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篩檢早期肺癌,術後免疫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careonline_96
・2023/11/25 ・23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狀況還好嗎?」醫師問。

「傷口都很好,我已經回去上班了呢。」因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發現左肺有顆早期肺腫瘤,上週剛接受單孔胸腔鏡手術的 40 多歲李先生,週三手術、週五出院,恢復相當順利,很快便回到工作崗位。

檢視過傷口後,醫師說:「接下來可以準備做術後輔助治療囉。」

「第 1 期肺癌也得做術後輔助治療嗎?」李先生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接受手術的治療成效很好,不過仍需注意復發的狀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陳志毅醫師指出,只要是 1b 期以上肺癌就建議在術後進行輔助性治療,目前術後輔助治療最新選擇包括傳統化學治療後,再接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證實有助降低復發風險,增加治癒性。

早期發現肺癌是重要的健康議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已被證實是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利器,對於「重度吸菸族群(吸菸史超過 30 包-年[註]且戒菸小於 15 年)」可降低 2 成肺癌死亡率。

從 2022 年起,肺癌被列入我國第五種癌症篩檢,針對具有「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的民眾,提供每 2 年 1 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篩檢。

  • 具肺癌家族史:50 至 74 歲男性或 45 至 74 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 具重度吸菸史:50 至 74 歲吸菸史達每天 1 包 30 年或每天 2 包 15 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 15 年內之重度吸菸者。
  • 註:「包-年」定義為「平均每日吸菸包數 × 共吸菸幾年」,例如每天 1 包菸,共抽 30 年;或每天 1.5 包菸,共抽 20 年。

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 讓肺癌早期發現,術後輔助治療成預後關鍵!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的推廣確實發揮成效,找到了許多早期肺癌的患者。陳志毅醫師說,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這兩年來,每年約有 600 至 700 位患者接受手術,其中第 1 期肺癌佔比高達 70%。相較於台灣癌症登記資料,110 年肺癌確診個案中,有高達 47.1% 為 4 期,僅 7.0% 為 0 期、32.4% 為 1 期、3.4% 為 2 期、10.0% 為 3 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越早發現肺癌,預後自然越好。當癌細胞仍侷限在小範圍時,切除範圍變小,手術治療便可以發揮很好的成效;若癌細胞已進入淋巴、血液中,術後復發風險也會逐步增高。陳志毅醫師說,第 1 期肺癌又可分為 1a、1b 以及 1c,1a 期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可以不接受全身性治療;但 1b 期以上的肺癌患者,術後就需要搭配全身性輔助治療,選擇包括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幫助降低復發風險。

精準治療往早期輔助治療邁進!勿忘詢問免疫檢查點檢查

以往,肺癌術後輔助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成效較有限。陳志毅醫師說,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現已可依照腫瘤組織型態、基因檢測、免疫標記等,選擇更精準的治療方式。

標靶治療是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來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目前在術後輔助治療領域,取得適應症的包括針對 EGFR 突變的藥物。

免疫治療則是針對免疫檢查點發揮作用,使患者的免疫系統有機會對癌細胞發動攻擊。陳志毅醫師解釋,我們的免疫 T 細胞能辨識並進而消滅癌細胞,此時癌細胞為了存活,就可能利用免疫系統本身為了怕誤傷正常組織的煞車機制——免疫檢查點 PD-1/PD-L1 機轉,癌細胞表面出現 PD-L1,在與 T 細胞的 PD-1 接合後,就會使 T 細胞受到抑制,無法攻擊癌細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免疫治療藥物如 PD-L1 抑制劑,就能夠阻止 PD-L1 與 PD-1 接合,使 T 細胞發動攻擊,進而消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可能性。

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在化學治療後接續使用一年之 PD-L1 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可幫助具有 PD-L1 表現之肺癌患者降低復發機率。

陳志毅醫師提醒,患者在「術前」就要記得跟主治醫師討論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利用手術的腫瘤切片即時進行化驗,以避免未來檢體不足;若有 PD-L1 表現,術後就可以考慮使用 PD-L1 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同時 PD-L1 表現越高,可預期治療成效會越好。

