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IF 的核融合突破?唔,話不能這樣說…

only-perception
・2013/10/14 ・22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6 ・八年級

Nuclear fusion milestone passed at US lab
Nuclear fusion milestone passed at US lab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大吉後,有個意料之外的效應:在政府實驗室找不到能幫忙回答問題的新聞官,以便對某些令人困惑、在網路上引發戰火的報導提供真實性檢查。例如當 BBC 新聞網站的某篇報導開始星火燎原時,他們就能派上用場。那篇報導說,加州 LLNL 的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 通過了「核融合反應的里程碑」。NIF 以世上能量最強的雷射系統,使包含某種氫燃料形態的微小珠子因極大的溫度與壓力而粉碎。目標是讓氫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同時釋出能量。

BBC 的報導說,在上個月的某次實驗期間,「透過核融合反應所釋出的總能量超過由燃料所吸收的總能量 — 這是在世上所有的核融合設施中,第一次辦到。」這促使一堆更加熱情奔放的媒體頭條宣稱「核融合大突破」。在正常情況下,NIF 的新聞官會告訴記者,所訊問的實驗顯然有重要的進展,不過那不是眾所期盼的大突破。

一份來自 NIF 主任 Ed Moses 的備忘錄( Science 期刊編輯部已經看過)在 9/29 送抵合作實驗室,敘述有一起核融合發射(fusion shot)發生在 9/28 的上午 5:15。它產生 5 x 10^15 個中子,比先前所有的發射多出 75%。中子是核融合反應的產物,所以它們被當成一種是否成功的測量方法。

對核融合實驗來說,NIF 將 192 道雷射光束自四面八方導向此核融合標靶,在一次脈衝發射中,包含 1.8 MJ 的能量。標靶的外部是一層大小如鉛筆橡皮擦頭這麼大的薄薄金屬,稱為空腔(hohlraum),其中央安置一個大小比胡椒粒還小、包含核融合燃料的塑膠球。核融合燃料是一種氫同位素氘與氚的混合物,稱為 DT。紫外光雷射透過二端孔洞射入 hohlraum 中,不過沒有直接射到燃料膠囊上,而是打中 hohlraum 的內壁,並將之加熱到發出強烈的 X 光束。X 光導致膠囊爆炸,驅使燃料向內朝中心前進。

如果所有東西都按照計畫進行,燃料 — 被壓縮到密度為鉛的 100 倍 — 將「點燃」核融合反應,不過這種由雷射驅動的內爆(implosion)不足以提供足夠能量燒光所有 DT 燃料。某些來自核融合反應的能量需用來維持燃燒。DT 核融合反應製造二種產物:氦原子核(即α粒子),以動能形態攜帶 20% 的反應能量;另一產物中子則攜帶其餘能量。為了要使核融合能成為一種能源,α粒子必須要有效地加熱燃料以維持反應進行。

為了辦到這件事,NIF 研究者以雷射脈衝的「形狀」來進行實驗,使其一開始就能夠傳遞更多能量。在 9/29 備忘錄中,Moses 表示,這些改良使α粒子加熱有了成倍的能量產出 — 「一個達到『點燃』所需之機制的明確示範,」 他寫到。「點燃」是達到一種自給自足、α加熱的核融合燃燒的目標,產生比雷射輸入還要更多的能量。Moses 亦表示,能量產出(由中子所攜帶,據估計達到 14 KJ)比所吸收、用以使膠囊內破(implode)的 X 光能量還要多,一個他稱之為「科學上的損益平衡」的里程碑。

「那是一個好實驗,」 Michael Campbell 說,NIF 的前主任,他現在任職於維州的 Logos Technologies。「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標靶運作良好,足以讓α粒子加熱某些燃料。」 在核融合成為一種能源之前的漫長過程中,Campbell 對於過於誇大每一階段感到有所顧慮。上個月實驗中的能量產出離「點燃」(ignition)仍有好大一段距離,這個目標 — 銘刻在 NIF 的機關名稱中 — 是該單位在一年之前就預期要達到的目標。NIF 目前位於三年計畫的中期,得要明確表態為何它正奮力朝此目標邁進。「如今這是一個有科學根基的計畫。他們正試圖確認某些障礙以獲得「點燃」,」 Campbell 說。

我們對於「點燃」的需求是,能量輸出應超過來自雷射的輸入,換言之,增益(gain,輸出除以輸入)應大於 1。 NIF 的 1.8 MJ 雷射輸入相當於一輛 2 公噸卡車以 160 km/h 速度行使的動能。反應輸出 — 14KJ — 相當於一顆棒球在那輛卡車一半速度下飛行時所具有的動能。從數字上來說,增益為 0.0077。這個實驗 「為良好且必要的一步,不過離你能提供能量給人使用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Campbell 說。

