橘色,都指向巴西東北部的一個特定區域。不過這個化石是如何從巴西跑到德國的博物館中,卻是無人知曉。(其實那些科學家也不是很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腳蛇令科學家著迷的地方

四腳蛇的脊椎總共有272節,這已經超過科學家認為動物在開始失去四肢之前體長可以到達的極限的兩倍,這也是四腳蛇令人驚訝的地方。馬丁・科恩(Martin Cohn),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的演化發育生物學家說,這表示動物的四肢在演化中重新找到它的用途,而不是隨著身體延長而逐漸萎縮。在蛇類演化的模型裡,科學家一直認為是他們的身體先不斷變長,四肢才開始退化。但四腳蛇的發現顯然違背了這個假設,表示身體的延長和四肢的退化可能是獨立的兩件事情,科恩解釋。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蛇是從蜥蜴演化而來,是因為發現的化石證據表示在骨骼構造上,蛇與蜥蜴很相近。有一派學者認為蛇是從「洞蜥」演化而來,這種蜥蜴生活在洞穴中,這能解釋為何蛇的聽力、視力都退化,身體也變成流線型。另一派學者則認為蛇是從滄龍(沒錯就是侏羅紀世界裡面最後出來撿尾刀的那隻)演化而來,後來才移居到陸地上生活。在這種假設下,外耳的退化是因為在水中沒有作用,透明的眼膜也是因為要在水中活動。有些化石的研究報告發現滄龍和蛇的骨骼結構相似,而且蛇的化石旁邊也出現和滄龍生活相同時期的沈積物。

四腳蛇大幅縮小的四肢、長長的身軀、短的口鼻部,都是適應爬行、鑽洞而在演化上保留下來的特徵;沒有利於游泳的扁平狀尾巴,而是圓柱狀,也沒有發現鰭的構造。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四腳蛇是生活在洞穴中的陸地生物,蛇類並不像先前一些科學家認為的是由海洋生物演化而來,朗里奇表示。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Canada)的脊椎考古學家邁克爾・考德威爾(Michael Caldwell)表示,所有的脊椎生物,當然包括爬蟲類,都有一個小小的骨頭叫做「椎間體」(intercentrum),然而四腳蛇的脊椎骨中並沒有發現這個構造。四腳蛇的脊椎構造和在2億5000萬年前那次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絕種的兩生類有較高的相似度。「我覺得這個生物遠比研究團隊所說的令人興奮。」考德威爾說。不過四腳蛇應該不是最原始的蛇,因為可能還有很多在二疊紀大滅絕前的爬蟲類化石還沒被找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腳蛇,一個擁有完整的蛇軀體,卻有四肢,像是當初填補恐龍演化到鳥缺失的那塊拼圖——始祖鳥一樣,補齊了科學家一直遍尋不著,蜥蜴演化到蛇的那個關鍵證據。

參考資料:

原始論文:

David M. M., Helmut T., and Nicholas R. L., 2015. Four-legged snak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Gondwana. Science, 349:416-41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旻妤
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編輯實習生,就讀臺大森林系,輔修生化科技系。雖然念森林但非常討厭蟲,不過待在山上當野孩子的時光總是滿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