貼心小提醒

早期肺癌通常沒有症狀,患者很難察覺。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已被證實是有效的篩檢工具,能夠發現早期肺癌。陳志毅醫師說,早期肺癌有機會透過手術治療達到治癒,而且手術大多可以採用胸腔鏡進行,傷口小、疼痛度也降低、住院天數較短,患者能快速回歸原本的生活與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續,醫師會根據肺癌分期、細胞型態、基因型態、PD-L1 表現量等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方式。陳志毅醫師說,免疫治療已被證實可運用於術後輔助治療,利用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有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提高治癒機率。

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肺癌,積極接受治療,便有機會達到較佳的預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553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再無解!晚期肝癌新突破,釔-90 微球合併免疫療法,創造手術新機會
careonline_96
・2025/03/14 ・223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 照護線上

肝癌是台灣重要的健康議題,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會在較晚期才發現肝癌。高雄長庚醫院放射診斷科教授鄭汝汾醫師表示,當腫瘤較大、較多或侵犯重要血管時,可能無法直接進行切除或肝臟移植,必需考慮多種整合性治療,包括肝動脈栓塞、標靶治療、免疫治療、釔-90 微球放射治療等。接受這些治療後,如果能夠讓腫瘤降期,患者便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

釔-90(Yttrium-90)微球放射治療是經由肝動脈將放射性微球注入肝臟腫瘤,利用釔-90 釋放的 β 射線殺死癌細胞。鄭汝汾醫師說,有些患者的肝臟已經佈滿腫瘤,像滿天星一般,在接受釔-90 微球放射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而有機會接受後續的手術治療。

在六十多年前,有醫學論文發現針對原發部位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後,轉移至遠端的腫瘤也跟著消失。鄭汝汾醫師說,釔-90 治療屬於體內放射治療,醫學研究也曾發表類似的結果,並稱之為「遠端效應(Abscopal effect)」。

釔-90治療有機會誘發遠端反應
圖 / 照護線上

「遠端效應」被認為與免疫系統活化有關,因為局部放射治療造成腫瘤細胞崩解,釋放出腫瘤抗原,進而誘發全身性的免疫反應,而一併消滅轉移至遠端的腫瘤。鄭汝汾醫師說,「有位七十多歲的肝癌患者,除了右側肝臟中的大腫瘤外,還有多顆散佈的小腫瘤。當時我們針對大腫瘤進行釔-90 治療,不過在後續的電腦斷層影像中,可以發現大腫瘤與小腫瘤皆完全消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這樣的發現,大家開始思考釔-90 治療搭配免疫治療的可能性。鄭汝汾醫師說,Mazzaferro 是制定肝臟移植規範的重要人物,至今仍是肝臟移植的重要依據。Mazzaferro 發現接受釔-90 治療後約一個月時,患者體內的免疫反應達到高峰。若結合免疫療法增強治療效果,理想時機點可能落在此高峰期內。

下圖是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原本有顆很大的腫瘤,在 2020 年 6 月接受釔-90 治療合併免疫治療。鄭汝汾醫師說,三個月後的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腫瘤完全壞死,後續的胎兒蛋白 AFP 也降到小於 2ng/ml。至今已追蹤 4 年多,患者的狀況穩定,腫瘤沒有復發的跡象。

釔-90合併免疫治療扭轉晚期肝癌
圖 / 照護線上

另一位晚期肝癌患者的肝臟佈滿腫瘤,像滿天星一般。鄭汝汾醫師說,經過肝癌團隊討論,決定先由外科醫師切除右側肝臟的大腫瘤,後續再進行釔-90 治療合併免疫治療。

接受釔-90 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後,電腦斷層影像顯示原本像滿天星般的腫瘤已全部緩解,幫助患者達到較佳的預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釔-90合併免疫治療扭轉晚期肝癌
圖 / 照護線上

