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演化:莫忘謙卑與人性
歷經將近五個小時的航程,目前正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上空,即將抵達甘地夫人國際機場。時間是午夜十二點,往窗外望去,可見萬家燈火的耀眼光芒,互不相讓的往天空閃耀。明亮的道路串連更明亮的建築區,形成一幅原本不存在於大自然的構圖,隨著離地面越近,越能清晰地看見箇中紋理。原來,這就是全球人口數第二的國家,首都夜晚的樣貌。人口超過十二億的印度,僅次於超過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兩個國家容納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說,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一場故事,目前正有七十三億多則故事在地球上書寫,且毫無停歇的持續增加,有些歷程引人注目,有些故事還來不及細數,便默默的流逝。
從第一個生命在地球上出現以來,已經有難以計數的生命如過客般來來去去,走過出生與死亡。其中,具有相同性質的生物,彼此相互吸引,在步入死亡的幽谷之前,將自私的基因重新組合後傳遞給下一個生命,展開新的歷程。這群生物被歸屬於相同的「物種」,如果相同的物種正巧處於同一個時空之下,則又被稱為「族群」。雖然基因在族群內以特定的方式傳遞,然而,生命的開始與結束,抑或不明原因的突變,都造成各種基因的數量產生變化,這就是演化:族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
即便許多物種曾經在地球上落腳,絕大多數的物種最後都走向滅絕一途,我想,人類也不會例外。翻開一些介紹地球生命史的書籍,時常述說著某個時代由某些生物稱霸,我們也就這樣在腦海中形塑遠古年代的生命藍圖。然而,仔細一想,究竟什麼才是所謂的「稱霸」呢?是數量的多寡?還是站上食物鏈的頂點?抑或是誰稱霸與否並不重要,而是誰能夠在多變的環境中,淵遠流長的活下去?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生物會影響環境,環境也會影響生物,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複雜,長久以來未曾停歇的相互制衡,形塑今日世界的樣貌。人類不是唯一大幅改變環境的生物,光合作用改變了大氣的組成、河狸啃下一片森林、狼群改變河流…。但是,人口爆炸式的成長,已經大幅改變芸芸眾生所共有的地球。極少生物如人類般,把地球變成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最後卻將自己逼入岌岌可危的泥淖。科普、小說和電影,不斷的用各種手段提醒人們目前面臨的潛在危機。《大崩壞》和《失控的進步》報導古代人類社群的前車之鑑,希望現代人以史為鏡,避免重蹈覆轍;《群》和《明天過後》生動的模擬大自然反撲後的結果;《地獄》以但丁(Dante Alighieri)的《神曲》和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的《地獄圖》為象徵,試圖將大部分的人類從地球上抹去。
《致命演化》也不例外,彷彿是陸地版的《群》,但是《致命演化》更令我感到不寒而慄。《致命演化》揉合了現實世界所面臨的諸多議題:氣候變遷、生物剽竊、基因改造、能源、生物非法貿易及棲地流失,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這些卻是現實社會必須面對全球性議題。《致命演化》的情節雖然不亞於科幻,以現實議題形塑的故事骨幹,將人類所共同面臨的考驗,歷歷在目的浮現在小說的文字中。在虛構與真實之間,不僅警示意味濃厚,而且,那很可能就會在不久的將來發生。如果人類還無法改變習以為常的揮霍無度、克制無窮的欲望,那麼,《致命演化》便可能是人類自伐的結局之一。
作者雅尼克.孟杰(Yannick Monget)將這些龐大的議題巧妙的以原文書名「蓋婭」《Gaïa》融合。蓋婭是古希臘大地女神的名字,1970年代,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提出「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認為生物與地球環境中的無機物交互作用,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的複雜系統,像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讓所有的生命能在地球上生存。
雖然蓋婭假說具爭議,卻有另一個概念相似的名詞在近幾十年出現,而且廣受各界矚目及討論,那就是「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總稱,認為生命是一個互依互存且難以分割的整體,沒有一個生命能夠完全不依賴其他物種而獨立生存。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不只闡述了生命世界的複雜與值得持續探索之處,更提醒人類也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員,並非高高在上的王者。
科學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系統性活動,也是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工具與方法。有個說法認為科學是一個框架,框架內的部分,是我們已知的知識;框架外的世界,則是一片未知的宇宙。因此,人類所從事的科學性活動,就是在努力的擴大這個框架,讓我們對世界的瞭解能更多更廣。至今,這個框架非常的渺小,未知的世界依舊浩瀚無垠。牛頓說:「我就像是一個在海灘上玩耍的孩童,一會兒在那裡發現一枚美麗的貝殼,一會兒又發現一塊奇特的石子。但是,對於眼前茫茫的大海,我卻一無所知。」
同樣的,在生物多樣性這個複雜的系統內,我們也在面對龐大的未知。對於誰與誰有所牽連?誰會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孰正孰負?孰強孰弱?還無法給一個肯定的答案。因此,我們應該盡力維持生物多樣性完整,小心翼翼的避免各種過度的衝擊。我們無法預料,水面細微的漣漪是否會在地球另一端引發海嘯;蝴蝶輕輕地揮動翅膀是否會在遙遠的國度掀起颶風;抑或是太陽風暴讓巨大植物佔領世界。我可不敢保證,任意拉扯蓋婭的一根頭髮,她會給你什麼樣的臉色瞧瞧。
即便如此,世界上仍然有像主角格蘭一樣的人,揮霍無度的耗盡自然資源,也不願相信來自各界的警告與勸說。畢竟,這些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影響,常常間接、緩慢而細微,不容易立即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但是,當事態嚴重時,早已經為時已晚,無論是環境的變遷,還是物種的滅絕,都是難以挽回的永久變化與消失。也許,唯有如格蘭置身於故事中的遭遇,人類才會覺悟,在沒有能石油與電力的原野地時,汲汲營營求得的名與利、雍容華貴的奢侈品、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都變得毫無用處。剩下的,只有跑不快、跳不高、無法爬樹、不善游泳、更遑論飛行的人類軀體。
哥白尼將地球自宇宙中心請出,達爾文將人類萬物之靈的皇冠摘下。不可否認的,人類的能力有限,認知也有限。科學與科技的發展,讓我們踏上月球、泅潛深海,但是,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莫忘謙卑與人性。每個生命都會面臨死亡,每個物種也會有終點,黎明般的初生終究會步入瀕臨黑暗的衰頹。演化是生命尋求生路的機制,會有物種的終結,也會有新的物種誕生。人類這個以智慧為學名的物種,不應該親手逼自己滅亡,而是認清自己在生物多樣性中的定位,與芸芸眾生共存於蓋婭充滿生命力的懷抱之中。
延伸閱讀
- 關於光合作用改變大氣組成的故事,可以讀《生命的躍昇》第三章<光合作用:太陽的召喚>,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讀同一作者的另一本書(尚無中譯版)<Oxygen: The Molecule that Made the World >(暫譯:氧氣:形塑世界的分子)
林大利的龜毛小天地
- 這本書美中不足的是organism的翻譯,都被翻成「有機體」,其實翻譯成「生物」即可,原文就是這個意思。
- 對於這個巨大生物,中文選用了沒有生命的「它」,我會建議改成「牠」,比較生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