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花蓮女中演講之謝謝大家!!

dr. i
・2012/11/09 ・134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82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周三很榮幸的被邀請和PanSci泛科學新聞網的朋友們一同到花蓮女中做演講。其實當初會來花蓮演講的原由,是PanSci的總編輯鄭國威先生的邀約,他並且下了一個題目:「科學的愛情」。當然,我對於巡迴台灣講科學的這件事情抱著高度的熱忱,如果說要做科學推廣,那麼就必須走出台北到其他縣市走走,不管是教學資源豐富或是不豐富的學校,我覺得都值得巡迴一趟,讓大家對科學有一個新的認識,並且不是教科書中的那種。

原本同一個時段,在另一個講廳安排的是嚴長壽的演講,後來因故取消,雖然很可惜沒有和我尊敬的嚴先生見上一面,但是我們其實心裡暗自嘀咕著:會不會他來的話就沒有人來聽我們演講了?

另外,我們也擔心著不知道高中生對於科學這個題目,會不會覺得太冷門?後來發現,花女的同學們實在是太可愛太活潑了!令我們驚訝的事情是,同學們一進場馬上坐到講廳的最前排,當下我心中就在想:「天啊,這個學校的學生們習慣真好,學習態度的最佳表現就是坐到前排啊!」不過當教學組長吳老師也很讚嘆地表示平常大家是不會這樣的,才恍然大悟,原來人之常情依舊仍是人之常情。但同時也很高興同學們對這次的演講抱持著高度的興趣!

話要說回來的是,愛情要怎麼用科學來講呢?而且要講得高中生才聽得懂的程度。我只能在這邊很擺爛的說,有來聽演講的人就知道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帶給我最寶貴的收穫就是演講時同學們的反應,和這個年齡的同學所會問的問題,同時也考驗自己的臨場反應。從前常常在學者們的面前演講,但是面對高中生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老實說我其實非常的緊張。

在問答中,很多同學表示,他們選擇念社會組而不是自然組,是因為數學和物理很難,另一個原因覺得他們覺得數學和物理課中學的在生活中使用不到。

這兩點充分了反應國這兩點充分了反應國內科學教育應該改善的方向,我們不需要每位學生將來都變成科學家或數學家,但是應該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夠了解科學的思考是甚麼樣子、科學的價值在哪裡、還有學習科學的樂趣在哪裡。這次的演講,我自認為有很多空間可以再努力,不過我不會放棄。

有一個問題真的是來得出奇不意,那就是怎麼背物理公式?老實說,我已經不記得怎麼背了,也可以說我很少去硬背公式,如果我要找物理公式,維基百科絕對是最好的第一解答。若硬要解釋,那我應該會說,用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一道公式所內涵的物理意義,這樣你就不會覺得它就是一連串乾巴巴的符號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的提問不乏一些對科學抱有無比熱忱的同學,想知道科學家到底正在做些甚麼?還有位同學在課外之於讀了相對論,來問我關於相對論的內容,真的不禁讓我想起國高中時代的自己啊!

最後,給花蓮女中的同學們:謝謝妳們,妳們實在是太可愛了啦!

 

延伸閱讀:
那些年,我們的教改

(圖:PanSci 泛科學新聞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dr. i
3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小時候的啓蒙師父是小叮噹,偶像是馬蓋先,並崇拜發明燈泡的愛迪生,當時志向是發明會飛的車。在歐洲旅居十二年後回台灣,目前投身科技與藝術的跨界整合以及科學教育和傳播,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與文創講座兼任助理教授。dr. i 一輩子最大的幻想,是能夠使用時光機和隱形風衣。如果您恰巧擁有其中一項,請拜託用以下的連絡方式連絡!http://facebook.com/newartandscience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純淨之水的追尋—濾水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7 ・314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BRITA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確定你喝的水真的乾淨嗎?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圖片來源 / freepik)

幸運的是,現代自來水處理系統已經讓我們喝不到這種「肉眼可見」的污染物,但問題可還沒徹底解決。面對 21 世紀的飲水挑戰,哪些技術真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的歐洲因為城市人口膨脹與工業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挑戰。當時多數城市的供水系統仍然依賴河流、湖泊,甚至未經處理的地下水,導致傳染病肆虐。

