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
0

文字

分享

0
8
0

復活節島拉諾廓火山口——鳥人、火山缺口和石砌地堡│環球科學札記(43)

張之傑_96
・2021/09/08 ・246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張之傑

六月二十七日清晨六時,拉開窗簾,窗外一片漆黑,不遠處出現點點燈光,復活節島近了。

這天八時零七分日出。八時二十分,太陽已越過小島上的山巒照進舷窗,顯示和平號是在小島西側,這時船已不動,就要下錨。約八點半,和內人登上十樓甲板,眼力好的船友,已看到岸邊的摩艾石像。

摩艾群。圖/Wikipedia

九時正,響起廣播,本船停靠西岸的安加皮克,自由行者已可下船。所謂自由行,仍得繳交一萬日圓接駁船費(包括八十美元門票,團體票四十五美元)。限於接駁船的接駁能力,乘客分兩日登島。(後來因風浪的關係,變成三日。)今日登島者分若干梯次,上午登島中文行程約五十人,將分乘兩輛中型巴士,到四樓刷ID卡,再從三樓左舷登上接駁船。

接駁船每次只能承載九人,風浪又大,排隊排到十點半,才排到四樓完成刷卡手續。又排了約十分鐘,才排到三樓甲板,每人發給一副救生衣,穿載妥當,然後九人一組,等待搭乘接駁船。約十一時,我們這九個人的接駁船終於來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郵輪搭上九人坐小艇登島,到達停靠港灣約10分鐘。圖/李枝福攝

當接駁船靠近和平號的舷梯平台,和平號的船員將一根繩子拋給接駁船的船夫,將接駁船暫時繫住,但接駁船仍會隨著波浪上下起伏。船夫先將上一船的救生衣交給和平號,再由兩名和平號船員,及接駁船上的兩名船夫,照應乘客登上接駁船。

當波浪上升,接駁船的船沿靠近舷梯平台,就要抓住機會,乘客由兩名船員扶著,兩名船夫接應,不少人可說是被架著上船的。一位乘客登上接駁船,坐定,再接應下一位,九個人大約花了五分鐘。

接駁船是木造的,有三排座位,每排坐三人。前兩排乘客朝後坐,後一排乘客朝前坐。接駁船沒有船篷,馬達一發動,立刻浪花飛濺。我用雨衣圍住下半身,沒想到坐在後排,又靠船舷,連夾克、帽子、太陽眼鏡都濺上海水。內人坐中央一排中間,只濺到少許海水。在島上觀光時,覺得太陽眼鏡有點模糊,摘下一看,鏡片上竟有很細的結晶鹽!

從搭上接駁船到一個小港灣停靠,約十分鐘。岸上的檢查員只象徵性地檢查一下遊客攜帶的背包,也沒要求繳交填妥的「未帶違禁品」聲明書,我們就登上各自的中型遊覽車。我不期然地發現,我們搭的中型遊覽車都是「現代」牌的。韓國人真厲害,生意竟然做到偏遠的復活節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這一車編號九,導遊是位有原住民血統的年輕女子,她說父親是智利聖地牙哥人,母親是當地人,從容貌上看,她的波里尼西亞血統已所剩無幾。自從一七二二年西方人發現復活節島,島民一波波的被抓去當奴隸,到了一八六七年,只剩下一百五十餘人,還能期望島民的血統有多少!

西方殖民主義者開始屢屢造訪復活節島。圖/Wikipedia

我們先去復活節島西南端的拉諾廓(Rano Kau)火山口,從車窗向外望,樹木只見疏落的尤加利,此外只有青草,宛若草原。尤加利原產澳洲,顯然是西方人抵達後移入的。草場上有放牧的牛和馬。我們在復活節島期間,沒見過有人騎馬,可能是養來出口的。

遊覽車停靠奧隆戈(Orongo),入口處有間可能是解說站的石砌小屋,裡面有些圖解和照片。櫃台窗口坐著一位臉部較寬,鼻子較扁,頭戴花環的中年婦人,她的波利尼西亞血統顯然較純。這位工作人員的臉龐,使我聯想起台灣的排灣族,他們同屬於南島民族啊!徵得同意,給她照一張像,她送我一本二○一九年六月號的當地期刊Moe Varua。該刊西班牙文、英文對照,可以看得懂。同行者大概只有我獲贈這本期刊,太幸運了。

