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中國的巫醫:當代人怎麼看待「巫醫」?他們的社會地位高嗎?(下)——《巫者的世界》

三民書局_96
・2023/07/23 ・317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巫醫是方技嗎?

前引朱熹對於巫、醫「兩者皆賤役」的說法,或許不盡妥當,1但是,從其職事內容及社會地位考量兩者的關聯性,的確有其必要。

最晚從漢代開始,已有不少詞例顯示,「巫醫」或「醫巫」已成為「方技」之士的代稱。例如,西漢之時,龔勝曾向哀帝(7-1 BC 在位)進言:

竊見國家徵醫巫,常為駕,徵賢者宜駕。2

龔勝的建言是有感而發的,因為《漢書》便載云:

哀帝即位,寢疾,博徵方術士,京師諸縣皆有侍祠使者。3

可見當時所徵求的「方術士」主要是巫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西漢哀帝之時,桓譚向當時的皇后之父傅晏進言時也說:

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艱難,或驅使醫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備。4

文中的「巫醫」大概和前引龔勝所說的「醫巫」一樣,意指「方技」之士。

巫醫(示意圖)。圖/wikipedia

再者,曾於西晉武帝太康年間(280-289)擔任司馬督的淳于智,「常自言短命」,並預言:

辛亥歲天下有事,當有巫醫挾道術者死,吾守易義以行之,猶當不應此乎!5

後來,他果然因曾「有寵於楊駿」而被殺。淳于智以精通易占、卜筮聞名,6因此,他所說的「巫醫」應該是「方技」之士、術士的一種代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宋史‧方技列傳》的序言也說:

昔者少皡氏之衰,九黎亂德,家為巫史,神人淆焉。……然而天有王相孤虛,地有燥濕高下,人事有吉凶悔吝、疾病札瘥,聖人欲斯民趨安而避危,則巫醫不可廢也。後世占候、測驗、厭禳、禜禬,至於兵家遁甲、風角、鳥占,與夫方士修煉、吐納、導引、黃白、房中,一切焄蒿妖誕之說,皆以巫醫為宗。漢以來,司馬遷、劉歆又亟稱焉。然而歷代之君臣,一惑於其言,害於而國,凶於而家,靡不有之。宋景德、宣和之世,可鑒乎哉!然則歷代方技何修而可以善其事乎?7

文中雖然「巫醫」連稱,並說「皆以巫醫為宗」,但所敘述的內容卻遠超過巫醫的職事和技能範圍,因此,「巫醫」在此似乎也是「方技」之士的代稱。

此外,元憲宗(1251-1259在位)即位之初,高智耀建議憲宗蠲免儒者的徭役時,雙方有一段對話說:

帝問:「儒家何如巫醫?」對曰:「儒以綱常治大天,豈方技所得比。」8

在此,「巫醫」更明顯的是「方技」之士的代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巫醫的社會地位

這種「方技」之士是傳統中國社會不可或缺的人物,但至遲從戰國時起,多數的「方技」之士便處身於低賤階層,屢遭政府壓制,並被士大夫所輕視。9例如,《管子》便說:

上恃龜筮,好用巫醫,則鬼神驟祟。10

《呂氏春秋》也說:

今世上卜筮禱祠,故疾病愈來。……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11

無論文中的「巫醫」做何解釋,其受人輕賤是很明顯的。

其次,新朝王莽(9-23 在位)針對工商、服務業所訂的「貢法」(營業、所得稅)中規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諸取眾物、鳥獸、魚鼈、百蟲於山林水澤及畜牧者,嬪婦桑蠶、織絍、紡績、補縫,工匠、醫、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謁舍,皆各自占所為於其在所之縣官,除其本,計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為貢。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實者,盡沒入所采取,而作縣官一歲。12

其中,醫者與巫者和工匠、卜者、祝者共同被歸為「方技」。而這些人在漢代社會中都屬於低賤階層,例如,曹魏時期(220-265)的如淳注《史記》「良家子」一詞時便說:

非醫、巫、商賈、百工也。13

由此可見,醫者與巫者和商人、百工一樣,被漢人視為「不良」之人,社會地位低賤。

巫醫這一類的方技之士,在漢代之後,隨著政治、社會的變遷,地位也有所變化,但整體來看,在近代以前,他們在中國社會中始終沒有太高的地位與聲望。14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十二月,針對道教張天師的封號、品級所做的檢討和改變,頗能反映這種情形。《清實錄》記載此事云:

孔子至聖,後裔承襲公爵。顏曾思孟以下,不過博士。今張氏所襲,竟與聖裔無別。請照提點演法之類,給與品級,停其朝覲筵宴等語。查正一真人,世居江西龍虎山,至宋始有封號,元加封天師,秩視一品。明初改正一嗣教真人,秩視二品。本朝仍明之舊,而會典不載品級。蓋以類於巫史方外,原不得與諸臣同列。……查太醫院院使,秩正五品,巫醫本相類,請將正一真人,亦授為正五品。15

從上述這一段記載可以知道,張天師的品階一下子從元明之時的一、二品降為五品,主要是被比擬為「巫史方外」,其授品的根據也是基於「巫醫本相類」的原則,比照「太醫院院使」的位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中國的巫醫傳統:以巫為「首」的醫藥發展(上)——《巫者的世界》

延伸閱讀:中國的巫醫:「巫醫」是巫還是醫?(中)——《巫者的世界》

——本文摘自《巫者的世界》,2023 年 6 月,三民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參考資料

  1. 參見劉運好、李飛,〈「巫醫」非為賤業考釋—《論語》「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的文化闡釋〉,《孔子研究》2007:1(濟南,2007),頁 112-121。
  2.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卷 72,〈王貢兩龔鮑傳〉,頁 3080。
  3. 《漢書》,卷25,〈郊祀志〉,頁 1264。
  4.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 28,〈桓譚傳〉,頁 955-956。
  5. 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 95,〈列傳‧藝術‧淳于智〉,頁 2478。
  6. 《晉書》,〈列傳‧藝術‧淳于智〉,頁 2477-2478。
  7. 《宋史》,卷 461,〈列傳‧方技〉,頁 13495-13496。
  8. 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 125,〈高智耀傳〉,頁 3072-3073。
  9. 詳見林富士,〈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頁 65-134;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頁 1-84,135-148。
  10. 詳見管仲,《管子》〔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權修〉,頁 37。
  11. 詳見《呂氏春秋》,卷 3,〈季春紀〉,頁 136。
  12. 《漢書》,卷 24,〈食貨志〉,頁 1180-1181。
  13.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 109,〈李將軍列傳〉,頁 2867。
  14. 詳見中村治兵衛,〈中國古代の王權と巫覡〉、〈唐代の巫〉、〈五代の巫〉、〈北宋朝と巫〉、〈宋代の巫の特徵—入巫過程の究明を含めて〉,收入氏著,《中國シャーマニズム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2),頁 3-28,29-68,69-84,85-106,107-138;林富士,〈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頁 65-134;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Fu¬shih Lin, “Chinese Shamans and Shamanism in the Chiang-nan Area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3rd-6th Century A.D.),”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4);
    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兼論其身分與地位〉,《新史學》6:1(臺北,1995),頁 1-48;
    金仕起,〈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15.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 304,乾隆十二年十二月辛未條,頁 981。另見崑岡等,《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卷 501,〈禮部‧方伎‧僧道〉,頁 80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三民書局_96
18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創立於1953年,為了「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60年來默默耕耘著書的園地。從早期的法政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到各式英漢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成立至今已出版了一萬多種優良圖書。不僅讀者佳評如潮,更贏得金鼎獎、小太陽獎、好書大家讀等諸多獎項的肯定。在見證半個世紀的社會與時代變遷後,三民書局已轉型為多元、綜合、全方位的出版機構。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中國的巫醫:「巫醫」是巫還是醫?(中)——《巫者的世界》
三民書局_96
・2023/07/23 ・301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巫醫」一詞的來源:醫與毉

除了神話、傳說之外,從文字、語言的角度來看,[1]也可以發現巫者和醫者、醫藥之間的緊密關係。

「醫」這個字還有個「俗字」寫作「毉」。利用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製作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查詢,可以知道,醫字在《四庫全書》中共有五萬八千五百一十五筆資料,毉字有一千四百六十八筆。利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建置的「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查詢,則醫字有三萬兩千五百六十五筆,毉字有兩百八十筆。[2]由此可見,毉字雖然不多見,但也不是非常罕見。