1854 年,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透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倫敦某口公共水井與霍亂爆發直接相關,這是歷史上首次確立「飲水與疾病傳播的關聯」。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各國政府對供水系統的態度,促使公衛政策改革,加速了濾水與消毒技術的發展。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美國等國開始在自來水中加入氯消毒,成功降低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的發生率,這一技術迅速普及,成為現代供水安全的基石。    

 19 世紀末的台灣同樣深受傳染病困擾,尤其是鼠疫肆虐。1895 年割讓給日本後,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殖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1896 年,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他本人曾參與東京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建設,對公共衛生系統有深厚理解。為改善台灣水源與防疫問題,他邀請了曾參與東京水道工程的英籍技師 W.K. 巴爾頓(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來台,規劃現代化的供水設施。在雙方合作下,台灣陸續建立起結合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功能的設施。到 1917 年,全台已有 16 座現代水廠,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為台灣城市化奠定關鍵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BRITA

進入 20 世紀,人們已經可以喝到看起來乾淨的水,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科學家如今發現,水裡仍然可能殘留奈米塑膠、重金屬、農藥、藥物代謝物,甚至微量的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看不見、嚐不出的隱形污染,正在成為21世紀的飲水挑戰。也因此,濾水技術迎來了一波科技革新,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樹脂、微濾、逆滲透(RO)等技術相繼問世,各有其專長:

活性碳吸附:去除氯氣、異味與部分有機污染物

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水質,去除鈣鎂離子,減少水垢

微濾技術逆滲透(RO)技術:攔截細菌與部分微生物,過濾重金屬與污染物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技術相互搭配,能夠大幅提升飲水安全,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濾芯始終是濾水設備的核心。一個設計優良的濾芯,決定了水質能否真正被淨化,而現代濾水器的競爭,正是圍繞著「如何打造更高效、更耐用、更智能的濾芯」展開的。於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到底該如何確保濾芯的效能?

濾芯的壽命與更換頻率:濾水效能的關鍵時刻濾芯,雖然是濾水器中看不見的內部構件,卻是決定水質純淨度的核心。以德國濾水品牌 BRITA 為例,其濾芯技術結合椰殼活性碳和離子交換樹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氯、除草劑、殺蟲劑及藥物殘留等化學物質,並過濾鉛、銅等重金屬,同時軟化水質,提升口感。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非原廠濾芯也悄然湧現,這不僅影響濾水效果,更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據消費者反映,同一網路賣場內便可輕易購得真假 BRITA 濾芯,顯示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飲水安全,建議消費者僅在實體官方授權通路或網路官方直營旗艦店購買濾芯,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濾芯產品讓自己的身體當過濾器。

辨識濾芯其實並不難——正品 BRITA 濾芯的紙盒下方應有「台灣碧然德」的進口商貼紙,正面則可看到 BRITA 商標,以及「4週換放芯喝」的標誌。塑膠袋外包裝上同樣印有 BRITA 商標。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底部則標示著創新科技過濾結構。購買時仔細留意這些細節,才能確保濾芯發揮最佳過濾效果,讓每一口水都能保證潔淨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 (圖片來源 / BRITA)

不過,即便是正品濾芯,其效能也非永久不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濾芯的孔隙會逐漸被污染物堵塞,導致過濾效果減弱,濾水速度也可能變慢。而且,濾芯在拆封後便接觸到空氣,潮濕的環境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長期不更換濾芯,不僅會影響過濾效能,還可能讓積累的微小污染物反過來影響水質,形成「過濾器悖論」(Filter Paradox):本應淨化水質的裝置,反而成為污染源。為此,BRITA 建議每四週更換一次濾芯,以維持穩定的濾水效果。

為了解決使用者容易忽略更換時機的問題,BRITA 推出了三大智慧提醒機制,確保濾芯不會因過期使用而影響水質:

1. Memo 或 LED 智慧濾芯指示燈:即時監測濾芯狀況,顯示剩餘效能,讓使用者掌握最佳更換時間。

2. QR Code 掃碼電子日曆提醒:掃描包裝外盒上的 QR Code 記錄濾芯的使用時間,自動提醒何時該更換,減少遺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LINE 官方帳號自動通知:透過 LINE 推送更換提醒,確保用戶不會因忙碌而錯過更換時機。

在濾水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濾芯已不僅僅是過濾裝置,更是智慧監控的一部分。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濾水設備,成為了健康生活的關鍵。

