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透過「生長激素刺激測驗」,評估孩童生長激素是否不足

careonline_96
・2022/05/19 ・189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孩童因「身高不足」或「生長遲緩」就診「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評估有「生長激素不足症」之疑慮時,會安排小朋友做「生長激素刺激測驗」。

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檢查呢?什麼時候需要做這個檢查?如何執行?這樣的檢查安全嗎? 以下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針對以上家長常見問題做完整說明。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什麼時候要做?

  1. 「長的矮」而且「長的慢」!
    (1)長的矮: 身高落在該性別年齡「第三百分位」以下。
    (2)長的慢: 「一年長不到四公分」,或身高曲線往下掉兩大條百分位曲線。
  2. 初步檢查顯示: 骨齡明顯落後,血液檢驗 IGF-1 與 IGFBP-3 濃度不足。
  3. 伴隨其他生長激素不足可能合併的特徵(如前額凸出、顴骨發育不良、鼻梁塌陷、低血糖、陰莖短小、尿道下裂,或合併其他賀爾蒙異常等。)

當以上情形發生,醫師認為孩子有「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可能,將進一步安排「生長激素刺激測驗」。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是什麼?

邱巧凡醫師指出,平常生長激素的分泌呈現「脈衝式分泌」,因此無法從隨機、單一次的血液檢測直接反映個體生長激素分泌的能力。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是藉由藥物的刺激,營造出生長激素必須要分泌的情境,藉此情境來了解分泌的功能是否正常。

目前在台灣可用來做為生長激素刺激測驗的藥物包含:胰島素、clonidine、L-Dopa、Arginine 及 Glucagon。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怎麼做?

  • 檢查前的準備
  1. 自檢查當天凌晨零時起「禁食」任何食物。
  2. 填寫「檢查同意書」。
  •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檢查流程
  1. 於早上 7~9 點,幫受檢兒童建立靜脈留置針(通常選擇上肢靜脈),並執行第一次的抽血,隨後給予受檢兒童檢查用之「口服藥物」或「靜脈注射藥物」。
  2. 之後約每隔 15 至 30 分鐘執行一次抽血,檢測生長激素濃度。(不同之檢測藥物,其抽血頻率與時間略有不同)
  3. 一次的「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檢查流程約 2~3 個小時完成,最後一次抽血完畢後,若身體無不適,便可移除靜脈留置針頭,完成檢查。並給孩童進食一頓大餐。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安全嗎?

邱巧凡醫師說,生長激素刺激測驗執行過程,有可能發生以下狀況,須特別留意,因此在林口長庚醫院本檢查需住院執行,在專業醫療團隊照護下執行此測驗。

  1. 暈針: 由於需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藥物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加上得抽血數次,因此在兒童、青少年族群有可能因為心理壓力與恐懼感,在測驗過程中出現眩暈與噁心等暈針症狀。通常只要休息一段時間即可恢復,也不會因此產生後遺症。
  2. 測驗藥物的作用: 檢查期間所服用或注射的藥物,會造成血糖偏低、血壓偏低,可能出現口乾、頭痛、冒冷汗、臉色蒼白、嗜睡、疲倦、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一般只要適度休息,並於檢查後進食即可逐漸恢復。少數有特殊病史的孩童(如癲癇、腦瘤等)可能在此過程出現抽搐發作等狀況。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檢查注意事項

  1. 自檢查當天凌晨零時起,至檢查流程完畢,期間禁止飲食,否則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2. 抽血期間如出現頭暈、噁心、臉色蒼白、抽搐、意識不清等情況,請立即告知醫護團隊。
  3. 檢查期間應坐在椅子上或臥床休息,儘量不要起身走動。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檢查結果

檢查結果醫師將針對患童本身狀況與兩項不同藥物刺激後的生長激素分泌能力進行判讀,若判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將進一步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以釐清生長激素缺乏的可能原因,並衡量「生長激素治療」的適當性與時機,與家長進行說明與討論。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71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留意孩童第二性徵發育,性早熟可能影響長高!
careonline_96
・2022/12/20 ・201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突然發現妹妹的胸部有硬塊,這是腫瘤嗎?」林媽媽幫忙掀起小女孩的衣服讓醫師檢查。

