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利用腦波活動來監控阿茲海默症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2013/09/02 ・101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248799804_39b1e867f3

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中最主要的類型),大概是現代醫學最難控制的病症之一。因為其不可逆性,也就是說病發後只能維持、不太能有明顯的改善。所以研究者們都很想知道,如何可以預測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一年多前,有研究者針對遺傳性的阿茲海默症進行研究,發現可以在發病前的二十五年,透過脊髓液內物質的分析來偵測。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則是透過腦波紀錄儀,嘗試區分為罹患阿茲海默症、初期及中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

他們的作法很簡單,僅在頭殼貼上19個電極(不會通電,只是用來記錄腦內神經元的電位變化),另外有兩個當作參照點的電極,然後請實驗參與者閉上眼睛但須要保持清醒。實驗參與者中有為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健康年長者、被診斷為初期、及被診斷為中期的阿茲海默症之年長者。

主要的功夫是花在資料分析上。他們採用的是頻譜分析,而不是時間軸的分析法,因為腦的活動是持續的,電極所記錄到的訊號也是持續的,頻譜分析中是將這些訊號拆解為delta (0.5-4 Hz), theta (4-8 Hz), alpha (8-12 Hz), beta (12-30 Hz)與gamma (30-100 Hz)波, Hz表示的是一秒會有幾個波,所以delta會是這幾個波中最慢的波、gamma是這幾個波中最快的。他們關切不同波之間的交互影響。

主要的發現是,delta波對於theta及beta波的調節效果,可以用來區分不同族群的實驗參與者。在delta對於theta的影響上,隨著阿茲海默症病程的進展,這個調節效果會越來越重要。圖中顏色越溫暖(橘紅)則表示調控效果所佔的百分比越大,AD2(中期阿茲海默症)圖上主要是橘色的。

在delta對於beta波的影響上,隨著阿茲海默症病程的進展,這個調節效果會越來越不重要。AD2圖上主要是藍色的。

根據這研究的結果,腦波活動是一個有效預測阿茲海默症的工具,研究團隊也希望這個結果能在未來被臨床醫師使用。目前台灣醫院中的腦波測量儀,通常是用來檢驗睡眠上的問題,但多數醫院所擁有的硬體設備,都已經足夠來做資料蒐集的部分,只是結果分析的部分還是一個比較麻煩的部分。如果這個結果是真的,未來應該致力於常模的建立,一旦常模建立了,做腦波儀來診斷阿茲海默症,就會像用一般的神經心理測驗一樣,快速且方便。

參考文獻

文章難易度
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_96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我們是一群對於推廣老化知識有興趣的人,我們特別希望讓年長者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認識,歡迎和我們多交流。 部落格網址:http://silverpsynews.blogspot.tw 臉書專頁:http://www.facebook.com/silverpsynews

3

10
2

文字

分享

3
10
2
記性差、性格變、易受騙?失智症警訊愛注意!
careonline_96
・2021/03/25 ・246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2 ・八年級

提到失智症,大家最熟悉的是記憶力變差,然而失智症的表現可不只有記性差喔。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科張雅婷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狀況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惡化,每個人的病程不同,有人惡化很快,有人惡化得比較慢,這與不同的疾病、基因、環境、後續照顧及藥物治療都有關係。

失智症病患會逐漸喪失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時空感,嚴重時可能產生行為異常、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也表示,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機率越高,65 歲以上族群,約十二人會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80 歲以上族群,則每五人就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有家族史的人也要特別小心,具有某些與失智症相關的基因會讓人較早出現失智症。

然而,目前失智症可透過藥物治療來延緩病程進展,張雅婷醫師說明,有口服藥、貼片等,以口服藥來說,有些藥物一天只需要吃一次,也有只要含在嘴巴裡面,能快速分解的口崩錠,可幫助吞嚥有困難的長輩。 

導致失智症的原因還有阿茲海默症、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外傷、腫瘤、營養問題、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另外,肥胖、抽菸、憂鬱症、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皆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迷路、受騙、一問再問,可能是失智症警訊

張雅婷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迷路,因為他對視覺跟空間的關聯性及分析能力變差;可能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因為執行功能與記憶力退化;可能對時間地點產生混淆,搞不清楚白天、黑夜、或春夏秋冬。患者很容易上當,因為判斷力變差,聽到一些不合邏輯,或過度誇張的事,也都會信以為真。

