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6
3

文字

分享

4
6
3

是誰?導致了罕見的牛津 AZ 疫苗副作用——疫苗誘導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 (VITT)

miss9_96
・2021/04/14 ・225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77 ・九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大規模施打牛津 AZ 疫苗後,零星地出現極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患者,甚至多人死亡。經多日調查,歐盟認為此為牛津 AZ 疫苗罕見的副作用。本文介紹數名患者症狀、實驗室檢測等 [1, 2],並在文末推理出數位可能的兇手。

患者 5 於靜脈血栓切除手術期間的腦部 CT 掃描與切除的血栓。圖/參考資料 1

頭痛、背痛、中風、視力障礙

  • 患者 1
    37 歲女性,接種疫苗後一週,出現持續頭痛和發燒。檢驗發現血小板嚴重低下,電腦斷層掃瞄 (CT) 顯示大腦靜脈血栓;次日病況惡化,出現大規模腦出血且水腫,緊急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術後次日病故。
  • 患者 2
    42 歲女性,接種疫苗後一週出現頭痛。其後迅速惡化,出現意識衰退。檢驗發現血小板嚴重低下、電腦斷層掃瞄 (CT) 顯示大腦靜脈出現血栓。治療期間大腦嚴重出血而病故。
  • 患者 3
    32 歲男性,因背痛就醫,檢查時發現沒有出血,但卻有嚴重的血小板低下。電腦斷層掃瞄 (CT) 顯示肝臟門脈、脾臟靜脈等出現血栓。治療後最終康復。
  • 患者 4
    39 歲女性,接種疫苗後 8 天出現頭痛、腹痛,檢驗發現輕微的血小板低下。兩日後頭痛加劇,電腦斷層掃瞄 (CT) 顯示大腦靜脈出現血栓、嚴重的血小板低下。治療後最終康復。
  • 患者 5
    54 歲女性,接種疫苗後一週,睡醒後驚覺中風、癱瘓。送醫後發現嚴重的血小板低下、電腦斷層掃瞄 (CT) 顯示大腦出血。治療期間持續惡化,經手術仍未改善,最終病故。
5 名接種牛津 AZ 疫苗出現罕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副作用患者之臨床數據。表/參考文獻 2
5 名接種疫苗後,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入院後,接受治療與體內血小板濃度之變化。圖 1/參考文獻 1

失控的抗體-自體免疫

患者同時出現「血栓」和「血小板低下」的罕見症狀。此病症讓人聯想到另一種疾病-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 (HIT, 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肝素可防止血液凝固,在外科手術中,用肝素沖洗機械管壁,可避免血小板接觸管線後凝固。當肝素和人體的血小板第 4 因子 (PF4, platelet factor 4) 結合後,某些人的白血球會製造出辨認肝素/PF4 複合物 (PF4- heparin complex) 的抗體失控的抗體刺激血小板釋出多種凝血物質、破壞內皮細胞,因此消耗大量血小板、活化凝血酶等,導致危險的血栓 [3-5]。因此 HIT 的患者,會同時出現血栓和血小板低下症狀。

抗凝血的 heparin sodium(肝素鈉)注射劑。圖/Wikipedia

令人關注的是,此五名患者體內都有高濃度、類似 HIT 患者的抗體 (antibodies to PF4–polyanion complexes)。ELISA 測得的吸光值 (optical density) 約 2.9-3.8 之間,即便是 HIT 患者,抗體濃度的吸光值也鮮少超過 2,顯示出現對疫苗產生副作用的患者們,體內有高濃度、會攻擊自身血小板、引發血栓的失控抗體 [1]。此類似 HIT 的副作用,可被視為新疾病-疫苗誘導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 (VITT,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用 ELISA 量測患者體內異常抗體之吸光值強度。圖 2/參考文獻 1

誰造成的!腺病毒 or DNA?

過往用腺病毒載體研究基因療法時,在動物裡發現,靜脈注射腺病毒可能會活化、凝集血小板[2],因此不能排除牛津 AZ 疫苗的副作用,起因是腺病毒載體誘發失控抗體。但不支持此假設的觀點是,疫苗是透過肌肉注射,與靜脈注射不同;且疫苗裡的病毒量少,不太可能引發如此劇烈的反應。另一個反駁的證據是,同為腺病毒載體的嬌生、俄羅斯衛星五號 (Sputnik V) 疫苗,並未回報出類似副作用 [註1]

而近年來臨床發現,某些帶負電的高分子,如:戊聚醣多硫酸 (pentosan polysulfate) 等,也會誘發類似 HIT 的失控抗體。因此另一個嫌疑犯,是疫苗裡游離、未被包裹住,帶負電的 DNA。過往研究已發現,DNA 和 RNA 會和血小板第 4 因子形成複合物,進而誘發失控抗體[2],因此不能排除牛津 AZ 疫苗裡,有游離的 DNA 導致嚴重的副作用。但同樣的理由,大規模施打的嬌生、輝瑞-BNT 疫苗,其成分也有 DNA 或 RNA,為何只有牛津 AZ 疫苗出現此嚴重副作用?顯然目前的證據,仍無法讓這兩名嫌疑犯定罪。

