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花蓮女中演講之謝謝大家!!

dr. i
・2012/11/09 ・134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82 ・五年級

上周三很榮幸的被邀請和PanSci泛科學新聞網的朋友們一同到花蓮女中做演講。其實當初會來花蓮演講的原由,是PanSci的總編輯鄭國威先生的邀約,他並且下了一個題目:「科學的愛情」。當然,我對於巡迴台灣講科學的這件事情抱著高度的熱忱,如果說要做科學推廣,那麼就必須走出台北到其他縣市走走,不管是教學資源豐富或是不豐富的學校,我覺得都值得巡迴一趟,讓大家對科學有一個新的認識,並且不是教科書中的那種。

原本同一個時段,在另一個講廳安排的是嚴長壽的演講,後來因故取消,雖然很可惜沒有和我尊敬的嚴先生見上一面,但是我們其實心裡暗自嘀咕著:會不會他來的話就沒有人來聽我們演講了?

另外,我們也擔心著不知道高中生對於科學這個題目,會不會覺得太冷門?後來發現,花女的同學們實在是太可愛太活潑了!令我們驚訝的事情是,同學們一進場馬上坐到講廳的最前排,當下我心中就在想:「天啊,這個學校的學生們習慣真好,學習態度的最佳表現就是坐到前排啊!」不過當教學組長吳老師也很讚嘆地表示平常大家是不會這樣的,才恍然大悟,原來人之常情依舊仍是人之常情。但同時也很高興同學們對這次的演講抱持著高度的興趣!

話要說回來的是,愛情要怎麼用科學來講呢?而且要講得高中生才聽得懂的程度。我只能在這邊很擺爛的說,有來聽演講的人就知道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帶給我最寶貴的收穫就是演講時同學們的反應,和這個年齡的同學所會問的問題,同時也考驗自己的臨場反應。從前常常在學者們的面前演講,但是面對高中生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老實說我其實非常的緊張。

在問答中,很多同學表示,他們選擇念社會組而不是自然組,是因為數學和物理很難,另一個原因覺得他們覺得數學和物理課中學的在生活中使用不到。

這兩點充分了反應國這兩點充分了反應國內科學教育應該改善的方向,我們不需要每位學生將來都變成科學家或數學家,但是應該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夠了解科學的思考是甚麼樣子、科學的價值在哪裡、還有學習科學的樂趣在哪裡。這次的演講,我自認為有很多空間可以再努力,不過我不會放棄。

有一個問題真的是來得出奇不意,那就是怎麼背物理公式?老實說,我已經不記得怎麼背了,也可以說我很少去硬背公式,如果我要找物理公式,維基百科絕對是最好的第一解答。若硬要解釋,那我應該會說,用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一道公式所內涵的物理意義,這樣你就不會覺得它就是一連串乾巴巴的符號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的提問不乏一些對科學抱有無比熱忱的同學,想知道科學家到底正在做些甚麼?還有位同學在課外之於讀了相對論,來問我關於相對論的內容,真的不禁讓我想起國高中時代的自己啊!

最後,給花蓮女中的同學們:謝謝妳們,妳們實在是太可愛了啦!

 

延伸閱讀:
那些年,我們的教改

(圖:PanSci 泛科學新聞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dr. i
3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小時候的啓蒙師父是小叮噹,偶像是馬蓋先,並崇拜發明燈泡的愛迪生,當時志向是發明會飛的車。在歐洲旅居十二年後回台灣,目前投身科技與藝術的跨界整合以及科學教育和傳播,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與文創講座兼任助理教授。dr. i 一輩子最大的幻想,是能夠使用時光機和隱形風衣。如果您恰巧擁有其中一項,請拜託用以下的連絡方式連絡!http://facebook.com/newartandscience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勇者鬥知識!2018中研院開放日攻略地圖底加啦!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8/10/20 ・6606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490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泛科學編輯部編按:目前全台灣最大、還沒有之一的「科學嘉年華」中央研究院開放日(Open House)是一年一度中研院各系所對外開放參觀的日子!2018 年的中研院開放日有哪些好玩好吃好興奮的活動呢?歡迎來看這份中研院出品的行前攻略喔!