「妹妹現在幾歲?」醫師問。

「我 7 歲。」小女孩答。

「這不是腫瘤,而是乳房開始發育的現象,」仔細檢查後,醫師解釋,「如果在 8 歲前乳房就開始發育,就算是性早熟喔。」

所謂「性早熟」指的是女生在 8 歲前,男生在 9 歲之前,開始出現第二性徵。臺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許嘉琪醫師指出,女性的第二性徵包括乳房出現硬塊、長陰毛、長腋毛、甚至來月經;男生的第二性徵包括生殖器(陰莖、睪丸)變大、變聲、長陰毛、長腋毛、長鬍鬚、長青春痘等。

小孩提早發育,一定要帶到醫院的專科門診評估。許嘉琪醫師表示,除了做身體檢查,還會安排骨齡、超音波、抽血等相關檢查,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置。

希望改善小孩的成長,得從小養成良好生活型態,睡眠、飲食和運動,三方面都要兼顧。許嘉琪醫師提醒,晚上十點之前一定要上床睡覺,而且要留意是否有好的睡眠品質,早睡、睡得好,生長激素才會正常分泌。

飲食的部分,鈣質食物不能少,例如奶類、小魚乾、黑芝麻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請不要用鈣片取代鈣質食物。許嘉琪醫師說,蛋白質攝取量要足夠,例如奶類、蛋類、瘦肉、魚類、和豆類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請避免油炸食物和甜食,以及含糖飲料及碳酸飲料,這些都是抑制生長激素的殺手食物。

運動部分,可多做跳躍的運動,每天跳繩至少 5 百下,有空出去打打球、曬曬太陽,對長高一定有幫助。許嘉琪醫師說,疫情期間,在家遠距教學影響小孩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因為吃得多、動得少,衍生肥胖導致性早熟個案也有增加。

揪出性早熟的原因

臨床上較常見到女生有性早熟的現象,許嘉琪醫師說,因為女生乳房的變化比較容易被察覺,9 歲的男生多半都自己洗澡,家長較沒有機會發現生殖器變大、長出陰毛,有的男生在變聲前的聲音就比較粗,變聲現象不明顯,而容易被忽略。

父母、照顧者應該多關心小孩的轉變,如果女生在 8 歲前,男生在 9 歲之前,就提早發育,千萬不要輕忽,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性早熟可區分為「中樞型性早熟」和「周邊型性早熟」。許嘉琪醫師解釋,「中樞型性早熟」是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提前啟動,促性腺激素分泌亢進。而「周邊型性早熟」就不是經由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發生,是因周邊荷爾蒙腺體分泌出現問題所導致,如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睪丸腫瘤等病因。

女生性早熟的發生率為男生的 5 至 10 倍,超過 90% 原因不明,也就是經過所有檢查都找不出病因。男生的中樞型性早熟,約 25 至 75% 是有病理性原因,如腦瘤、腦外傷、腦部感染所造成。

中樞型性早熟怎麼辦?

「並非每個中樞型性早熟的小孩都要治療!」許嘉琪醫師說,性早熟治療與否還是需要臨床醫師根據骨齡並參考未來身高預估值,做出綜合性的評估與建議,例如小孩骨齡並沒有超前實際年齡兩年,或雖有骨齡超前但不影響未來成人身高的小孩,可先在門診定期追蹤。

若追蹤期間,發現骨齡相較實際年齡有異常速度進展的情況,可在專科醫師的建議下,考慮接受性釋素類似物的注射治療。許嘉琪醫師說,台灣目前有四週一次的劑型和三個月一次的長效劑型,只要定時注射都可達到長期控制的目標。

