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蘭嶼野溪全面窒息

賴鵬智
・2013/08/06 ・355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2013年7月初到蘭嶼一趟,騎著機車繞島時,竟然發現幾乎所有野溪都覆蓋上水泥,有的是多年前就已完工的,有的是現在進行式,算一算,我在路邊明顯看到的就有六個「野溪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而20130716原民電視台新聞報導則說目前蘭嶼總共有30多項工程,其中14項是野溪整治工程。看著原本應該綠意盎然、蜿蜒自然的野溪被開腸剖肚,強灌水泥,真是蘭嶼野溪的大屠殺啊。

20130716原民電視台新聞報導

因為2012年8月天秤颱風帶來一些災情,有關單位(或有力人士)抓住時機大搞水土保持工程一番,政府相關單位總共在蘭嶼島上實施14項災後工程,各工程經費請參考20130703環境資訊電子報「拿蘭嶼的野溪當祭品 到底肥了誰?」一文統計如下:

災後重建委員會列出的野溪整治共五項:椰油1號橋野溪復建工程 (215萬元)、漁人紅頭舊橋復建工程 (172萬元)、紅頭野溪復建工程 (170萬元)、東清野溪堤防復建工程 (3230萬元)、朗島自來水廠旁護岸復建工程 (2925萬元);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的土砂災害整治工程共三項:野銀永興農場野溪整治工程 (3600萬元)、東清1號橋野溪整治工程 ($1800萬元)、朗島玉女岩旁野溪整治工程 (1200萬元);

另外還有台東縣政府的二項:椰油2號橋上游野溪整治工程 (1000萬元)、紅頭龍門港野溪整治工程 (800萬元);

蘭嶼鄉公所的四項:野銀分校蝕溝控制工程 (1000萬元)、椰油土地公廟野溪整治工程 (850萬元)、椰油虎頭坡野溪整治工程 (450萬元)、母雞岩崩塌清疏工程 (110萬元);總計有14項工程,總金額達1億7522萬元。

我在蘭嶼環島公路路旁看到的六個「野溪整治」工程項目、發包單位與施工單位如下:(工程費數字取自上列資料)

工程名稱 發包單位 施工廠商 工程費(萬)
東清一號橋野溪整治工程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 寶佑營造 1800
朗島玉女岩旁野溪整治工程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 寶佑營造 1200
野銀永興農場野溪整治工程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 政富營造 3600
紅頭龍門港野溪整治工程 台東縣政府 政富營造 800
椰油2號橋上游野溪整治工程 台東縣政府 振豪營造 1000
椰油虎頭坡野溪整治 台東縣政府蘭嶼鄉公所 寶佑營造 450

 

好幾項工程都不在有人居住的範圍,是縱使淹水或土石流也根本對人畜無害的地方,偏偏這些地方也大動手術,一定要花錢搞些水泥工程表示政府有在做事,這是什麼道理啊?還是背後有其他莫測高深的原因?

「野溪整治」是一個弔詭的名詞與動詞,野溪如果好好的為何要「整治」?野溪氾濫若不在人口聚居處,為何要「整治」?強加在自然素顏野溪的整容,為何留下的都是毀容式的累累傷痕?

從台灣到離島,河川上中下游到處施工,水保工程經費真是多啊,台灣山林與溪流一再被人類擾動與破壞,台灣的環境怎能安寧?

也許長期來的政商黑金利益結構加上墮落的選舉文化,是造成台灣溪流嚴重水泥化的主因,不過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民似乎看到溪流封上水泥、邊坡加上駁坎才能安心,政府不做還會被罵,也因此造就出台灣(或蘭嶼)這種無溪不水泥的舉世奇觀。

只有靠環境教育,趕快讓人民瞭解,大自然的力量永遠強過所有人為設施,在大地血脈上一再動刀然後再在傷口上貼水泥膠布卻不從源頭把環境照顧好,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納稅錢一再投入無底洞,而藉機吃香喝辣的永遠有那麼一群人!