※ 相關報導:

控制核融合 美國家實驗室大突破
核融合+核分裂→供獻給無碳能源的未來
NIF 創造歷史性的500 兆瓦雷射

本文譯自:Fusion “Breakthrough” at NIF? Uh, Not Really …,原發表於Only Perception

—————————-

另附上「核能流言終結者」共同創辦人黃士修先前針對BBC該則「里程碑」報導的評論

首先,(BBC)這新聞會讓人誤會人類終於達成「產出能量大於投入的能量」的狀態,那並不是新聞。讓我從頭說起吧。

國際上最知名的核融合實驗設施有二:ITER和NIF。ITER走的是比較傳統的路子,使用Tokamak式的設計,將核融合控制在環形磁線圈內。NIF則是使用上百具高能雷射光,聚焦在氫燃料球上實現核融合。

受控核融合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實現,但是投入的能量遠遠大於產出能量。時至今日,只要你有相關的知識(主要是電解水製備重水的部分),甚至可以在家實現微型核融合反應。

投入能量和產出能量打平(breakeven),其實Tokamak式核融合早已經做到了。然而困境在於材料的耐受度不夠,無法長時間維持。至於核融合發電,只有breakeven是不夠的,淨輸出能量一定要達到夠高比例才行。因此,核工界在五十年前就喊「五十年內核融合發電商轉必能實現」,在今天仍然喊著一模一樣的口號。

回到原題來,(BBC)這個報導事實上是說,NIF使用雷射核融合的實驗,終於達成breakeven。就我個人的看法,我本來就很看好NIF的發展,我相信雷射核融合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方法,技術的進展也很快。但是,你若問我雷射核融合能不能縮短五十年的期限?我得說:這是完全不同的問題。

但我對BBC的報導存疑,我還在等NIF的官方聲明稿

延伸閱讀:BBC該則新聞在Reddit網站上的獲得的批評

文章難易度
only-perception
15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妳/你好,我是來自火星的火星人,畢業於火星人理工大學(不是地球上的 MIT,請勿混淆 :p),名字裡有條魚,雖然跟魚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沒有關係,反正妳/你只要知道我不是地球人就行了... :D

2

5
1

文字

分享

2
5
1
從科學角度剖析能源政策的背後:核電延役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PanSci_96
・2023/07/09 ・373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在 5 月 20 號正式宣補參選的誓師大會上,直球說出他的能源政策,就包含核電廠延役。

隨著 2024 大選戰鑼敲響,能源議題勢必會是各家爭論的議題。除了是政治口水之外,確實也與民生相關、不能忽視,而「核電」又是其中的熱門,「核電廠究竟要不要延役」也成為許多討論居聚焦之處。這裡,我們就嘗試從科學的角度剖析「核電延役」會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提到核電廠延役,有一個時常被忽略,但政治人物勢必要面對的問題。那就是,卡滿發電廠的核廢料,到底該去哪?

台灣核電廠的現況

先複習一下,台灣的三個核電廠中,「核一」的兩部機組已分別在 2018 年 12 月及 2019 年 7 月正式進入除役階段,「核二」的兩部機組則分別在 2021 年 12 月及今年 3 月停機後,也進入除役程序。我們當時也做了一支影片,分析核二在除役後,需要面對的核廢料處置問題。本集的內容是這支影片的後續,歡迎大家先去複習複習。

跟在核一、核二之後,「核三」的兩部發電機組也將陸續在 2024 年 7 月和 2025 年 5 月停機,台灣全面告別核能。因此 2024 年的大選,會是挺核派最後的機會。

核電延役必須面對的問題:用過燃料棒無處可去

但就算挺核派成功修法讓核電延役,除了核三以外。核一、核二最大的問題,就是已經沒地方放核燃料棒了。舊的燃料棒不去,新的燃料棒不來。但現在核一、核二的用過燃料池已經被塞滿,核二的 1 號機甚至因為「用過燃料棒爆滿」而提早 6 個月停機。核電廠設定的 40 年服役期限甚至不是最大問題,因為它也無法阻止電廠在年限到來前,就因為用過燃料池爆滿提早停機。