拉諾廓火山口位於奧隆戈,解說站頭戴花環的當地女子。圖/作者攝

外頭風大,導遊帶我們到小屋裡講解鳥人的故事。拉帕努伊人有種世代相傳的活動,因英國傳教士反對,一八六七年舉辦最後一次,此後即成絕響。所謂鳥人,就是從火山口的缺口,一躍躍入海中,游到離岸約兩公里外的小島上,取回未破損的鳥蛋,就贏得鳥人的稱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走出小屋,海風凜冽,穿著毛背心、厚夾克仍覺得冷,風更是大得讓人有站不穩的感覺。舉起手機拍照,風吹得手機不容易拿正。這可能是我所遇到過的僅次於颱風的大風。山徑上有石板砌的祭壇遺跡,另有若干狀似堡壘的低矮圓形石砌建築物,貼近地面處有類似砲眼的窗口。導遊說,這是供鳥人休息,及觀看者探望用的。導遊說,狀似堡壘的建築物中曾有一尊鳥人摩艾石像,被英國傳教士攜回英國,現藏大英博物館。

供鳥人休息及觀看的石砌地堡。圖/作者攝

拉諾廓火山是座休火山,火山口幾乎呈圓形,像個深陷地中的巨盆,四周是垂直的崖壁。火山口底部,即盆底,有許多小水漥,在天光照映下,呈白色,和裸露的灰褐色火山岩形成強烈對比。復活節島氣候乾燥,雨水不多,否則這個火山口將是個大湖。火山口濱海處,崖壁有個缺口,這就是鳥人躍入海中的懸崖。

拉諾廓火山口,右側(南)塌陷,形成一缺口。Bjørn Christian Tørrissen攝。圖/Wikipedia

火山口四周的草地上,和形似堡壘的建築物四周的草地上,都以漆著紅色禁止標誌的石頭作為界線,一旦越過界線,如影隨形的管理員馬上過來制止。我拍攝火山口時踏過界線,立刻遭到阻止。同行的攝影家李先生的帽子被強風吹到界線之內,他要過去撿,管理員擺手要他不要越界,親自幫他撿回來。拉帕努伊國家公園的管理人員就是這麼盡責。

儘管物是人非,如果鳥人活動能夠恢復,那將是吸引全球目光的盛事!拉帕努伊國家公園為什麼不作此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1

4
1

文字

分享

1
4
1
海上救援和逃生演習——和平號順利歸航│環球科學札記(58)
張之傑_96
・2021/12/22 ・231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張之傑

和平號第一○一回約有乘客一千人,不少已七老八十,年紀最大的一位已九十四歲,一百多天下來,難道沒人有個三長兩短?有倒是有,不過沒人喪亡。我們臨下船時,有位船上的職員說:「你們一○一回真幸運!」

和平號。圖/Wikipedia

六月四日,風浪很大,整天覺得暈暈的。晚餐到四樓進餐,有四位台灣團員在門口等候,我們一起進去,八人的桌子我們佔了六席。一位團員告訴我,行動不便的C先生,因前列腺問題,尿不出尿來,他們同室的三位年輕人(也六十幾了)把他抬到醫務室,導尿後已躺了一天。

七月二十九日,午餐後在八樓散步,發現有位日本畫家中村洋一用毛筆為人畫像。我們過去了解一下,才知道要領號碼牌。我們拿到十二號,當時他正為二號作畫。請他畫像要自備紙張,到小賣部去買,已賣完了,只好用複印地圖的反面充當畫紙。時間還早,內人要去上日語課,約定下午三時由我帶著號碼牌和畫紙到八樓會合。

我們到達時,早已過了號。中村先生作畫極快,畫一張小畫不過三、四分鐘,我們拿出那張 A3 的銅板紙,他並沒拒絕。狼毫落紙有聲,不到五分鐘就勾勒出兩人的神情,還落上款,寫上日期。有位北京畫家曾對我說,用毛筆作素描最難,沒想到在船上遇到了。中村先生臨下船才為人作畫,而且只畫一天,我們剛好趕上,不是緣分是什麼?