事實上,毉和醫字可以互通,例如,唐代釋慧琳 (737-820) 《一切經音義》釋「醫王」一詞時便說:

《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藥以療萬民之病。古者巫彭初作醫。毉字本從酉,或從巫作毉,亦通。《說文》治病工也,毉人以酒使藥,故從酉,酉者,古文酒字也。[3]

釋「醫」時也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於其反,《說文》治病工也。醫之為性,得酒而使藥,故醫字從酉,殹聲。殹,亦病人聲也。酒所以治病者,藥非酒不散。殹音,於奚反,有作殹。古者巫彭初作毉,從巫形,俗字也。[4]

釋「醫藥」時又說:

醫藥:上於其反。《廣雅》醫,巫也。《呂氏春秋》云:「巫彭作醫也。」《周禮》云:「醫師掌醫之政令。」又云:「醫人掌養萬人之疾病也。」《考聲》云:「療病人也,意也,夫療病必以酒,故字從酉也。」《說文》云:「治病工也。從酉,殹聲。殹音,烏計反。」[5]

由此可見,醫字可以「從巫」作「毉」,而這似乎和「古者巫彭初作毉」的神話有關。[6]總之,從古人「造字」的思惟來看,醫和巫基本上被視為同一種人,因此,三國時期的張揖 (fl. 227-232)《廣雅》便直言「醫,巫也」。

傳統中草藥。圖/envatoelements

「巫」與「醫」的連稱

除了字形和字義上的關聯之外,在語彙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巫、醫兩者之間的親密性。事實上,在傳統漢語文獻中,「巫醫」或「醫巫」連稱、並舉的情形,並不罕見。

以中央研究院的「漢籍全文資料庫」來說,「巫醫」連稱的詞例有一百一十三條,「醫巫」連稱的詞例有三百八十七條,[7]合計五百條。而以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製作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來看,則「巫醫」(含「巫毉」)連稱的詞例有五百零三條,「醫巫」(含「毉巫」)連稱的詞例有六百零三條,合計一千一百零六條。另外,巫醫並舉的情形也有不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從相關的詞例來看,巫與醫被人相提並論的緣由,其實並不盡相同。例如,孔子曾引「南人」之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8]而傳統的注疏家對於這段話的解釋便有相當大的出入,他們的爭議至少有三點。

第一是關於無恒之人和「巫醫」之間的關係。東漢鄭玄認為這是指:「巫醫不能治無恒之人」,[9]但是,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是指無恒之人不能學習「巫醫」之技能或無法從事「巫醫」之工作,例如,宋代朱熹便說:

巫,所以交鬼神。醫,所以寄死生。故雖賤役,而尤不可以無常。[10]

近人蔣伯潛 (1892-1956) 據此語譯為:

一個人而沒有恒心,就是巫醫等技能職業,也是學不成功的。[11]

上述這兩種意見,究竟誰是誰非,不容易判定。其關鍵點在於對「作」這個字及整個句子的文法解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是指無恒之人不能學習「巫醫」之技能或無法從事「巫醫」之工作。圖/envatoelements

第二是「巫醫」究竟指一種人還是兩種人。絕大多數的注釋家都認為「巫醫」包括「巫」和「醫」這兩種人,一般辭書也解釋為「巫覡與醫師」、「巫師和醫師」。[12]

但是,也有一些近代的詞典將「巫醫」一詞解釋為「古代以巫術替人治病的人」、「古代以祈禱鬼神替人治病的人」,或是「古代以祝禱為主或兼用一些藥物來為人消災治病的人」,[13]換句話說,「巫醫」被認為是指某一種「替人治病的人」。這兩種意見,都可以找到支持其說法的例證。

第三是「南人」為什麼會將巫和醫相提並論。有人以兩者同為社會地位低賤之人釋之,例如,前引朱熹之文便認為兩者都是「賤役」。但是,蔣伯潛則不提「賤」或「不賤」的問題,而是從職事內容著眼,他說:

巫是古時候一種祈禱鬼神,替人治病求福的人,「醫」是醫生。[14]

他所強調的是巫、醫同為替人治病之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之,上述三點爭議,所涉及的問題相當多,本文無法一一細論,但無論如何,巫與醫在傳統漢語文獻中常被連稱、並舉的緣由,似乎還是必須由兩者的共通性尋求解釋。