中研院 Open Hous

2018/10/27 (六)9:00-16:00 中研院開放參觀,近 300 場科普、人文活動邀你共樂。本文資訊陸續更新中,活動網站在此~

院區開放活動要先報名嗎?

當天的活動參加方式,可簡單分成三種:

  1. 當天直接入座,例如容納人數較多的大型科普演講。
  2. 當天排隊參觀,例如實驗室導覽,通常每梯名額有限、很快就額滿,需要提早到該活動地點排隊、或領取號碼牌。
  3. 行前需先以電話或網路預約報名,預約方式會說明在活動網站的活動列表。

活動好多!有記憶吐司幫幫忙嗎?

家裡有 6 歲的小朋友,適合參加哪些活動?一時半刻還無法決定要聽哪一場演講?行前可透過活動網站的「活動檢索」功能,查找適合自己的活動。強烈建議於行前先選好、查好活動的時間地點,並請提早前往以免向隅~

Step 1 :透過上方條件篩選

Step 2 :下方感興趣的活動,點選活動右上角星星符號,即可收藏活動至「我的行程」

Step 3 :登入網站右上角的會員專區,管理「我的行程」可查看及編輯已收藏的活動

Step 4 :點選「列印查詢結果」金色按鈕,印成紙本、當天攜帶查看

資料來源│2018 中研院開放參觀活動網站

推薦哪些科普演講?

因應環境變遷,如何運用永續能源?廖俊智院長與你面對面聊聊不設限的科學想法。
參考文章│重新設計細胞的功能,解決人類的難題──廖俊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30-12:0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環境變遷九局下半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 3 樓國際會議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高中以上

咸豐草的成分可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楊文欽團隊運用科學方法,將民俗草藥的有效成分找出,並發展成藥物、對症下藥。
參考文章│神農嚐百草的現代科學版!楊文欽談藥用植物研究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1:00-12:0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草藥研究與健康
  • 活動地點:農業科技大樓 1 樓 A134 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19)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高中以上

數學、摺紙、計算機演算法,這三者有什麼關聯?李國偉與你分享數學如何藏身於生活中。 參考文章│數學真的討人厭嗎?和李國偉聊聊生活中的數學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00-11:3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摺紙的藝術、科技應用與數學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 3 樓,第一會議室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國中以上

研究跑狗、跑馬等休閒活動歷史的張寧,與你分享那些年的上海灘娛樂。
參考文章│風馳電掣!跑狗將夜上海推向巔峰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00-10:5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你不知道的上海灘娛樂
  • 活動地點:近史所檔案館 1 樓,第 2 會議室 (院區地圖編號 42)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高中以上

充滿歲月痕跡的老照片 (左),按一個鍵,色調不再泛黃、摺痕也消失無蹤 (右)。廖弘源團隊運用人工智慧,讓多媒體有更多有趣的應用。
參考文章│人工智慧再進化,開啟電腦新「視」界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30-11:3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多媒體的世界
  • 活動地點:資訊科學研究所 1 樓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32)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高中以上

當「陽光」遇上「過氧化氯(ClOOCl)」會加速破壞臭氧層。這個神奇的過程,林志民團隊將用氣球模擬、為你示範。
參考文章│從分子視角,突破「臭氧層破洞」盲點!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30-09:5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光化學催化與臭氧洞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 4 樓交誼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國中以上

推薦哪些互動體驗?