根據臨床經驗,施打三個月一次的長效針劑的小孩,可減少到院次數,對療程有較佳的順從性,提升治療的便利性。

貼心小提醒

性早熟可能使骨骼加速成熟,在生長板閉合之後,孩童便無法繼續長高。父母親或照顧者要留意小朋友的變化,如果女生在 8 歲前,男生在 9 歲之前,開始出現第二性徵,例如乳房發育、變聲、長出陰毛等,便要盡快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把握治療黃金期!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賀爾蒙藥物知多少?皮下注射須知及使用要點
careonline_96
・2022/11/29 ・172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兒童內分泌科,有許多賀爾蒙相關藥物因為藥物成分結構的特殊性質,給藥途徑常常需要透過皮下注射,讓藥物能良好吸收並穩定發揮其效果。

使用較多、也較廣為人知的幾種藥物包含「胰島素」、「生長激素」與「類升糖素胜肽-1 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俗稱減肥針、瘦瘦針)」。

皮下注射藥物給藥裝置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大多數上述藥物,近年都以「筆型針」設計為主流。傳統以空針筒抽取玻璃瓶藥劑的方式已經逐漸被筆型針取代。相較於傳統方法,筆型針有許多優勢,包含操作時間短、步驟簡單、操作方便、劑量拿捏精確等。

另外,近幾年還有「無針注射器」的產品,透過高壓噴射原理,使藥物不須透過針頭即可進入皮下組織,目前適用於胰島素注射。

注射部位

皮下注射的部位包含:腹部、臀部、上臂、大腿外側。

這些部位在藥物吸收速度上略有差異,分別如下:

  • 吸收速度最快的部位: 腹部
  • 吸收速度其次為: 上臂
  • 吸收速度較慢: 大腿、臀部

其他會影響藥物吸收速度的因素還包含:

  1. 運動:剛剛運動完的一側肢體由於血流增加,藥物吸收速度也會加快。
  2. 溫度:較高的溫度,藥物吸收速度快;較低的溫度,藥物吸收速度較慢。(例如泡溫泉、熱水澡、按摩後)
  3. 注射部位深淺:
  • 注射太淺,未到皮下組織,容易產生疼痛感,藥物吸收速率也較差。
  • 注射太深,進到肌肉層,會加速藥物吸收速率。

邱巧凡醫師表示,基於上述對於藥物吸收速率的影響因素,在需要藥物快速或稍晚發揮功效的情境下,或當觀察到藥效發揮不如往常時,這樣的因素考量就相當重要。

皮下注射藥物使用要點

  1. 許多皮下注射藥物平時都是需要冷藏保存的,若剛從冷藏取出便立即注射,由於溫度較低,注射時疼痛感較明顯。建議可以提前拿出來,待溫度稍微回升,再執行注射。
  2. 務必養成習慣,每次注射前都要先確認藥物名稱、有效期限、劑量,並檢查藥水是否有雜質、變色、混濁等異常。
  3. 注射時避開感染、發炎、纖維化、凹陷、脂肪增生等處,以免影響藥效。
  4. 務必確實做好「注射部位」及「注射筆針頭銜接處」的清潔消毒。
  5. 針頭完全插入至注射部位後,再按壓注射按鈕。
  6. 輸注後在原處停留 6~10 秒,再拔出針頭,確保完全輸注並避免藥水洩漏。
  7. 注射部位要輪替,避免施打同一部位,造成腫塊的形成,影響藥物吸收。
  8. 針頭拔出後,輕壓注射處至不再出血即可。
  9. 注射部位「不要揉」,否則容易因此拉扯到皮下微血管造成出血或瘀青。
  10. 不與其他人共用針頭、筆型針,針頭也不要重複使用。
  11. 使用後的針頭請用「有瓶蓋」「堅硬不易被刺穿」的容器盛裝,並於容器標示清楚「內含廢棄針具」,栓緊瓶蓋,帶回原就診醫療院所或有「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標章的社區藥局回收處理。

配合醫囑指示正確使用藥物,並掌握以上皮下注射藥物的注射要點,相信能讓藥物更加穩定且安全地發揮其最佳療效。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孩子的身高怎樣算正常?——留意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及早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careonline_96
・2022/09/29 ・205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莉的身高都比同學矮,需要看醫生嗎?」看著一群小朋友玩耍,媽媽擔心地說。

「聽人家講大隻雞慢啼,過幾年就會長高吧?」奶奶發表意見。

「如果一直等,會不會來不及啊?」媽媽顯然相當憂慮。

究竟孩子的身高怎樣算正常?何時該就醫?哪些狀況需要補充生長激素?

