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伏維閣主
第一印象並不是絕對的,如果初遇的場合變了,你對他/她的第一印象可能會完全改變——這得取決於你們是在正式晚宴、雞尾酒會,還是瘋狂的泳池派對上相遇。人們在這些場合的著裝與暴露程度各不相同;觀察他人肌膚,可能會產生你意想不到的影響——無論你是否刻意為之。
我們很可能會想當然以為,如果過分重視他人的外在特徵,就是在將人擬物化和去人性化。《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在2012年曾發佈一項研究,證明男性和女性都會把其他女性看作性感尤「物」。
但我們在觀察他人身體時,究竟會產生何種心理活動?擬物化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我們對這些問題還一無所知。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想要一探究竟。他率領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旨在考察身體暴露如何影響他人想法。如果身體暴露,真的能改變他人的看法,那麼它對社會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布魯姆的研究已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可以參考〈我們眼中的美女只是花瓶〉)
「赤裸裸」的真相
我們對他人面貌或身體的關注,是否影響了我們對他們的在控制能力(agency)和感受能力(experiences)的評價?所謂「控制」,包括自我控制、道德約束和計畫性;「感受」則包括愉悅、飢餓或慾望。研究團隊希望藉由實驗來證實這點。他們告訴實驗參與者一句話,比如「艾琳/亞倫打算在週末和朋友聚會」,然後給參與者一張照片。一組參與者拿到了艾琳或亞倫的大頭照;而另一組則拿到了他們的「脫衣照」(艾琳穿著比基尼泳裝,亞倫則上身全裸)。
然後研究者會詢問被試:「與常人相比,這個人在______方面的能力如何?」(空格位置是6個與控制能力有關的詞,即:自我控制、行為道德、計畫性、交流、記憶與思考)實驗結果顯示,拿到裸上身照片的參與者,傾向於認為照片中人的感受能力更強、控制能力更弱。這樣看來,實驗參與者其實並沒有完全物化艾琳或亞倫,而是認為他們的控制能力較弱、更易受情緒影響,也更易受傷。
接下來,實驗參與者會看到更暴露的照片。研究團隊精心挑選了10組由專業攝影師拍攝的成人電影演員半身照(膝蓋以上),演員們或者穿衣,或者不穿(私密部位有模糊化處理)。每組的兩張照片幾乎完全一樣,無論是光照,或是人物的姿勢、表情都不變,只不過照片中的人一個穿了衣服、一個沒穿衣服罷了。這個實驗共有逾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像之前一樣,他們需要替某張指定照片給分,評估照片中人的「控制能力」和「感受能力」。實驗結果與之前完全一樣:參與者認為,赤身裸體的人感受能力更強、控制能力更弱。
研究人員又進一步實驗,展示給參與者另一組照片;照片中人和前兩組一樣,只不過這次照片中的人物擺出了明確帶有性暗示的姿勢。整體來說,照片其實有3個版本:衣著齊整版、正常裸體版、以及性趣盎然裸體版。研究團隊希望能界此了解人們對他人在控制能力、感受能力和性暗示的看法。結果顯示,性趣盎然裸體版獲得的「感受能力」評價最高,「控制能力」最低;衣著齊整版與之正好相反。而正常裸體版得到的評價則位於二者之間。也就是說,如果被試看到帶有性暗示意味的照片,他們會認為照片中人的控制能力較弱,感受能力較強。
聚焦身體
似乎身體暴露越多,人們對其控制能力和責任感的評價就越低,但是對其的感受力與敏感度評價會更高。換句話說,我們在看到他人暴露的肌膚時,也會對他們產生正面的看法——這與我們過去的認知不同。研究團隊為此又進行了兩個實驗,了解「聚焦身體」對人的正面影響。
首先,讓實驗參與者閱讀一段關於邁克爾和傑弗里的描述。關於邁克爾的這段話,重在描述他的身體特徵,比如雙關節手腕、A-型血,大約80bpm的心率;而關於傑弗里的那段話,則重在描述他的思想特徵,比如他能夠藉由聯想記憶法記住事物的名稱,另外他還會在心裡構想前往某地的路線圖。
接下來,參與者要想像情景:如果邁克爾和傑弗里都在餐館裡吃飯但沒有付賬,那麼誰的過錯更大?如果他們都遇上搶劫,誰受傷較嚴重?關於邁克爾的描述聚焦在身體,受測者多半認為他在沒付錢這件事上的過錯較小,但在搶劫時受的傷較大。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實驗對象變成了女大學生。研究者讓她們對另一名實驗參與者施以電擊——這名被電的「參與者」其實是研究人員扮的。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想了解女性更願意電擊穿著衣服的男性,還是光著上身的男性?結果顯示,赤裸上身的男性受到電擊的次數明顯較少,很可能是因為女性實驗參與者容易受赤身男性承受的傷害和痛苦所影響。
上述研究證明,暴露身體而非心靈,也有其積極一面。但請注意,這並不是指暴露身體完全是件好事,如果過度暴露身體,會讓他人以為缺乏控制能力、易受人操控、道德感或做決定的能力也較低。也許在你下次挑選著裝的時候,也要仔細想一想了。
本文編譯自:Scientific American:Nudity Found to Offer New Social Benefits
研究文獻:Gray, K., Knobe, J., Sheskin, M., Bloom, P., & Barrett, L. F. (2011). More than a body: Mind perception and the nature of objec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1207.
轉載自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