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流言止於熟人?

科學松鼠會_96
・2013/10/23 ・163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8 ・八年級

文/

在拙作〈竹筏還是燈塔——數據洪流中的科學方法〉中,我曾寫道:「網際網路既是訊息庫,也是垃圾場」。在這「垃圾場」中,有一類「垃圾」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那就是流言。網路上的流言是如此眾多,我們不僅時常能夠聽到,甚至很可能曾在有意無意中傳播過它。

無論可靠的信息還是流言,都是數量巨大且深具影響力的,它們究竟是如何傳播的呢?這個問題幾十年來吸引過不少人的關注,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統計學家等都對訊息或流言的傳播進行過研究,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Granovetter)的研究。在那項發表於40年前(1973年)的研究中,格蘭諾維特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類,將關係疏遠的稱為弱聯繫(weaktie),關係密切的稱為強聯繫(strongtie)。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訊息的傳播主要依靠弱聯繫-或者換句話說,信息主要是通過關係疏遠的人傳播的。

這一結論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因為在直覺上,關係密切的人-即所謂的強聯繫,似乎才是更主要的信息來源。不過比結論更出人意料的乃是結論背後的數據-你相信嗎?-僅僅來自對經由朋友介紹而找到工作的幾十人的採訪。通過採訪,格蘭諾維特發現那些人多數是經由較為疏遠的朋友(即弱聯繫)的介紹而找到工作的,於是就下了「訊息的傳播主要依靠弱聯繫」這一結論。在並不面臨實質困難的情形下,採集的數據如此稀少(只有幾十),選取的例子如此特殊(只是找工作),做出的結論卻如此宏大(針對信息的傳播),這樣的研究雖一度遭到拒稿,最終卻以「弱聯繫的力量」(TheStrengthofWeakTies)為題發表在了《美國社會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並成為了引用數超過23,000的經典論文,這恐怕是社會科學獨有的奇蹟。

不過,經典自有經典的魅力。2013年3月,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University)的研究者卡塞(MartonKarsai)等人的一項新研究將那篇40年前的經典重新推上了新聞頻道。卡塞等人注意到,信息傳播領域的研究有一個傳統的侷限性,那就是所涉及的大都是對時間平均後的靜態數據。為了突破這一侷限性,他們決定對動態數據展開研究。為此,他們採用了某個歐洲國家幾百萬人之間數以億計的手機通話記錄,每則記錄都標有時間,因此很方便研究訊息傳播的動態過程。

經過研究,卡塞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結論,那就是強聯繫會阻礙訊息或流言的傳播,不僅會減慢傳播速度,而且還會減小傳播範圍。這個結論與格蘭諾維特早年的結論-信息的傳播主要依靠弱聯繫,是符合的-當然,也同樣有些出人意料。不過社會科學中的很多東西,當你有了結論之後,往往總能找到定性的說法來「解讀」。拿卡塞等人的觀點來說就是:關係密切的人乃是熟人,熟人往往形成圈子,從而使信息的傳播侷限在圈子裡,換句話說,通過強聯繫傳播的信息往往會侷限在由強聯繫組成的子網絡中。聽起來有幾分道理,卻又不盡然,作為「解讀」恐怕就只能如此了。

常言道:流言止於智者。但若格蘭諾維特和卡塞等人的研究結論可靠,這「常言」似乎該改為「流言止於熟人」了。

不過,現在做改變還為時太早,因為卡塞等人的研究以數據多寡而言雖遠比格蘭諾維特的研究強,在其它方面卻仍很薄弱,不僅採用了很特殊的數學模型,所依靠的手機通話這一特殊信息渠道也是實驗設計上的弱點(原文用「軟肋」一詞),因為和網際網路、報紙、電視等其它渠道相比,手機通話的對象是明顯偏於熟人(或強聯繫)的,從而並不能對強聯繫與弱聯繫的作用給出有效對比。而且手機通話未必是訊息傳播的主渠道,也就較不具有代表性。不僅如此,訊息-尤其是流言的傳播跟國民性格及文化、歷史等諸多因素有著密切關係,可能因國家、民族而異。卡塞等人的手機通話記錄來自單一國家,大概也受上述因素的影響。事實上,卡塞等人自己也承認,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普遍的看法,對訊息傳播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於本文

本文授權轉載於盧昌海老師的個人blog,欲再轉載者請聯繫原作者

二零一三年五月三十日寫於紐約
二零一三年七月一日發表於本站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

文章難易度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5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0

20
0

文字

分享

0
20
0
術語多用不見得專業,論文卻會少被引用
寒波_96
・2021/04/19 ・188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隨著科學發展,愈來愈多專業術語被創造。一項研究分析發現,論文的標題和摘要,假如使用較多術語,被引用的數量也會更低。

