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ane L. Larson(猶他州立大學 物理教授)
編譯:Ankh Huang 黃于薇,現為兼職譯者(ankhmeow@gmail.com)
2001 年 12 月的某個午夜,我和加州理工學院的朋友們坐在洛杉磯一家電影院裡,在一片漆黑中屏息以待,等著《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的全球首映揭開序幕;這部極具紀念意義的電影是根據托爾金(J.R.R. Tolkien)名著改編,由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執導。在《魔戒》第一部出版的 47 年後,托爾金的作品已然成為一種文化圖騰(cultural icon),並且在全世界掀起一股關於奇幻、刀劍與魔法的熱潮,據說還被用來當作衡量其他奇幻小說優劣的最高標準。想在大螢幕上忠實重現故事格局如此宏觀龐大的中土世界,充其量只能說是徒勞,而且早有失敗的先例。不過這次的電影改編,雖然從當時到現在都有許多爭議,但就一般而言算是成功的。無論如何,電影版讓整個新世代的人們認識了哈比人、樹人以及洛汗人。
在電影首映的前幾個月,我下了決心,要在觀賞電影之前先把《哈比人歷險記》和《魔戒》重讀一遍。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我腦海中最後一次呈現「只屬於我自己的」中土世界樣貌了,在看過彼得·傑克森的電影以後,所謂「中土世界」的樣貌,就會是托爾金的文字、我自己的想像還有彼得·傑克森的電影畫面三者的結合體了。
時光匆匆過了 12 年,挑戰重現經典的情境竟又再次上演。今年三月,美國福斯廣播公司和國家地理頻道開始播映全新的公共科學節目《宇宙大探索》(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延續卡爾·薩根(Carl Sagan)在 1980 年主持的經典電視節目《宇宙:個人遊記》(Cosmos: A Personal Voyage)。卡爾·薩根已於 1996 年逝世,回歸宇宙星塵;而這次全新拍攝的《宇宙》系列節目,是由傑出科學傳播者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擔綱主持,並由安·德魯彥(Ann Druyan,原版《宇宙》節目的製作人)和動畫師塞思·麥克法蘭(Seth MacFarlane)負責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F2ECZ8m1A
最近看到《宇宙大探索》首支預告(上面這部影片)的觀眾,恐怕會以為世界末日到了!網路上的相關討論很快就趨於兩極化(這真是現代社會中極為常見的現象)。有人認為新版節目太過虛華、娛樂性太強,無法成為實用的科學傳播管道;也有人覺得新版節目和舊版差異太大,無法像原本的《宇宙:個人遊記》那樣提供發人深省、寓教於樂的豐富內容。有些薩根的忠實粉絲,認為泰森的主持魅力無法和薩根相比;同時也有一些泰森的支持者相信新版節目在他的主持帶領之下,絕對會相當精彩。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些討論都只是英雄崇拜,誰管什麼薩根還是泰森的啊?
除了這些關於科學節目主持人優劣的網路常見論戰,還有一些比較沒有受到注意的討論,指出這種每集一小時的電視科學節目從前雖曾盛行過,但現今已不符時代了。這方的說法是認為,未來傳播科學的途徑應該是 Tumblr 這類的微網誌以及 YouTube 短片,才能貼近注意廣度較小的現代年輕族群和現代政治家。事情或許是如此,但現在仍有許多極為成功的電視節目是單集一小時的,只是很少是關於科學題材(就算有《流言終結者》,還是少得可憐)。其實說穿了,現今最重要的並不是節目的形式,而是「可近用性」:要讓觀眾不必坐在 50 公斤的 CRT 電視機前,也能觀賞新的《宇宙大探索》(舊版的也一樣!)。觀眾可以改為透過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以串流播放《宇宙》節目,無論是在搭著火車捷運下班通勤的途中、窩在星巴克的角落,還是週四晚上等著晚餐的麵條煮熟時,都能一邊觀看節目。