不過我又很悲觀的認為,這種環境教育很難推展到基層民眾,因為水保局(應該正名為水泥局)現在就是所謂「野溪整治」的執行劊子手,而又是農村再生計畫主導鉅額農村建設經費的金主,左右手都是錢。甚至這些年來因農村再生案子而與全台基層社區發生了緊密關係,已經取代自動繳械的文化部成為社區營造的主角,現在幾乎所有社區都仰水保局鼻息以求其多給奶水,這樣的氛圍下,水保局哪有可能自廢武功,教育好民眾環境素養的?

水泥不是不能用,但台灣已經濫用到土地窒息、地下水補助憂慮、地表水逕流加速、水患擴大、微氣候改變、生物棲地嚴重破壞的地步,台灣人何時才能明智與節制的使用水泥?

底下是這次拍攝到的六項恐怖工程畫面,請參考:

東清1號橋野溪整治工程

紅頭龍門港野溪整治工程

朗島玉女岩旁野溪整治工程

野銀永興農場野溪整治工程

椰油2號橋上游野溪整治工程

椰油虎頭坡野溪整治工程

底下是多年前就水泥化的一些野溪:

也因為工程太多,島上現有三家長期不合法的混凝土預拌場產量不敷使用,於是鄉公所準備在東清部落附近山坡地闢設第四座預拌廠,但目前受到東清部落嚴重抗議。(詳20130620環境資訊電子報「東清部落阻擋蘭嶼第四座預拌廠」)

底下是第四座預拌廠預定地及東清部落抗爭張掛的標語:

原文發表於作者部落格

文章難易度
賴鵬智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海邊戲水要小心!一次帶你認識刺毒魚類,與被刺傷後的自救方法
自然保育季刊_96
・2022/07/20 ・472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刺毒魚類是什麼?有刺的魚 ≠ 刺毒魚類

海洋是生命的發源地,其環境複雜多樣,孕育出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魚類發展出多樣適應環境的機制,包括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的調適,其中刺毒(venoms)屬於較為複雜的化學性防禦機制。

然而具有尖刺的魚類就等於是刺毒魚類嗎?答案是「否」的。

刺毒魚類的硬棘上附有毒腺,除了能為掠食者帶來物理性(刺傷)傷害以外,並會造成化學性(毒液)的二次傷害,毒腺所分泌的毒液會使傷口產生更為強烈的疼痛感,是一種特殊的防禦機制。

可能比你想像中多:世界上的刺毒魚類有多少?

全世界的魚類約有 30,000 多種,曾被報導過的刺毒魚類約有 2,500 多種(表 1),約占所有魚類的 8%,其主要可分為四大類,分別為:

(一)軟骨魚類中的銀鮫目(Chimaeriformes)、異齒鯊科(Heterodontidae)、角鯊科(Squalidae)

(二)軟骨魚類中的燕魟亞目(Myliobatoidei)

(三)硬骨魚類中的鯰形目(Siluriformes)

(四)硬骨魚類中的鰭棘魚類(Acanthomorphs)(Smith and Wheeler 2006;邵廣昭 2021)。

表 1 各類群刺毒魚類種類數量及毒刺部位。表/自然保育季刊

第一類刺毒軟骨魚類的毒刺主要分布於背鰭上,數量 1 至 2 根。

第二類魟類,現生種類約 200 多種,毒刺分布於尾柄上(Nelson et al. 2016),當其尾柄上的毒刺擊中掠食者後,毒液會經由外皮鞘(integumentary sheath)的破壞而全數釋出(Fenner 2004)。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鱷魚先生 Steve Irwin 就是被大型魟類尾部的毒刺傷及心臟而喪命的。