發現罕見地球生物,而講起火星話的專家們。圖/參考資料 2

論文不想被引用太多,標題和摘要就多用術語

術語或行話,也就是英文的 terminology 或 jargon,在討論比較專業的問題時往往不可或缺;但是過多的術語也會阻礙溝通,尤其是對不同領域的人

在武漢肺炎封城而中斷正常研究的期間,義大利 2 位地質學者 Alejandro Mart’inez 和 Stefano Mammola,想到研究術語對論文傳播的影響。他們探討的領域是「洞穴」相關研究,以被引用的次數作為量化指標。

和洞穴有關的研究包含多個領域,像是地質學、動物學、考古學、生態學、演化學。兩位學者由科睿唯安 (Clarivate) 公司的資料庫「Web of Science」,取樣過去 30 年,共 21,486 篇洞穴研究論文。

總共約 1,500 個字被定義為術語。這項研究分析標題和摘要中,術語所佔的比例,計算術語比例和被引用數的關聯。

整體看來,術語比例和引用次數呈現負相關。特別是當比例超過 1% 以後,引用次數劇烈下降。引用數名列前茅的論文們,術語比例絕大部分未滿 1%;被引用超過 450 次的熱門論文,沒有一篇在標題中使用術語。

洞穴研究最常出現的術語:石筍(stalagmite)。圖/pixabay

濫行話主義:以術語為基礎錯置脈絡的專業場域建構

同樣是火星話,術語和術語間還是有差。有些術語的出現次數較多,例如 speleothem、stalagmit 的存在感,明顯比 epikarst、vadose、troglophi 這些術語更高。

常見到或許不太算是術語的術語,如 stalagmite(石筍)、epigean(生物在土壤表面上的活動)等等,對引用數似乎比較沒有負面影響。

即使本行的專業人士,關注別人論文的時間也很有限。一項 2002 年的研究調查,一位科學家平均一年會看 1,100 個論文標題、200 篇的摘要,最後只會閱讀 97 篇內文。如今論文發表的數量愈來愈多,爭搶讀者的競爭也益發激烈。

新研究的作者認為,過度使用術語會阻礙溝通,論文作者應該避免濫用術語,至少在標題與摘要,以免嚇跑潛在讀者。

但是也有人不認同,烏克蘭的地質學者 Alexander Klimchouk 便認為術語能更精確表達意思;例如他身為地球岩石學 (geospeleology) 的專家,不需要在意動物學家沒辦法立刻看懂他的論文。他自己被引用最多,達到 430 次的論文標題叫作「Hypogene speleogenesis: hydrogeological and morphogenetic perspective」。

論文的寫作目的,和其他文類沒有不同,都是「向讀者傳達訊息」。圖/pexels

考量讀者是誰,向他們傳達什麼訊息

其實論文的寫作目的,和其他文類沒有不同,都是「向讀者傳達訊息」。該怎麼寫,最重要的考量是「讀者」是誰,要向他們「傳達什麼訊息」。

例如沒那麼厲害的人,假如想要表達我很厲害,時常會術語連發,表現一個專業的感覺。但是這招只能蒙蔽也沒那麼厲害的人,對真的很厲害的人通常不太有用。

相對地,有些非常非常強的人,表達訊息時還真的不太需要用到術語;簡單幾句話,就能傳達以下省略幾萬字的意圖。

術語該怎麼用這回事沒有一定,看自己、看對象、看狀況、看場合,總之要看脈絡。我個人意見是,

在這個專業爆炸,術語不值錢的年代,大部分人最好平時就養成有意少用術語的習慣。適度使用術語以精簡敘述,但是僅止於此。尤其不該讓敘述被術語牽著走,甚至是只在文字上繞來繞去,反倒沒有進入問題的內涵。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Specialized terminology reduces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of scientific papers
  2. Want other scientists to cite you? Drop the jargon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0 篇文章 ・ 745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7

22
1

文字

分享

7
22
1
讓你印象最深的迷因是……?|【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3/01 ・17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1 ・七年級

U 編按:【科科齊打交】是我們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全新對話形式。

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內容,非常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在此文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這次特別想和大家聊聊「迷因」這回事,以及讓你印象最深的迷因!

說到迷因?你會想到什麼?

本人非常喜歡的悲傷青蛙 QQ

身為一個不算重度社群使用者的一般人類(沒錯,U 編其實不太常用社群平台XD),「迷因哏圖」真正衝進我人生的時機點,大概是從「修但幾勒」開始。

後來,我便開始在 FB 搜尋各式各樣的迷因粉專,不論是「台灣迷因」還是「迷因刻本」,每篇貼文都超級有意思,網友們的創意和腦洞更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隨著對迷因粉專的關注度提高,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詞也越來越「迷因」,像是「朋友」一詞會改用「朋朋」;「等等」會改用「修但幾勒」。當我意識到這樣的改變時,才驚覺自己早已成為迷因重度使用者,回不去了……

點開社群平台,拔山倒樹而來,蓋一迷因(meme)也!