延伸閱讀:中國的巫醫傳統:以巫為「首」的醫藥發展(上)——《巫者的世界》

參考資料

  1. 參見符友豐,〈「醫」字新譯——兼考醫、巫先后〉,《醫古文知識》1997:2(上海,1997),頁 37-40;蘭云云,〈「巫」「醫」詞義淺析〉,《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12(濟南,2009),頁 186。
  2.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1868275662(2010 年 11 月 8 日檢索)。
  3.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編,《大正新脩大藏經》,no. 2128〕(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4),卷 29,頁 499 下。
  4.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27,頁488上。
  5.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32,頁519下。
  6. 「古者巫彭初作毉」的神話,除見於上引材料之外,又見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 20,頁 429下;卷 30,頁 506 中。
  7.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1979892352(2010 年 11 月 9 日檢索)。
  8.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翻印),卷 13,〈子路〉,頁 9 上。
  9. 《論語》,卷 13,〈子路〉,頁 9 上,注文。宋代邢昺也說:「巫主接神除邪,醫主療病。南國之人嘗有言曰:「人而性行無恒,不可以為巫醫」,言巫醫不能治無恒之人也。」見《論語》,卷 13,〈子路〉,頁 9 上,疏文。
  10.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上海:啟明書局,1948),〈子路〉,頁 203。
  11. 《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子路〉,頁 203。
  12. 詳見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頁 4529;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1955-1960),頁 3775;商務印書館編審部編,《辭源》(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頁 962;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頁 1577;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5),頁 1381;晁繼周、李志江、賈采珠編,《漢語學習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頁 696;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第一卷,頁 973。
  13. 詳見汪怡等編,《國語辭典》(出版地不詳:商務印書館,1943),第六冊,頁 5369;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編,《古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頁 1642;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一卷,頁 973。
  14. 《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子路〉,頁 203。

——本文摘自《巫者的世界》,2023 年 6 月,三民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民書局_96
18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創立於1953年,為了「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60年來默默耕耘著書的園地。從早期的法政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到各式英漢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成立至今已出版了一萬多種優良圖書。不僅讀者佳評如潮,更贏得金鼎獎、小太陽獎、好書大家讀等諸多獎項的肯定。在見證半個世紀的社會與時代變遷後,三民書局已轉型為多元、綜合、全方位的出版機構。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中國的巫醫:以巫為「首」的醫藥發展(上)——《巫者的世界》
三民書局_96
・2023/07/22 ・438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獵巫」的醫學史?

凡是具有「現代」心靈的人幾乎都會認為,「醫學」意味著理性與科學,「巫術」則是非理性與迷信的產物。因此,絕大多數的醫學史著作都不容巫者現身,不願巫術占據篇章。醫學史的撰述者最多只會在追溯醫學的「起源」或「原始」階段時述及巫者與巫術,[2]而政府和多數的學者(尤其是醫者)則將他們視為醫學「進步」的阻力而加以撻伐。[3]

在現代,「巫術」多被視為非理性與迷信的產物。示意圖/envatoelement

無論這樣的作法合不合理,至少就中國的情形來說,以這種「獵巫」的心態或思維來寫中國醫學史,無法完整的交待中國人對付疾病的真實經驗,因為,一直到二十世紀為止,巫者始終是中國社會中主要的醫療者之一,他們的醫療活動及其與中國醫學、中國社會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應被忽視。

因此,本文擬從神話、語言、社會實況這三個角度,闡明巫者與中國醫藥之間的緊密關係、巫者的醫療活動、民眾仰賴「巫醫」的緣由、以及「巫醫」傳統在中國社會中所引發的爭議。[4]

巫為醫先

首先,從源頭來看,雖然現代學者對於中國醫學的起源仍有若干不同的看法,但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有不少神話或傳說,似乎都將「醫藥」這種知識或行業的創發指向巫者。[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行業的起源來說,戰國時期的《莊子》便說:

游島問於雄黃曰:逐疫出魅,擊鼓噪呼,何也?曰:黔首多疾,黃帝氏立巫咸,使之沐浴齋戒,以通九竅,鳴鼓振鐸,以動其心,勞其形,趍步以發陰陽之氣,飲酒茹蔥,以通五藏,擊鼓噪呼,逐疫出魅,黔首不知,以為魅祟耳。[6]

