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 疫苗之不同族群建議——英國篇

miss9_96
・2021/03/17 ・4099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658 ・十一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台灣即將施打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 疫苗,本文透過簡要翻譯英國資訊,了解他們對特殊族群的接種建議。

請注意,台灣民眾仍請依循衛福部之指引!

重點:懷孕婦女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服用影響免疫力藥物(如:類固醇、抗排斥藥等)、接受抗體療法者

01:英國已許可那些疫苗?

牛津(AstraZeneca)疫苗、輝瑞-BNT 疫苗、莫德納(Moderna)疫苗。

02:那些患者,應盡早接種疫苗[1]

有些身體狀況,若被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極易惡化成重症,應盡快接種。包括:

  • 醫生將您歸類為臨床上非常脆弱、有惡化成重症的高度風險
  • 曾器官移植
  • 正接受癌症化學療法或抗體治療,包括免疫治療
  • 正接受肺癌的放射療法
  • 正使用可能影響免疫系統的標靶癌症治療
  • 患血液或骨髓癌(如:白血病,淋巴瘤或骨髓瘤)
  • 在過去6個月中,曾進行骨髓或幹細胞移植,或仍服用免疫抑制劑
  • 患嚴重的肺部疾病(如:嚴重氣喘、囊腫性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 等)
  • 罹患極易被微生物感染的疾病(如:鐮刀型貧血、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等)
  • 正服用極易被微生物感染的藥物(如:高劑量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
  • 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並已懷孕
  • 脾臟已切除或有脾臟疾病
  • 唐氏症患者
  • 嚴重腎臟病或血液透析(洗腎)中

有些狀況,若被病毒感染,將有高度健康風險,應盡快接種。包括:

  • 影響心臟或血管的長期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和週邊動脈疾病)
  • 糖尿病
  • 慢性腎臟病
  • 長期肝臟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炎)
  • 影響大腦或神經的疾病(如:癡呆,帕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癲癇症,腦性麻痺或中風)
  • 學習障礙
  • 罹患容易被感染的疾病,或正服用抑制免疫力的藥物(如:HIV 感染者(愛滋病 [註1]),或正服用治療狼瘡,牛皮癬或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
  • 嚴重的精神狀況(如: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
  • 嚴重肥胖(BM I等於或超過 40)

03:副作用(英國用side effect)? [2]

常見的副作用:注射部位疼痛、壓痛,可能持續 1-2 天。疲倦感、頭痛、全身疼痛或類似感冒的症狀。較罕見者將出現高燒。如有需要,可服用正常劑量的普拿疼減緩症狀。

04:會因接種疫苗,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嗎? [2]

不可能。

05:打完疫苗,就不會傳染新型冠狀病毒給其他人了嗎? [2]

不清楚。但已確定疫苗能減少惡化成重症的可能性。為了保護自己和親友,口罩、洗手、社交距離仍必要

06:懷孕或哺乳婦女,疫苗接種建議 [3]

因缺乏臨床證據,不建議接種疫苗(英國的建議可能和其他國家不同,請依循台灣衛福部指引)。若身處極可能感染病毒的環境,或個人健康為重症高風險之孕婦,請和醫護團隊討論。

接種後無須避孕,疫苗也不會影響生育能力。若接種後才發現自己懷孕,請和醫護團隊討論,再決定第 2 劑之時間(可考量延遲至生產完再接種第 2 劑)。

雖然沒有疫苗對哺乳影響的臨床證據,但仍建議哺乳婦女接種疫苗。

07:氣喘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4]

我有氣喘,若被病毒感染,會惡化成重症嗎?
呼吸道性疾病可能會誘發氣喘,而新型冠狀病毒也會攻擊呼吸道。目前認為有較高健康風險的情況有:

  • 嚴重的氣喘
  • 需要定期或連續口服類固醇
  • 有氣喘發作病史,並嚴重到需住院

若能良好地控制氣喘,當不幸被病毒感染時,應能減少更高的死亡風險

吸菸和感染/重症的關係?
由於冠狀病毒是感染呼吸道,因此吸菸將使重症的機率增加;同時由於吸菸會碰觸口鼻,因此增加被冠狀病毒感染的風險。

若正使用治療氣喘的單株抗體等生物製劑藥物者
目前未發現疫苗對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是危險的,除非醫護團隊要求調整治療,否則不建議改變。如果可以的話,使用生物製劑和疫苗注射日請間隔7天以上

08:糖尿病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4]

任何種類的糖尿病病人(如:1, 2 型,或妊娠性等),惡化成重症的機率都更高,故強烈建議患者施打疫苗。研究顯示,偏高糖化血色素(HbA1c)增加重症風險。而感染會讓身體釋放葡萄糖來對抗疾病,使您更難控制血糖;更劇烈的血糖波動,又可能導致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或高血糖高滲狀態(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us,HHS)等惡性循環。

其他資訊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冠狀病毒可能在某些族群裡引發糖尿病。接種疫苗後,若發現血糖上升,是因為身體釋出部分葡萄糖來進行免疫反應,因此導致血糖上升。

09:腎臟病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4]

若正在洗腎、曾接受腎臟移植,或患嚴重腎臟病,請盡快接種疫苗。雖然沒有專門針對嚴重腎臟病族群試驗,但經專家審查,疫苗對腎臟病患者是安全的。

關於腎臟移植者/服用免疫抑制劑
COVID-19 疫苗對移植患者是安全的;儘管學理上,疫苗會刺激免疫系統,可能有風險會破壞移植的腎臟,但過往從未發生過此類情況。而在美國的一項針對 187 名腎臟移植者接受輝瑞-BNT 疫苗的小型研究,沒有發現任何急性排斥、過敏,或神經系統疾病。

若近期恰逢移植手術,建議體內的免疫抑制劑達到一定濃度後,再接種疫苗。

對於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儘管他們產生的保護力可能較弱,但也應施打疫苗。接種後,不可自行更改、停用任何藥物,除非醫護團隊要求。

若沒有免疫抑制劑,疫苗可產生較佳的保護力,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如:即將服用免疫抑制劑),醫護團隊可能會要求盡快施打第二劑,因此會有部分患者在第一劑後的 3-4 週施打第二劑,而非建議的間隔 12 週。請和醫護團隊討論並決定接種日期。

10:心臟病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4]

心臟或循環系統疾病的患者(如: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心絞痛、冠狀動脈硬化、心臟衰竭、肺栓塞、深層靜脈血栓、中風等),皆應盡快接種疫苗。目前已獲許可的疫苗,對心臟病患者皆是安全的。

對正在服用保栓通(clopidogrel)、脈化寧(warfarin)等抗凝血劑藥物的患者安全嗎?

是的,但須讓疫苗團隊了解您正服用的藥物。抗凝血藥物可能會讓傷口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止血,也可能會出現更多的瘀傷。

11:癌症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4]

正接受癌症治療(如:荷爾蒙、抗體、標靶、放射線療法等)的患者,可以接種疫苗。接受化學療法等患者,疫苗的保護力可能會較弱,但仍建議接種

若正進行幹細胞療法,請和醫護團隊討論,以確認最佳的接種時間。

部分療法會影響免疫力,如:化療、免疫療法、幹細胞治療等,由於在治療之前接受疫苗,可能會有較佳的保護力。若即將展開始類療法,請和醫護團隊討論,以確認最佳的接種時間。

12:紅斑性狼瘡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4]

建議紅斑性狼瘡患者應優先接種疫苗,若紅斑性狼瘡正值發作,請和醫護團隊討論,以確認最佳的接種時間。

免疫抑制劑對疫苗的影響
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患者接種疫苗,其保護力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更不可忽視口罩等保護手段。

若您正值服藥,請和醫護團隊討論,以確認最佳的接種時間。

若您即將展開免疫抑制劑治療,醫護團隊可能會要求盡快施打第二劑,因此會有部分患者在第一劑後的 3-4 週施打第二劑,而非建議的間隔 12 週。請和醫護團隊討論,以確認最佳的接種時間。

13:肝臟疾病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4]