黑線銀鮫(Chimaera phantasma)。箭頭標示處為其毒刺。圖/自然保育季刊

第三類鯰形目魚類,大多為淡水種類,其中有毒的種類大約為 1,500 種,毒刺分布於胸鰭及背鰭(Wright 2009),其毒刺外緣具鋸齒(圖 1A)。

鯰形目魚類在美洲具較高的多樣性,占所有種類的 60%(Nelson 2006)。臺灣產12種,淡水的種類有鈍頭鮠科(Amblycipitidae)1 種、鯰科(Siluridae)1 種、鬍鯰科(Clariidae)2 種、鱨科(Bagridae)2 種,鱨科的種類因背鰭(1 根毒刺)、胸鰭(2 根毒刺)具毒刺,故俗稱為三角姑;

海水的種類有鰻鯰科(Plotosidae)1 種,及海鯰科(Ariidae)5 種,兩者的俗稱分別為沙毛及成仔丁,毒刺的位置與鱨科一致。

圖 1 刺毒魚類毒刺形態之一。圖/自然保育季刊

A. 線紋鰻鯰(Plotosus lineatus)胸鰭硬棘。 B. 瞻星魚(Uranoscopus sp.)匙骨上的棘。C. 褐臭肚魚(Siganus fuscescens)背鰭硬棘。 D. 托爾逆鈎鰺(Scomberoides tol)背鰭硬棘。縮寫:gr,groove 溝槽。

第四類鰭棘魚類,由六個類群所組成,分別為蟾魚目(Batrachoidiformes)、鮋亞目(Scorpaenoidei)、刺尾魚亞目(Acanthuroidei)、䲁亞目(Blennioidei)、逆溝鰺亞科(Scomeroidinae)及鱷亞目(Trachinoidei),雖然僅有 585 至 650 種,但相對於前面的三個大類群,毒刺的形態則顯得更為多樣化,毒腺可發現於牙齒、主鰓蓋骨(opercle)、匙骨(cleithrum) (圖 1B)、背鰭、腹鰭和臀鰭多個部位(Smith and Wheeler 2006)。

圖 2 刺毒魚類毒刺形態之二。圖/自然保育季刊

A. 中華鬼鮋(Inimicus sinensis )背鰭硬棘。 B. 魔鬼簑鮋(Pterois volitans )背鰭硬棘。C. 眉鬚鱗頭鮋(Sebastapistes strongia)背鰭硬棘。 D. 眉鬚鱗頭鮋頭部的棘。縮寫:gr, groove 溝槽;vg, venom gland 毒腺。

雙斑櫛齒刺尾鯛(Ctenochaetus binotatus)。圖/自然保育季刊

臺語有云:「一魟、二虎、三沙毛」

在海岸活動頻繁的臺灣,亦不乏關於刺毒魚類的諺語:一魟、二虎、三沙毛、四斑五、五象耳、六倒吊,或者是四臭肚、五變身苦;四變身苦、五成仔丁。

不管何種版本,「魟、虎、沙毛」均是刺毒危險程度的前三名。

線紋刺尾鯛(Acanthurus lineatus)。圖/自然保育季刊
線紋鰻鯰(Plotosus lineatus)。箭頭標示處為其毒刺。圖/自然保育季刊

諺語中的,是泛指所有尾部具有毒刺結構的燕魟亞目魚類,身體呈圓盤形,大部分種類尾巴為細長的鞭狀,依不同種類尾部毒刺的數量可達 2 根或以上,大部分漁民在捕獲後,均會把尾部的毒刺去除。多數的魟類為底棲性魚類,部分種類更具潛藏於沙中的習性,因此在沙灘嬉水遊玩時,須多加注意腳下情況以免誤踩而被其刺傷。

沙毛指的是線紋鰻鯰(Plotosus lineatus),廣泛分布於臺灣沿海並常被釣獲,其體表光滑無鱗不易被抓住,故處理時須多加注意以免被刺傷;其幼魚常成聚集成群,被稱為鯰球。