由此可見,有人認為在黃帝的時代,首由巫咸掌管治療「黔首之疾」。

其次,戰國時代的另一文獻《世本》也說:

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7]

這雖然將時代放在黃帝之後的帝堯時期,但更明確的指出,巫咸「為帝堯之醫」,大概是擔任「醫官」的意思。無論如何,從先秦以來,在中國傳統文獻中,巫咸存活的時代、地域及面貌雖然有種種紛歧的說法,但基本上都被視為一名醫者。[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最早從事「醫者」這個行業,或是「創作」醫療技能的,也有人認為是巫彭,例如,《呂氏春秋》(成書於 239 BC)在敘述帝堯的百官分職時便說:

巫彭作醫,巫咸作筮。[9]

據此,則巫咸是「作筮」,「作醫」者是巫彭。其後,東漢許慎《說文》也說:

「巫彭初作醫。」[10]

傳統中國社會中,不少神話或傳說,似乎都將「醫藥」這種知識或行業的創發指向巫者。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群巫與藥物

無論作醫者是巫咸還是巫彭,他們二人在《山海經》中都是和藥物有關的群巫之一。例如,〈大荒西經〉便云:

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晉代郭璞注云:「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11]

其次,〈海外西經〉記載巫咸國登葆山的情景時亦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晉代郭璞注云:「即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採藥往來。」)。[12]

另外,〈海內西經〉則說: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晉代郭璞注云:「皆神醫也。」),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13]

由《山海經》這幾則神話及後人的解讀可以知道,從先秦到晉代,一直都有人相信,早期的巫者就是掌握療病、不死之藥的醫者。

《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圖/Wikepedia

不僅早期如此,即使在後代,也有類似的傳說。例如,明代《本草綱目》所載的啄木鳥、桃、桃杙、無患子(鬼見愁、菩提子)、楓香脂等物,李時珍(約 1518-1593)在討論其藥性及功用時,都曾引述傳說,指出巫者曾使用這些東西辟除精魅、鬼怪,療治疾病。[14]

事實上,宋代有些巫者便曾使用藥方替人治病,[15]而在清代的澎湖及臺灣,當地的巫者(乩童;童乩)在替人治病時,也往往會開示藥方,[16]即使在日治時期,臺灣本地的童乩仍與「藥商」保持密切的關係。[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中國的巫醫傳統:巫醫是巫還是醫?(中)——《巫者的世界》