中研院除了專業的研究學者,還有許多年輕有活力的研究團隊,等著和你分享有趣的研究發現!歡迎來同樂,還有機會帶回別具意義的紀念品喔~

走進公園或森林,你會聽到鳥聲、蟲叫、蛙鳴,甚至存在人耳無法聽見的蝙蝠超音波。端木茂甯團隊,將帶你聆聽並了解這些生物聲響與環境音構成的「聲景」。
參考文章│蝙蝠的超音波,藏了什麼訊息?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研究成果展──親聲體驗聲歷其境
  • 活動地點: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8)
  • 備註:現場參加闖關活動,備有限量小禮物,適合國小以上

氣候經常影響著人類歷史。在中世紀暖期與小冰河期,你有辦法存活下來嗎?王寳貫團隊帶你玩一場人類生存遊戲!
參考文章│冬天打雷為什麼是不祥之兆?氣象學家有解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3:00-15:00
  • 活動名稱:研究成果展──穿越克萊美 (climate) 人類生存遊戲
  • 活動地點:環境變遷研究大樓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28)
  • 備註:導覽時間 13:00, 13:40, 14:20 共 3 場,桌遊於導覽後開始,適合國中以上

左邊是健康的繡球花,右邊受「植物菌質體」感染、該開花的部位長出葉子。郭志鴻團隊為你解說,植物菌質體如何把植物變殭屍~
文章參考│宛若細菌偵探的演化生物學家 郭志鴻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研究成果展──植物菌質體:把植物變殭屍的細菌
  • 活動地點: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12)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對象不限

埋葬蟲體長不足 2 公分,但是牠們卻懂得多元的合作策略!沈聖峰團隊帶你看看,埋葬蟲如何對抗競爭對手與惡劣環境。
參考文章│向大自然學生存:逆境時合作更有利!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研究成果展──埋葬蟲的秘密世界
  • 活動地點: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8)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闖關成功贈限量禮物,適合對象不限

中研院不只有研究員,這裡同時住著許多野生生物:鳥類、昆蟲和植物們!邀請你來看看牠們~
文章參考│漫遊中研院自然生態樂園,拜訪野生好朋友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生態展覽與闖關遊戲
  • 活動地點:生態池 「生態實驗池」 徒步區 (院區地圖編號 17)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闖關成功贈限量禮物,適合對象不限

人類的基因,藏著獨特的訊息,可以告訴醫生你可能得什麼病、吃了藥可能會有什麼副作用。透過輕鬆好懂的闖關遊戲,和你的基因變更熟。
參考文章│破解遺傳疾病、評估大眾用藥風險──全基因組分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闖關遊戲「一日神醫-精準醫學練習曲」
  • 活動地點: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2)
  • 備註:每 30 分鐘 1 場,闖關成功贈限量小禮,適合國中以上

人可以回到過去嗎?《歷史地圖散步》團隊,透過互動裝置帶你穿越古今。
參考文章│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歷史地圖散步「捕捉城市地景」
  • 活動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 B1 (院區地圖編號 A)
  • 備註:HTC VIVE 互動體驗,無需報名,適合國小以上

張大你的眼睛,王為豪團隊帶你用望遠鏡看看太陽表面的奇觀!
參考文章│在夏威夷山頂窺見古老的星系──王為豪專訪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5:00
  • 活動名稱:「以管窺天」太陽觀測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 3 樓陽台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適合國小以上,如遇陰雨則取消

推薦參觀哪些展館?

如果你是爸爸媽媽、或學校老師,帶著學生或小朋友前來,一定不能錯過中研院豐富多元的展覽館!甩開艱深的知識,擁抱趣味的互動,有玩又有拿~

無論你是文青、知青、革命青年、潮清、語錄控或建築控,邀請你與胡適先生來場穿越時空的交流!文章參考│今天就去胡適家走走吧 ! 胡適紀念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胡適與中央研究院」院區巡禮
  • 活動地點:胡適紀念館 (院區地圖編號 34)
  • 備註:導覽時間 10:00-10:50、11:00-11:50、14:00-14:50,適合對象不限,致贈精美紀念品

在嶺南美術館,收藏眾多嶺南畫派畫作,這些名家不僅是胸懷壯志的建國革命先賢,更革新當代繪畫精神與技法。文章參考│將自然的美藏進眼裡──嶺南美術館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00–12:00
  • 活動名稱:吉祥如意迎嘉賓
  • 活動地點:嶺南美術館,近美大樓 3 樓 (院區地圖編號 41)
  • 備註:講解造字原由,並以書法線條表現美感,適合國小以上