黑帶稀棘䲁(Meiacanthus grammiste)。其毒腺位於下頜兩顆大型犬齒中。圖/自然保育季刊

二虎:多樣性豐富的刺毒魚類大家族

虎魚泛指臺灣產鮋亞目(Scorpaenoidei)的種類,其英文俗名有 scorpionfishes、stonefishes 、 waspfishes 等,有關 scorpionfishes 名稱的由來,或許命名者對其毒刺如蝎子螫到的觸感有著很深刻的體會。

除了虎魚這俗名外,石狗公、石頭魚亦為牠們常見的中文俗稱,因其偽裝(camouflage,一些種類會利用特化的皮瓣偽裝成礁石及表面的生物)或保護色,致使體態、體色與棲地環境極為相似而得名。

該類群是著名且危險的刺毒魚類,毒刺十分發達(圖 2),雖然鮋亞目魚類的頭部具有不少的棘(圖 2D),但具毒腺的部位僅為背鰭、腹鰭及臀鰭之硬棘(圖 2A-C) (Nelson et al. 2016),為海洋刺毒魚類的最大宗(Low et al. 1993;Church and Hodgson 2002;Vetrano et al. 2002;Fenner 2004),臺灣大約有 42 屬 100種(邵廣昭 2021)。

多數種類為底棲性魚類,棲息於沿海岩礁地形,行動緩慢並常靜止於礁石上,即使靠近之亦不動如山,其體色與環境十分相似不易被察覺,因此在潮間帶或岩礁海岸活動時,稍一不慎則有可能誤踩而遭其刺傷。目前被刺傷的個案僅國外有報導,被刺傷者大部分為漁業從事人員(Haddad et al. 2003),臺灣雖暫無相關學術文章報導,但大部分地區的海洋活動亦相對頻繁,相信有不少被刺傷的個案。

金圓鱗鮋(Parascorpaena aurita)。鮋科魚類多具備良好的偽裝能力,其體色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圖/自然保育季刊

鮋亞目魚類毒素均為蛋白質(Kiriake et al. 2013),結構並不穩定,遇熱後因蛋白質變性而失去毒性(伍漢霖 2006),亦有研究顯示斑點鮋(Scorpaena guttata)的毒素在 50°C 的條件下處理,短期內即失去活性(Schaeffer et al. 1971),表示魚肉在加熱煮熟後可食用。

俗稱獅子魚(Lionfish, Turkeyfish)的危險刺毒魚類亦同屬於鮋亞目家族的成員(簑鮋類 Pteroini),但與石狗公、石頭魚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十分花枝招展的外觀,平常毫不躲藏、並徐徐地遊弋於礁石間。

因其華麗的外觀而常見於觀賞魚市場,亦因此經由水族觀賞魚途徑被棄養放生(Hamner et al. 2007;Betancur et al. 2011;Johnson et al. 2016),魔鬼簑鮋(Pterois volitans)自 1980 年起現踪於佛羅里達(Florida) (Freshwater et al. 2009),延長及發達的毒刺使其在當地幾乎沒有天敵,並逐漸擴張遍布整個大西洋西岸形成穩定的族群(Betancur et al. 2011;Ferreira et al. 2015;Johnson et al. 2016),而其驚人的食量對當地魚類族群造成極大的威脅,與另一種獅子魚—斑鰭簑鮋(P. miles)為知名的入侵物種。

毒擬鮋(Scorpaenopsis diabolus)。具備良好偽裝能力的鮋科魚類之一,喜靜止於礁石上伺機捕食路過之獵物。圖/自然保育季刊

毒刺的部位、結構及釋出毒液的機制

刺毒魚類的毒刺結構可發現於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尾柄、牙齒、主鰓蓋骨、肩帶上的匙骨等部位。大部分毒刺均由硬棘(spine)、溝槽(groove)及毒腺(venom gland)所組成。刺毒魚類這類用毒動物不同於河魨,其毒素由自體產生(河魨毒素由食物累積於體內),經毒腺分泌,藉由硬棘導引或注射到防禦對象身上(Bulaj et al. 2003;Fenner 2004;Smith and Wheeler 2006)。