所謂「用過燃料棒」,指的是發電完的燃料棒,也就是「高階放射性廢棄物」。這些燃料棒會在發完電後,暫時放置在用過燃料池中,等待放熱速度下降並且降溫。在用過燃料棒安定之後,依照各國處置流程,除了部分核電廠會將燃料棒繼續濕式儲存外,通常會將燃料棒移到「乾式貯存場」或是地下的「最終處置場」。不過目前台灣的狀況,不論是乾式貯存場還是最終處置場都還未啟用。因此,用過燃料棒,只能繼續卡在燃料池中。

用過燃料棒的處置現況

為了解決爆滿問題,台電已經多次做過處理。根據原能會資料,核一 1、2 號機原先規劃的燃料池,容量分別是 1410 和 1620 束的用過燃料棒,結果在 1986 年擴充至每機組 2470 束、1998 年再次擴充至 3083 束,最後的容量幾乎為原本規劃的兩倍。至於核二廠,兩部機組從原本規劃的 2571 束,經過 1991 年與 2003 年兩次擴充,也變成 4398 束,是原本的 1.7 倍。

台灣各核電廠用過燃料棒的貯存現況。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這邊必須說明,因為廠區內的空間是固定的,因此容量擴充,並不是多蓋幾個水池擴充燃料池空間,而是在相同大小的燃料池內,重新改裝填放燃料的格架:藉由減少格架的間距,增加燃料格架的數量。這怎麼塞都有極限的啊!

順道一提,核二廠中原本要用來打包核燃料棒、好將燃料棒移到乾式貯存場的護箱裝載池,現在都被改裝成用過燃料棒的貯存空間。目前核二每部機組中的燃料棒超過 4800 束,各約 800 公噸。

這點也是總統蔡英文回應核電延役議題時所說的,除了法規以外,在核一核二重啟執行上會實際遇到的困難。

但話說回來,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要確定地點最早也要 2038 年才會選定場所。這還不是開始蓋,只是選定場所而已。在這之前,用過燃料棒如果想要移出燃料池與反應爐,它們能去的地方就是「乾式貯存場」。

那他們什麼時候能蓋好呢?其實,核一的乾式貯存場,2013 年就蓋好了。誒,那為何至今還未啟用呢?

燃料棒為何無法移至乾式貯存場?

依照規劃,乾式貯存場會建在各自發電廠的場區內,並且各有兩期規劃。

第一期是室外貯存,核一、核二預計分別能轉移 1680 和 2349 束燃料棒。後來原能會要求台電要興建第二期的室內貯存,如果完工,則可以為各自的核電廠容納 40 年發電量的核燃料棒,等於是兩座核電廠至今為止的所有燃料棒。

核一廠第二期室內乾式貯存設施透視示意圖(型式未定)。圖/台灣電力公司

然而,現實狀況是,雖然核一廠的乾式貯存已經完工,也在 101 年也通過了第一階段的冷測試作業,但從那之後到現在,都無法從新北市政府取得「水土保持設施完工證明」,自然無法往第二階段的熱測試前進。至於核二廠,新北市政府也駁回台電提出的「營建工地逕流廢水污染削減計畫」達 12 次,連興建工程都還未能開始執行。

除了政策面以外,是否能說服當地民眾,乾式貯存場的安全無虞,也是需要面對的問題。在之前的節目中,我們有提到乾式貯存場的設計不論是輻射量或是堅固性都不用擔心,畢竟連火箭撞了都沒事。至於燃料棒本身的安全也不用擔心,用過燃料棒放入乾式貯存場後只需要靠空氣的被動循環,就能維持溫度穩定,完全不需插電。

乾式貯存槽示意圖。圖/台灣電力公司

但保證是一回事,有人擔心台灣與核能大國的美國不同,核電廠都靠海,金屬製的處置罐暴露在海風中,會不會有鏽蝕導致核污染外洩的問題?

乾式貯存場安全嗎?

這個問題,當然要經過充分測試以後才知道,但我們可以先參考與我們環境相同的日本。

日本有三座乾式貯存場,其中一座,就位在日本 311 大地震中受災的福島電廠。這座 1995 年就啟用、位在海邊的貯存廠,至今都保存良好。甚至在海嘯與核子事故之後,日本進行緊急安全評估與處置、檢查了乾式貯存設施,結果表明貯存槽並沒有發現空氣自然對流被阻礙的狀況,排熱功能、輻射屏蔽、維持燃料棒亞臨界等功能也沒問題。此外,經過現地抽樣檢查,用過核子燃料棒也均未受損。雖然受到海水倒灌影響,外側的二次蓋有觀察到海鹽腐蝕的現象,但封蓋間並無發生氣密被破壞的情形。整體來說,硬體設施的防護是到位的。當然在事後,9 個貯存護箱被移送到廠區內,由另一個臨時保管設施進行保管。

