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兩則趣事。
大學的某一年,我們高中校友會在嘉義的國立中正大學辦運動會,我奉命帶清大的高中學妹過去。我也沒到過中正大學,在嘉義搭車的時候,學妹就問了路人要在哪下車。公車走了一陣轉了彎後,學妹在我還在狀況外時,就按了鈴然後很高興地下了車,我反應過來後也只好跟著跳下車,然後我們才發現原來還有好幾公里才到中正大學。
於是就只好走過去,在四周都是綠油油的稻田邊走著走著,學妹突然間問我說,為什麼台灣的草都種得那麼整齊?我當場笑翻了XD 原來學妹所謂整齊的草,是稻田裡的秧苗Orz 後來這個「整齊的草」,被我笑了她好幾年。
上個月,有幾位高中同學,還有其中一位同學的妹妹來台灣旅遊。我趁週末帶她們去宜蘭玩,住在一家四周都是稻田的民宿(注1)。我看著四周翠綠的稻田,告訴了她們這個笑話。結果同學的妹妹突然露出尷尬表情,接著說她其實也想問我,為什麼台灣的草皮都泡了水Orz
看來她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城市小孩啊 XD 不過想一想,在馬來西亞,從來沒見過稻田的人可能還不少吧。尤其是我們那個州,大規模種植的農作物,不是橡膠樹就是油棕樹。要不是我媽娘家是種稻的,我搞 不好來台灣前也不見得會見過稻田。來到台灣後,其中一項讓我大開眼界的是,台灣農田到處都可見到,連台北市的關渡平原都有稻田。在馬來西亞,甭說首都內會有稻田,方圓好幾十公里都只有工商業區和住宅區吧。
在台灣,幾乎每個縣市都有稻田,稻田覆蓋率之高,真是世界罕見,尤其是台灣已經是高度工業化了!我們外國人來台灣,對台灣最讚嘆的就是台灣濃濃的人情味,這是農村社會留下來的優良傳統!
台灣受稻米文化的影響非常的深。就連台灣的高工時,搞不好也是稻米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一,雖然高工時主要出在的是在工商業。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其暢銷的《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舉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理論,那就是稻米文化和數學能力的關係。
稻米,基本上是一種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和勞力的糧食作物。稻米在種植過程中,從育苗基肥、整地、灌溉、施基肥、插秧、病蟲害防治、除草、追肥、斷水、曬田、施穗肥、輪灌、排水到收割,一天都不得閒,要付出極大的體力心力照顧稻田。
不過種植稻米的好處是, 付出和收獲常常是成正比的,不像種植小麥,常常需要看天吃飯。所以種植稻米的中國農村古諺,就比高緯度種植小麥的地區還正面,例如中國古諺既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葛拉威爾指出,數學能力的培養,正需要學生不斷地努力做練習,所以稻米文化鼓勵人們努力用功的文化,能夠促進數學能力的培養。
雖然我在〈如何成為超凡的異數?〉中 指出,稻米文化和數學能力不見得真的相關。不過,稻米文化所倡導的辛勤,有可能是華人、韓國人和日本人能夠忍受高工時的主因之一。在工業化之後,日本、韓 國、台灣、新加坡、香港和中國沿海省分能夠眾心一致地拚經濟,也很可能是受過去稻米種植時需要全村村民同心協力收割的文化影響。
稻米也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興盛。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口能夠突破百萬的城市,就只有吳哥、北京和江戶。這幾個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以稻米為主食,而且都能夠有效 利用水路來運送糧食。歐洲在工業革命以前,城市人口難以突破百萬的最主要原因是,利用獸力運送小麥等糧食非常耗能,在鐵路發明以前,偏遠的小麥運送到大城 市的能源成本完全不划算。可是吳哥城有完整的運河和灌溉系統,中國有大運河作漕運,江戶有東京灣可做水運。加上稻米保存容易、營養均衡,能夠餵養百萬人口 (注2)。稻米不啻是舊大陸最優良的糧食作物!
既然稻米不僅是我們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對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還有這麼深遠的影響,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更加深入地瞭解稻米呢?去年底出版的這本《稻米達人大挑戰:稻田生態及稻米知識問答集》是不錯的選擇。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精彩、生動的實景照片、插畫與圖表,深入淺出地瞭解稻田生態、米食營養、稻米與米食文化、優良國產米食等的相關知識。《稻米達人大挑戰》也提供了台灣各地稻米相關的文物館及體驗活動的精彩資訊,鼓勵大家、親子一同親近稻田,體驗稻米文化。
閱讀全文:
挑戰稻米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