毒腺附著於硬棘上,硬棘具溝槽。毒液的釋放是一種被動形式,並不能主動發射,當毒腺受壓迫時,毒液釋出並沿著溝槽導流至防禦對象的傷口上。被刺後傷口附近立刻產生劇烈疼痛感,隨後延伸擴散,會伴隨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伍漢霖 2006)。疼痛感可持續數小時之久,過敏體質者更會休克、甚至死亡。

波氏擬鮋(Scorpaenopsis possi)。具備良好偽裝能力的鮋科魚類之一,體表具備海藻狀之皮瓣。圖/自然保育季刊

如何預防刺傷,刺傷後應該如何處理?

刺毒魚類並不會主動利用毒刺進行攻擊,因此進行海岸活動或沿海作業時,應注意隨時週遭環境並穿戴相關保護措施(如手套、涉水鞋等)避免身體裸露、降低被刺傷的機會;若在必要情況下須接觸具尖刺且種類不明的魚類時,應避免徒手直接捕捉並藉由工具謹慎處理之。

刺毒魚類另一個對人類造成危害的地方,在於其造成的傷口可能會因為細菌感染而產生二次傷害,嚴重者會導致局部組織壞死、敗血症,甚至感染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而創傷弧菌感染後惡化快速,其所引致的併發症通常具較高的死亡率。

輻紋簑鮋(Pterois radiata)。獅子魚在遭遇威脅時,胸鰭及背鰭會展開,並以腹部朝著礁石、背部朝外的方式抵禦掠食者。圖/自然保育季刊

刺毒魚類的毒性依種類及釋放量而有所不同,而毒素主要為蛋白質,其結構不穩定,易受熱、酸鹼所破壞而失去毒性。遭刺傷後應盡快移除毒刺,在適當的條件下擠出毒液,使用熱、酸、鹼條件處理傷口,破壞毒素的活性,並做好傷口的清潔及消毒的工作,防止細菌的感染。

刺毒魚類所造成的傷害反應因人而異,經過現場初步處理後,應盡早送醫處理。

野外活動時要注意

刺毒魚類約占所有魚類的 8%。牠們形態多樣,彼此並非姐妹群關係,亦即起源於多個祖先,換言之,刺毒機制是多次獨立演化出來的,刺毒魚類一共可分為四個大類群,軟骨魚和硬骨魚各占兩大類,包括軟骨魚中的:(一)銀鮫目、異齒鯊科、角鯊科,(二)燕魟亞目;以及硬骨魚類中的(三)鯰形目,(四)鰭棘魚類。毒刺結構可發現於多個部位,如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尾柄、牙齒、主鰓蓋骨、肩帶上的匙骨等。

因為臺灣為海島地形,海岸線曲折漫長,周邊海域均有刺毒魚類的分布,民眾於海域進行經濟或休閒活動時均有機會接觸到刺毒魚類。雖然刺毒多為被動的防禦機制,並不是主動攻擊的手段,但部分刺毒魚類具備十分良好的偽裝能力,在靜止的狀態下難以被察覺,因此在野外活動時應隨時注意周遭環境是否存在刺毒魚類,並穿戴相關防護衣物、鞋子,避免誤觸而受傷,增加海域活動的安全性。

若不幸被刺毒魚類刺傷,在現場進行緊急處理後,應盡早求醫,以策安全。

斑馬短鰭簑鮋(Dendrochirus zebra)。胸鰭內側顏色鮮艷,具警戒作用。圖/自然保育季刊
自然保育季刊_96
15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自然保育季刊為推廣性刊物,以推廣自然教育為宗旨,收錄相關之資源調查研究、保育政策、經營管理及生態教育等成果,希望傳達自然科普知識並和大家一起關注自然!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地球日50週年:當暖化成為事實,減碳就成為義務!台灣氣候的現況與那些我們共享的未來
PanSci_96
・2020/04/22 ・275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還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北極熊開始成為「節能減碳」的代言人嗎?冷氣調高一度、隨手關燈、改用省電燈泡、下班關電腦、選購節能標章家電,總是有北極熊的事。