不過迷因到底是什麼呢?

迷因 (meme) 這個詞,最早由英格蘭的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創造出來的新名詞,類比生物學上的基因(gene)概念,指的是「文化中會經由非遺傳方式,尤其是透過模仿,傳遞下去的某種元素」。換句話說,迷因藉著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 模仿,將自己的想法、觀念、行為或技能,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A 傳 B、B 傳 C、C 傳……越來越多人知曉。

有趣的是,隨著網路世代來臨,社群平台越發廣泛,「迷因」的效果也無限放大!改圖、重製、拼湊等等行為,都讓「迷因」得以發揚光大,這些有趣又洗腦的內容,彼此競爭著我們的注意力,並試圖透過你,傳播到下一個大腦中。

每個迷因都以獨特的方式演化著,而每個迷因也都藉由你的行為來讓自己複製下去。以我們最常看到的「修但幾勒」為例,光是直接使用 Google 搜尋,就能找到 4 張以上不同素材、相似概念的哏圖,其中不乏可愛動物、YouTuber 二創,全都奠基在「模仿」──這個人類與生俱來的行為上。

「修但幾勒」* N version。圖/Google 圖片搜尋

從「修但幾勒」到「阿北,出事了!」,讓你印象最深的迷因是什麼?

正因為「迷因」的散播效果非常好,不論是有用的、中性的,還是絕對有害的內容,全都鋪天蓋地朝你襲來。「迷因」當然不會在乎結果的好壞,它跟基因一樣自私,只會竭盡所能地散播出去。

仔細回想我們的日常,「迷因」似乎占了很大一部份,從「修但幾勒」、「阿北,出事了!/初四了!」,再到最近備受討論的「統神端火鍋」……對你而言,哪些迷因讓你印象最深呢?

同時,我們或許也能進一步思考,令自己印象最深的迷因具備哪些特色?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使用評論功能可以分享圖片或影音唷!

說個題外話,「統神端火鍋」並不是統神本人,端的也不是火鍋,有請啾啾鞋替大家解答疑惑 XD

延伸閱讀

所有討論 7
stage_96
26 篇文章 ・ 46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

2

9
7

文字

分享

2
9
7
為什麼我們會把 <3 「腦補」成愛心?——感覺記憶的秘密
波留先生 M. Beaulieu_96
・2021/01/03 ・282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5 ・八年級

學習有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心到(可能還需要鼻到),聽起來雖然有點老掉牙,但不得不說,還是有點科學上的道理。

前面幾項,主要都是透過感官接收外界刺激,進而處理成有用的資訊,然而,不知道你是否有想過,「心到」是怎麼回事?是要很專心還是很用心嗎?

「心到」究竟是什麼?難道是用念力嗎?(誤)圖/giphy

從認知角度來說,大腦為了完成學習的任務,不僅要維持專注度,也得在處理這些刺激的同時參考過去的記憶,好讓我們能做出適當的回應,只是,這類由內部形成的感覺記憶 (sensory memory) 機制為何,一直都不太清楚。

感覺記憶,幫你推開世界的門

我們的大腦裡,存放著各式各樣的感覺記憶,無論視覺、聽覺還是觸覺皆然。有了這項能力,我們就能輕鬆地辨別交通號誌、和朋友談論自己喜歡的搖滾樂、找到衣服上鈕扣的位置,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碰到危險的物體時,也能根據記憶裡的經驗,讓自己遠離危險。

大腦裡存放各種感覺記憶,幫助我們遠離危險。圖/Pixabay

簡單來說,感覺記憶的片段使我們能勾勒出這世界的樣貌,也是我們在學習其他事物時的重要依據。

感覺記憶的儲存時間很短,大約是 0.25~4 秒之間不等,且會根據感覺刺激的來源儲存在相應的腦區。

舉例來說,有關「聲音」的訊息,就會存在與初級「聽覺」皮質區,而非初級視覺皮質區,如此一來,大腦便可依據這些訊息的重要性,再決定這些訊息能否成為短期或長期記憶。

畢竟在這個花花世界(?)裡,每天都有太多的資訊要處理,小小一顆大腦能裝的東西卻又相當有限,如果不能從中篩選出有用的消息來源,我們的生活恐怕會一團亂。

接收到的訊息,如何變得有用?