到了 65 歲以上,失智症的風險就慢慢的上升,如果發現家人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剛講過的事情很快就忘記,連重要的事情、約會也忘記,就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接受治療。 

謝鎮陽醫師說,「我們常會問家屬,患者會不會做菜、會不會準備拜拜,因為做菜得思考要買什麼料、拜拜也須備料且有很多流程,如果本來會,現在卻無法完成,就得提高警覺。失智症不只讓記憶力變差,整個大腦功能都會受到全面性影響。」

失智症可能還會合併一些精神症狀,例如懷疑有人給他下毒,偷他的錢,或是另一半有外遇。有人可能出現幻覺,會說屋頂上有蜘蛛、外面有個小孩等,讓照顧者相當困擾。

我只是健忘嗎?失智和老化如何區分?

張雅婷醫師分析,失智症患者對於剛剛說過的話、發生的事,可能完全不記得。如果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且經提醒後可以想起來,比較像是老化。但是若太常發生,還是會建議做記憶力測試,假使記憶力的測試很低分,可能已進入失智的病程。

若發現家人常常忘東忘西,建議到醫院做比較完整的失智症評估,以免耽誤到後續的治療。

張雅婷醫師解釋,我們會使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來評估患者的記憶力、病像感、執行功能、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狀況,依病程可分為輕、中、重度失智症。

失智症及早治療,可以延緩惡化

面對失智症首先要嘗試尋找病因,如果是可以逆轉的原因,像是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便要趕緊治療。謝鎮陽醫師說,「有些患者吃素,長期不喝奶、不吃蛋,可能缺乏維生素 B12,在給予適當的補充後,有可能改善。若甲狀腺功能低下,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後,有機會改善。」

至於退化型的失智症,目前也有藥物可以使用。根據研究,定期服用藥物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病程,讓某些比較會影響病人獨立性跟社會功能的症狀,能延後出現。

張雅婷醫師提醒,請務必規則使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並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子,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各種社會功能,如社交、自我照顧等要盡量維持。若失智症越來越嚴重,相關法律問題也要盡快做安排,例如財產規劃、是否急救等。

張雅婷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長期追蹤的患者,因為眼睛動手術,所以就把原本的日常活動、運動、社會活動都暫停。經過一個月後,發現他的智能退化非常快,原本能夠認得的字已不太認得,原本會做的事情也很容易出錯。診斷失智症後,日常生活的功能、社會活動、運動、家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能夠維持的都要盡量維持。若過度保護,患者的狀況可能會更快惡化。

謝鎮陽醫師說,由於患者記性不好,容易忘記或重複吃藥,照顧者須特別留意,可使用分藥盒、按時叮嚀服藥、或看著患者吃下去,以確保用藥安全。

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目前有機構可提供日間照顧,讓患者每天去上課,透過各種活動,來維持腦力。然而,若遇到初確診的患者,會請衛教師協助提供相關的建議,如住家附近的據點、日照的服務種類等,以降低家屬的焦慮與不安。

貼心小提醒:務必盡快就醫

失智症並非單純的健忘,患者的大腦功能會持續惡化,可能改變性格、出現妄想或幻覺。如果發現會講過就忘、經常迷路、性格改變、搞不清楚白天黑夜、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等狀況,務必盡快就醫,進行完整的評估。及早接受藥物治療並搭配非藥物治療,才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

所有討論 3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COVID-19可能增加老人失智風險,需長期追蹤
寒波_96
・2020/12/20 ・144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對於老年人的殺傷力比較大。除了感染病毒造成的直接危害之外,專家也觀察到不少重症患者出現「譫妄 (delirium) 」的症狀,令人憂心,是否幾年後「失智 (dementia) 」的風險將會增加?

老惹。圖/geekculture

什麼是「譫妄」?

譫妄是一類短期症狀,老年人出現的機率較高。患者往往會意識混亂、產生幻覺,例如看到魚在牆壁上用膝蓋走路之類的。

導致譫妄的原因仍有許多不解,不過並不罕見。2015 年的研究指出,住進加護病房的重症者約有 33% 發生譫妄。然而,一項研究調查武漢肺炎的重症者,發現 2000 人中高達 55% 出現譫妄,比例明顯高出許多。

瘟疫初期的重災區,義大利的倫巴底,就有醫師觀察到有些病患沒什麼呼吸道症狀,但是明顯出現譫妄。由此推論,診斷武漢肺炎時,譫妄應該列入可能的症狀之一。

看似有道理的推論是,當壓力過大,超過腦部處理的能力,例如長期發炎,或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令腦內小劇場失去平衡,便會營造譫妄上演的舞台。

譫妄和失智有什麼關係?