我們剛取到畫作,突然響起廣播:「有人因急症,將在硫磺島海域送醫,八至十樓甲板關閉,以便直升機降落。」這是啟程以來從沒遇到過的事,不免引起大家關注。急症病人應該是日本人,如果是華人,我們應該有所耳聞。事後才知道,果然是位日本老先生,他午餐時心臟病發作,已送往醫務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一天惜別晚宴,船上的所有工作人員,包括我們的管家、常見的餐廳服務生等,和從沒見過的廚物人員,都唱著歌,揮著手,出來和大家告別。是的,一○三天旅程即將結束,已是勞燕分飛的時候了。

晚宴後響起廣播:「因天候不佳,送醫行動延至明晨六時。明日清晨八至十樓甲板關閉,以備救難直升機降落。」翌日(七月三十日),不到清晨六時就響起廣播:「救援行動已結束,和平號將繞行硫磺島一周,然後繼續航行,抵達橫濱時間不變。」

救援行動不許靠近,有位游先生以長鏡頭錄下整個救援過程,秀出錄影給我看。和平號八樓甲板太小,不能降落,國際救援組織的直升機垂吊下一人,病人早已躺在擔架上,直升機將救援者和擔架一起吊到機內,隨即飛往硫磺島急救,再轉往日本。游先生對我說,這趟救援一百萬日元跑不掉。

海上救援。從直昇機下來的救援人員,和躺在擔架上的病患,一起吊到直升機上。圖/李枝福攝

吃過早餐,約七時四十分,到八樓甲板,發現和平號向南航行,已繞到硫磺島西側,島上的火山口清晰可見。海濱噴氣口噴出的氣體,似乎可以聞到硫磺氣味。有位日本乘客站在船舷窗前,合十對著硫磺島膜拜。二戰時美日曾在此血戰,雙方傷亡慘重,日軍戰死二三七八六人。和平號完成救援工作繞行硫磺島一周的目的已不言可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海上救援,想起每月一次的逃生演習。四月二十日我們一上船,還沒收拾好行李就響起逃生訓練(演習)的廣播。此後乘客每月演習一次,工作人員每週演習一次。雖屬例行工作,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發生船難,這樣的演習應可發揮作用。

每月一次的逃生演習。圖/作者攝

逃生演習所有乘客必須參加,各人取下房間衣櫃頂層的救生衣,穿綁整齊,到八樓指定地點集合。管家負責將各個房間的人清空。經過刷ID卡,確認所有的乘客皆已到齊,響過幾次逃生警報後結束,整個過程約一小時。環球期間我們作過四次逃生演習,但從沒真正登上過救生艇。

吊掛船尾的救生艇。圖/作者攝

和平號的救生演習,悉依「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SOLAS公約)的規定執行。SOLAS公約的訂定,和鐵達尼事件有關,一九一二年鐵達尼號擦撞冰山沉沒,二二二四名人員死難一五一四人,此事引起國際關注。一九一四年,通過SOLAS公約,經過多次修訂和補充,已擴展至郵輪安全的各個方面,要求極為嚴格。

SOLAS公約規定,郵輪配置的救生設備數量,必須為滿載人數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五;水密艙高度需延伸至最高一層連續水密艙壁甲板;所有的救生艇必須能在發出棄船信號三十分鐘內,載足全部乘客和用具降落水面。鐵達尼號事件死亡眾多的主要原因,是救生艇不足,水密艙高度太低,以及船員和乘客欠缺逃生演練所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和平號的救生艇懸掛在九樓船舷外側,每側封閉式二艘,敞開式五艘,都有螺旋槳,這些救生艇是供乘客逃生用的。技術工人每天不停地在救生艇及其懸掛架爬上爬下,作各種檢查和上漆工作。六月十一日我們參觀八樓船頭的駕駛艙時才知道,船上掛著的滾筒狀設備,原來是塑膠救生筏,卸除外殼,落入海中就會自動充氣張開,這是供船員們用的。

船員用的救生塑膠筏。圖/李枝福攝

如今科技進步,藉著雷達和聲納,只要小心謹慎,就可以防止觸礁、撞船或撞冰山一類的事發生。藉著氣象雲圖和天氣預報,可避開颱風或颶風。唯有意外事故所引發的火災難以避免,這從SOLAS公約有關防止火災的條款特別多、特別細可以看出端倪。