當然,福島乾式貯存的設計與台灣並不相同,日本因為採取燃料棒再處理的策略,外頭是金屬護箱。台灣則與美國主流相同,最外頭採用的是混凝土護箱,結構強度比金屬護箱更強,並且留有空氣流動的自然通道。

你也許會問,台灣不是日本,比較高溫,氣候型態也不全然相同。沒錯,但真實數據也需要等待進到第二階段的熱測試,才能一起來檢視數據如何。

講到這邊,核一、核二延役要面臨的問題已經點出來了,核三的燃料池雖然還沒塞滿,但如果役期延長,遲早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而剩下的,就交給工程與政治去解決了。

我們該擁抱核能嗎?或許我們先問,該用什麼角度看待核能?

對於核能議題,除了近期的影片外,我們先前也討論過「核能算不算綠能」這個問題。但你真的知道綠能(Green energy)、潔凈能源(Clean energy)和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差在哪嗎?

嗯,坦白說這真的很混亂。在我們之前影片發表後,馬上有能源研究者提醒我們影片中的介紹不夠準確,因為在台灣雖然國發會把綠能定義為再生能源,美國的能源部則是根本不用 Green Energy,只使用 Clean Energy,而這就包括了核能。此外,歐盟也不用 Green Energy 這詞,而是指定歐洲綠色政綱(Green Deal)下能符合條件的能源。

比起這些內涵會持續變化的分類名詞,既然現在全球都對「淨零排放」有共識,那我們至少可以明確地將核能重新定位:那就是,核能確實是一個低碳排的發電方式,但,有核安的風險要考量,有核廢料的問題需要解決。在這個前提之下,討論要不要選擇它,應該會更有意義一些。

核電與綠能要或不要,其實沒有永恆正確的答案,歐盟在 2022 年把核能納入永續投資分類,結果現在在多國都面臨訴訟,被認為違反了分類法的初衷,錯誤地引導市場;德國一馬當先廢核,卻又因為烏俄戰爭延役核電,今年四月全數關閉後,能源空缺得改燒煤炭,也令人詬病;法國新建核電廠,且呼籲要將核能產生的氫氣納入可再生燃料,但西班牙跟德國則堅持反對…,就算只看歐洲,就知道要下定決心擁核或廢核,有多困難。

在民主的社會下,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但為了對得起選民,比起口號,政治人物更該提出務實的政策,核電廠如何延役?如何解決核廢料的去留?期望的台灣發電比例是什麼?用電安全在哪?不論是哪一方,我們都由衷希望能看到完整的政見與科學論證。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189 篇文章 ・ 173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5
3

文字

分享

0
5
3
從科學角度剖析能源政策的背後:既然核廢料沒地方去,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處理?
PanSci_96
・2023/07/08 ・279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核廢料沒地方去,幹嘛不丟入海溝或是送入太空?你知道國外有人工分裂核廢料,降低半衰期的方法嗎?

近期能源議題繞著核能打轉,除了核安以外,台灣遲遲無解的問題,還包括核廢料,正確來說,最大的問題是高階放射性廢棄物,也就是發電完的用過核燃料棒。在之前幾集有關的節目播出後,很多留言的朋友不約而同提出了幾個建議方案,其中許多值得好好談談。這集,就讓我們來回答這些問題。核廢料不能人工分解嗎?除了埋進地底,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能人工分解核廢料嗎?

在觀眾的回應中,許多人提到有一種可以人工分裂核廢料的方法:「核轉換」技術。據說透過此方法,人類可以把棘手的高階放射性廢棄物變得更好處理,去除放射性,地下處置也不用動輒數十萬年。這難道是煉金術嗎?

還真的有點像,所謂的核轉換(Transmutation)技術,與核燃料在核反應中,因為吸收中子造成的連鎖反應類似,科學家會將高能量中子或質子打入原子核中,誘發元素衰變。希望透過人工的方式,將會困擾人類數萬年的長半衰期核種,轉化成短半衰期或是不具放射性的元素。

核轉換的處理目標是半衰期極長的「錒系元素」,並將它們轉換成雖然具放射性,但半衰期較短的「鍶-90」(半衰期 29.1 年)或「銫-137」(30.17 年)(註:這裡的「較短」是指不到百年),或是將核種轉為較穩定的(ㄌㄧㄠˇ)或(ㄒㄧㄢ)。

目前此方法還在研究中,但是現實是,如果國內沒有發展相同技術,還是得要將高階放射性廢棄物運出國進行再處理,並且還要再運回國內,繼續乾式貯存。因此短時間內,高階放射性廢棄物的貯存問題,仍不會改變。而且,如果使用的是高能量質子束,需要 10~100 MW(百萬瓦)的驅動功率,會額外消耗能源。

等等,既然核轉換到過程也會誘發核分裂,過程中也會釋放大量能量,為何我們不蒐集這些能源呢?