根據高雄長庚醫院的經驗,晚期肝癌患者接受釔-90 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後,若達到完全緩解,其兩年存活率達 100%,對晚期肝癌患者而言,是相當優異的結果。鄭汝汾醫師說,原本無法接受肝臟移植的晚期肝癌患者,有機會在降期之後,重新評估肝臟移植的可能性,釔-90 治療已是促使肝癌降期的重要工具,幫助患者達到較佳的預後。

肝癌的治療持續進步,即使是晚期肝癌,仍有機會獲得完全緩解。患者要和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共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筆記重點整理

  • 肝臟腫瘤的血液供應約 99% 來自肝動脈,經由肝動脈能精準地將藥物或放射線聚集於腫瘤部位,減少對正常肝臟組織的影響。釔-90 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可釋放 β 射線,半衰期約 64.1 小時。β 射線的穿透深度僅 1.1 公分,使放射能量主要侷限於腫瘤內部,正常肝組織的輻射劑量相對較少
  • 「遠端效應」被認為與免疫系統活化有關,因為局部放射治療造成腫瘤細胞崩解,釋放出腫瘤抗原,進而誘發全身性的免疫反應,而一併消滅轉移至遠端的腫瘤。
  • 接受釔-90 治療後約一個月時,患者體內的免疫反應達到高峰。若結合免疫療法增強治療效果,理想時機點可能落在此高峰期內。釔-90 治療合併免疫治療有機會讓晚期肝癌患者達到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
  • 原本無法接受肝臟腫瘤切除手術或移植的晚期肝癌患者,有機會在降期之後,重新評估肝臟手術或移植的可能性,釔-90 治療已是促使肝癌降期的重要工具,幫助患者達到較佳的預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3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免疫治療+化療=最佳組合?PD-L1 免疫治療新技術帶來哪些改變?
careonline_96
・2025/03/05 ・283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 照護線上

「免疫治療讓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成效顯著提升,對擴散期小細胞肺癌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突破!」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聖皓醫師表示,「由於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選項十分有限,若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建議在接受化學治療時合併 PD-L1 免疫療法,以爭取較好的治療成效。」

肺癌主要可區分成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根據 111 年癌症登記報告,小細胞肺癌(SCLC)的新診斷人數約為 1200 人,佔所有肺癌患者比例約 6.5%。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俊維醫師分析,小細胞肺癌主要發生於 55 至 75 歲之間,以男性吸菸者為主,男女性比例約為 10: 1。林俊維醫師說,小細胞肺癌與吸菸密切相關,常發生在肺部中央區域,可能出現慢性咳嗽、痰中帶血、聲音沙啞、呼吸急促、胸痛、背痛、骨頭疼痛、體重減輕等症狀。

小細胞肺癌進展快速、惡性度高

圖 / 照護線上

小細胞肺癌惡性高 生長迅速對化療易產生抗藥性 免疫治療問世打破困境

小細胞肺癌的惡性度高,癌細胞增殖速度快、進展迅速,容易出現遠端轉移。林俊維醫師說,九成以上的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無法開刀,只有少數小細胞肺癌患者能夠接受手術治療。針對小細胞肺癌的全身性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再輔以放射治療。

林俊維醫師說,大約七成的病人在接受化療之後,一開始會有不錯的效果,病情會有明顯改善,不過麻煩的是大多數患者在經過幾個月之後,就會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當疾病進展時,代表癌細胞已對第一線化療出現抗藥性,雖然可以改用第二線化學治療,但相較於第一線化療,腫瘤對第二線化學治療的反應率會明顯下降,腫瘤受抑制的時間更短,擴散期的患者的存活期常不到一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免疫治療的出現,終於讓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困境獲得顯著提升。免疫治療是藉由『喚醒』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林聖皓主任解釋,我們的免疫細胞原本具有辨識並清除癌細胞的能力,但是癌細胞可能利用『偽裝』來逃避免疫細胞的攻擊,也就是癌細胞利用表面的 PD-L1 與免疫細胞的 PD-1 結合,一旦兩者結合就會抑制免疫細胞的攻擊功能,使得癌細胞肆無忌憚地的生長及擴散。

