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常會覺得別人不能夠同理自己的狀態,特別是在自己有情緒反應的時候。例如:在電影【社群網戰】中,男主角調侃了女主角念的學校不好,女主角已經很不爽了,但男主角卻不自知。
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尤其現代人過於自我專注,這樣的情形更是普遍。但是否有可能這其實不是別人故意不同理你,而是因為每個人的情緒處理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呢?這次要介紹兩個研究,都是在探討情緒處理的個別差異,如何對我們的訊息處理造成影響。
第一個研究探討的是一個基因的突變ADRA2B(缺少一段序列),過去研究顯示有這個基因型的個體,在經歷創傷事件後,較沒有辦法平復。研究者們好奇,為什麼有這類基因型的人,會較無法抹去創傷事件的記憶,於是研究團隊檢驗了人們有無這類基因型,在接收情緒訊息時是否有差異。
研究團隊利用了一個注意力眨眼的實驗典範。在這個實驗中,實驗參與者會看到多個快速呈現的刺激,通常他們會被要求注意其中的兩個刺激,倘若第一個和第二個刺激在出現的順序上非常相近,則會發現人們較不容易注意到第二個刺激,很像我們注意力系統眨了眼,所以暫時看不到(請參考例子)。
研究團隊發現若第一個刺激是帶有負向情緒的,且和第二個刺激在出現順序上非常接近,帶有這類基因型的人,對於第二個刺激的處理會非常的差,顯示他們還持續在注意那些負向的刺激上。
所以,倘若你是帶有這個基因型的人,很有可能有較高的風險發展為憂鬱等徵狀,因為會對於負向情緒的刺激念念不忘。
第二個研究則是探討不同性格的人對於情緒干擾刺激的影響,他們讓實驗參與者看到帶有不同情緒性質的圖片,在圖片上的四個角落,可能會出現一個有顏色的圓圈,他們需要判斷這圓圈是什麼顏色的。研究者比較過操弄情緒圖片的正負向以及興奮程度,同時採用擔心量表(Penn State Worry Questionnaire)來針對實驗參與者的屬性做一些分類。
結果發現,無關的背景的情緒性會影響表現,而且實驗參與者的擔心特質也會影響表現。首先,令人有點意外的,研究團隊發現那些不會讓人過於興奮的負向圖片(例如墓園的照片),其實對於作業的干擾比起不會讓人過於興奮的中性或正向圖片來得少。這點乍看之下與過去研究結果不甚符合,但因為過去研究使用的負向刺激,通常都是會讓人興奮的,所以會有所差異。
再者,研究結果顯示,擔心程度高的人,對於負向刺激的興奮程度特別敏感,當負向刺激是高度讓人興奮的,則這些刺激的影響會較中性及正向來的大,但若負向刺激是不會讓人過於興奮的,則這些刺激的影響會較中性及正向來的小。
綜合這兩個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人在面對情緒刺激時會有不同的處理,受到的影響自然也會不同。所以,下次不要因為別人不懂你的悲傷而感到太難過,因為這是正常的。若遇到能夠讀懂自己情緒的朋友則應該慶賀,這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啊!
參考文獻
- Todd, R. M. et al. (in press). Genes for Emotion-Enhanced Remembering Are Linked to Enhanced Perceiv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 Sussman, T. J. et al. (in press). Emotional Distractors Can Enhance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