沒錯,這就是另一種核反應爐「加速器驅動次臨界反應爐(ADS)」的構想。雖然發電效益較低,但至少我們能在不用外加能量的前提下,成功降低高階放射性廢棄物的半衰期。除此之外,所謂的「次臨界」,指的就是燃料內可反應的中子濃度低,處於無法持續發生連鎖反應的狀態,必須不斷透過外加的高能粒子射擊,才可以維持反應進行。也因此,次臨界反應爐的安全係數也相對較高。雖然目前 ADS 反應爐還在研究中,就像核融合與其他第四代核反應爐一樣,核工科學還有許多需要投資時間與金錢才能實踐的技術,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核廢料可以送往人類生活圈以外嗎?

但除了核轉換和我們先前提過,將高階放射性廢棄物永遠埋進地底的「深層地質處置法」外,許多留言的朋友也分享了一些,曾經被評估過的處置方法,像是把核廢料送進太空的太空處置法、埋進海底的海床處置法、和丟進板塊交界處的隱沒帶處置法等等,這些真的有可能嗎?

不論是哪種方法,這些處置的核心,就是要將高階放射性廢棄物,長時間甚至永久地送離人類的生活圈。但這些方法,真的可行嗎?

不用空想,因為這些方法都曾被認真評估過可行性。但要記得,高階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時間是以數千到數十萬年的時間尺度做計算。也就是說,就算短時間讓這些用過燃料棒眼不見為淨,但若不能妥善監測管理,到了要收拾善後時會更加麻煩。

因此,不論是埋進地底的深層地質處置法、丟進海溝深處的海床處置法、還是埋進極地冰層下方的冰層處置法,最大的問題,都在於能不能長時間控管。

深層地質處置法

而在這幾個方法中,深層地質處置法既滿足遠離人類生活圈,但又可以隨時緊急處置的條件,仍然是目前最主流的做法。例如目前進度最快,位在芬蘭的 Onkalo 深層地質處置場,從 2004 年動工至今,預計將於 2024 年正式啟用。至於跟我們一樣多地震的鄰居日本,他們位於北海道的的幌延深地層研究中心,也開始了全新的國際計畫,台灣也有參與。希望能從日本身上,實在了解地震帶上建置深層地質處置場的風險評估,取得寶貴的經驗。

位在芬蘭的 Onkalo 深層地質處置場一隅。圖/Posiva

隱沒帶處置法

隱沒帶處置法,指的是將高階放射性廢棄物放在板塊交界處,讓板塊將它們全帶向地底深處。在我們的腳底下,有著一塊塊的板塊,它們互相推擠,雖然速度緩慢,但力量十分巨大,足以導致地震發生,也是在地表刻畫出高山與各種地表變化的主要推手,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大地之母,可以參考我們的這一集

這種方法的推廣者認為,雖然岩石圈會循環,隱沒的板塊總有一天會熔融成上部地函,最後隨岩漿重新流至地表。但因為板塊移動每年約 1~10 公分,速度非常緩慢,高階放射性廢棄物再次冒到地表時已經是千萬年或是數億年之後,放射性已遠遠在標準之下。

這方法雖然看似可行,但關鍵的問題還是一樣,沒有人能確保和追蹤,這些被大地吞噬的高階放射性廢棄物最後去了哪裡,會不會上演像被關進獄門疆丟進隱沒帶的五條悟一樣在短時間中回到地表?真的難保意外發生。

太空處置法

至於要不要把核廢料送上太空,真的丟到我們完全不用再監測,可以兩手一攤就不管的地方呢⋯⋯?這邊歷史上也有個參考對象,只是結局不是那麼好。我說的當然不是有人真的把核廢料往外太空丟。

1977年,蘇聯發射了偵察衛星宇宙 954 號,上頭搭載了使用鈾-235 燃料的核反應爐。沒想到三個月後,衛星的路線逐漸脫離蘇聯的掌控,最終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化為碎片。雖然蘇聯聲稱碎片在墜入大氣層的過程中全部燒毀,但事實是,碎片灑落在加拿大的西北地區。加拿大協同美國花九個月,清掃了 12.4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才清除完了所有碎片,這雙方都出動百人逐步清掃的行動稱為「晨光行動(Operation Morning Light)」。

人員手持輻射偵測器逐步尋找衛星的殘骸。圖/wikipedia

核廢料不能「廢物利用」嗎?