人類對潔淨飲用水的追求,從未停止。19世紀,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污染問題加劇並引發霍亂等疾病,促使濾水技術迅速發展。20世紀,氯消毒技術普及,進一步保障了水質安全。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濾水技術透過活性碳、離子交換等技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讓每一口水更加潔淨與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 BRITA)

今天,消費者不再單純依賴公共供水系統,而是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濾水設備。例如,BRITA 提供的「純淨全效型濾芯」與「去水垢專家濾芯」可針對不同需求,從去除餘氯、過濾重金屬到改善水質硬度等問題,去水垢專家濾芯的去水垢能力較純淨全效型濾芯提升50%,並通過 SGS 檢測,通過國家標準水質檢測「可生飲」,讓消費者能安心直飲。

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水污染,並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乾淨水源。科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應該成為守護未來的承諾。濾水器不僅是家用設備,它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提醒我們水的純淨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符合濾(淨)水器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規範所列9項「金屬元素」及15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試
*僅限使用合格自來水源,且住宅之儲水設備至少每6-12個月標準清洗且無受汙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5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勇者鬥知識!2018中研院開放日攻略地圖底加啦!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8/10/20 ・6606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490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泛科學編輯部編按:目前全台灣最大、還沒有之一的「科學嘉年華」中央研究院開放日(Open House)是一年一度中研院各系所對外開放參觀的日子!2018 年的中研院開放日有哪些好玩好吃好興奮的活動呢?歡迎來看這份中研院出品的行前攻略喔!

中研院 Open Hous

2018/10/27 (六)9:00-16:00 中研院開放參觀,近 300 場科普、人文活動邀你共樂。本文資訊陸續更新中,活動網站在此~

院區開放活動要先報名嗎?

當天的活動參加方式,可簡單分成三種:

  1. 當天直接入座,例如容納人數較多的大型科普演講。
  2. 當天排隊參觀,例如實驗室導覽,通常每梯名額有限、很快就額滿,需要提早到該活動地點排隊、或領取號碼牌。
  3. 行前需先以電話或網路預約報名,預約方式會說明在活動網站的活動列表。

活動好多!有記憶吐司幫幫忙嗎?

家裡有 6 歲的小朋友,適合參加哪些活動?一時半刻還無法決定要聽哪一場演講?行前可透過活動網站的「活動檢索」功能,查找適合自己的活動。強烈建議於行前先選好、查好活動的時間地點,並請提早前往以免向隅~

Step 1 :透過上方條件篩選

Step 2 :下方感興趣的活動,點選活動右上角星星符號,即可收藏活動至「我的行程」

Step 3 :登入網站右上角的會員專區,管理「我的行程」可查看及編輯已收藏的活動

Step 4 :點選「列印查詢結果」金色按鈕,印成紙本、當天攜帶查看

資料來源│2018 中研院開放參觀活動網站

推薦哪些科普演講?

因應環境變遷,如何運用永續能源?廖俊智院長與你面對面聊聊不設限的科學想法。
參考文章│重新設計細胞的功能,解決人類的難題──廖俊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30-12:0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環境變遷九局下半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 3 樓國際會議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高中以上

咸豐草的成分可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楊文欽團隊運用科學方法,將民俗草藥的有效成分找出,並發展成藥物、對症下藥。
參考文章│神農嚐百草的現代科學版!楊文欽談藥用植物研究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1:00-12:0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草藥研究與健康
  • 活動地點:農業科技大樓 1 樓 A134 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19)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高中以上

數學、摺紙、計算機演算法,這三者有什麼關聯?李國偉與你分享數學如何藏身於生活中。 參考文章│數學真的討人厭嗎?和李國偉聊聊生活中的數學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00-11:3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摺紙的藝術、科技應用與數學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 3 樓,第一會議室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國中以上

研究跑狗、跑馬等休閒活動歷史的張寧,與你分享那些年的上海灘娛樂。
參考文章│風馳電掣!跑狗將夜上海推向巔峰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00-10:5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你不知道的上海灘娛樂
  • 活動地點:近史所檔案館 1 樓,第 2 會議室 (院區地圖編號 42)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高中以上

充滿歲月痕跡的老照片 (左),按一個鍵,色調不再泛黃、摺痕也消失無蹤 (右)。廖弘源團隊運用人工智慧,讓多媒體有更多有趣的應用。
參考文章│人工智慧再進化,開啟電腦新「視」界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30-11:3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多媒體的世界
  • 活動地點:資訊科學研究所 1 樓演講廳 (院區地圖編號 32)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高中以上

當「陽光」遇上「過氧化氯(ClOOCl)」會加速破壞臭氧層。這個神奇的過程,林志民團隊將用氣球模擬、為你示範。
參考文章│從分子視角,突破「臭氧層破洞」盲點!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30-09:50
  • 活動名稱:科普演講──光化學催化與臭氧洞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 4 樓交誼廳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國中以上

推薦哪些互動體驗?