和輝瑞-BNT、Moderna 疫苗相比,牛津 AZ 疫苗可說是意外不斷。偏偏它是台灣最大量的公費 COVID-19 疫苗,令人頗為擔心。只能期待更多的科學證據出現、恢復民眾信心,用疫苗幫助人類回到正常生活吧。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註 1:2021/04/09 報導,嬌生疫苗出現4例凝血、血小板低下的異常回報,尚待調查。

參考文獻

  1. Nina H. Schultz, M.D., Ph.D., Ingvild H. Sørvoll, M.D., Annika E. Michelsen, Ph.D., Ludvig A. Munthe, M.D., Ph.D., Fridtjof Lund-Johansen, M.D., Ph.D., Maria T. Ahlen, Ph.D., Markus Wiedmann, M.D., Ph.D., Anne-Hege Aamodt, M.D., Ph.D., Thor H. Skattør, M.D., Geir E. Tjønnfjord, M.D., Ph.D., and Pål A. Holme, M.D., Ph.D. (2021) Thrombosis and Thrombocytopenia after ChAdOx1 nCoV-19 Vaccin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oa2104882
  2. Andreas Greinacher, M.D., Thomas Thiele, M.D., Theodore E. Warkentin, M.D., Karin Weisser, Ph.D., Paul A. Kyrle, M.D., and Sabine Eichinger, M.D. (2021)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after ChAdOx1 nCov-19 Vaccin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oa2104840
  3. 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
  4. 肝素引起血小板低下症及案例報告。藥學雜誌
  5. I Ahmed, A Majeed, and R Powell (2007) 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update.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DOI: 10.1136/pgmj.2007.059188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4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808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164 篇文章 ・ 150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善用成人疫苗,有助預防重症、減輕疾病嚴重度
careonline_96
・2023/02/07 ・209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疫苗是人類醫療史上非常重大的成就!」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呂俊毅主任表示,「因為疫苗可以讓人跳過被感染的過程,就能對特定傳染性疾病產生免疫力,減少感染引起的重症與死亡。」

在過去很多嚴重的疾病,例如天花、小兒麻痺等,都在疫苗普及後,得到控制、甚至根除。呂俊毅醫師指出,現在的兒童在出生後都會依照時程施打各種疫苗,幫助小朋友能夠平安、健康的長大。

疫苗是維護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呂俊毅醫師表示,隨著疫苗科技越來越進步,能夠利用疫苗預防的疾病也越來越多,現在不只兒童,成年人也需要施打許多疫苗。

因為成年人和兒童好發的疾病不一樣,需要接種的疫苗也有所不同。呂俊毅醫師說,例如流感疫苗不管兒童或成人,都需要每年施打;至於小兒麻痺疫苗,只要在小時候接種即可。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們的免疫力會越來越下降,而且經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使得一些年輕人不容易得到的傳染性疾病,在老年人就容易發生,且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所以需要額外的保護。

帶狀疱疹發作,恐引發嚴重神經痛後遺症

帶狀疱疹是老年人容易遭遇的問題,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呂俊毅醫師解釋,小時候感染水痘病毒會長水痘,在水痘康復後,病毒會潛伏在身體裡面。等到年紀較大、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再度活化,長出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發作時,往往是在單側體表有一個區域發紅、冒出水泡,而且造成刺痛、灼熱、麻癢等不適。呂俊毅醫師說,對老人家而言是常見的困擾,因為帶狀疱疹發作時會很痛,但在水泡好了之後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後遺症,持續痛很久,稱作「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很嚴重,痛到難以入眠,影響生活品質,而且有可能會持續數個月至數年之久。呂俊毅醫師說,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有助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目前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50 歲以上或屬於高危險群之民眾可以考慮接種;無論是否得過水痘或帶狀疱疹,都能夠施打。

善用疫苗,預防重症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可能導致頭痛、發高燒、全身痠痛,症狀會比一般感冒嚴重許多。呂俊毅醫師說,兒童與老人在得到流感後,容易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

接種流感疫苗,有助預防流感,並降低重症發生的機率,呂俊毅醫師說,由於流行性感冒病毒容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皆不太一樣,而且流感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會慢慢消退,所以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才能獲得保護力。

肺炎鏈球菌也是很重要的疫苗,呂俊毅醫師指出,兒童與老人都是肺炎鏈球菌的易感族群,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容易引發中耳炎、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

國內外在推動兒童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之後,成效相當顯著,呂俊毅醫師說,過去常見的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都減少許多。65 歲以上或屬於高危險群的民眾,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研究顯示,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發生的機率、減少死亡率,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也建議要及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預防傳染性疾病,請你這樣做