所有討論 1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神秘的火燄舞——緬懷逝去的祖先│環球科學札記(57)
張之傑_96
・2021/12/15 ・209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作者 / 張之傑

拜寧族的火焰舞,起源於慶祝新生嬰兒誕生,或迎接收穫季節,或緬懷逝去的祖先,此外也是男孩的成年禮儀式。火焰舞只允許男子參加,女子和兒童不許參加甚至觀看。

我們到達時,有些村童在廣場靠近小溪處,用枯枝落葉燃起小規模野火,學習大人的火焰舞,即踩火活動。我忘了清明掃墓時因煙燻而眼睛不適的教訓,因靠得太近,再次被薰得眼睛紅腫發痛,一度睜不開眼睛。

這時一位老奶奶帶領一些村童坐在地上,身上披著撕開的香蕉葉,從頭披到腿部。她雙腳踏著竹筒梆子,用木棒連續敲擊,口中念念有詞。另一批身上披著香蕉葉、臉上和手臂上塗著白粉的村童,根據敲擊的韻律在原地踏步跳躍。

參訪過高林村,吃過村民們為我們準備的食物,天色已漸漸暗下來。根據《船內新聞》,這天十七時五十五分日落。太陽下山後,小廣場開始清場,不再有孩童嬉戲。四周也劃出界線,不許觀眾近前。村民將一堆柴火搬到廣場中央。當天色更暗些,小廣場一側響起叩叩叩的木杵敲擊聲,應合著嘔嘔嘔伊呀、嘔嘔嘔伊呀的呼喊聲,火焰舞即將開始了。

這張照片顯示頭上戴的裝飾是保護頭面部的,陰部也用一圓形裝置保護。圖/李枝福攝

這時柴火已經點燃,這是廣場中的唯一光源。黑影幢幢中,十幾位舞者(實際上是降神者)只能看出頭上插著兩片顏色較淺,狀如鳥翼,上有環狀紋的裝飾,其餘一團烏黑,什麼也看不出來。直到看到業餘攝影家李枝福先生用高感光度長鏡頭拍下的照片和錄影,才知道個大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火焰舞暨神秘又神聖,行前工作人員一再交代,火焰舞有很多禁忌,如不許詢問等,可是高感光度的長鏡頭讓我們略窺其奧秘。舞者們從頭部到臀部,披著香蕉葉等新鮮植物,披裹得像隻穿著蓑衣的猩猩。頭上套著鳥喙狀裝飾物,可能是保護頭面部的。陰部戴著護具,看不出是用什麼做的。大腿上裹著香蕉葉,小腿上裹得較厚,狀如圓滾滾的綁腿。腳上似乎也墊著植物莖葉。

至於頭上插的兩扇繪有環紋的鳥翼狀裝飾物,少數變異成其他形狀,譬如長方形或團扇形,上頭畫著十字架。還有人圍在兩扇狀如合攏起來的貝殼的圓筒中,材質可能是用竹篾編成,上頭有深淺相間的圖案,圓筒頂端插有一根黑白相間、相當長的的朝天錐。

身上披掛新鮮枝葉,腿上裹著香蕉葉綁腿,頭戴鳥形、蝶形等裝飾的舞者。圖/李枝福攝

十幾位舞者站在樂者(擊搗木杵者)的對側,中間隔著柴火堆。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添加柴火,使之維持旺度。起先一位舞者踏著奇異的舞步走出來,繞著熊熊的柴火堆擺動身軀。舞者忽然衝進火推,踏出及踢出的火星迸散,四周隨之響起驚呼聲。接著出場的加多,有時幾位舞者接二連三地躍入火中。少數幾位還在火堆上站立有頃,令人怵目驚心。

我漸漸看出來,舞者大多踢著火,而非踏著火而過。踢起來的火星飛揚,營造出舞者被火焰包裹的效果。圍著兩扇狀如合攏起來的貝殼的圓筒中的舞者,似乎沒見有人躍入火中。為了存真,我用手機錄了幾段。正觀看著,有位當地人過來用英語對我說:「你們要上車了。」看看腕表,十九時三十分,距離預定的上車時間還有十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位舞者從火焰中衝出,一位剛要衝入,腿部的保護裝置清晰可辨。圖/李枝福攝。