除此之外,我們也多次提過,雖然目前的核反應爐無法使用這些用過核燃料棒,但他們很有潛力成為未來第四代核反應爐的發電原料,透過「核燃料循環」,減少新原料的開採需求,可以同時滿足零碳排發電,和不會增加高階放射性廢棄物的兩大優點,成為新的能源選擇。因此將這些用過燃料棒放在相對容易取得的地方,從再利用角度也是值得盤算盤算的。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189 篇文章 ・ 173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如何知道報導數據有沒有騙你?試試「利特爾法則」——《一輛運鈔車能裝多少錢?》
三民書局_96
・2023/07/08 ・202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天有 10,000 名嬰兒潮出生的人年滿 65 歲。」——《紐約時報》,2014 年 8 月 1 日

「每月有 8,000 名嬰兒潮出生的人年滿 65 歲。」——《紐約時報》,2016 年 5 月 7 日

每天都會有幾千份不同的報紙刊登這樣的報導:「每『某段時間』有『多少』『某族群』『如何』。」許多報導內容都與某個「里程碑」(milestone) 相關,或是一生只會發生一次的事,例如出生、死亡或特定年齡的生日。

你對每月有多少嬰兒潮出生的人年滿 65 歲有任何概念嗎?我其實也完全沒概念。所幸我們往往可以理性推論出,這些陳腔濫調的說法是否合理。而在本例中,甚至能夠找出上述哪一則報導的說法基本上正確,而哪一則報導肯定錯誤。

要如何才能判斷新聞上的數據是正確的呢? 圖/envato

什麼是利特爾法則?

其中一種方法是根據稱作利特爾法則 (Little’s Law) 的經驗法則。它是一種守恆定律 (conservation law),說明經過某些處理過程的事物數量、事物抵達某處理階段的速度,以及處理過程所花費時間長短,三者之間的關係。

以下舉一個簡單例子,你就能輕鬆記住這個法則,並且用來檢視你的思路。想像一間有「1,000 名」學生的學校;每名學生入學後會就讀「4 年」,然後畢業;如果忽略輟學生和轉學生,則每個年級會有「250 名」學生,如圖所示。

圖 7.1:利特爾法則應用於一所有 1,000 名學生的 4 年制學校。圖/《一輛運鈔車能裝多少錢?》

利特爾法則把上述 3 個數字的關係連結起來:總共 1,000 名學生等於每年級 250 名學生乘以 4 年。1,000 除以 250 得到 4,1,000 除以 4 得到 250,而 250 乘以 4 則得到 1,000。單就上述例子來說,這樣的關係現在看來顯而易見,但利特爾法則說明的關係,卻是由麻省理工大學史隆管理學院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的利特爾 (John Little) 教授,於 1954 年第一次提出。

接下來就使用利特爾法則來估算,每天有多少嬰兒潮出生的人年滿 65 歲吧。為了簡化計算,首先假設美國人口為 3 億人,也就是正在「處理過程中」的人數。「處理過程」指的是一個人的一生。假設每個人活到 75 歲,則 75 年就是「處理時間」。上述數字其實過度簡化,原因是有些人英年早逝,而有些人則長命百歲;此外,人口估算的方法也忽略了遷入、遷出和出生率,但目前為止,這個估算數字已經夠好。

如果將 3 億除以 75,會得到各年齡組別都有 400 萬人,這個數字同時也是抵達率 (arrival rate):每年 400 萬人出生;以及離開率(departure rate):每年 400 萬人死亡。同時 400 萬人也是每年抵達任何年齡里程碑的人數,其中就包含年滿 65 歲。如圖 7.2 所示,包含 65 歲在內,任何特定年齡的人數都是 400 萬人。

圖 7.2:利特爾法則應用於美國人口。 圖/《一輛運鈔車能裝多少錢?》

將 400 萬除以「1 年(400 天)」,可以得到每天 10,000 人。但實際上 1 年只有 365 天,也就是比 400 天少了 10%,所以可以將 10,000 增加 10%,得到每天達到任何年齡里程碑的人數約為 11,000 人的結論。

因此,「每天有 10,000 名嬰兒潮出生的人年滿 65 歲」的說法正確,而「每月有 8,000 名嬰兒潮出生的人年滿 65 歲」則錯誤,「每月」應該改為「每天」。