PD-L1抑制劑可以破解癌細胞得逃脫機制

圖 / 照護線上

PD-L1 抑制劑破除癌細胞偽裝!健保給付後擴散期第一線優先考慮免疫合併化療

運用在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PD-L1 抑制劑』則能夠阻止癌細胞的 PD-L1 與免疫細胞的 PD-1 結合,進而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作用,讓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可以有效地辨識並毒殺癌細胞。研究證實,PD-L1 抑制劑合併化療作為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可顯著延緩疾病惡化時間,降低 30% 的死亡風險,具有顯著存活效益。林聖皓主任說,後續的研究亦顯示,相較於單用傳統化療,加入 PD-L1 抑制劑後可以讓五年存活率提升,且實驗中沒有觀察到特殊之不良反應發生,進一步確認了免疫治療組合之生存效益,以及用藥之安全性。

PD-L1 抑制劑合併化學治療被視為小細胞肺癌治療近二十年來重要的進展,已被國際治療指引列入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推薦,健保亦已納入給付。

此外一般來說,PD-L1 抑制劑在治療擴散期小細胞肺癌時,前4個療程合併化療後,接續僅需使用單方 PD-L1 抑制劑作為維持治療。此款 PD-L1 抑制劑目前也已研發出新的皮下注射劑型,可將給藥時間大幅縮短,跟原本靜脈滴注需耗時約 60 分鐘左右相比,改採皮下注射僅需 10 分鐘即可完成,於無須合併化療單方使用時,可帶來大幅縮減留院時間,以及無須裝設人工血管之優點。台灣目前也已引進此款新的皮下注射給藥 PD-L1 抑制劑,不過皮下注射給藥需自費,患者可視需求與醫師詢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免疫PD-L1抑制劑皮下注射劑型

圖 / 照護線上

林聖皓醫師最後也提醒,患者雖普遍對於免疫治療耐受性高,但仍須定期回診,接受影像檢查與血液檢測,以及時評估治療反應,並適時調整治療計畫。若出現皮膚反應、疲倦、腸胃不適、自體免疫相關併發症等症狀,請務必告知醫療團隊,才能適時處理,獲得最佳治療預後。

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筆記重點整理

此款 PD-L1 抑制劑目前也已研發出新的皮下注射劑型,可將給藥時間大幅縮短,跟原本靜脈滴注需耗時約 60 分鐘左右相比,改採皮下注射僅需 10 分鐘即可完成,可帶來大幅縮減留院時間。

小細胞肺癌主要發生於 55 至 75 歲之間,以男性吸菸者為主,男女性比例約為 10 比 1。小細胞肺癌與吸菸密切相關,常長在肺部中央區域,可能出現慢性咳嗽、痰中帶血、聲音沙啞、呼吸急促、胸痛、背痛、骨頭疼痛、體重減輕等症狀。

針對小細胞肺癌的全身性治療傳統以化學治療為主,可搭配放射治療,約七成的病人在接受化療之後,腫瘤都會有明顯的改善,但大多數患者在經過幾個月之後,就會出現疾病惡化的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成效隨著免疫治療的問世獲得顯著提升。免疫治療是藉『喚醒』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PD-L1 抑制劑』則能夠阻止癌細胞的 PD-L1 與免疫細胞的 PD-1 結合,進而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作用,讓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可以有效地辨識並毒殺癌細胞。

研究證實,PD-L1 抑制劑合併化療作為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可顯著延緩疾病惡化時間,降低 30% 的死亡風險,具有顯著存活效益。林聖皓主任說,後續的研究亦顯示,相較於單用傳統化療,加入 PD-L1 抑制劑後可以讓五年存活率提升,且實驗中沒有觀察到特殊之不良反應發生。

PD-L1 抑制劑合併化學治療被視為小細胞肺癌治療近二十年來重要的進展,已被國際治療指引列入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推薦,健保亦已納入給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3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篩檢早期肺癌,術後免疫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careonline_96
・2023/11/25 ・23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狀況還好嗎?」醫師問。

「傷口都很好,我已經回去上班了呢。」因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發現左肺有顆早期肺腫瘤,上週剛接受單孔胸腔鏡手術的 40 多歲李先生,週三手術、週五出院,恢復相當順利,很快便回到工作崗位。