為了預防傳染性疾病,我們要依照建議施打疫苗,並且戴口罩、勤洗手,盡量避開人潮,降低接觸病原的機會。呂俊毅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有均衡營養、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達標,讓身體維持在較健康的狀態,才有較好的免疫力。

小朋友要按照兒童健康手冊的規劃依序接種各種疫苗,呂俊毅醫師說,至於成年人可以和您的醫師討論,根據建議接種,流感、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破傷風、百日咳、A 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等疫苗,讓身體能夠預做準備,擁有保護力,才能在遭到感染的時候,減輕疾病嚴重度、降低死亡風險!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careonline_96
391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視力模糊、肌肉痙攣,從頭到腳都有事——讓神經短路的多發性硬化症
careonline_96
・2023/01/31 ・240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20 多歲的陳小姐因為出現視力模糊、複視而到眼科就醫,經過檢查後,發現原來不是眼睛的問題,而是神經出了狀況,轉介至神經免疫科後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

在接受治療後,症狀有了大幅改善,但是碰巧遇上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為擔心到醫院會增加感染風險,所以陳小姐遲遲沒有回診拿藥,中斷治療後她的病情果然就復發了,手腳的活動都有輕微受損,只能趕緊住院治療,幸好在經過積極治療後,狀況恢復的還不錯,終於順利出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經歷復發的經驗後,患者便能理解規則治療的重要性,一旦中斷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全身的神經,把病情控制穩定才能避免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

破壞神經,從頭到腳都有事的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 MS)是因為環境、基因、個人體質等因素誘發體內異常的免疫反應,使淋巴球及細胞激素去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後續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神經去髓鞘的病變,嚴重會造成神經退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不易復原,而留下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

郭育呈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表現千變萬化,端看有哪些神經系統遭受攻擊,最常見的是視力模糊、色覺異常,例如眼睛對紅、黃、藍等顏色的辨識度減退,嚴重的時候會出現視野缺損,甚至失明,這些都是視神經發炎的症狀。

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是脊髓發炎,脊髓發炎會造成雙下肢麻木、無力,嚴重的時候會合併解尿、排便的異常。其他症狀還有複視、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甚至是持續性的眩暈及行動不穩等,如果影響到大腦,就會引起單側肢體無力,類似腦血管病變、中風的表現,這時可能會錯估疾病的診斷跟延誤治療的時機。

及早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維持神經功能

確立多發性硬化症的診斷後,一定要及早治療才可以避免病情惡化、降低復發的機會,也減少大腦萎縮、記憶力、智力退化的風險。郭育呈醫師解釋,治療方式分兩個部份,急性發作的治療和改善病程進展的治療。

急性發作時通常是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就是所謂的脈衝治療,一般需要住院注射三至五天的高劑量類固醇,如果病情較嚴重,則會評估使用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讓復原的速度、程度改善;在症狀緩解、病情穩定的時期,便需要長期接受改善病程進展的治療,目前的治療包括干擾素、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等,有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及靜脈注射等方式,臨床上會依照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來選擇合適的藥物。

無論是口服、皮下注射、還是靜脈注射藥物,都有助於穩定病情、降低惡化程度、減少復發頻率,郭育呈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無法完全治癒,即使症狀改善也要規則治療,避免出現永久性神經學後遺症,盡量維持神經功能。

COVID-19 疫情不影響治療,應盡早接種疫苗

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的關係,大家到公眾場所的機會大幅下降,病毒感染的機會下降,也可能讓多發性硬化症復發的風險降低。不過部分患者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沒有規則回診,若中斷治療,可能導致復發或使病情惡化的風險增加。

「根據台灣和世界的經驗,注射疫苗不會增加多發性硬化症復發的風險,也不會讓病情變嚴重」,郭育呈醫師提醒,「反倒在罹患新冠肺炎 COVID-19 後,會讓原本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及病情控制變得更複雜。所以一般還是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如果身體狀況許可,要盡早注射疫苗,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日常保養重點

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日常保養對患者而言相當重要,除了戒菸及避免過度飲酒,生活作息要保持正常、睡眠充足、飲食均衡,並減少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要隨意以中藥進補,以免造成免疫反應過於活躍,導致疾病發作。

有些患者是因為感染、感冒,導致整體的免疫反應活化,而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突然的復發,通常在短短幾天內病況就急速惡化而讓人措手不及,郭育呈醫師也提醒患者,只要出現輕微症狀,或是感覺最近幾天跟平日的狀況不一樣,就要特別注意。

在運動方面,郭育呈醫師也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平常可以做瑜珈、伸展等靜態運動,因為太激烈的運動可能導致肌肉受損,或讓患者過於疲累。而在大太陽下運動,或處在悶熱的環境,如泡溫泉、泡熱水澡,都可能造成疾病復發、惡化,一定要避免。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個慢性病,除了配合醫師作積極的藥物治療,降低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日常也應管理飲食及適當運動,學會與疾病共處才能穩定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

  •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