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霧」點
每到春節連假,時常聽到新聞報導金門機場被大霧壟罩,濃濃的大霧造成空中能見度過低,導致飛機無法順利起飛與降落,船班也無法出航,欲前往金門的遊客抑或是想要返鄉的遊子,都必須等到濃霧散去才能繼續啟程。
為什麼春季的金門特別容易產生濃霧?濃霧又是從哪裡出現的呢?
從看不見的水氣變成濃濃的霧
大氣中,我們習慣將空氣視為空氣塊。空氣塊在不同的溫度下可以容納的水氣量皆不相同,空氣塊溫度越高,當中可以容納的水氣即越多;空氣塊溫度越低時,當中可以容納的水氣便越少。而空氣塊中可以容納的水氣含量與實際的水氣含量相等時,我們便稱做這個空氣塊達到「飽和」—空氣塊中已經無法再容納更多水氣。
舉一個較簡單的例子:假設空氣塊是人,而空氣塊的溫度是一個人的食量,如果一個人的食量越大,可以吃進肚子中的食物就越多;食量越小,可以吃進肚子中的食物便越少。當兩個食量不同的人同時感受到「飽」時,其實兩個人吃進肚子中的食物並不是一樣的數量!
舉例中,我們感到「飽」的時候便是空氣塊達到「飽和」的狀態。空氣塊達到飽和時,其內部的水氣開始凝結成水滴,許多細微且密集的水滴在地表附近組成的天氣現象,我們便將其稱做霧。
金門起霧的原因
霧的形成原因有許多種,當空氣塊溫度降低、水氣增多都有可能造成霧的出現,根據不同的形成原因,可以霧的種類分為四種:蒸氣霧、輻射霧、升坡霧和平流霧。
而在金門地區,最常出現的霧有二:平流霧及輻射霧。
平流霧指的是當較暖空氣經過較冷的地表時,空氣會將熱量傳給地表,此時原本的暖空氣溫度下降,當空氣溫度下降,代表空氣中所能包含的水氣量減少,就像是一個人從原本的大食量變成小食量,他能夠吃進肚子的食物就變少了,,多餘的水氣便開始凝結成霧,形成所謂的平流霧。
如果特別注意每次新聞報導金門遇到濃霧的季節,便會發現,最常聽聞濃霧鎖金門的時節大多是在冬春之際。
在金門地區,因周遭有中國沿岸流流經,中國沿岸流從較高緯度流至較低緯度時,將較冷海水帶至金門附近,造成兩地沿岸海溫較低,此時冬春之際又較常有帶有大量水氣的南風從低緯度往高緯度吹彿,便在金門地區帶上一層濃濃的霧。
也因為平流霧多受到季節與風向影響,故一般金門的霧氣持續時間較久,受到環境氣流與高壓的影響,有時更可能持續數日而遲遲無法散去。
除了平流霧以外,輻射霧偶爾也會成為金門起霧的原因,輻射霧指的是在清晨無雲的夜晚,地表上多數的熱量都已經散失,造成地表的溫度在清晨溫度到達最低,此時空氣塊遇到低溫的地表,溫度降低,水氣開始凝結成霧,此種霧便被稱作輻射霧。
但輻射霧的影響並不如平流霧如此強烈,原因在於當太陽升起,地表溫度回升時,空氣塊的溫度同時提高,空氣塊中可以包含的水氣量又提高,清晨的濃霧慢慢消散,也因此通常輻射霧的持續時間僅有短短的幾小時,而不會像平流霧一般持續幾天。
我們該如何應對「霧」會?
金門濃霧發生的原因主要取決於水氣的多寡與當時的風向。若當時的風向由海洋吹往陸地,海風帶來大量的水氣,將使得地表更容易產生濃霧;如果風向漸漸轉變為從陸地吹向海洋,此時的陸風將水氣吹向海面,霧便會慢慢散去。
在霧季來臨時,金門縣政府也十分積極的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例如在機場確認滯留旅客人數並且盡力協助疏散旅客、提供留宿;增加船班、班機讓旅客在濃霧散去後可以盡快恢復行程等。旅客也可以隨時至金門縣政府網站使用航空氣象服務,第一時間知曉機場的天氣狀況(https://aoaws.anws.gov.tw/AWS/index.php)
應對金門大霧一直是大家思考的問題,雖然目前我們還未具備「除霧」的能力,也無法決定金門大霧何時出現,卻可以盡力在濃霧中找尋其他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