另一值得重視的是,過去研究發現譫妄出現之後幾年,產生失智(也常被稱為老人癡呆)的機率也會增加。

失智是一類長期症狀的統稱,實際觀察指出譫妄與失智呈現正相關,發生過譫妄的人,失智的機率會增加。反過來一樣:失智的患者,譫妄機率也變高。

譫妄與失智呈現正相關。圖/Pixabay

但是譫妄和失智,無法肯定是否有因果關係,或是譫妄如何促進失智。譫妄倘若真的會促進失智,目前有 3 種可能的解釋。

  1. 譫妄發生時,腦袋受到急性傷害,例如有害物質一時堆積在腦部。這些令腦部短期損傷的效果,長期最終將發展為失智症。
  2. 手術或感染造成腦部長期發炎。發炎可以增加血流,促進循環將廢棄物及有害物帶走;但是發炎太久的話,也可能損害細胞與組織,比方說讓神經細胞受傷,一段時間後導致認知失調的後遺症。
  3. 失智患者(即使只處於初期)神經元的聯結比較稀疏,面對發炎等困境時,神經組織的防禦較糟,更容易受損。這使得他們發生譫妄的機率增加,失智症也容易變得更嚴重。此一論點也稱作「閾值假說 (threshold hypothesis) 」。

結論

總之觀察得到的關係是: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高,可能增加隨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

因此在診斷與治療武漢肺炎時,也必需注意譫妄造成的影響;而患者「康復」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也是需要長期追蹤關注的項目 。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1 篇文章 ・ 747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吃銀杏補記憶?研究顯示銀杏並非真的有用?!
MedPartner_96
・2019/05/03 ・5506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01 ・六年級

記憶口香糖?卡通中的道具成真了?

銀杏是近年來很熱門的保健食品,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有人有記性不好、常常忘東忘西的情形,身邊就會有人出聲音說「你應該吃銀杏了」。銀杏也長期被認為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心血管疾病,但這到底有沒有證據呢?其實不太確定呀。

甚至在去年,日本有款含有銀杏,宣稱可維持記憶力的口香糖被帶回台灣後,又帶起了一波吃銀杏可能有助於改善記憶力的風潮,短時間內這款口香糖成為網購的熱門商品,去日本玩的人也會順便買個幾條嘗鮮。

由於這款口香糖的包裝上有著斗大的「記憶力維持」的文字,而且媒體也大幅報導,因此引起了食藥署的注意。這個含銀杏的口香糖除了功效宣稱違反了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和健康食品管理法,還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那就是銀杏葉萃取物在台灣是不能用在食品的成份,是藥用成分,只有銀杏果才可以添加在食品裡,而且不能單獨使用。

換句話說,消費者在合法狀況下,在台灣是買不到含銀杏葉萃取物的食品的,但民眾還是可能透過管道,或是到國外旅遊時順道買含有銀杏葉的補充品。因此 MedPartner 團隊的專家們希望藉由這篇文章,幫助大家了解這類銀杏產品的功效證據到底如何?補充的時候又該注意哪些事項?

銀杏你需要的重點整理:

  1. 銀杏葉內的萃取物被認為有抗氧化、調節神經相關基因表現的能力。
  2. 但實際研究中,銀杏的補充對本來就有輕微失智症的人並沒有發揮延緩的作用。
  3. 對記憶力缺損的患者來說,補充銀杏葉抽出物對記憶力改善沒有顯著的差異。此外,其他出血或心血管事件,兩組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4. 有研究指出,銀杏葉萃取物可能對認知表現和日常生活的活動有幫助,在每天劑量超過 200 毫克,且補充時間超過 22 週的情況下。不過要注意相關研究的證據品質不高的關係,得要有設計更嚴格的研究才能有更確定的答案
  5. 日本的含銀杏「記憶力口香糖」其實不代表真的有效改善記憶力,只是日本法規跟台灣有所不同,可以宣稱的作用比台灣寬一些。
  6. 銀杏果本身不適合生吃,即使煮熟吃也不能吃多。孕婦和有凝血問題的老人也不適合吃。
  7. 有凝血問題,或在使用抗凝血劑或其他藥物的患者,若有要使用銀杏製品,請注意相關風險,並和你的醫師和藥師討論。

