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台灣漁民被菲律賓的海巡隊射殺身亡,受難者家屬獲得社會大眾的同情。除此之外,掀起更多網路風潮的就是「便當」事件。文中的主角在便當店外遇到一位菲律賓籍的外勞,因為老闆拒絕賣便當給他,所以在外面等了一個小時;文中的主角很同情他的遭遇,於是上前幫他買了便當。這個事件鬧了一個星期,昨天總算確認文章本身並非真實紀載,而是聽說的… 至於是否有這樣的事件,我們不得而知。
暫且不管事件是否為真,文中的主角因為得知菲勞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起身幫他購買便當,這樣的行為就是所謂的同情心。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不同的,前者指的是對於他人落難時所產生想要幫助他們的行為,後者指的是去設身處地的考量他人的心境。有些研究者認為同情心是一種利他行為的展現,但這其實不全然是正確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第十章、第十一章,有關於利他行為的討論。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就是探討同情心和利他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者想要了解是否可以透過同情心訓練來促進利他行為,以及這個行為改變是否也會牽動大腦活動的變化。
這個研究的實驗參與者都是沒有冥想訓練以及沒有接受過認知治療的(因為這兩者的經驗和實驗本身的操弄有關係,所以必須排除先前經驗的影響),他們被隨機分配到同情心訓練或是重新評估組。同情心訓練組,必須每天接受每天半小時的同情心訓練,這些訓練過程是標準化的,實驗參與者自行在家中撥放錄音檔來進行,這個訓練是冥想訓練的一種,會請他們去關懷一個自己愛的人、朋友等;重新評估訓練組,同樣每天需要接受半小時的訓練,過程中他們會被引導如何重新評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緒事件,降低負向情緒事件對於自身的影響(去看訓練的材料,填寫個人資料後即可以下載)。
在訓練前及訓練兩個星期後,實驗參與者都必須接受腦造影掃描,研究者透過腦造影設備來檢視實驗參與者在看到一些落難者的影像時,腦部有哪些區域有較明顯的活動。在訓練前,實驗參與者僅需被動的觀賞這些影像;訓練後,他們則被告知在觀賞影像的過程中要應用他們在訓練中所學到的技巧:對於同情心訓練組,他們就必須要同情這些落難者、對於重新評估訓練組,他們必須降低這些影像帶給他們的負向情緒感受。
訓練後他們還要參與一個捐款作業的遊戲,在這個捐款作業中,實驗參與者被告知有一個獨裁者拿了10美金,但是他只把1美金給受害者,實驗參與者本身有5美金,他可以自由決定要給受害者多少錢,只要他捐出1美金,獨裁者就會捐2美金給受害者;為了增加實驗的衝突情境,實驗參與者被告知捐款剩下的錢是他自己可以帶回去的,所以只要他捐給受害者越少,他就可以拿越多錢回去。
結果顯示,同情心訓練組在捐款作業上,會願意捐出較多的費用。在腦部活動的部分,可以發現,同情心訓練組在社會認知與情緒控制相關的腦部區域(例如右腦的inferior parietal cortex及右腦的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參考下圖標示DLPFC的區域)有較多的活動變化,訓練後,這些腦區的活動提升了。
除此之外,同情心訓練組在訓練後,DLPFC以及上圖中標示為NA(nuclues accumbens)的區域之間的連結會有所提升,NA是腦中的愉悅中樞,暗示同情行為對於個體是一個獎勵行為。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同情心是可以被訓練的,除此之外同情心的行為會誘發不同的神經活化。因為這個研究沒有持續追蹤,所以不知道同情心訓練是否能持續;除此之外,這個研究發現的腦神經活動差異,雖然有比較實驗參與者訓練前後的差異,但因為訓練後兩組進行的作業是有差異的(被告知要同情落難者或是降低負向情緒),所以不能說是因為訓練造成的改變,只能說是因為實驗參與者進行不同的活動所造成的差異。
去看研究的原文 Compassion Training Alters Altruism and Neural Responses to Suffering
去看主要研究者Richard J. Davidson教授的網頁,Davidson教授過去從事較多情緒機制的研究,近年來關注正向心理學、冥想等議題。
***感謝蔡宇哲老師提醒,雖然這裡說的是同情心訓練,但若大家有去看實際的訓練方式,可能會覺得和之前介紹的慈心禪有些類似,但因為慈心禪那篇研究沒有詳細資料說明怎麼訓練,所以沒辦法直接告訴大家兩者是否為相同,或是有甚麼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