光是分辨出所感覺到的東西是什麼,顯然還是有些不夠的,我們仍需透過更高層次的認知把這些刺激處理成有意義的資訊,才能在未來學習新事物時加以應用。

根據 Open PSYC 所整理的資料,感覺的神經路徑在處理訊息時,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由下而上(Bottom-up)以及由上而下(Top-down)。

接收訊息後,我們仍然需要透過高層次的處理,才能將刺激處理成有用的資訊。圖/giphy

由下而上的處理方式相當直觀,即在感覺刺激進入時馬上就處理,例如,當我們看到隨便一張圖片時,這個路徑就會立刻協助我們接收圖片裡的特徵,但不會賦予它任何意義。

反之,由上而下的處理路徑,則是一種由由認知所驅動的感覺,它能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與當下的情境,協助我們判斷這些東西可能是什麼

  • 筆者按:聽起來很像是大腦分析情報的單位,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就暱稱它為「內部消息」吧 XD

舉例來說,「<3<3<3」這一串文字,通常不會被理解成「小於三」,而是被腦補成愛心的形狀,然而,同樣的文字出現在「2<3」時,我們就會有另外一層理解。

由上而下的處理路徑,能夠根據過去經驗與當下情境幫助我們判斷訊息,就像是「:)」對我們來說是個可愛的微笑。圖/Unsplash

同樣的道理,有些音樂對我們來說就是音樂而已,但如果你特別將它們設定成手機鈴聲,當音樂響起時,你可能會不自覺地感到緊張,甚至開始找手機。

面對感覺記憶,大腦的處理路徑是?

科學家指出,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的處理路徑,兩者的編碼機制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

過去數十年來,關於「大腦如何處理來自環境的輸入」這類「由下而上」的處理路徑,早有許研究成果,然而,對於「由上而下」這條仰賴經驗的道路,我們倒是沒有太多瞭解。

2020 年 11 月,身為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研究小組的負責人,萊茲克斯(Johannes Letzkus)與一群科學家透過小鼠的實驗,解開了內部消息傳遞路徑的一部分秘密,並將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

我們究竟是如何感知並判讀這個世界?先從處理訊息的路徑開始研究吧!圖/Pixabay

在開始這項實驗之前,根據以往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組已經知道,傳遞內部消息的關鍵路徑很有可能是「新皮質最外層到高階視丘(thalamus)」。

為了確認這一條路徑到底是不是內部消息的主要傳遞路徑,研究第一作者帕迪(Belén Pardi)與團隊開始設計實驗,讓小鼠學習感受威脅,並且在學習的前、後測量牠們視丘的突觸反應。

結果發現,雖說這個路徑也會針對「與學習無關、短暫且微小的刺激」進行編碼,但經過學習後,卻會大幅增強這個路徑的活動,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訊號會變得更快、更持久。

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指出,在新皮質 (neocortex) 的最上層中,會由視丘的突觸 (橘色) 傳遞跟記憶有關的資訊,而藍色的神經元就像是守門員一樣,會控制、微調這些訊息和突觸。圖/MPI f. Brain Research

此外,帕迪所在的團隊也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史普雷克勒(Henning Sprekeler)的團隊合作建立計算模型,發現在由上而下的編碼機制中,可讓訊息於經過路徑的過程中被「微調」,換句話說,新皮質外層某些特殊神經元,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訊號守門員的角色。

總而言之,這條路徑可能與內部消息有關聯性,而且在傳遞的過程中,新皮質外層的某些特殊神經元就像是守門員一樣,會微調這些訊息。至於這條路徑是不是「主要的」傳遞路徑,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證實。

感覺資訊處理的一線曙光

為什麼科學家需要這麼努力解開感覺資訊的秘密呢?

對人類來說,「大腦如何處理過往感覺經驗的訊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腦部疾病中,由於這類訊號被干擾,使得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未來,期待科學家能在這個研究的基礎上,確認內部消息的主要來源,並設計出有效的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

  1. M. Belén Pardi et al., A thalamocortical top-down circuit for associative memory, Science, Vol. 370, Issue 6518, pp. 844-848, 13 Nov 2020.
  2. From the inside out – how the brain forms sensory memories, Max Planck Gesellschaft, 13 Nov 2020.
  3. Kendra Cherry, Sensory Memory Types and Experiments, Verywell Mind, 1 Aug 2020.
  4. Michael Puskar, What Sensory Memory Is And Why It’s Important, BetterHelp, 15 July 2020.
  5. Scott Roberts, Ryan Curtis, and Dylan Selterman, Bottom-up vs Top-down Processing, Open PSYC, 06-G.
  6. Sensory memory, Wikipedia.
所有討論 2
波留先生 M. Beaulieu_96
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曾當過兩三年的職能治療師,在體力正式走下波前轉戰出版業,現為出版社圖文編輯,並斜槓各式聲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