中研院除了專業的研究學者,還有許多年輕有活力的研究團隊,等著和你分享有趣的研究發現!歡迎來同樂,還有機會帶回別具意義的紀念品喔~

走進公園或森林,你會聽到鳥聲、蟲叫、蛙鳴,甚至存在人耳無法聽見的蝙蝠超音波。端木茂甯團隊,將帶你聆聽並了解這些生物聲響與環境音構成的「聲景」。
參考文章│蝙蝠的超音波,藏了什麼訊息?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研究成果展──親聲體驗聲歷其境
  • 活動地點: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8)
  • 備註:現場參加闖關活動,備有限量小禮物,適合國小以上

氣候經常影響著人類歷史。在中世紀暖期與小冰河期,你有辦法存活下來嗎?王寳貫團隊帶你玩一場人類生存遊戲!
參考文章│冬天打雷為什麼是不祥之兆?氣象學家有解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3:00-15:00
  • 活動名稱:研究成果展──穿越克萊美 (climate) 人類生存遊戲
  • 活動地點:環境變遷研究大樓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28)
  • 備註:導覽時間 13:00, 13:40, 14:20 共 3 場,桌遊於導覽後開始,適合國中以上

左邊是健康的繡球花,右邊受「植物菌質體」感染、該開花的部位長出葉子。郭志鴻團隊為你解說,植物菌質體如何把植物變殭屍~
文章參考│宛若細菌偵探的演化生物學家 郭志鴻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研究成果展──植物菌質體:把植物變殭屍的細菌
  • 活動地點: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12)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適合對象不限

埋葬蟲體長不足 2 公分,但是牠們卻懂得多元的合作策略!沈聖峰團隊帶你看看,埋葬蟲如何對抗競爭對手與惡劣環境。
參考文章│向大自然學生存:逆境時合作更有利!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研究成果展──埋葬蟲的秘密世界
  • 活動地點: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8)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闖關成功贈限量禮物,適合對象不限

中研院不只有研究員,這裡同時住著許多野生生物:鳥類、昆蟲和植物們!邀請你來看看牠們~
文章參考│漫遊中研院自然生態樂園,拜訪野生好朋友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生態展覽與闖關遊戲
  • 活動地點:生態池 「生態實驗池」 徒步區 (院區地圖編號 17)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闖關成功贈限量禮物,適合對象不限

人類的基因,藏著獨特的訊息,可以告訴醫生你可能得什麼病、吃了藥可能會有什麼副作用。透過輕鬆好懂的闖關遊戲,和你的基因變更熟。
參考文章│破解遺傳疾病、評估大眾用藥風險──全基因組分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闖關遊戲「一日神醫-精準醫學練習曲」
  • 活動地點: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1 樓大廳 (院區地圖編號 2)
  • 備註:每 30 分鐘 1 場,闖關成功贈限量小禮,適合國中以上

人可以回到過去嗎?《歷史地圖散步》團隊,透過互動裝置帶你穿越古今。
參考文章│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歷史地圖散步「捕捉城市地景」
  • 活動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 B1 (院區地圖編號 A)
  • 備註:HTC VIVE 互動體驗,無需報名,適合國小以上

張大你的眼睛,王為豪團隊帶你用望遠鏡看看太陽表面的奇觀!
參考文章│在夏威夷山頂窺見古老的星系──王為豪專訪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5:00
  • 活動名稱:「以管窺天」太陽觀測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 3 樓陽台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適合國小以上,如遇陰雨則取消

推薦參觀哪些展館?