古人也吃銀杏?生長1.8億年的活化石

銀杏,學名 Ginkgo biloba L. ,又稱作鴨腳樹或公孫樹,會被叫做鴨腳的原因是銀杏的葉子長得很像鴨掌;被稱為公孫樹則是因為它得要長很久才會開始結果,一個人年輕時種下銀杏,得等到他當了阿公,子孫滿堂之後才吃得到這棵樹結的果。

現存於地球的物種當中,銀杏可算是相當古老的物種喔!根據化石記錄,銀杏科植物在 1.8 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地球上,並且在 1.3 億年前達到顛峰,那時,地球上有許多不同銀杏的物種,但後來漸漸的被現代被子植物給超越。

時至今日,整個銀杏科植物就只剩下 Ginkgo biloba L. 這個物種。銀杏原生於中國東部地區,不過後來也逐漸散佈到世界各地。在過去這 1 億多年來,銀杏樹的形態因變化不大的關係,被稱為活化石,和鸚鵡螺一樣在生物演化中,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傳統醫療裡,銀杏也常被當做藥材,應用在氣喘、支氣管炎、腎臟與膀胱問題上。到了現代,銀杏葉的萃取物被用在膳食補充品或藥品,並宣稱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包含失智症、眼睛問題、間歇性跛行、耳鳴與其他健康問題。這些產品通常會以錠劑、膠囊、茶包、濃縮萃取液的形式出現,此外,有些保養品也會用添加銀杏萃取物。不過要注意的是,目前,台灣的食品業者不能輸入也不能製造含有銀杏葉的食品。

吃銀杏不吃銀杏果?補記憶要吃銀杏葉?

銀杏到底有沒有效?在進入功效的內容之前,要先跟大家說明的是在我們講補充銀杏時,指的都是銀杏葉,而不是銀杏果。主要的原因是,銀杏的葉子裡面功效性成分含量比較高,因此銀杏萃取物主要是從銀杏葉提取出來。

銀杏葉含有許多的植化素,包含烷烴、脂類、甾醇、苯類、類胡蘿蔔素、苯丙素類、類黃酮和類萜,特別是萜烯三內酯…等。其中,銀杏內酯(ginkgolides)和 倍半萜類(bilobalide) 和 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是主要成份,可能的作用機制有抗氧化、調節神經相關的基因表現,以及直接對蛋白質功能起作用等三種,這些作用彼此之間可能重疊。

大多銀杏研究的焦點放在失智症記憶力血液循環上,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把焦點放在失智症與記憶力改善。

眾多研究顯示,銀杏並非想像中有用?

如果你想知道銀杏到底有沒有改善記憶力或是延緩失智症的能力的話,The Ginkgo Evaluation of Memory (GEM) Study 是很值得參考的研究4

這是一項由美國衛生研究院所支持的研究計畫,主要的目的在評估補充銀杏抽出物是否能夠減少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發生。在研究中總共有 3,069 位 75 歲以上認知功能正常或有輕微失智症的人參與此研究,隨機把這些人安排到每天吃兩次含 120 毫克銀杏抽出物的銀杏組,以及安慰劑組。

研究除了會看失智症的發生情形,也會評估認知衰退、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發生以及所有死亡率。平均追蹤時間是 6 年。研究期間,有 523 位參與者被診斷出失智症,其中有 246 位出現在安慰劑組,277 位出現在銀杏組。此外,銀杏的補充對本來就有輕微失智症的人沒有發揮延緩的作用

除了 GEM 研究,在法國也有一項大規模的銀杏萃取物試驗,GuidAge Study,研究的目標在評估 70 歲以上有記憶受損的阿茲海默症病患,補充銀杏萃取物的效果。

GuidAge 研究總共有 2,854 位 70 歲以上,跟醫生反應過有記憶力問題的年長法國人參與,以隨機、雙盲、安慰劑控制的設計進行。隨機將參與者分配到每天兩次 120 毫克的銀杏組或安慰劑組,研究追蹤的時間是 5 年。五年後,經過統計分析後發現,和安慰劑組相比,補充銀杏葉抽出物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此外,其他出血或心血管事件,兩組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7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近些年發表的回顧文獻,看看是否有不一樣的結果吧。2017 年有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回顧系統回顧研究的文獻,該研究在幾個文獻資料庫搜尋 2016 年 6 月之前發表,有關銀杏葉萃取物對失智症患者或有認知能力受損者的隨機控制回顧研究,篩選出 12 篇證據低到中度的回顧文獻。