參考資料

  1. 本文是中央研究院專題研究計畫「宗教與醫療」之子計畫「巫者與中國醫療文化之關係」(2002-2004)的研究成果之一。初稿完成於 2005 年 10 月 2 日,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從醫療看中國史」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12/13-15),二稿完成於 2010 年 12 月 7 日。本文寫作過程中,承蒙研討會與會學者及審查人惠賜寶貴意見,特此致謝。三稿完成於 2014 年 4 月 10 日。
  2. 例如:俞樾,《俞樓雜纂》〔收入氏著,《春在堂全書》第三冊〕(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8年翻印),卷 45,〈廢醫論〉,頁 2103-2108;劉師培,《左盦外集》〔收入氏著,錢玄同等編,《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 翻印),卷 8,〈古學出於官守論〉,頁 1726-1727;K. Chimin Wong(王吉民)and Lienteh Wu(伍連德),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ng a Chronicle of Medical Happenings in China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Period (Shanghai: National Quarantine Service, 1936), pp. 12-14;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頁 6-11;嚴一萍,〈中國醫學之起源考略(上)〉,《大陸雜誌》2:8(臺北,1951),頁 20-22;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頁 1-10;賈得道,《中國醫學史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頁 5-17;鄭曼青、林品石編著,《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頁 7-10;趙璞珊,《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 1-8;俞慎初,《中國醫學簡史》(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頁 1-43;姒元翼,《中國醫學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頁 1-14;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Paul U. Unschuld, Medicine in China: A History of Idea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p. 1750;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頁 1-20;郭成圩主編,《醫學史教程》(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頁 45-63;陝西中醫學院主編,《中國醫學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頁 1-16;傅維康,《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頁 23-26;李經緯、李志東,《中國古代醫學史略》(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頁 14-52;王樹岐、李經緯、鄭金生,《古老的中國醫學》(臺北:緯揚文化,1990),頁 21-23;史蘭華等編,《中國傳統醫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頁 10-18、37-38;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頁 138-215。
  3. 詳見文欣,〈神秘的古代巫醫〉,《醫學文選》1994:5(南寧,1994),頁 81;武樹明、王繼恆,〈蒙古地區精神疾病患者看巫醫行為分析〉,《中國民政醫學雜誌》7:1(北京,1995),頁 49;李文彥,〈巫醫現象的文化學反思〉,《醫古文知識》1999:2(上海,1999),頁 7-9;應文輝,〈求醫問藥‧實話實說—四、不要相信游醫、神醫和巫醫〉,《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01:5(天津,2001),頁 26;華振鶴,〈古代醫、巫鬥爭故事(三則)〉,《科學與無神論》2001:6(北京,2001),頁 51-52;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頁 186-242;許家和,〈水火不容話醫巫〉,《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07:1(廣州,2007),頁 41-42;許家和,〈自古醫巫不相容〉,《祝您健康》2007:11(南京,2007),頁 50-51;王永珍,〈封面故事—以醫抗巫〉,《長壽》2010:4(天津,2010),頁 16-17;潘志麗、劉洋、潘艷麗,〈解析當代巫醫存在的原因〉,《中醫藥管理雜誌》2010:5(北京,2010),頁 390-391。
  4. 由於本文研究的時間範圍太大,相關的史料眾多,再加上篇幅限制,因此,只能利用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製作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建置的「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出版的《CBETA電子佛典集成》三個全文數位資料庫查詢相關的材料,並擇其重要者引述、申論。
  5. 參見鐘克勛,〈「巫醫」小考〉,《西華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4(南充,1982),頁 86-87;薛鳳奎,〈論巫對醫的控制〉,《中華醫史雜誌》1984:1(北京,1984),頁 59-60;張振平,〈一個應當重新認識的問題—巫、巫醫及其與醫藥起源、發展關係探析〉,《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0:2(濟南,1986),頁 57-62;李建國,〈先秦醫巫的分流與鬥爭〉,《文史知識》1994:1(北京,1994),頁 39-42;宋鎮豪,〈商代的巫醫交合和醫療俗信〉,《華夏考古》1995:1(鄭州,1995),頁 77-85;馬力,〈醫巫同源與分離〉,《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6(貴陽,1998),頁 51-54;王新中、尉書明,〈巫文化對古代醫學的影響〉,《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7:1(西安,2001),頁 35-65;沈晉賢,〈醫巫同源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4(南京,2003),頁 197-201;鮑曉東,〈試論巫文化中「巫醫一體」的盛衰〉,《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4(南昌,2003),頁 24-26;趙容俊,〈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者的醫療活動〉,《史學集刊》2004:3(長春,2004),頁 7-15。
  6. 這是《路史後紀》五注所引的《莊子》佚文;詳見王充,《論衡》〔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卷 22,〈訂鬼〉,頁 939。
  7. 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卷 721,〈方術部‧醫〉,頁 3325a 引。
  8. 事實上,巫咸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一個「神通廣大」的人物,除了醫藥之外,他同時是天文、占卜、巫覡的宗師;詳見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卷 26,〈巫咸〉,頁 719-721;劉寶才,〈巫咸事跡小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4(西安,1982),頁 110-111;俞秉麟,〈巫咸之謎〉,《蘇州雜誌》2002:1(蘇州,2002),頁 32-34。
  9. 呂不韋等,《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卷 17,〈審分覽〉,頁 1078。
  10. 許慎,《說文解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23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十四篇下,頁 40 下。
  11. 山海經》〔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卷 11,〈大荒西經‧靈山十巫〉,頁 396-397。
  12. 《山海經》,卷 2,〈海外西經‧巫咸國〉,頁 219。
  13. 《山海經》,卷 6,〈海內西經‧開明東諸巫療窫窳〉,頁 301。
  14. 詳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頁 1751,1952,2024,2197,2659。
  15. 王章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 173-178。
  16. 詳見林富士,〈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收錄於本書頁 163-235。
  17. 詳見臺南州衛生課,《童乩》(臺南:臺南州衛生課,1937);林富士,〈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收錄於本書頁 237-288。