使用之前,先了解數字是怎麼來的

相同類型的推理也可以應用到其他地方:

「今年的每一天,都約有 1,800 人會慶祝最具意義的生日(65 歲生日),這也意味著他們即將退休。」——《每日郵報》(Daily Mail),2011 年 8 月 2 日

英國人口約為 6,500 萬人,因此可以假設人們的壽命為 65 年,藉此簡化計算。這代表每年有 100 萬名英國人年滿 65 歲,因此每天約有 2,700 人年滿 65 歲。然而,英國的預期壽命略為超過 80 年,因此更接近的數字應該是每天 2,300 人年滿 65 歲(6,500 萬除以 80 再除以 365)。這個數字比報導中的 1,800 人還要多,但相差不大,報導數字還在合理範圍內。

為了進一步確認,我另外找了一些獨立資料來源。許多報導都提到,出生於 2013 年 7 月 22 日的喬治王子(Prince George),是那天出生的「2,200 個嬰兒」中的其中一個。當然喬治王子很可能成為未來英格蘭的國王,身分和其他嬰兒顯然不同。

請注意,以上為了計算方便,都是使用近似數字,如有必要,之後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更精確的計算。例如,我並不確定報導包含英國的哪些區域,有可能實際上相關的人口是 7,500 萬人,這樣的話就可以先假設預期壽命為 75 年,便於計算,然後在更確定實際的人口數後,進行上調或下修。

簡化數字的方法,確實能幫助你更容易計算數字。無論計算任何數字,你都應該先尋找簡化數字的方法,之後再來考慮,是否需要計算更精確的數字。

——本文摘自《一輛運鈔車能裝多少錢?:輕鬆培養數感,別再被數字迷惑》,2023 年 6 月,三民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三民書局_96
18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創立於1953年,為了「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60年來默默耕耘著書的園地。從早期的法政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到各式英漢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成立至今已出版了一萬多種優良圖書。不僅讀者佳評如潮,更贏得金鼎獎、小太陽獎、好書大家讀等諸多獎項的肯定。在見證半個世紀的社會與時代變遷後,三民書局已轉型為多元、綜合、全方位的出版機構。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IF 的核融合突破?唔,話不能這樣說…
only-perception
・2013/10/14 ・22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6 ・八年級

Nuclear fusion milestone passed at US lab
Nuclear fusion milestone passed at US lab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大吉後,有個意料之外的效應:在政府實驗室找不到能幫忙回答問題的新聞官,以便對某些令人困惑、在網路上引發戰火的報導提供真實性檢查。例如當 BBC 新聞網站的某篇報導開始星火燎原時,他們就能派上用場。那篇報導說,加州 LLNL 的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 通過了「核融合反應的里程碑」。NIF 以世上能量最強的雷射系統,使包含某種氫燃料形態的微小珠子因極大的溫度與壓力而粉碎。目標是讓氫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同時釋出能量。

BBC 的報導說,在上個月的某次實驗期間,「透過核融合反應所釋出的總能量超過由燃料所吸收的總能量 — 這是在世上所有的核融合設施中,第一次辦到。」這促使一堆更加熱情奔放的媒體頭條宣稱「核融合大突破」。在正常情況下,NIF 的新聞官會告訴記者,所訊問的實驗顯然有重要的進展,不過那不是眾所期盼的大突破。

一份來自 NIF 主任 Ed Moses 的備忘錄( Science 期刊編輯部已經看過)在 9/29 送抵合作實驗室,敘述有一起核融合發射(fusion shot)發生在 9/28 的上午 5:15。它產生 5 x 10^15 個中子,比先前所有的發射多出 75%。中子是核融合反應的產物,所以它們被當成一種是否成功的測量方法。

對核融合實驗來說,NIF 將 192 道雷射光束自四面八方導向此核融合標靶,在一次脈衝發射中,包含 1.8 MJ 的能量。標靶的外部是一層大小如鉛筆橡皮擦頭這麼大的薄薄金屬,稱為空腔(hohlraum),其中央安置一個大小比胡椒粒還小、包含核融合燃料的塑膠球。核融合燃料是一種氫同位素氘與氚的混合物,稱為 DT。紫外光雷射透過二端孔洞射入 hohlraum 中,不過沒有直接射到燃料膠囊上,而是打中 hohlraum 的內壁,並將之加熱到發出強烈的 X 光束。X 光導致膠囊爆炸,驅使燃料向內朝中心前進。