什麼是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不治療會怎樣?

小朋友的成長與生長激素有關,生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前葉分泌,並隨著血液循環全身,生長激素可以刺激骨骼生長、提升骨質密度、使肌肉量增加、促進脂肪代謝。

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可能是因為遺傳、腦部構造異常、放射治療等因素,造成生長激素分泌過少。罹患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小朋友會生長遲緩、身材矮小、肌肉無力、骨質疏鬆、牙齒發育較慢、運動能力較差。

我們的骨骼在生長板癒合之後,便會停止生長,如果沒有及時治療,便會造成終身影響。

身材矮小,何時應該就醫檢查?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定期量身高、體重,並記錄在男孩或女孩的兒童生長曲線圖中,先比對橫坐標的年齡向上延伸,再比對縱座標之身高橫向延伸,然後在年齡與身高之交會點做記號,持續追蹤生長狀況。

一般而言,從國小至青春期,孩子的身高每年約增加 5 至 6 公分,直到生長板完全癒合為止。

如果發現孩子的身高比同性別、同年齡的兒童來得嬌小,身高落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第三百分位以下且生長速率一年小於四公分,便要盡快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

懷疑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需要做哪些檢查?

導致生長激素過少的原因很多樣,必須進一步檢查釐清。經過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專業評估後,可能會安排生長激素刺激測驗、骨齡 X 光檢查、血液生化檢驗等,必要時還會安排腦部影像檢查、染色體檢查。

由於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呈現「脈衝式分泌」,主要在夜間分泌,所以無法靠隨機抽血來判斷身體分泌生長激素的能力,必須進行「生長激素刺激測驗」。

「生長激素刺激測驗」是藉由藥物刺激,了解生長激素是否能夠正常分泌。檢查時會先幫小朋友抽血並建立靜脈留置針,再給予口服藥或針劑,然後會間隔 15 至 30 分鐘抽一次血,依序檢測生長激素的濃度。

完成生長激素刺激測驗,大約需要 2 至 3 個小時。後續醫師便能根據生長激素濃度的變化,判斷小朋友分泌生長激素的功能。

兒童骨骼的生長與生長板(growth plate)有關,所以會幫小朋友安排骨齡 X 光檢查。骨齡 X 光檢查是拍攝左側手掌與手腕的 X 光片,藉由骨骼的形狀、生長板的癒合程度,來推算骨骼年齡。

由於生長激素缺乏症可能與遺傳、腦部構造異常有關,必要時醫師會安排腦部染色體檢查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等,以幫助鑑別診斷。

如何治療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

針對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目前已可藉由補充生長激素來治療,幫助成年身高正常化。補充生長激素是利用皮下注射的方式進行,在經過醫療團隊的指導後,家中成員便可以幫忙注射生長激素。

提醒您,生長激素治療的成效與生長板有關,越早治療,預後越好,等到生長板完全癒合後,便無法繼續長高。如果發現孩子的身高比同年齡小朋友嬌小,一定要盡快讓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評估,把握成長關鍵黃金期。

除了遵循醫師的醫囑把握時機補充生長激素之外,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也能幫助小朋友長高,平時要攝取均衡營養、足夠的熱量,並少吃甜食,因為甜食、糖飲可能抑制生長激素分泌。

由於生長激素主要在夜間分泌,所以每天要有充足睡眠,最好在晚上十點前就寢。維持規律運動,例如跳繩、跳舞、籃球、游泳等,也可以刺激骨骼生長。

貼心小提醒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身材矮小千萬不能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請務必紀錄兒童生長曲線圖,持續追蹤生長速度,如果發現身高落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第三百分位以下,請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把握治療時機,幫助孩子自信成長!

careonline_96
371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