——本文摘自《巫者的世界》,2023 年 6 月,三民書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三民書局_96
18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創立於1953年,為了「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60年來默默耕耘著書的園地。從早期的法政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到各式英漢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成立至今已出版了一萬多種優良圖書。不僅讀者佳評如潮,更贏得金鼎獎、小太陽獎、好書大家讀等諸多獎項的肯定。在見證半個世紀的社會與時代變遷後,三民書局已轉型為多元、綜合、全方位的出版機構。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校園霸凌不只是打鬧,而是青少年求生存的地位競爭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7/04/10 ・344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社會學」觀察「青少年霸凌」現象

身為台灣青少年研究與犯罪學的翹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以社會學的角度,觀察青少年霸凌行為為何層出不窮?關鍵在於大人長久忽略的青少年之間錯綜複雜的「友誼網絡」特性。 不同成長背景、能力與價值觀的青少年,會逐漸自成一群或遭排擠落單,而彼此為了在「班級」這個宛如社會縮影的「縮小版社會」中競爭「社會地位」,「霸凌」行為其實是模仿大人踩著別人往上爬的社會化行為。

「地位競爭」不只在後宮,在學校的青少年也要求生存

在《後宮甄嬛傳》電視劇中,後宮妃嬪分成不同派別,透過彼此合作或離間,爭奪更適合生存的地位。過程中發生各種「霸凌、欺壓」的情事,看得觀眾咬牙切齒,而當主角透過與關鍵人物合作結盟,因而翻身時,觀眾往往也跟著感到大快人心。這種在友誼網絡中透過各種合縱連橫策略,進行地位鬥爭的情況,是否很眼熟?

地位鬥爭不只發生在成人的職場,也普遍存在於青少年的校園生活中。圖/iStock

大人總認為青少年的霸凌行為,只是不懂事的打鬧,卻忽略了「友誼網絡」和「地位競爭」是青少年在「轉大人」的成長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的核心元素。

吳齊殷和他的研究團隊與位於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和東部的國高中合作,透過問卷、訪談、視訊紀錄等方式,持續觀察 49 個不同班級、總共 1,077 名國高中生,追蹤分析各班同學於求學的三年期間的友誼網絡動態變化,根據該調查研究發現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壞消息是,班上一定會有討厭你的同學,好消息是,班上一定也會有把你當朋友的同學。而被霸凌者需要的是:有更多人願意鼓起被討厭的勇氣,和他站在同一陣線。

.在一個班級中平均會有 2 名同學不喜歡你,例如不想坐在一起吃中餐、分組作業不想同組,但平均會有 3 名同學把你當成朋友,樂於一起讀書、一起玩。要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難如登天,每個人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就算是自己喜歡的朋友,他平均也會受到另 1 名同學討厭,而自己不喜歡的同學,平均會被另外 9 名同學討厭。

9 這個數字遠大於 1,反應出一個現象:青少年喜歡和受歡迎的人做朋友,儘管有 1 名同學討厭他,卻不會威脅自己在班級友誼網絡中的地位。然而需選擇和大多數的同學站在同一立場,排斥不受歡迎的同學、一起討厭他,否則就會與 9 位同學為敵,自己可能也會被掃到颱風尾、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這個攸關生存的選邊站考量,可以解釋為何同學會對班級中的霸凌行為「視而不見」或「成為共犯」,因為自己也得「設法」存活下去,沒人敢貿然揮霍被討厭的勇氣。

數字透露的班級生存之道:要和受歡迎的人成為朋友、要和大多數人一起討厭某個同學,自己才容易在友誼網絡中取得地位,而這是霸凌會發生的原因之一。圖/吳齊殷提供;林婷嫻、張語辰設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競爭地位」成為需求,霸凌就是手段

下圖班級的友誼網絡中,每個編號代表一名國中生,藍色箭頭表示認為對方是朋友,紅色箭頭表示不喜歡對方。圖中 1 號、 6 號、 12 號、 21 號同學,可視為班級網絡中的關鍵人物:

每個編號代表一名國中生,藍色箭頭表示認為對方是朋友,紅色箭頭表示不喜歡對方,整體交織成愛恨並存的完整友誼網絡。 圖/吳齊殷提供 ;林婷嫻、張語辰設計

.1 號同學受到有些同學喜歡,有些同學不喜歡,但不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因為若被欺負的話有朋友會挺他。
.6 號同學是班上的眾矢之的,同學們都表示不喜歡他,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就算被欺負也沒有朋友支持他。
.1 號同學和 6 號同學就像是兩個國度的人、互不來往,但 12 號同學串起了這兩者的網絡。
.21 號同學是班上的邊緣人,沒有人願意與之來往,像被當成空氣般,屬另類的無形霸凌。