如果你是爸爸媽媽、或學校老師,帶著學生或小朋友前來,一定不能錯過中研院豐富多元的展覽館!甩開艱深的知識,擁抱趣味的互動,有玩又有拿~

無論你是文青、知青、革命青年、潮清、語錄控或建築控,邀請你與胡適先生來場穿越時空的交流!文章參考│今天就去胡適家走走吧 ! 胡適紀念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胡適與中央研究院」院區巡禮
  • 活動地點:胡適紀念館 (院區地圖編號 34)
  • 備註:導覽時間 10:00-10:50、11:00-11:50、14:00-14:50,適合對象不限,致贈精美紀念品

在嶺南美術館,收藏眾多嶺南畫派畫作,這些名家不僅是胸懷壯志的建國革命先賢,更革新當代繪畫精神與技法。文章參考│將自然的美藏進眼裡──嶺南美術館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0:00–12:00
  • 活動名稱:吉祥如意迎嘉賓
  • 活動地點:嶺南美術館,近美大樓 3 樓 (院區地圖編號 41)
  • 備註:講解造字原由,並以書法線條表現美感,適合國小以上

「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與你拼命」說出這句話的傅斯年先生,經歷過哪些人生經驗?傅斯年紀念室以珍貴的文物,為你說故事。
參考文章│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砲:中研院史語所創所所長傅斯年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傅斯年紀念室開放參觀
  • 活動地點:傅斯年圖書館 (院區地圖編號 38)
  • 備註:適合對象不限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團隊,在臺灣各地發掘許多遺跡文物,帶你一起穿越回到臺灣古代。
參考文章│背後中箭、大啖貝類,史前南科住了誰? 、 打開深海中的藏寶箱──臧振華的水下考古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11:00-11:30
  • 活動名稱: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 活動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 2 樓 206、207 室臺灣考古區 (院區地圖編號 A)
  • 備註:現場參觀、無需報名,適合國小以上

2017 年院區開放時,參觀臺史所檔案館的民眾,仿效《葉盛吉日記》親手套印紀念章、幫明信片上色。2018 年會推出什麼活動?等你來發現。
參考文章│日記 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臺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檔案探索與發現
  • 活動地點: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 8 樓,臺史所檔案館閱覽室 (院區地圖編號 24)
  • 備註:現場參加、無需報名,備有限量紀念品,適合對象不限

中研院在做什麼?為什麼會有「研之有物」這個科普網站?除了展出編輯精選報導,還有拍照裝置讓你一秒變封面人物!
參考文章│【歷程篇】如何在公部門催生科普品牌?

  • 活動時間:2018/10/27 (六) 09:00-16:00
  • 活動名稱:研之有物科普特展
  • 活動地點:生態時代館 2 樓 (院區地圖編號 63)
  • 備註:現場參觀、無需報名,適合對象不限

中研院怎麼去?

  •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
  •  交通:考量周邊停車不易、院區停車位有限,建議搭乘捷運板南線到「南港站」或「南港展覽館站」,再轉乘公車至「中研新村」或「中研院」站下車即抵達。
    • 公車:
      1. 板南線「南港站」 2 號出口,步行至右手邊的站牌,搭乘 212、270、藍 25 公車。
      2. 板南線「南港展覽館站」 5 號出口,步行至馬路對面左手邊的站牌,搭乘任一班公車。

中研院各個展館怎麼找?

初次來到中研院的貴賓,通常會在院區迷路得暈頭轉向。有一個方法可以簡單區分各領域的展館分布:中研院有三個大門,分別對應生科大道、數理大道、人文大道。顧名思義,該領域的展館通常坐落於該大道。

資料來源│中研院位置及交通資訊、院區地圖編號對照

若想更明確地找到各個活動、及展館位置,為了避免當天院區人數過多、行動網路不順暢,請務必行前先下載「中研院導覽 GO」APP,化身幫你指路的小幫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怎麼吃?

中研院區的蔡元培紀念館(院區地圖編號 I)有 Trine & Zen 咖啡廳,學術活動中心(院區地圖編號 20)有新開幕的一兆堂,但 10/27 院區開放當天應該都會客滿。另外,統計所前空地(院區地圖編號 15)、歷史文物陳列館旁(院區地圖編號 37)、生態時代館廣場前(院區地圖編號 9),有行動餐車,當天通常也會大排長龍。

在此蒐集中研院職員日常造訪的周邊小吃,但常於下午 1 點半左右就打烊,還請留意用餐時間。學校團體如需事先訂購大量餐盒,請洽原味廚房(南港廚房) 02-2653-3328。

由於開放參觀當天,院區將迎來近十萬人,強烈建議自備午餐、或攜帶點心野餐,活動結束後可搭公車至南港車站享用美食,是較不虧待五臟廟的辦法。


希望本篇有助你規劃參觀行程,來瞧瞧實驗室,和研究員聊聊科學的想像;來聽聽講座,和研究員聊聊人文的情懷;來逛逛隱藏版展館,穿越古今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請把握一年一次的機會,一起用好奇心研究這世界!