整體來說,銀杏葉萃取物可能對認知表現和日常生活的活動有幫助,不過是在每天劑量超過 200 毫克,且補充時間超過 22 週的情況。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相關研究的證據品質不高的關係,得要有設計更嚴謹的研究才能有更確定的答案8

日本的銀杏比較好?為何可以宣稱功效?

從上述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知道,讓年長者每天補充兩次 120 毫克的銀杏抽出物,並無法有效減少整體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發生。但為什麼日本的口香糖可以宣稱「維持記憶力」呢?這就是個國情不同的議題了,我們會在後面的內容另做介紹。

對日本食品法規不熟悉的人,可能會覺得口香糖產品包裝上能標示維持記憶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這類講功效的文字,在台灣基本上是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會被罰錢的。

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這就要跟大家解說一下「特定用保健食品」與「機能性表示食品」的不同了,這兩者都是日本可以讓食品宣稱某些健康功效的法規。特定用保健食品,簡稱特保,類似台灣的健康食品認證;而機能性表示食品則是近年新推出的一種標示,雖然兩者都能宣稱健康的功效,但彼此間還是有不小的差異,差在哪呢?請看下表的整理:

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特定保健食品得經過人體試驗,確認有效後,經日本消費者廳核可才可以標示;而機能性表示食品就相對比較寬鬆一點,業者不一定要做人體試驗,提供引用的文獻也可以宣稱。也因為這樣,消費者廳不會幫你背書,產品的責任則是由業者自行負責。

此外,根據功效評估的方式不同,最終產品可以宣稱功效的用字也有要遵守的規則。舉例來說,某產品經過人體試驗後可以延緩血糖上升,那麼不管是特保還是機能性食品都能在包裝上標示「有延緩血糖上升的機能」;但只提交文獻回顧的機能性食品,在產品上就只可以標示「有報告指出有延緩血糖上升的機能」。

搞懂日本的「特定保健食品」與「機能性食品」有大致的了解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去年短暫引起搶購熱潮的 Lotte 記憶力維持口香糖吧!在記憶力を維持する文字底下有著紅色的「機能性表示食品」的字樣,表示這是一款機能性表示食品。

在該產品的官方網站上有提到產品宣稱記憶力維持的依據是來自一篇文獻的結果。那是一篇 2003 年發表在《Pharmacopsychiatry》 期刊上的研究6。當中有 48 位年齡在 60 到 70 歲之間,身體健康的巴西人參與,隨機把他們分配到銀杏組(銀杏葉抽出物)或安慰劑組,試驗進行的時間是 8 個月。受試者在研究前後進行 4 次記憶測驗,結果發現銀杏組補充後答對的題數顯著多於安慰劑組。

有沒有覺得哪邊怪怪的? 如果你之前就有看過我們寫過保健相關的文章,例如葉黃素維生素D,應該有單靠一個規模不大的研究是不能給出肯定結論的概念。 另外,該產品是以文獻回顧的方式來告訴消費者它是機能性表示食品,雖然口香糖裡銀杏葉抽出物的劑量與研究的劑量一樣,但不一定會有等同的結果,不過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樣就直接否定它的宣稱。

只是相對於特保產品,機能性表示的產品證據力比較薄弱,消費者在購買這類產品的時候,應該要有這樣的認知,不要有吃了一定要有效的期待

想攝取銀杏?先瞭解用藥安全及台灣法規

記憶力維持口香糖的問題不僅只是產品宣稱違反食品標示而已,另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台灣的食品法規不允許添加銀杏葉抽出物」,銀杏葉萃取物是藥用成分,放在食品裡就會違反藥事法,罰則可是比違反食品誇大不實還要重多了

從這裡延伸出來的問題是,如果你出國去買了一些營養補充品或有趣的食品,想要在網路上賣賣看,那麼請務必確認裡面的成份是不是符合台灣的規範,因為不管你知不知道這些法規,違法就是違法了,到時候被檢調抓去訊問時可別怪我們沒先提醒你啊!