摸黑走向停車場,回頭一看,廣場上擠滿了人,比我們的人多上好幾倍,看來附近村村莊的人都來了。火焰舞還會繼續下去,據說要跳到深更半夜。工作人員拿著手電筒照明,一位日本工作人員帶我上了一輛全是華人的車,等了一段時間才湊齊人數。十九時三十五分開車,一路沒有一盞路燈,麵包車一輛接一輛,利用車燈照明,在山路上蜿蜒,二十時三十分回到碼頭。

回到船上,利用中華電信的大旅行家方案,將手機的無線連結,連上筆電,將今晨和平號停靠拉包爾前寫好的一封信寄給家人和友人。信件如下:

各位:

今天是七月二十四日,將停靠巴布亞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的拉包爾。和平號每到一個地方的前一兩天,往往播映與該地有關的電影。前天播映《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從中可以看出端倪。

二戰時,日軍攻佔拉包爾,利用戰俘(包括國軍戰俘)營建強固工事,駐紮十一萬日軍,企圖進攻澳洲。一九四三年,山本五十六自拉包爾飛往布干維爾島視察,因密碼破譯,途中遭美軍擊落。

美軍隨即圍困拉包爾,阻斷其補及,但圍而不攻,日軍困守拉包爾直到戰敗投降。一九九四年,拉包爾火山大爆發,拉包爾舊城和港口悉遭摧毀,舊城區一帶海濱至今仍滿是鏽蝕不勘的日本軍車等裝備。

和平號停靠拉包爾,將攜帶大批募集的物質捐給村民。村民為了迎接和平號,將表演只有節慶才有的火焰舞。此行可說是日本人憑弔拉包爾古戰場,甚至悼念陣亡將士。船上的二百多名華人乘客,看出其底細的可能沒有幾人。

八時四十分於和平號七○六○室室

當日二十一時四十分開船,航向橫濱。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解構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島民如何應對難料的氣候變遷?
ntucase_96
・2021/11/28 ・233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編譯/江柏毅

本文轉載自 CASE 報科學 《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

透過貝氏推斷統計,美國賓漢頓大學研究團隊認為復活節島過去的人口在接觸歐洲人之前不曾出現大幅減少的崩潰現象,而是在登島後便持續穩定成長,不受環境氣候變遷影響。儘管島內確實曾出現大規模森林砍伐,但森林的砍伐其實是長期行為。統計結果顯示在接觸歐洲人之前,復活節島的人口應該是數千人,而不是歐洲紀錄裡的少於千人。復活節島島民懂得在環境氣候變遷下採取各種適應策略成功克服逆境。他們的環境適應可作為當代社會之借鏡。

圖/Creative Commons

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 Rapa Nui)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最晚踏上的島嶼之一(年代大約在 AD 700 到1100 之間,或較晚近的 AD 1200),它孤懸於南太平洋上,最近的島嶼距離約為 3000 公里;目前島上無常年性河川且異常乾旱;儘管過去動植物資源曾相當豐富,但在失去了棕櫚樹覆蓋之後長年受鹽分侵蝕,使島上的土壤失去沃度。該島也由於地處熱帶邊緣,並無環礁,因此魚類資源並不特別豐富,氣溫也無法讓椰子與麵包果生長。

位於南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圖/維基百科

破解人口數銳減的迷思

復活節島常作為案例用於探討社會崩壞議題。傳統說法認為古代島民曾為了從事農業、搬運摩埃石像而大量砍伐棕櫚樹,環境破壞也逐漸導致島內資源匱乏,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島內開始出現飢荒,爭奪資源的戰爭,人口大幅下滑,社會因此逐漸崩解。近年的考古研究也曾認為島民所意外帶入的老鼠啃咬了原生棕櫚樹的種子,導致島上樹木日漸絕跡,而歐洲人所帶來的疾病和奴隸掠奪行為也進一步加速了島內人口的流失,致使西元 1722 年歐洲人紀錄中島上僅見不到千餘居民的慘況。

復活節島確實發生過人口大幅衰減的現象嗎?根據美國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人類學家 Robert DiNapoli、Carl Lipo 等人的統計研究結果,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新發表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的論文指出復活節島島民在面對環境變遷的策略上其實曾相當成功,並可為當代社會之借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obert DiNapoli 表示,過去各界對復活節島社會崩潰問題看法聚焦於人口,認為人口的大幅衰減與十二、十三世紀環境變遷(主要為森林砍伐與鼠患)引發的負載力(carrying capacity)下降有關;此外,公元1500年左右出現的南方震盪(Southern Oscillation)乾燥化氣候變遷也是壓垮該島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Carl Lipo 表示,有一派說法認為上述環境氣候變化對島內人群的生存產生了負面效應,但這些變化是否契合研究團隊從碳十四測年裡所見到的人口估算呢?