延伸閱讀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原文為《【2018 攻略】一年只有一次!中研院開放參觀這樣玩》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51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先別管3C科技了,讓我們來聊聊科學吧!
dr. i
・2015/03/11 ・145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相關標籤: dr. i (1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同時刊載於 dr. i 部落格 和 Facebook

1244278414861
圖片來源: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還記得小時候你對很多大自然的現象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例如星星為什麼會發光?夕陽為什麼是橘色?冰塊為什麼會熔化?長大之後,好奇的卻是新款iPhone有什麼新的功能?最近有什麼新的App好用?奧迪最新款的汽車有什麼特殊的性能?

「科學」變成一個遙遠的概念,而「科學家」像是科幻片中才會出現的人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國家的科學發展出了很大的問題,造成民眾對於科學的冷感和不了解,而民眾對於科學的冷感和不了解,讓民意代表以致於政府,對於科學研究的不重視。

科學和科技是不同的

一般人分不出「科學(Science)」和「科技(Technology)」有什麼差別。科學重的是概念、態度和方法,通常從大自然的物性或現象為出發點去思考,好比說星星為什麼會發光這個問題,就是一個科學問題。而科技則是從工具或技術面為出發點,重的是性能和效率,好比說為了研究星星為什麼會發光,科學家會用天文望遠鏡來觀測遠的星星,望遠鏡的波長和解析度要如何最佳化,就是科技問題。

科學並不受工具和技術的限制,換句話說,它的出現是在考慮用什麼技術和工具之前;一個科學的研究,會包括科技工具的使用,科技其實是科學的副產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科技,最初都是從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延伸出來的,最切身的例子就是,網際網路(WWW)和雲端系統(Cloud Computing),這兩者都是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所研發出來的科技,目的分別是為了能夠分享數據資料給起它科學家,以及利用分散的電腦資源來分析處理龐大的實驗數據(當然就是現在所謂的「大數據」)。後續因有人把它們商業化,才演變成為與人密不可分的生活產品。然而,很重要的事情是,專利的申請都發生是在商業化之前或在最開始,掌握了專利,等於掌握了主導這項科技的能力。

科學是國家發展的基礎

科學研究所延伸出的科技能改變人類的生活,也能讓一個國家的產業興盛,領先全世界。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科學研究,就只能去學習其它國家的技術,回來做微小的改進,這比起從無到有的突破性發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台灣從40年前開始靠高科技產業讓經濟迅速起飛,原因是我們比起其它亞洲國家早和西方國家接軌,加上人力成本低的因素,而這些條件早已經不存在。如果要突破現狀,國家的發展策略必須要回歸到最基礎的層面,培養好的科學環境和人才,才能讓科技產業能夠永續和長遠地發展下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技部?科學部?

2014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原「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通常簡稱為「國科會」)升級為「科技部」,但是就我來看,從字面上意義來說卻是矮了一截,這也反映出政府重視「科技」大於「科學」(反而英文名稱「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比較完整地包含了科學和科技兩項)。以美國為例,他們掌管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包括科技和工程,除了生物和醫學之外)研究預算的最高行政和審議單位為「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請注意,他們用的是「科學」兩字,甚至沒有「科技」。因為他們很清楚一點,沒有紮實的科學發展,不會延伸出能夠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我反倒支持科技部能夠改名為「科學部」。

從歐洲回國後我發現,台灣有很多好的科學家,不是沒人才,而是政府資源的分配和產業策略發展的方向有問題,以致於大學教授們所提的研究計劃方向多趨保守,因為太前瞻的計劃內容容易被否決,多數看到的提案都是以改進現有的某種工業製程為目標,這和許多其它產業所面臨到的困境,即投資人追求短期回收和短視近利是一樣的。