儘管沒有專門針對肝病族群進行試驗,而過往經驗也顯示,疫苗對慢性肝病或肝臟移植者的保護力較弱。但強烈建議慢性肝病、自體免疫肝炎、肝臟移植者接種疫苗

14:愛滋病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註1][4]

過往經驗發現,疫苗對愛滋病患者的保護力較低,雖然不確定此現象是否也將在 COVID-19 疫苗上發生[註2],仍建議所有的患者都應接種,不論 CD4 細胞的數量為何

目前不認為疫苗和 HIV 藥物有交互作用,兩者之間不會產生影響。

15:中風患者,疫苗接種建議 [4]

中風協會鼓勵每個人接種疫苗。若服用史他汀類(Statin)藥物或抗凝血劑,請和醫護團隊討論。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註解

註 1:嚴格來說,引發愛滋病的病毒的名稱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此病毒的人類稱為 HIV 帶原者。若疾病惡化後才會被稱為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IDS) 。因此嚴格來說愛滋病是病況惡化後的名稱,而非病毒的稱呼。但在中文的習慣中,似乎會將兩者混用。為符合閱讀習慣,本文暫不區分。

註 2:就 Novavax 疫苗在南非的三期臨床試驗新聞稿判斷,COVID-19 疫苗對 HIV 感染者的保護力應較弱。

參考文獻

  1. Who is at high risk from coronavirus (clinically extremely vulnerable). UK NHS. 2021/03/04
  2. What to expect after your COVID-19 vaccination. UK NHS. 2021/03/01
  3. COVID-19 vaccination: a guide for all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pregnant or breastfeeding. UK NHS. 2021/03/01
  4. Health conditions and coronavirus (COVID-19) vaccination. UK NHS. 2021/03/11
文章難易度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811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166 篇文章 ・ 152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福爾摩斯碰上古人類化石,可是日期不太對勁?
寒波_96
・2023/03/08 ・278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虛構人物福爾摩斯,就是偵探的代名詞。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創作的這位名偵探,活躍於 19 世紀晚期到 20 世紀初期,那時古人類學已經起步,博學多聞的福爾摩斯應該有機會知道某些化石。奇妙的是,他竟然還見過尚未出土的死人骨頭?

請注意,本文包含古人類遺骸的圖像。

圖/參考資料

福爾摩斯遇見古人類化石

柯南道爾的故事設定中,福爾摩斯是存在於現實歷史的虛構人物。例如故事中公元 1896 年發生的事件,現實中也應該在這個時候上演,而 1899 年更晚的事情還沒有發生。

短篇小說《三名同姓之人(The Three Garridebs)》,以一個罕見姓氏 Garridebs 導引出簡短卻高潮起伏的探案。故事中有一位角色喜歡收藏古物,也包括幾件人類化石。

華生醫師第一人稱的描述是:

「當我環顧四周,我驚訝於此人興趣之廣。這兒是一箱古錢幣。那兒有一櫃子的燧石工具。中間桌子後方是個裝著化石骨頭的大櫃子,裡頭擺著一排石膏頭骨,有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海德堡人(Heidelberg)、克羅馬儂人(Cro-Magnon)等名字標示。很顯然他是許多主題的學習者。」

「As I glanced round I was surprised a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man’s interests. Here was a case of ancient coins. There was a cabinet of flint instruments. Behind his central table was a large cupboard of fossil bones. Above was a line of plaster skulls with such names as “Neanderthal,” “Heidelberg,” “Cro-Magnon” printed beneath them. It was clear that he was a student of many subjects. 」

故事中這位角色有哪些收藏品並不影響劇情,不過敘述這般瑣碎的細節,有助於強化真實感,算是一項創作技巧。這些頭骨化石不是原件,而是石膏複製品(plaster skulls),也證實角色自稱家中藏品沒什麼值得偷竊的價值。

可是故事開頭,華生醫師十分明確表示此案發生在 1902 年:

「那日期我記得特別熟,因為福爾摩斯在同一個月,拒絕一項也許有一天會講出來的爵位。……然而我重申,這使我能夠確定日期,亦即 1902 年 6 月下旬,南非戰爭結束後不久。」