檢視過傷口後,醫師說:「接下來可以準備做術後輔助治療囉。」

「第 1 期肺癌也得做術後輔助治療嗎?」李先生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接受手術的治療成效很好,不過仍需注意復發的狀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陳志毅醫師指出,只要是 1b 期以上肺癌就建議在術後進行輔助性治療,目前術後輔助治療最新選擇包括傳統化學治療後,再接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證實有助降低復發風險,增加治癒性。

早期發現肺癌是重要的健康議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已被證實是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利器,對於「重度吸菸族群(吸菸史超過 30 包-年[註]且戒菸小於 15 年)」可降低 2 成肺癌死亡率。

從 2022 年起,肺癌被列入我國第五種癌症篩檢,針對具有「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的民眾,提供每 2 年 1 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篩檢。

  • 具肺癌家族史:50 至 74 歲男性或 45 至 74 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 具重度吸菸史:50 至 74 歲吸菸史達每天 1 包 30 年或每天 2 包 15 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 15 年內之重度吸菸者。
  • 註:「包-年」定義為「平均每日吸菸包數 × 共吸菸幾年」,例如每天 1 包菸,共抽 30 年;或每天 1.5 包菸,共抽 20 年。

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 讓肺癌早期發現,術後輔助治療成預後關鍵!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的推廣確實發揮成效,找到了許多早期肺癌的患者。陳志毅醫師說,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這兩年來,每年約有 600 至 700 位患者接受手術,其中第 1 期肺癌佔比高達 70%。相較於台灣癌症登記資料,110 年肺癌確診個案中,有高達 47.1% 為 4 期,僅 7.0% 為 0 期、32.4% 為 1 期、3.4% 為 2 期、10.0% 為 3 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越早發現肺癌,預後自然越好。當癌細胞仍侷限在小範圍時,切除範圍變小,手術治療便可以發揮很好的成效;若癌細胞已進入淋巴、血液中,術後復發風險也會逐步增高。陳志毅醫師說,第 1 期肺癌又可分為 1a、1b 以及 1c,1a 期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可以不接受全身性治療;但 1b 期以上的肺癌患者,術後就需要搭配全身性輔助治療,選擇包括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幫助降低復發風險。

精準治療往早期輔助治療邁進!勿忘詢問免疫檢查點檢查

以往,肺癌術後輔助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成效較有限。陳志毅醫師說,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現已可依照腫瘤組織型態、基因檢測、免疫標記等,選擇更精準的治療方式。

標靶治療是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來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目前在術後輔助治療領域,取得適應症的包括針對 EGFR 突變的藥物。

免疫治療則是針對免疫檢查點發揮作用,使患者的免疫系統有機會對癌細胞發動攻擊。陳志毅醫師解釋,我們的免疫 T 細胞能辨識並進而消滅癌細胞,此時癌細胞為了存活,就可能利用免疫系統本身為了怕誤傷正常組織的煞車機制——免疫檢查點 PD-1/PD-L1 機轉,癌細胞表面出現 PD-L1,在與 T 細胞的 PD-1 接合後,就會使 T 細胞受到抑制,無法攻擊癌細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免疫治療藥物如 PD-L1 抑制劑,就能夠阻止 PD-L1 與 PD-1 接合,使 T 細胞發動攻擊,進而消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可能性。

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在化學治療後接續使用一年之 PD-L1 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可幫助具有 PD-L1 表現之肺癌患者降低復發機率。

陳志毅醫師提醒,患者在「術前」就要記得跟主治醫師討論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利用手術的腫瘤切片即時進行化驗,以避免未來檢體不足;若有 PD-L1 表現,術後就可以考慮使用 PD-L1 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同時 PD-L1 表現越高,可預期治療成效會越好。