聽起來蠻慘的,有沒有救?我認為是有的,就從多認識科學,多談科學起。它比你想像中還更接近生活,更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r. i
3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小時候的啓蒙師父是小叮噹,偶像是馬蓋先,並崇拜發明燈泡的愛迪生,當時志向是發明會飛的車。在歐洲旅居十二年後回台灣,目前投身科技與藝術的跨界整合以及科學教育和傳播,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與文創講座兼任助理教授。dr. i 一輩子最大的幻想,是能夠使用時光機和隱形風衣。如果您恰巧擁有其中一項,請拜託用以下的連絡方式連絡!http://facebook.com/newartandscience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花蓮女中演講之謝謝大家!!
dr. i
・2012/11/09 ・134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82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周三很榮幸的被邀請和PanSci泛科學新聞網的朋友們一同到花蓮女中做演講。其實當初會來花蓮演講的原由,是PanSci的總編輯鄭國威先生的邀約,他並且下了一個題目:「科學的愛情」。當然,我對於巡迴台灣講科學的這件事情抱著高度的熱忱,如果說要做科學推廣,那麼就必須走出台北到其他縣市走走,不管是教學資源豐富或是不豐富的學校,我覺得都值得巡迴一趟,讓大家對科學有一個新的認識,並且不是教科書中的那種。

原本同一個時段,在另一個講廳安排的是嚴長壽的演講,後來因故取消,雖然很可惜沒有和我尊敬的嚴先生見上一面,但是我們其實心裡暗自嘀咕著:會不會他來的話就沒有人來聽我們演講了?

另外,我們也擔心著不知道高中生對於科學這個題目,會不會覺得太冷門?後來發現,花女的同學們實在是太可愛太活潑了!令我們驚訝的事情是,同學們一進場馬上坐到講廳的最前排,當下我心中就在想:「天啊,這個學校的學生們習慣真好,學習態度的最佳表現就是坐到前排啊!」不過當教學組長吳老師也很讚嘆地表示平常大家是不會這樣的,才恍然大悟,原來人之常情依舊仍是人之常情。但同時也很高興同學們對這次的演講抱持著高度的興趣!

話要說回來的是,愛情要怎麼用科學來講呢?而且要講得高中生才聽得懂的程度。我只能在這邊很擺爛的說,有來聽演講的人就知道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帶給我最寶貴的收穫就是演講時同學們的反應,和這個年齡的同學所會問的問題,同時也考驗自己的臨場反應。從前常常在學者們的面前演講,但是面對高中生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老實說我其實非常的緊張。

在問答中,很多同學表示,他們選擇念社會組而不是自然組,是因為數學和物理很難,另一個原因覺得他們覺得數學和物理課中學的在生活中使用不到。

這兩點充分了反應國這兩點充分了反應國內科學教育應該改善的方向,我們不需要每位學生將來都變成科學家或數學家,但是應該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夠了解科學的思考是甚麼樣子、科學的價值在哪裡、還有學習科學的樂趣在哪裡。這次的演講,我自認為有很多空間可以再努力,不過我不會放棄。

有一個問題真的是來得出奇不意,那就是怎麼背物理公式?老實說,我已經不記得怎麼背了,也可以說我很少去硬背公式,如果我要找物理公式,維基百科絕對是最好的第一解答。若硬要解釋,那我應該會說,用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一道公式所內涵的物理意義,這樣你就不會覺得它就是一連串乾巴巴的符號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的提問不乏一些對科學抱有無比熱忱的同學,想知道科學家到底正在做些甚麼?還有位同學在課外之於讀了相對論,來問我關於相對論的內容,真的不禁讓我想起國高中時代的自己啊!

最後,給花蓮女中的同學們:謝謝妳們,妳們實在是太可愛了啦!

 

延伸閱讀:
那些年,我們的教改

(圖:PanSci 泛科學新聞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dr. i
3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小時候的啓蒙師父是小叮噹,偶像是馬蓋先,並崇拜發明燈泡的愛迪生,當時志向是發明會飛的車。在歐洲旅居十二年後回台灣,目前投身科技與藝術的跨界整合以及科學教育和傳播,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與文創講座兼任助理教授。dr. i 一輩子最大的幻想,是能夠使用時光機和隱形風衣。如果您恰巧擁有其中一項,請拜託用以下的連絡方式連絡!http://facebook.com/newartand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