《宇宙:個人遊記》就像超級英雄的故事一樣,吸引了很多粉絲。有一部份的人熱中於宣傳這個節目所具備的知識、遠見以及歷久彌新的特點,也有一部份的人認為這個節目的視覺效果和科學內容已經完全過時,顯示出《宇宙:個人遊記》已經不再具有實用性,直指它是「時代性的產物」。無論你怎麼看待,事實上,確實有一整個世代的人認為《宇宙:個人遊記》是讓他們接觸科學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人日後或許是業餘公眾科學的擁護者,或許成了科學家,但這一點卻是無庸置疑的。
有很多科學家認為自己踏上科學之路的啟蒙,要歸功於童年時接觸到卡爾·薩根,我確實也是其中之一(正如我先前在〈屬於自己的科學旅程〉和〈這世界出了什麼問題?〉兩篇文章中提過的)。就我自己而言,薩根在科學傳播方面的長才發揮了十足的影響,讓我不斷在腦中思考這些資訊,並且逐漸形成了《宇宙》節目的其中一個核心議題:我們「可以」瞭解這個宇宙。或許只是因為薩根的解說淺顯易懂才讓人這麼想,但我在看完節目後,確實認為我獲得了一些知識、認為我可以動手實驗來深入瞭解,而且因為相信自己可以去瞭解任何實驗的結果,最終促使我踏上了科學家一途。在每集節目播出之後的幾天內,我都會和別人針對觀看《宇宙》而進一步激發的想法進行漫長的討論,我不只學到科學的原理,也學到科學史和人類如何瞭解世界的過程,而這些故事是我先前從沒聽過的。我會和爸媽聊愛因斯坦和相對論,會和老師談論如何用徒步走遍地球來探勘地球的大小,也會跟朋友討論以後要搭著我們自己設計的太空船飛越火星的峽谷。其中有些對話對我意義重大、深具啟發,直到今天都還牢牢記得。
在後來的人生中,我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薩根那樣清楚明確、能言善道的說明事理(很多科學教師都會讓我聯想到 1971 年的電影《威利旺卡與巧克力工廠》(Willy Wonka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當中的特肯汀老師,你可以看一下特肯汀老師教授百分比的授課方式,告訴我是不是很耳熟!)。這讓我更努力思索我該如何傳播科學,以及如何實踐(也因此有了這個部落格 [註1])。這是一個學習、改進和重新嘗試的過程,永無休止。
這個世界需要能夠傳播科學的科學家,原因很多。最首要的原因是,現代社會有許多嚴重的問題,而科學家可以協助解決;而且,確實有許多重大問題很可能「只有」科學能夠解決!人們必須瞭解科學家如何發揮作用、科學又是如何發揮作用,還有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是如何改變、如何演進的。如果人們不瞭解這些事情,就無法在需要信任科學的時候相信科學的力量。但是,這個世界之所以需要科學家與社會大眾交流溝通的第二個原因更為重要,那就是科學家對這世界的知識懷抱著無止無盡、無拘無束的熱情。在我此生遇過的人當中,很少有人會像科學家一樣在科學知識中找到熱情喜悅,因而展現無比活力的。借用偉大的哲學家霍華德·索門 (Howard Thurman) 所說的:「這個世界需要的,就是活力充沛的人。」而科學家正是擁有著無比充沛的活力。
每當回顧自己是如何發現科學的樂趣,《宇宙》都在我的記憶中佔了最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宇宙》給了我這樣蓬勃的活力。正因如此,我非常期待《宇宙大探索》的播出。和從前第一次觀賞《宇宙》時相比,我已經掌握了更多的科學知識,但像這樣對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學,提供立論清晰、清楚易懂又具有娛樂性的說明,仍然會讓我醉心享受。我非常期待能以全新的《宇宙大探索》作為媒介,和其他人一起討論科學,也非常期待能重現以前的科學討論對話!
就像在《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首映會之前那段焦急期盼的日子一樣,我感到有必要重新回顧卡爾·薩根和《宇宙:個人遊記》。在我們開始探索數十億年來宇宙的演化、展開全新探索之旅以前,我希望能再次聽見薩根圓潤低沉的嗓音在耳邊響起、希望能再次感受從前觀賞《宇宙》時那種驚奇撼動,所以從現在起到三月之間,我將以想像力為筏,循著《宇宙》的音樂旋律,追隨卡爾·薩根探訪屬於夢想和真相的世界。從十二月起,我會每週貼出《宇宙》的內容所激發的一些想法,在我們進入全新的探索旅程、拓展思維疆界之前,分享我最後的一些省思。
誠摯盼望你們也能加入這趟旅程。
[註1]:作者 Shane L. Larson長期撰寫科普部落格 Write Science。
原文:Cosmos 0: It’s Time to Get Going Again刊登於 2013 年 11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