回到銀杏的話題,適量吃銀杏對大部分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不過有可能會引起以下的副作用:

  • 頭痛
  • 頭暈
  • 心悸
  • 胃部不適
  • 便秘
  • 皮膚起過敏反應

另外,銀杏的種籽可能有毒,因此儘量別生吃銀杏果,即使是煮過的也別吃太多。還有,年紀大且有出血問題或是懷孕的人,請避免吃銀杏,因為這類人補充銀杏很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如果你之後有手術的計畫,至少要在兩週前停止服用。另外在 2013 年有一篇研究讓囓齒動物攝取銀杏,在兩年的研究結束之後,發展成肝癌與甲狀腺癌風險增加。

而銀杏也可能和一些常見的藥物起交互作用,因此如果你有服用以下藥物的話,就要多多留意了。

  • Alprazolam:這是紓緩焦慮症狀的藥物,與銀杏一起服用可能降低藥物的作用。
  • 抗凝血劑和抗血小板藥物:這類藥品會減少凝血功能。與銀杏一起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 抗痙攣藥與降低癲癇發作閾值的藥物:大量的銀杏毒素可能導致癲癇發作。銀杏毒素存在於銀杏的種子,葉子的含量較少。因此吃銀杏可能會降低這類藥物的作用。
  • 抗抑鬱藥:和抗抑鬱藥(如百憂解)一起服用銀杏很可能會降低藥物的作用。
  • 某些他汀類藥物:銀杏和 Zocor 一起服用可能會降低藥效。銀杏似乎也會減少立普妥 (Lipitor) 的效用。
  • 糖尿病藥物:銀杏可能會改變你對這類藥物的反應,因而影響血糖的控制。
  • 布洛芬:與銀杏一起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看到這,你應該比台灣九成五以上的人都更了解銀杏了。就現階段的研究證據來說,我們還不能確定補充銀杏葉萃取物是否能改善記憶或是失智症的作用,因此不要過度期待吃了會有什麼改善。另外一定要提醒大家的是,銀杏葉在台灣是藥用成分,不可以用在食品裡面,你可以從國外買添加銀杏葉的食品回來自己吃,但不能公開販售,不然就是違法的喔!如果真的要使用銀杏製品,也別忘記上面提醒的注意事項喔!

很多長輩對於銀杏會有些錯誤的迷思,要請大家幫忙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跟我們一起用正確知識幫助更多人吧!也希望有更多朋友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讓團隊的專家們為大家做更多事情喔!

參考資料

  1. TFDA 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
  2. Coates, P. M., Blackman, M., Betz, J. M., Cragg, G. M., Levine, M. A., Moss, J., & White, J. D. (2010). Encyclopedia of dietary supplements (No. Ed. 2). Informa Healthcare.
  3. Mayo Clinic. Ginkgo.
  4. DeKosky, S. T., Williamson, J. D., Fitzpatrick, A. L., Kronmal, R. A., Ives, D. G., Saxton, J. A., … & Kuller, L. H. (2008). Ginkgo biloba for prevention of dement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300(19), 2253-2262.
  5. 消費者庁. 健康や栄養に関する表示の制度について.
  6. Santos, R. F., Galduroz, J. C., Barbieri, A., Castiglioni, M. L., Ytaya, L. Y., & Bueno, O. F. (2003). Cognitive performance, SPECT, and blood viscosity in elderly non-demented people using Ginkgo biloba. Pharmacopsychiatry, 36(4), 127-133.
  7. Vellas, B., Coley, N., Ousset, P. J., Berrut, G., Dartigues, J. F., Dubois, B., … & Touchon, J. (2012). Long-term use of standardised Ginkgo biloba extract for the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GuidAge):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Neurology, 11(10), 851-859.
  8. Yuan, Q., Wang, C. W., Shi, J., & Lin, Z. X. (2017). 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on dementia: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95, 1-9.
  • 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銀杏真能改善記憶、預防心血管疾病嗎?專家完整分析》,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MedPartner 喔!
  • 編按: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不過對你而言光是看滿架的化妝品、保養品,各種醫美產品就令你眼花撩亂,更別說還有玻尿酸、膠原蛋白、類固醇這些有聽沒有懂的名詞來搗亂嗎?如果你想要聰明的美,不想要被各種不實廣告唬得團團轉,那麼泛科學這位合作夥伴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就是你我的好朋友,歡迎大家訂閱支持喔!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9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