貼心小提醒

早期肺癌通常沒有症狀,患者很難察覺。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已被證實是有效的篩檢工具,能夠發現早期肺癌。陳志毅醫師說,早期肺癌有機會透過手術治療達到治癒,而且手術大多可以採用胸腔鏡進行,傷口小、疼痛度也降低、住院天數較短,患者能快速回歸原本的生活與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續,醫師會根據肺癌分期、細胞型態、基因型態、PD-L1 表現量等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方式。陳志毅醫師說,免疫治療已被證實可運用於術後輔助治療,利用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有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提高治癒機率。

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肺癌,積極接受治療,便有機會達到較佳的預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553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突破肝癌晚期治療瓶頸:免疫治療合併標靶協助病患重獲新生!
careonline_96
・2024/11/27 ・202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照護線上

「有位 60 歲的男性患者,原本肝功能就不太理想,確診晚期肝癌時,發現肝臟內有多顆腫瘤,最大超過 10 公分,且壓迫周圍器官,AFP(甲型胎兒蛋白)指數高達 190,000 ng/ml(正常值小於20 ng/ml)。」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林裕民醫師表示,「我們先改善他的肝功能,隨後與家屬討論後決定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並協助申請健保給付以減輕經濟負擔。」經治療後,患者的 AFP 指數從 190,000 ng/ml 迅速降至 30 ng/ml,且持續治療一年,目前穩定維持在 5 ng/ml以下。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明顯縮小,僅殘留少量癌細胞,肝功能也逐漸穩定。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副作用少、生活品質提升

新光醫院癌症防治中心劉婉婷個案管理師補充,「這位患者一開始身體虛弱,也對治療的副作用感到擔憂;但在接受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治療後,發現副作用並未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患者能繼續工作且自主返院治療和追蹤病情。」

林裕民醫師表示,「臨床上類似的情況其實不少,約有三成的晚期肝癌患者經過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後,可以讓腫瘤縮小。」

肝癌晚期治療仍是國人治療關鍵

肝癌在臺灣發病率位居第五,死亡率則排名第二。根據國健署數據,臺灣每年約有一萬名新發肝癌病例,其中 30-40% 確診時已是晚期。林裕民醫師表示,「早期肝癌無症狀,建議有肝硬化、酗酒、B 型或 C 型肝炎等高風險者定期追蹤檢查。」晚期肝癌患者通常身體狀況不佳、腫瘤較大、肝功能處於肝硬化狀態,因此大多不適合接受手術切除。近年隨著免疫治療用於晚期肝癌治療,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林裕民醫師說,「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可先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先讓腫瘤縮小,以降期為目標;如果有機會,便再次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為晚期肝癌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

發現時經常已晚期的肝癌
圖/照護線上

免疫治療的機轉與免疫檢查點有關,林裕民醫師解釋,「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的 T 細胞有能力辨識及清除癌細胞,但是當癌細胞表面出現一種蛋白質(PD-L1)時,PD-L1 會與 T 細胞表面的 PD-1 結合;而抑制 T 細胞的辨識功能,如同踩煞車一般,T 細胞便無法辨識癌細胞,也無法啟動免疫反應來清除癌細胞。免疫治療是使用 PD-1/PD-L1 抑制劑去阻斷 PD-L1 與 PD-1 的結合,解除這種「煞車」效應,恢復 T 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功能。」

大規模研究顯示,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的病人,存活期可以將近20個月,突破了長期以來傳統口服標靶藥物僅約 1 年的存活期,同時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提升。

什麼是免疫治療
圖/照護線上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納入健保給付第一線晚期肝癌治療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已於 2023 年 8 月納入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的健保給付範圍,幫助提升晚期肝癌治療成效。林裕民醫師說,「健保給付條件包括須評估肝硬化嚴重程度、上消化道是否有出血疑慮且未接受完全治療、腎臟功能等。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
圖/照護線上

貼心小提醒

劉婉婷個案管理師提醒,晚期肝癌患者因肝功能較差,需持續追蹤其變化,並應戒酒,避免使用增加肝臟負擔的藥物。儘管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副作用相對較少,但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告知醫療團隊。此外,這種治療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小,患者只需按時接受點滴注射,仍可維持日常生活,醫療團隊也會全程陪伴患者,並給予支持與鼓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3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