北極熊經常是節能海報的代言明星。圖/經濟部能源局

從一隻餓到見骨的北極熊開始⋯⋯

多年前,捱餓瘦弱、攀在海冰邊緣的北極熊被媒體報導出來,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近幾年來,北極熊甚至因為覓食困難,而發生被海水淹死或增加獵食同類的情況。

因為北極熊,人們開始注意到季節天氣異常、南北極長年冰凍的地方減少,以及島嶼國家將會因為海水上升而被淹沒等等消息。

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北極熊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圖/Andreas Weith

節能減碳救地球

當暖化成為事實,減碳就成為必要!

經濟部自 2005 年起推動自願減量措施,和 11 個產業公/協會簽署「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協議,從鋼鐵、石化、 水泥、造紙、棉布印染、半導體、面板等產業開始努力減碳。

透過能源管理、汰換耗能的機器等方式,2008 年於是看到溫室氣體排放量出現了減緩的狀況。

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趨勢。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其實,減碳上的成績不只來自於工業部門的努力。1996 年,台灣第一條捷運、也就是木柵線開放體驗搭乘時,台北捷運的營運長度是 10.5 公里。後來高雄捷運陸續開通,台北捷運的路線和總長度也持續增加。

20 年來,台灣的大眾運輸越來越發達,大家也早已習慣出門搭捷運或公車的生活。

2007 年台灣高鐵開通板橋-左營路線之後,打造台灣「一日生活圈」,整體交通運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呈現略微下降的趨勢。

時間來到 2020 年,微笑的公共自行車和引擎好安靜的電動車,也在大街小巷中頻繁地穿梭。

1996 年捷運木柵線通車,台灣公共運輸漸漸邁向普及。圖/華視

怪東怪西當然要怪天氣

儘管大家已經養成出門搭捷運、隨手關燈、使用節能家電的習慣,但氣候變遷這件事情,似乎讓大家越來越有感⋯⋯2019 的冬天,保暖大衣一直宅在衣櫥裡,11 月之後甚至熱到要穿短袖;持續八個月的澳洲大火也燒得令人揪心,紛紛有民眾發起連署,要求政府承認氣候變遷的事實,並提出對應的措施。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台灣 2015-2019 年的年均溫,三次創下歷史新高。

台灣的氣溫和降雨都變得怪異起來,對於產業、生活造成了嚴重威脅——農夫抓不準時間播種、該收成的時候卻無法收成,甚至交通事故、人的脾氣變差,都被研究證實與氣候變遷有關。

1850 年至 2016 年 3 月的氣溫變化。圖/Ed Hawkins

減碳一公斤,比減重一公斤還重要

天氣已經怪到全球有感,「沒有未來,何必上課」瑞典小女孩葛莉塔 (Greta Thunberg)  發起「氣候罷課」(Fridays For Future) 行動。

2018 年 8 月開始,當時只有 16 歲的葛莉塔,每個星期五都罷課到瑞典國會外靜坐,要求政府承諾降低碳排量。

這項行動很快就擴散到全世界,成為全球年齡最低的社會運動。

現在就是未來!減碳一公斤,比減重一公斤還重要。生活中,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為地球降溫的方法。

  1. 參與公民電廠
    再生能源最大的特性就是「分散式發電」,人人都能投資再生能源,或是出租家裡的屋頂放置太陽能板。你也可以選擇參與公民電廠的運作,例如:綠主張綠電合作社明華社區電廠模式。

    陽光伏特家是太陽能全民電廠平台。圖/陽光伏特家
  2. 交通工具隨租隨還
    以租代買,免繳牌照稅和燃料税,目前 Wemo、go share、iRent 都提供電動機車租借服務。嗯?沒駕照?想要運動健身?那就選公共自行車吧!