「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與你拼命」說出這句話的傅斯年先生,經歷過哪些人生經驗?傅斯年紀念室以珍貴的文物,為你說故事。
參考文章│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砲:中研院史語所創所所長傅斯年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傅斯年紀念室開放參觀
  • 活動地點:傅斯年圖書館 (院區地圖編號 38)
  • 備註:適合對象不限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團隊,在臺灣各地發掘許多遺跡文物,帶你一起穿越回到臺灣古代。
參考文章│背後中箭、大啖貝類,史前南科住了誰? 、 打開深海中的藏寶箱──臧振華的水下考古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1:00-11:30
  • 活動名稱: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 活動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 2 樓 206、207 室臺灣考古區 (院區地圖編號 A)
  • 備註:現場參觀、無需報名,適合國小以上

2017 年院區開放時,參觀臺史所檔案館的民眾,仿效《葉盛吉日記》親手套印紀念章、幫明信片上色。2018 年會推出什麼活動?等你來發現。
參考文章│日記 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臺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檔案探索與發現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 8 樓,臺史所檔案館閱覽室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備有限量紀念品,適合對象不限

中研院在做什麼?為什麼會有「研之有物」這個科普網站?除了展出編輯精選報導,還有拍照裝置讓你一秒變封面人物!
參考文章│【歷程篇】如何在公部門催生科普品牌?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研之有物科普特展
  • 活動地點:生態時代館 2 樓 (院區地圖編號 63)
  • 備註:現場參觀、無需報名,適合對象不限

中研院怎麼去?

  •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
  •  交通:考量周邊停車不易、院區停車位有限,建議搭乘捷運板南線到「南港站」或「南港展覽館站」,再轉乘公車至「中研新村」或「中研院」站下車即抵達。
    • 公車:
      1. 板南線「南港站」 2 號出口,步行至右手邊的站牌,搭乘 212、270、藍 25 公車。
      2. 板南線「南港展覽館站」 5 號出口,步行至馬路對面左手邊的站牌,搭乘任一班公車。

中研院各個展館怎麼找?

初次來到中研院的貴賓,通常會在院區迷路得暈頭轉向。有一個方法可以簡單區分各領域的展館分布:中研院有三個大門,分別對應生科大道、數理大道、人文大道。顧名思義,該領域的展館通常坐落於該大道。

資料來源│中研院位置及交通資訊、院區地圖編號對照

若想更明確地找到各個活動、及展館位置,為了避免當天院區人數過多、行動網路不順暢,請務必行前先下載「中研院導覽 GO」APP,化身幫你指路的小幫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怎麼吃?

中研院區的蔡元培紀念館(院區地圖編號 I)有 Trine & Zen 咖啡廳,學術活動中心(院區地圖編號 20)有新開幕的一兆堂,但 10/27 院區開放當天應該都會客滿。另外,統計所前空地(院區地圖編號 15)、歷史文物陳列館旁(院區地圖編號 37)、生態時代館廣場前(院區地圖編號 9),有行動餐車,當天通常也會大排長龍。

在此蒐集中研院職員日常造訪的周邊小吃,但常於下午 1 點半左右就打烊,還請留意用餐時間。學校團體如需事先訂購大量餐盒,請洽原味廚房(南港廚房) 02-2653-3328。

由於開放參觀當天,院區將迎來近十萬人,強烈建議自備午餐、或攜帶點心野餐,活動結束後可搭公車至南港車站享用美食,是較不虧待五臟廟的辦法。


希望本篇有助你規劃參觀行程,來瞧瞧實驗室,和研究員聊聊科學的想像;來聽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人文的情懷;來逛逛隱藏版展館,穿越古今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請把握一年一次的機會,一起用好奇心研究這世界!

