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清凉
- 編者/陳丕燊
回國教書
任何人只要用點心看日本報紙、評論雜誌或電視,很容易瞭解國際情勢,尤其是中國問題。1960 年代末,情勢開始對中華民國不利,「有辦法的」臺灣百姓想盡辦法離開臺灣。政府非痛下決心,認真地進一步建設臺灣的軟硬體不可。大約清楚亞洲的將來,我選擇回臺大物理系,計劃和許雲基,黃振麟教授合作培養科技人才,同時加入許雲基教授的原子核研究組作理論計算。離開日本的約一年前訪問了念碩士時的理論組主任 Tomonaga Shin-ichiro(朝永振一郎)教授,廣泛地請教他,其中至今不能忘的是: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物理學家仍然專心於培養下一代,那時能教 Dirac 量子力學的約 50 名吧(他說的),1969 年約有數百位,即約增加 10 倍。
觀察 1957 年夏天的臺北和東京,臺北的物質條件比東京好;但 1970 年夏天是倒過來了,臺北遠不如東京。還好,當時的政府好像已知中華民國的處境,克服一切困境守好臺大物理系的老師和朋友們的志氣也不錯。配合國際情勢的可能發展,我全力以赴積極地教育學生,和他(她)們一起努力奮鬥,師生之間無話不談,讓他們瞭解自己處境。學生們不但努力求學,也幫物理系做了不少事,他們之中多位正身居目前在臺灣高科技界第一線奮鬥的領導階層。
科技要生根,國家必須培養大量有靈魂的科技人才。年輕人的能力是國家實力的表徵,除了專業知識及非專業的某程度知識外,最重要的是強壯的身體,個性獨立自主,敢講敢做敢負責,富有使命和正義感,即有「自信」。我一直用以自勉,並以之為對學生的畢業期許(不是學業畢業期許,是踏入社會或學術界的期許)的是「自尊、自主、自信」。「自尊」的部分,我會注意引導;至於「自主」和「自信」,因為需要時間,以及和外界的接觸,故請學生自己努力。
1972 年 7 月,我在當時的臺大土木系主任丁觀海教授介紹下,和在美任教的馮纘華先生結婚,暫時赴美。結婚的約定是,盡早把美國的事情整理完畢後,長住臺灣;而在那以前,每年暑假必回臺灣。馮先生他實踐行了諾言,。由於我無法離開臺大太久,馮先生讓我先回來,然後他連根拔起,提早退休,回到臺大環工所任教,同時和臺大環工所,以及臺灣環保界同仁默默但積極地處理臺灣的汙染問題。
1980 年前後,臺灣進入經濟起飛,水、空氣和土壤的嚴重汙染是付出的代價。可能馮先生體內本來就有癌細胞吧?回臺後幾乎天天進出嚴重汙染區或工廠,使他的健康迅速惡化,終於在 1985 年 6 月底發現患了在臺灣無法醫治的惡性 T 型淋巴癌,非赴美治療不可。我們最後仍選擇回臺灣。1986 年初秋,馮先生在臺北榮總過世。臨終,讓他耿耿於懷的是,臺灣的環境汙染處理工作尚未告一段落,還需約兩年。
該如何
當人遇到逆境時,引導我們的可能是使命感、人生觀和理念吧。1986 年秋天後個人更投入於教研工作,堅強地向 1970 年夏天離開日本時所規劃的路徑前進。亞洲情勢大致也朝 1970 年初在日本時所預估的方向發展著。日本貨果然席捲了全世界市場,政府的經濟政策成功,臺幣也快速升值,出現了「臺灣經濟奇蹟」。理工科,尤其是電機系,為應屆高中畢生所嚮往。但理工科系的女學生數沒什麼大變,到目前仍然如此,例如臺大物理系,平均維持 12%,整個社會對女性的態度及女性的社會地位,都比光復當時改善很多,但對女性從事科技,仍然不積極,重男輕女,大男人思想依然存在。
女性占人口一半,小孩和丈夫都會受到女性的影響,加上女性有不少優點:「平均比男性強的直覺力,細心細膩又富耐力,較男性能管理自身問題,為什麼至今在社會上仍較男性劣勢呢?男性無形中視女性為弱者,要保護她,甚至於想宰制她;而女性也順水推舟似地靠過去,商品化自己,甘願做個被支配者。需知,國家要健康,女性的健全是首要條件。所以首先要導正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尤其要消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其次,社會及學校都要執行男女平等教育,例如男女學生同受家務工作訓練,不要再把女性花瓶化。同時國家應有一套可使職業婦女安心寄托的公營育幼院、托兒所政策。這些工作必須政府帶頭負責做。至於女性,在過渡時期,必須更加覺悟。如此,理工科系的女生便可望和男生同數了。
問題是政府做不做。
1970 年我離開日本時,日本的公立大學理工科系的女生遠比臺灣少很多,可能是臺灣的五分之一吧,沒想到約三十年後的 2003 年的日本超過了臺灣,女性科技人才逼近 15%,1994 年的日本科學技術廳(對等於臺灣國科會)廳長是女性。從 1993 年左右,日本開始計劃「科技維新」,必然已注意到女性的重要性。政府帶頭,輔以部分男性的積極奮鬥,才帶來今日的日本。1996 年開始的五年計畫順利完成,目前(2006 年到 2010 年)是第三期五年計畫,長期目標則是在 2050 年成為科技強國,並在這段期間培育出 30 位諾貝爾獎得主,整個日本變成科技島,人口控制在一億二至三千萬,全國人民安居樂業。於是解放女性能量,健康聰慧的女性是完成此大型國家工程的必要且充分的條件。
日本做得到,為何我們做不到?政府負責了沒?
臺灣男性是否尚未覺醒或太傲慢?
臺灣女性是否太不自愛或自甘墮落?
今天的問題是男女性共同問題,任何一方都不能馬虎!
2003 年初重回臺大教大一普通物理,有機會直接接觸男女同學,發現女生的整體表現平均較男生好。我不曾遇到或感覺到男生輕視女生的場面,反而見到有的男生怕女生;而一旦相互發生感情,女生往往占優勢,絕大部分男生會聽女生的話,這四年內只遇到兩位強勢的男生,我擔心這樣的男生遲早會碰壁。然而,為什麼他(她)們的年紀愈大,情況愈微妙,到進入社會(含學術界),性別生態逆轉,男性成為優勢!這是為什麼?真正的關鍵在這裡!從這裡切入分析,個人見解:
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歷史帶來的負面效應;媒體無意中的負面影響;負責教育的大專男女性教授們,無形中做了不利於消除對女性的封建思維的言行。
假如大一理工科系的女生占 10%,二十年後留在科技界的女性不到 10%,留在教研界的百分比更低,這是為什麼?以上這些疑點沒解決,單靠女性努力吸引年輕女性步上科技之路,而少了男性的積極合作,很可能事倍功半。本來任何人,只要對某個領域真的感興趣,加上有健康的身體、毅力、高抗壓性和獨立自主性,是有高機率達成自己的願景的;但如整個社會或學術界環境不理想,則達成的機率將劇降,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往往是女性。請大家問問自己:
我們的科學生根了沒?我們的科技體質如何?如果無法正面回答的話,那麼:解放女性能量是首要任務。
——本文摘自《不廢江河萬古流:林清凉回憶錄》,2022 年 4 月,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