    共享電動車讓沒車的人也有車騎。圖/Wemo scooter
  3. 物理性防曬幫建築降溫
    老師都會精神喊話:「心靜自然涼」,如果想要涼,其實只要利用百葉窗、竹簾、黑色網布或是盆栽,就能達到隔絕室外熱度的效果。試試看,你會覺得很有差!

    用植物幫房子防曬,就能降低室內溫度。圖/環境資訊中心

推薦書籍

  1. 《天氣之子》,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2.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3. 《藏種於民: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果力文化。
  4. 《葛莉塔的呼籲:了解氣候變遷的科學、知識,採取正確行動!》(繪本),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1. 中華民國經濟部—政府、產業協力 減碳成果看得見
  2. 行政院環保署—2019 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3. 行政院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統計
  4. 經濟部能源局—107 年度我國燃料燃燒 CO2 排放統計與分析
  5. 工業部門減量工作成果分享
  6. 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草案)
  7. 全球平均溫度長期趨勢監測報告
  8. 地方政府運輸部門 CO2 排放量估算及趨勢分析
  9. 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大事紀
  10. 台灣高鐵 環境永續—高速鐵路運輸服務碳足跡
  11. 5 大關鍵透徹解讀運輸碳排大戶!
  12. 公路運輸、鐵路和航空 哪個最耗能? 來看國內運輸能源消費數據
  13. 涼夏必備 夏日節能 30 招
  14. 「涼爽」 不能只靠吹風或降溫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想了解更多請見:地球日50週年網站

PanSci_96
1191 篇文章 ・ 1751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2

0
0

文字

分享

2
0
0
還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該換個角度看世界了——《哥倫布大交換》推薦序
PanSci_96
・2019/04/22 ・234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2 ・八年級

  • 文/台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慧宏

擺脫歐洲中心觀,從生物學的觀點來談歐美洲的交流

在歐洲史的觀念中,十五世紀是「世界史」的開端,因為歐洲是到了十五世紀才開始廣泛接觸其他世界。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最驚人的事蹟當然不外乎發現「美洲新大陸」。第一位踏上美洲土地的哥倫布則被認為是歐洲認識美洲的指標性開創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是十五世紀歐洲的最重大歷史事件之一,而且十六世紀以來,歐洲人甚至讚揚其為「世界誕生以來最偉大的事件」。

圖/wikipedia

傳統歷史陳述中對哥倫布偉大事蹟的讚揚,源自於歐洲十六世紀舊學術體系對海外探險的英雄式贊同。這其中對異地的想像,深受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和開發非基督宗教地區的使徒精神之影響。誠然,若僅止於哥倫布的開拓性和「發現」意義的強調,免不了有種歐洲中心思維之嫌。

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學界著力於批評歐洲中心觀,並試圖脫離基督宗教的一元概念,歐洲與美洲早已不只存在著舊世界發現新世界的單向認知。舊和新兩個世界到底如何接觸,接觸後又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問題愈來愈成為學界關注的核心。隨著西方歷史學愈來愈偏向非主流思潮,和聆聽第三世界的聲音,哥倫布英雄般的開拓者形象,已成了一道可質疑的問題。因「發現」美洲而帶來全球文化和地區之交流,十五世紀後的歐洲史研究更需要各地區之間的視野比較,歐洲史家因此有更多的空間檢討傳統論述的侷限。

1689 年的世界地圖。圖/wikipedia

本書作者克羅斯比為權威環境和生態史學者,這本完成於一九七二年的經典著作《哥倫布大交換》,二○○三年修訂再版,顯示「哥倫布大交換」的概念在這三十年間有相當重要的回響。