如果你是上圖此班級的師長,得知班上存在這種友誼網絡,發現 6 號同學和 21 號同學容易成為霸凌的對象,你會採取什麼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齊殷與研究團隊發現,在班級中擁有越多朋友,被同學排斥、霸凌的機率較低,但自己平常就需投入較多心力經營同儕關係。若被一個團體排擠,但有另一個團體可以接納自己的話,被排斥、霸凌的機率也會降低,因為有人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線。「出外靠朋友」這種古人琢磨出來的日常生活智慧,可不是說說而已,通常被霸凌的同學有兩種情形:眾矢之的、邊緣人,皆需要有朋友願意站出來撐腰。

大多數的老師和家長阻止霸凌的方式,以為青少年是單純欺負對方,透過以暴制暴或是柔性勸說,懲罰對同學動粗的青少年、呼籲班上同學不要對霸凌視而不見,像是空降一雙老天的手到班級中試圖撥亂反正,卻忽略了青少年霸凌行為背後的社會化意義:在班級中爭奪更好的「社會」地位。若以有形的角色來理解,舉《哆啦 A 夢》中同班的胖虎、小夫和大雄比喻,胖虎為了爭奪大雄手中玩具的控制權,會毫不留情地對大雄揮出拳頭,這是一種鞏固自己地位的霸凌行為。小夫為了避免自己和胖虎的友好網絡斷裂,導致自己也淪為被霸凌者,乃選擇和胖虎站在同一陣線,一起追著大雄打、助長霸凌行為。

霸凌者、旁觀者、被霸凌者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扣除有限的在家的時間,一整天幾乎都在班級中度過,青少年並非只有課業需要煩惱,班級就是一個重要的社交場合,需要時時留意和朋友的互動、忙著維繫人際關係,也要觀察其他朋友之間的連結,若因自己怠惰而疏遠朋友,自己的位子就會被另一人取代。

友誼網絡並非靜止不動,而是隨著時間、事件會變化,例如高中一年級升二年級分班後,班級友誼網絡又會重新整理一次。另外,《韓非子》言道:「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在青少年友誼網絡中,也存在著如同戰國中後期諸侯之間的競合關係,這個觀點可能是理解與掌握「霸凌行為」的首要切入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現存阻止霸凌的方式無效,師長可參考合縱連橫的戰術,觀察班上同學如何來往,協助被霸凌的同學建立有利的友誼網絡「戰略位置」。

舉例來說,為什麼有些體型較圓滾滾的同學會被討厭,有些則會被同學喜歡,可以觀察他們身邊的朋友在班級友誼網絡中的地位。例如,原本因為體型像小熊維尼而被欺負的同學,可能因為參加了班上的讀書會,進而跟班上受歡迎的同學成為了朋友。霸凌者為了不得罪受歡迎的同學,讓自己的地位下降,也會選擇和小熊維尼維持友好關係。被霸凌者需要的,就像這種對自己情勢有利的朋友網絡位置,師長可以幫忙的是找到關鍵角色、調整班上失衡的友誼網絡。

以班級友誼網絡的模式來看,霸凌者需要的是相信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承認一定會有人喜歡自己,也會有人討厭自己,無需透過霸凌手段來踩著別人往上爬。旁觀者可以做的是,在不涉及危險的情況下,鼓起勇氣讓被霸凌者知道自己不是友誼網絡中的一座孤島。而被霸凌者,請相信友誼網絡是可能變動的,眼前的狀況並非永恆,請勇敢求援而非放棄希望。

吳齊殷與研究團隊長期深入台灣各地國高中觀察追蹤青少年學生的成長歷程,並非為了迅速找到一個解決霸凌現象的對策,而是希望透過研究結果,提醒以友誼網絡中不同立場思考,了解同學們彼此的愛恨情仇,並理解同學們不敢貿然阻止的自保之道。這些都是面對霸凌現象時,一般容易忽略或誤解的獨到社會學知識,盼能藉此找出「斧底抽薪」的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執行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21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