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是哺乳動物共有的特徵,與體表的皮毛甲羽一樣,都是表皮細胞的特化構造,且與汗腺近似,屬於分泌性腺體細胞。乳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新生子代的食物來源,因此是五千多種哺乳動物賴以存活的重要構造;但人類乳房也經常成為新聞話題,從公共場所哺乳室的設置、女星露點或擠事業線,以及乳癌高居國內婦女癌症發病率首位不等,可說是讓人愛恨交織。
人類乳房的發育有三個階段:胚胎期、青春期及懷孕期。男性一般只經第一期,有乳頭而無其他組織的發育(注一);至於絕大多數雌性哺乳動物的乳房,要到頭一次懷孕及哺乳時才完全發育,之後不用時又萎縮,但只有人類不同:從青春期就開始發育大半,明顯突出體表,成為女性吸引目光焦點的重要性徵(注二)。
由於乳腺要到初次懷孕及哺乳時才真正發育完全,因此對高齡懷孕且不親自哺乳的許多現代婦女來說(不婚不生的就更不用說),乳房裡未完全發育的細胞就像許多顆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失控而恣意生長(注三)。
乳癌是最早有信史記載的癌症,可上溯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古王國時期名醫印和闐(Imhotep,電影《神鬼傳奇》[The Mummy] 裡的悲劇人物即以他為本)的病歷紀錄;再來是兩千五百多年前波斯皇后阿投撒(Atossa,大流士之妻)的乳房出現流血硬塊,並在群醫束手無策時,讓奴隸用刀切下而痊癒(注四)。
外科手術一向是乳癌治療主流,因為病灶切除容易,不會傷及重要器官。只不過乳癌切除的成功率雖高,復發的比例也高,使得心高氣傲的外科醫師在喪氣之餘,越切越深,從十九世紀末就有徹底根除手術(radical mastectomy)的出現(注五),不但將整個乳房切除,還深入大胸肌、鎖骨、腋窩甚至胸骨下方,造成病人手術後肩膀向前塌陷,手臂無法向前及側面伸出,造成一輩子痛苦。如今已有許多臨床試驗顯示,就乳癌復發率、死亡率及轉移率而言,局部切除與徹底根除之間,並無差別;因此,過去許多乳癌患者可能受了不必要的折磨。
乳腺在不同發育期接受了七、八種不同激素的刺激(注六),為體內組織數一數二。因此利用某些乳癌細胞倚賴激素的特性,目前已有阻斷這些激素作用的專一療法問世(注七);雖然這種療法不適用於所有病患,但為癌症標靶療法跨出成功的一步。
預防勝於治療。從流行病學研究可知,乳癌發病率與基因(BRCA1, BRCA2 等)、初經停經與懷頭胎年紀(初經越早、停經及初次懷孕越晚,機率越高)、哺乳與否(親自哺乳有保護作用)、體重及年齡都有相關。除了不能改變的因子外,由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肥胖,是可以避免的。亞裔婦女的乳癌罹患率一向比白種人低,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方式逐漸西化後,也節節升高,並隨年歲越長,發病率越高,這是衛教必需加強宣導的。
及早檢測、及早治療是醫療的基本原則,但乳癌檢測的準確度、花費與治療的成效,一直未有定論;像偽陽性帶給人不必要的折磨,偽陰性則讓人錯失治療良機,都是問題。一項長達二十六年、多達二十四萬七千名瑞典婦女參與的乳房攝影檢查試驗結果於二○○二年公布(注八),發現對五十五歲以上的婦女有顯著降低死亡率的好處,對年輕婦女的好處則不明顯,因此兩年前美國有新的檢驗準則出現:年過五十以後每年檢測即可(注九)。
乳房本是實用構造,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成了性感象徵,如今又變身疾病溫床,可真是集美麗與哀愁於一身。
節本原載 2011/07/20《中時》觀念平台
注一:男性女乳(gynecomastia)也是有的,甚至還可能造成乳漏(galactorrhea),都算是病變,通常是由性腺激素及腦下腺激素分泌失調造成。
注二: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女性甚至比男性還注意其他女性的前胸:How men and women really D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注三:青春期後的女性每月一次的月經週期,雌性激素的大幅變化,也給乳腺細胞帶來過多的刺激。
注四:Mukherjee, S. (2010).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pp. 41-42). New York: Scribner.
注五:鼓吹「徹底根除乳房切除術」最出名且影響最廣最久的外科醫師,當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美國知名外科醫師霍斯泰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 1852-1922)。
注六:這些激素包括:雌性素(estrogen)、助孕素(progestin)、腎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胰島素(insulin)、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泌乳素(prolactin)、人類胎盤乳促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等。此外還有催產素(oxytocin)刺激乳腺外圍的平滑肌,負責泌乳時乳汁的射出。
注七:包括阻斷雌性素受體的泰莫西芬(tamoxifen)或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的賀癌平(Herceptin)等。
注八:Nyström, L., Andersson, I., Bjurstam, N., Frisell, J., Nordenskjöld, B., & Rutqvist, L. E. (2002). Long-term effects of mammography screening: updated overview of the Swedish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359, 909-919. doi:10.1016/S0140-6736(02)08020-0.
注九:這項建議引起不少爭議,可參見本格〈過猶不及-談過度醫療〉一文。http://blog.chinatimes.com/jenntser/archive/2009/12/24/45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