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TA紅外巡天望遠鏡(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口徑4.1米,是專門設計以可見光和紅外波段來進行巡天工作的望遠鏡。其中一項巡天計畫—VISTA銀河變動天體搜尋計畫(VISTA Variables in the Via Lactea programme,VVV)的資料,由2010年迄今已累計超過1929個小時的觀測時數,被Saito等人用來創造出一幅108,200像素×81,500像素、接近90億像素的巨幅影像(如頁首圖片的上方影像),涵蓋了銀河盤面以南約315平方度的銀河核球天區(相當於全天空的1%),這是天文史上創作出的最大幅影像之一。Saito等人利用這些資料編輯出一個銀河系中央密集恆星星表(catalogue of the central concentration of stars in the Milky Way)。事實上,VVV總共觀測到1億7300萬個天體,不過Saito等人只先確認了其中8400個為恆星,其餘的有些是星系,有些則因太昏暗或是受到鄰近其他天體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確認性質。
這本短小輕薄的《宇宙必修課: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是《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作者泰森 (Neil deGrasse Tyson) 是美國知名科普作家。這本書從宇宙的誕生談起,從科學上所知最遙遠和久遠的故事,談到我們壓根兒完全無頭緒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因為天文物理學裡,有太多現象和理論脫離我們日常的經驗和直覺,非常需要想像力,也正因如此,天文物理學有獨特的魅力,讓科幻小說和影劇作品可以大顯身手。
除了暗物質讓天文物理學家夠頭痛,雪上加霜的是還有所謂的「暗能量」,這聽起來就應該是科幻小說家和電影編劇可以用來大作文章的吧?暗能量究竟又是哪來的?這要拜愛因斯坦所賜,另一本科普書《完美的理論:一整個世紀的天才與廣義相對論之戰》(The Perfect Theory: A Century of Geniuses and the Battle over General Relativity) 對這故事有更詳細的描述(請參見【Gene思書齋】完美的相對論)。簡單來說是愛因斯坦在發表了劃時代的廣義相對論後,他相信宇宙是靜態的不會膨脹,因此多此一舉地在宇宙模型中加了個「宇宙常數 Λ」(cosmological constant) ── 有人視此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之一。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宇宙學家H.P.羅伯遜(H. P. Robertson)用這個結果重新考察德羅斯特原來在魔球中時間會停止的結果。他發現,只有在觀察者從有利位置觀察火箭船進入魔球時,時間才停止。從火箭船本身的有利位置觀察,重力只需要幾分之一秒就會將你吸入魔球。換句話說,空間旅行者會非常不幸,當他通過魔球時他發現自己被立即擠扁壓死,但是對從外界觀察的觀察者來說,這個過程似乎用了幾千年。
VISTA紅外巡天望遠鏡(Visible an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for Astronomy)口徑4.1米,是專門設計以可見光和紅外波段來進行巡天工作的望遠鏡。其中一項巡天計畫—VISTA銀河變動天體搜尋計畫(VISTA Variables in the Via Lactea programme,VVV)的資料,由2010年迄今已累計超過1929個小時的觀測時數,被Saito等人用來創造出一幅108,200像素×81,500像素、接近90億像素的巨幅影像(如頁首圖片的上方影像),涵蓋了銀河盤面以南約315平方度的銀河核球天區(相當於全天空的1%),這是天文史上創作出的最大幅影像之一。Saito等人利用這些資料編輯出一個銀河系中央密集恆星星表(catalogue of the central concentration of stars in the Milky Way)。事實上,VVV總共觀測到1億7300萬個天體,不過Saito等人只先確認了其中8400個為恆星,其餘的有些是星系,有些則因太昏暗或是受到鄰近其他天體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確認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