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nt
拜著名不靠譜小報《每日郵報》所賜,這只叫「明」的北極圓蛤(Arctica islandica,不是我們日常吃的北極貝)「又」再死了一次。所以,有幾件事情有必要開篇澄清一下:
- 「明」死於2006年,死因可能是它的殼被撬開數生長紋——但是在此之前它可能已經死於被撈上來後的失水。撬開之前沒人意識到它活了這麼久。
- 北極圓蛤生活在潮下帶,需要用挖泥鏟。那一鏟大概挖上來3000個各種貝殼,「明」只是其中之一。
- 整趟探險共收穫了約200個北極圓蛤,相比之下2012年美國商業捕撈一年生產了大約1700萬千克北極圓蛤蚌肉。漁業幾乎肯定挖到過年齡更大的蛤,只是他們不知道而已。
- 2008年發表的論文認為它活了405-410年,但2013年3月的新論文採用了新的計數方法,修正為507年。
- 「明」不是最老的生物,植物也是有存在感的!不考慮群體生物的話,活得最久的非複製個體是一株5062歲的刺果松(Pinus longaeva)。就算在動物裡,也有別的貝類不比它差——但是那些貝類沒有這麼精確的定年手段。「明」只是「已知精確測定過的活得最久的多細胞個體動物」。
- 順便說,它的性別被鑑定為「spent(?)」,大致意思是「人未亡,精已盡」……很多貝類是雌雄異體的,但這一隻可能因為年齡太老,性腺已經萎縮了,難以辨認。所以它的犧牲對種群可能反而是好事。
但不管怎麼說,能撈到一隻和哥倫布近乎同時代的蛤,也算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們要怎麼知道一隻貝的壽命呢?
樹有年輪,貝殼上也有生長紋,這是不同時節生長速度快慢變化導致的。在理想的環境下,一年的季節變化會帶來一個快速生長期(夏)和一個緩慢生長期(冬),形成一輪。
溫帶熱帶的貝殼容易受環境影響,生長紋和年對不上;但極地的沒問題。80年代羅伯‧維特巴爾德(Rob Witbaard)提出生長紋可以用來衡量北極圓蛤年齡,這一方法已經被接受。
外表面很髒,沒辦法數生長環,來自英國班格爾大學的貝殼研究者保羅‧巴特勒(Paul Butler)等人就把撈上來的北極圓蛤都撬開,計算年齡。他們這一趟出海撈了兩百多北極圓蛤,但每年商業捕撈的圓蛤成千上萬,不差這幾個嘛。
等數完了他們才發現問題:擦咧,有個貝殼有405個生長紋,說明它出生在中國明朝的時間!當時已知最久的貝只有374歲,這只刷新了新記錄。
晚了,它已經卒了。
所以,只能給它起個名字紀念了……
2008年,那篇論文發表在《放射性碳同位素》上,文中修正估計為407年。
知道了又有啥用呢?
但是請注意,這幫科學家是撈貝殼不是用來玩兒的,他們有更嚴肅的目標:還原過去一千年的氣候。
氣候變化是大話題。要想知道我們現在的溫度上升是不是異常,我們得知道過去的氣候變化歷史。辦法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利用貝殼。還記得貝殼的生長紋怎麼來的嗎?紋由生長速度決定,而對於冷血的貝類而言,生長速度和溫度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可以根據紋路的寬窄反推出歷史上的溫度變化。
北極圓蛤很長壽,兩三百年的並不罕見,不過目前還沒發現哪個圓蛤能活一千年。但這不是問題,我們可以用比對的辦法把幾個蛤的記錄連在一起。
假設我們把「明」的紋路寬窄數字化,得到一串數字86753092473621(是我編的,下同),每個數字代表這一年的平均溫度。因為「明」的生卒年份我們都知道,所以我們能把這些數字都對應到歷史上的具體年份。
然後我們撈上來另一個死去的貝殼,它的紋路數字化得到39784791048675309。雖然我們不知道它的生卒年份,但把這串數字和「明」的對比,我們會發現——咦?它的後半部分和明的前半部分一樣啊。很有可能這兩段記錄的是同一段時間,所以,把它倆拼起來,我們就得到了一段更長的記錄——397847910486753092473621,每一個數字也都能對應到歷史年份。
只有兩段的話當然有可能是巧合。但是撈得越多,巧合可能性越低。研究者做了幾十個這樣的北極圓蛤,連成了一段長達1357年的氣候變化記錄,連同大量的其他數據一起發表在2013年3月的《古地理古氣候與古生態》上。
重新計數是怎麼回事呢?
你可能發現了,上面那張圖裡沒有405歲的蛤,卻有一隻507歲的。
這就是他們「重新數」的結果了。標準的數法是在靠近中心區域的地方數紋,這裡紋之間距離略小,但更清晰、更不易受外界環境干擾。但是標準做法是在英國確立的,冰島的蛤更小,壽命更長,有些紋已經細到數不太清楚了。
因此在這篇新文章裡他們改良了實驗方法,選取了靠近邊緣的紋路,並與其它的貝殼對比校正,得到了這個新數字。
注意,不管是舊方法還是新方法,數的都還是殼的內表面,貝殼都是得撬開的。所以被試的蛤注定要為科學獻身。好在長壽的北極圓蛤不難找,光研究者的一個小區域內小採樣就得到了這麼多三百歲以上的蛤,可以想見肯定有更長命的北極圓蛤還在海底靜靜生活著呢。論文作者之一阿蘭•瓦納馬克(Alan D. Wanamaker Jr.)認為,找到600歲的圓蛤也不算稀奇。
不過600歲如果和植物比起來又是小巫見大巫了,很多別的長壽生物可以在這裡看到。
總之,這事兒完全談不上是什麼亂搞,科學家撬開它之前也不知道它多大年齡。507歲雖然是個記錄,但它的記錄地位也幾乎肯定很短暫。有些時候犧牲也是必要的,俗話說得好,不打破幾個雞蛋,怎麼做蛋捲嘛。
參考資料
- Wanamaker A. D. et al., Very Long-Lived Mollusks Confirm 17th Century AD Tephra-Based Radiocarbon Reservoir Ages for North Icelandic Shelf Waters. Radiocarbon (2008) 50(3):399–412
- Butler P. G. et al., Variability of marine climate on the North Icelandic Shelf in a 1357-year proxy archive based on growth increments in the bivalve Arctica islandic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3) 373:141–151
- Roach J., 405-Year-Old Clam Called Longest-Lived Animal.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7)
- Brix L., New record: World’s oldest animal is 507 years old. ScienceNordic (2013)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