延伸閱讀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原文為《【2018 攻略】一年只有一次!中研院開放參觀這樣玩》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568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先別管3C科技了,讓我們來聊聊科學吧!
dr. i
・2015/03/11 ・145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相關標籤: dr. i (1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同時刊載於 dr. i 部落格 和 Facebook

1244278414861
圖片來源: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還記得小時候你對很多大自然的現象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例如星星為什麼會發光?夕陽為什麼是橘色?冰塊為什麼會熔化?長大之後,好奇的卻是新款iPhone有什麼新的功能?最近有什麼新的App好用?奧迪最新款的汽車有什麼特殊的性能?

「科學」變成一個遙遠的概念,而「科學家」像是科幻片中才會出現的人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出了很大的問題,造成民眾對於科學的冷感和不了解,而民眾對於科學的冷感和不了解,讓民意代表以致於政府,對於科學研究的不重視。

科學和科技是不同的

一般人分不出「科學(Science)」和「科技(Technology)」有什麼差別。科學重的是概念、態度和方法,通常從大自然的物性或現象為出發點去思考,好比說星星為什麼會發光這個問題,就是一個科學問題。而科技則是從工具或技術面為出發點,重的是性能和效率,好比說為了研究星星為什麼會發光,科學家會用天文望遠鏡來觀測遠的星星,望遠鏡的波長和解析度要如何最佳化,就是科技問題。

科學並不受工具和技術的限制,換句話說,它的出現是在考慮用什麼技術和工具之前;一個科學的研究,會包括科技工具的使用,科技其實是科學的副產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科技,最初都是從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延伸出來的,最切身的例子就是,網際網路(WWW)和雲端系統(Cloud Computing),這兩者都是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所研發出來的科技,目的分別是為了能夠分享數據資料給起它科學家,以及利用分散的電腦資源來分析處理龐大的實驗數據(當然就是現在所謂的「大數據」)。後續因有人把它們商業化,才演變成為與人密不可分的生活產品。然而,很重要的事情是,專利的申請都發生是在商業化之前或在最開始,掌握了專利,等於掌握了主導這項科技的能力。

科學是國家發展的基礎

科學研究所延伸出的科技能改變人類的生活,也能讓一個國家的產業興盛,領先全世界。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科學研究,就只能去學習其它國家的技術,回來做微小的改進,這比起從無到有的突破性發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台灣從40年前開始靠高科技產業讓經濟迅速起飛,原因是我們比起其它亞洲國家早和西方國家接軌,加上人力成本低的因素,而這些條件早已經不存在。如果要突破現狀,國家的發展策略必須要回歸到最基礎的層面,培養好的科學環境和人才,才能讓科技產業能夠永續和長遠地發展下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技部?科學部?

2014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原「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通常簡稱為「國科會」)升級為「科技部」,但是就我來看,從字面上意義來說卻是矮了一截,這也反映出政府重視「科技」大於「科學」(反而英文名稱「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比較完整地包含了科學和科技兩項)。以美國為例,他們掌管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包括科技和工程,除了生物和醫學之外)研究預算的最高行政和審議單位為「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請注意,他們用的是「科學」兩字,甚至沒有「科技」。因為他們很清楚一點,沒有紮實的科學發展,不會延伸出能夠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我反倒支持科技部能夠改名為「科學部」。

從歐洲回國後我發現,台灣有很多好的科學家,不是沒人才,而是政府資源的分配和產業策略發展的方向有問題,以致於大學教授們所提的研究計劃方向多趨保守,因為太前瞻的計劃內容容易被否決,多數看到的提案都是以改進現有的某種工業製程為目標,這和許多其它產業所面臨到的困境,即投資人追求短期回收和短視近利是一樣的。

聽起來蠻慘的,有沒有救?我認為是有的,就從多認識科學,多談科學起。它比你想像中還更接近生活,更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r. i
3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小時候的啓蒙師父是小叮噹,偶像是馬蓋先,並崇拜發明燈泡的愛迪生,當時志向是發明會飛的車。在歐洲旅居十二年後回台灣,目前投身科技與藝術的跨界整合以及科學教育和傳播,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與文創講座兼任助理教授。dr. i 一輩子最大的幻想,是能夠使用時光機和隱形風衣。如果您恰巧擁有其中一項,請拜託用以下的連絡方式連絡!http://facebook.com/newartand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