「I remember the date very well, for it was in the same month that Holmes refused a knighthood for services which may perhaps some day be described…… I repeat, however, that this enables me to fix the date, which was the latter end of June, 1902, shortly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South African War. 」

這兒提到 1902 年結束的南非戰爭是「第二次波耳戰爭」。真實歷史中,那時柯南道爾已經靠著福爾摩斯成為知名作家;他以醫師的本行親自參戰,擔任軍醫而受封爵士,也是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名號中「爵士(Sir)」的由來。

對照如此明確的日期,令人愈想愈不對勁。與尼安德塔人並列的「Heidelberg」顯然指的是 Homo heidelbergensis ,但是第一件海德堡人化石要等到 1907 年才在德國出土,更早的 1902 年絕不可能存在石膏複製品,被福爾摩斯與華生見到。

1907 年在德國出土的海德堡人下顎化石「Mauer 1 」。圖/Radiometric dating of the type-site for Homo heidelbergensis at Mauer, Germany

容易起爭議的海德堡人

解開此一謎題大概不需要福爾摩斯的推理能力。《三名同姓之人》於 1924 年發表,那時海德堡人大概已經有點名氣,被取材用於偵探故事中增添血肉。柯南道爾與編輯卻沒有注意到 1902 年之際,海德堡人仍不存在。

另一方面,即使是故事發表的 1924 年,「海德堡人」也應該還沒有頭骨,不會有石膏複製品。1907 年出土,隔年公開的化石 Mauer 1 只有下顎,沒有頭骨。

1921 年在非洲南部 Kabwe 出土的化石包括頭骨,但是當時將其分類為羅德西亞人(Homo rhodesiensis),多年後才歸入海德堡人旗下。這條消息或許影響過柯南道爾 1924 年發表的創作,詳情不得而知。

1921 年在尚比亞出土的頭骨化石「Kabwe 1 」,早期被分類為羅德西亞人,後來也被歸類為海德堡人。圖/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教育網站

Kabwe 在 1921 年屬於大英帝國的北羅德西亞(Northern Rhodesia)殖民地,現在則是尚比亞的疆域。有人主張這群死人骨頭算是非洲的海德堡人,也有人認為是不同的羅德西亞人,還有人提出應該歸於波多人(Homo bodoensis)……反正一百多年來,海德堡人的爭議持續不休,即使配備福爾摩斯的智謀,大概也無法解開這些難題。

故事中海德堡人以外的兩款化石,尼安德塔人最初問世於 1856 年,克羅馬儂人則是 1868 年。到 1902 年都已經是特定圈子內普及的知識,也買得到石膏頭骨複製品,可謂有血有肉的安排。

大英帝國的榮耀

古人類化石中,1924 年的柯南道爾想必也知道皮爾當人(Piltdown Man)。這是英國人 1912 年偽造的化石,由紅毛猩猩和數百年前的智人骨頭加工而成,但是要等到 1953 年才證實造假。

圖/參考資料

捏造的皮爾當人被不少英國人認同,也騙過不少專家,讀過《三名同姓之人》好像能稍加體會時代背景。

故事中那位收藏家以史隆(Hans Sloan,1753 年去世後他的收藏催生出大英博物館)為楷模,實則相當平凡。他的藏品應該能代表當時對人類化石的普遍印象,也就是說,德國出土的尼安德塔人、海德堡人,以及法國出土的克羅馬儂人……榮耀的大英帝國豈能忍受!

可惜 1910 年代以後,福爾摩斯便退隱江湖不再辦案。否則以他的才智展開調查,哪需要等 40 多年才確認皮爾當人造假!

不追究那些死人骨頭,《三名同姓之人》也相當有意思。故事雖短,卻發生壞人打槍、華生流血,福爾摩斯激動、華生興奮、福爾摩斯用小刀割開華生褲子等情節,鐵與血的糾葛、靈與肉的碰撞,亂七八糟的 ❤️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三名同姓之人》小說原文:THE THREE GARRIDEBS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5 篇文章 ・ 801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