本書關心的是一四九二年後,哥倫布首次登上美洲而開啟新舊世界生命形態的交流,以及這種交流所產生生態上決定性的影響。

從哥倫布的時代出發,主軸雖是歐、美兩洲,但亞、非兩洲的相關討論也無法避免,因為在此之後全球經濟體系已漸漸成形,現代意義的世界交往體系也出現了。此三十周年版收有歷史學家麥克尼爾的序言,其中即指出,克羅斯比提出的「哥倫布大交換」即是一種「生物學的交換」,這個概念提供歷史學家一種新視野、新範例,以檢視世界其他地區的生態交往,比如亞洲內部各地或歐、亞兩洲之間。所以本書提供洲際或國際間環境生態交往互動的討論,對世界史、跨文化,或世界性社群研究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是相當具有閱讀趣味且發人深思的。

從生態和環境切入,而非以「人」為出發點的研究方式

「生物學的交換」,其中當然包含了人類和動植物等。不過作者在初版序言中特別強調,人類的生命體無法遠離食物及衣物等而存在,因此,想要了解「人」,最重要的即是視其為一生物性的實體,這個實體會和其他的生命有機體互為影響。這種以生態和環境切入的觀察角度,與傳統歷史學從「人」,以及和人相關的種種機制來看歷史,是一種相當不同的新嘗試,也因此得到了和傳統史學完全不同的結論。作者指出,十六世紀的史料清楚說明,因哥倫布的航行所帶來的「最重要」改變,在本質上是屬於生物性的,並不在於政治或社會等層面。因此,歐洲人因歐美航路的開始而將天花帶入美洲,造成美洲人口急速的下降,該人口因此致命衝擊,是歐洲人能在幾場對決中輕易致勝的主因。

歐洲人因歐美航路的開始而將天花帶入美洲,造成美洲人口急速的下降。圖/wikipedia

這個結論,與傳統說法中,因西班牙入侵者的暴行而造成的高死亡率,是完全不同的。再者,克羅斯比的研究顯示,一四九二年以來三百多年世界人口的成長,與美洲原生的食物,像馬鈴薯和玉蜀黍,進入世界人口的日常生活飲食有絕對關係。以上天花和食物的實例,說明了生態與環境演變角度的歷史研究,所展現的長遠之時間結構和跨洲的世界史視野。如果人類生命體需要依賴動植物而存,那人類社會中動植物轉換成任何人類所依存的物質性,就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此書的研究及寫作,雖然出於七十年代,但其結論所顯示的重要性卻能與近數十年的歷史研究取徑呼應,以動植物的物質性之重要來說,就和物質文化的研究有相當的謀合處;天花或梅毒所顯示的生命體交流的複雜度,是一種多層次的「交換」概念,也和近年來文化研究所關注文化接觸的複雜性相契合。

以人的力量改變自然,破壞生態也劫掠了未來

克羅斯比的結論相當有撼動力:「哥倫布大交換」時至今日都還持續著,它破壞了新大陸原有的生態穩定性,而新世界的人口也持續受到舊世界病菌的侵襲。唯一正面的意義,也許只有一四九二年後人口及食物生產的穩定成長。作者認為「哥倫布大交換」所引發的種種生態及環境上的改變,從自然演化的角度看來,即是一種暴力。人類在這個新舊世界的交往中,為了當下的需求及便利而移植或運輸了動植物,是以人的力量試圖改變自然,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即是「劫掠了未來」。

克羅斯比這種先進的言論,在環境史才剛萌芽的一九七○年代遭遇到相當多的反對意見。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獲得了重視,克羅斯比的角度因此能在當今世界獲得正面的回響。其也代表了生命史,可以是相對於人類文明和文化史的一門潛力學科。這也相當呈現出歷史學研究的廣度,和對人類社會發展省思的高度價值。

本文摘自《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2019 年 3 月,貓頭鷹出版

所有討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