如果所有東西都按照計畫進行,燃料 — 被壓縮到密度為鉛的 100 倍 — 將「點燃」核融合反應,不過這種由雷射驅動的內爆(implosion)不足以提供足夠能量燒光所有 DT 燃料。某些來自核融合反應的能量需用來維持燃燒。DT 核融合反應製造二種產物:氦原子核(即α粒子),以動能形態攜帶 20% 的反應能量;另一產物中子則攜帶其餘能量。為了要使核融合能成為一種能源,α粒子必須要有效地加熱燃料以維持反應進行。

為了辦到這件事,NIF 研究者以雷射脈衝的「形狀」來進行實驗,使其一開始就能夠傳遞更多能量。在 9/29 備忘錄中,Moses 表示,這些改良使α粒子加熱有了成倍的能量產出 — 「一個達到『點燃』所需之機制的明確示範,」 他寫到。「點燃」是達到一種自給自足、α加熱的核融合燃燒的目標,產生比雷射輸入還要更多的能量。Moses 亦表示,能量產出(由中子所攜帶,據估計達到 14 KJ)比所吸收、用以使膠囊內破(implode)的 X 光能量還要多,一個他稱之為「科學上的損益平衡」的里程碑。

「那是一個好實驗,」 Michael Campbell 說,NIF 的前主任,他現在任職於維州的 Logos Technologies。「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標靶運作良好,足以讓α粒子加熱某些燃料。」 在核融合成為一種能源之前的漫長過程中,Campbell 對於過於誇大每一階段感到有所顧慮。上個月實驗中的能量產出離「點燃」(ignition)仍有好大一段距離,這個目標 — 銘刻在 NIF 的機關名稱中 — 是該單位在一年之前就預期要達到的目標。NIF 目前位於三年計畫的中期,得要明確表態為何它正奮力朝此目標邁進。「如今這是一個有科學根基的計畫。他們正試圖確認某些障礙以獲得「點燃」,」 Campbell 說。

我們對於「點燃」的需求是,能量輸出應超過來自雷射的輸入,換言之,增益(gain,輸出除以輸入)應大於 1。 NIF 的 1.8 MJ 雷射輸入相當於一輛 2 公噸卡車以 160 km/h 速度行使的動能。反應輸出 — 14KJ — 相當於一顆棒球在那輛卡車一半速度下飛行時所具有的動能。從數字上來說,增益為 0.0077。這個實驗 「為良好且必要的一步,不過離你能提供能量給人使用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走,」 Campbell 說。

※ 相關報導:

控制核融合 美國家實驗室大突破
核融合+核分裂→供獻給無碳能源的未來
NIF 創造歷史性的500 兆瓦雷射

本文譯自:Fusion “Breakthrough” at NIF? Uh, Not Really …,原發表於Only Perception

—————————-

另附上「核能流言終結者」共同創辦人黃士修先前針對BBC該則「里程碑」報導的評論

首先,(BBC)這新聞會讓人誤會人類終於達成「產出能量大於投入的能量」的狀態,那並不是新聞。讓我從頭說起吧。

國際上最知名的核融合實驗設施有二:ITER和NIF。ITER走的是比較傳統的路子,使用Tokamak式的設計,將核融合控制在環形磁線圈內。NIF則是使用上百具高能雷射光,聚焦在氫燃料球上實現核融合。

受控核融合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實現,但是投入的能量遠遠大於產出能量。時至今日,只要你有相關的知識(主要是電解水製備重水的部分),甚至可以在家實現微型核融合反應。

投入能量和產出能量打平(breakeven),其實Tokamak式核融合早已經做到了。然而困境在於材料的耐受度不夠,無法長時間維持。至於核融合發電,只有breakeven是不夠的,淨輸出能量一定要達到夠高比例才行。因此,核工界在五十年前就喊「五十年內核融合發電商轉必能實現」,在今天仍然喊著一模一樣的口號。

回到原題來,(BBC)這個報導事實上是說,NIF使用雷射核融合的實驗,終於達成breakeven。就我個人的看法,我本來就很看好NIF的發展,我相信雷射核融合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方法,技術的進展也很快。但是,你若問我雷射核融合能不能縮短五十年的期限?我得說:這是完全不同的問題。

但我對BBC的報導存疑,我還在等NIF的官方聲明稿

延伸閱讀:BBC該則新聞在Reddit網站上的獲得的批評

文章難易度
only-perception
15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妳/你好,我是來自火星的火星人,畢業於火星人理工大學(不是地球上的 MIT,請勿混淆 :p),名字裡有條魚,雖然跟魚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沒有關係,反正妳/你只要知道我不是地球人就行了...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