棕櫚。圖/EOL

考古學的人口估算其實並不可靠

人口估算在考古學中是一個較具爭議的課題,原因在於估算方法,如計算墓葬數和房屋數,並不可靠。前者的問題在於並不是所有人於死後都擁有墓葬,且墓葬的保存與否也嚴重影響估算。計算房屋數的問題則在於考古學家無法確定同一層位的房屋究竟屬同一時期使用,或是有無法反映在年代數據上的短期差異,致使出現重複計算的誤差。另一種較間接但相對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碳十四測年瞭解當時人類活動的規模程度,並對照各時期的遺跡現象推估人口變化,但這種方法仍具有不確定性。

Carl Lipo 和 Robert DiNapoli 所使用的人口估算方法為統計學裡的貝氏推斷(Bayesian inference),由於不須使用傳統推論統計中的概似函數(likelihood function),能夠克服不確定性問題。根據貝氏統計結果,復活節島的人口其實到 1722 年歐洲人抵達前都呈現穩定成長。在歐洲人抵達後,兩個統計模型顯示島內人口數出現過一次高穩定期,另外兩個統計模型則呈現人口衰退。整體而言,研究結果反映復活節島的人口在接觸歐洲人以前並不受氣候環境變遷劇烈影響

新近的考古研究其實也顯示該島島民過去並不曾仰賴棕櫚樹維生。復活節島的森林砍伐其實是長期行為,森林的消失也沒有造成災難性的土壤侵蝕;相反地,人群懂得利用岩石堆砌駁坎避免土壤流失,以維持地力;在乾旱發生時,人群也懂得利用沿岸滲透湧泉(coastal seeps)獲得淡水。統計結果顯示在接觸歐洲人之前,復活節島的人口應該是數千人,而不是歐洲紀錄裡的少於千人,在接觸初期島內人口數甚至還有所成長,摩埃石像其實在歐洲人登島後仍曾持續建造。整體來說,島民的環境氣候適應策略其實是相當成功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上面海的摩艾石像。圖/維基百科

應向島民們學習

那麼為何現今會有復活節島出現社會崩潰的迷思呢?

Carl Lipo 表示,這可能與1960年代所興起的環境變遷影響人口研究逐漸成為顯學有關,儘管這之間的相關性其實是植基於現代工業污染與氣候變遷,而不是考古證據。現代人常下意識地假設古人的聰明才智不及於現代人,但從考古工作所反映的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過去復活節島島民其實了解環境永續對孤懸於海的島嶼的重要性,任何錯誤的資源管理策略都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復活節島的例子實可為當代社會之借鏡。

參考資料

  1. 2021 07. 13, Resilience, not collapse: What the Easter Island myth gets wrong.
  2. 2021 Robert J. DiNapoli, Enrico R. Crema, Carl P. Lipo, Timothy M. Rieth, Terry L. Hunt. 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 of radiocarb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 shows population resilience on Rapa Nui (Easter Island).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1) DOI: 10.1038/s41467-021-24252-z
  3. 2010 Terry L. Hunt and Carl P. Lipo Ecological Catastrophe, Collapse, and the Myth of “Ecocide” on Rapa Nui (Easter Island), in Patricia A. McAnany & Norman Yoffee (eds), Questioning Collapse: Human Resilienc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the Aftermath of Empire, pp. 21-4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2006 賈德・戴蒙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中文版)。台北:時報出版,第110-155頁。
所有討論 1
ntucase_96
30 篇文章 ・ 1354 位粉絲
CASE的全名是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也就是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創立於2008年10月,成立的宗旨是透過台大的自然科學學術資源,奠立全國基礎科學教育的優質文化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