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提升執行功能的能力要從嬰兒期開始?

Y. M. Huang
・2012/10/04 ・175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91 ・五年級

(圖片取自:SMI Eye Tracking )

最近沒有故意要選跟提升認知能力有關係的文章,但剛好看到比較有趣的文章都是和認知能力有關係的。之前提到了,國外的研究發現執行功能對一個人的認知及成就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育應該著重於提升執行功能的能力。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發現嬰兒期的訊息處理能力對於11歲孩童的執行功能能力有預測的能力,他們的做法是追蹤兩百多位孩童,在他們7-11的月大時進行第一次的測驗、24-36個月大時進行第二次的測驗,這個測驗包含三個部分:注意力、處理速度及記憶。

記憶的部分包含了立即和延滯的記憶,對於這麼小的嬰兒通常是採用吸允奶嘴的速度來推測他們是否認為這個東西是新的(對於新的東西會有較快速的吸吮反應),間接來推論他們對於這些東西有記憶。另外也採用自由回憶的方式,給他們看一個動作的圖片,然後請小朋友在圖片消失後做出那個動作。

處理速度的能力是檢驗他們做動作的能力以及登錄訊息(學習新東西)的能力。注意力的能力則是透過小朋友凝視圖片的時間以及在視線不同圖片間游移的次數當作指標(凝視時間短、游移次數多代表注意力能力較佳,因為很快就可以處理完訊息)。當然這些作業會隨著小朋友年紀做難度上的修正,才能較正確的評估小朋友的能力。

在孩童11歲的時候他們用三種不同的能力來檢驗執行功能:工作記憶、抑制作業、移轉能力。作者主要採用了劍橋神經心理測驗(Cambridge Neuropsychology Testing Automated Battery, CANTAB)來檢視這些能力。之前有介紹過一篇研究也是在檢驗執行功能,雖然採用的作業不盡相同,但也有部分重疊的作業。

  • 工作記憶的部分分為儲存、儲存加上處理兩種不同能力的檢驗,這樣的區分是重要的,也是過去研究中可能忽略的層面。其實工作記憶中處理的部分和執行功能有較緊密的關係,所以若僅採用儲存的指標來檢視工作記憶是會有問題的。在儲存能力的部分包含了:空間位置記憶廣度、圖片樣式記憶廣度、改變偵測作業;儲存加上處理兩種能力包含:CANTAB的空間工作記憶作業、算術廣度(做算術題目並且要把一個數字記下來,在做了很多個組合後,要回憶那些該記憶下來的數字。例如:要先計算 1+5 =? 然後要記下8這個數字…)、聽力廣度(和算術廣度的做法類似,只是改用聽覺呈現且用文字刺激)
  • 抑制作業包含:go/no-go作業(看到某些刺激的時候可以按鍵反應,但看到某些刺激的時候不可以按鍵反應)、CANTAB的快速視覺訊息處理作業。
  • 移轉能力包含了:連連看作業(常用的神經心理測驗,就是紙上會有數字及英文字母邊際的點,必須照順序把這些點連起來,1-A-2-B-3-C以此類推)、CANTAB的分類轉換作業(每次看到兩個刺激,有時候要照著顏色做分類判斷、有時候要照形狀分類等等)。

他們將這些測驗的結果做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就是一種統計方法可以來檢驗不同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尤其是那些沒有直接量測的變項(例如在本研究中,雖然有用不同的測驗來檢視注意力,但實際上注意力是一個沒有直接被量測的變項,而是由其他作業表現來推估而產生的一個變項)。

結果顯示不論是用孩童7-11個月大或是24-36個月大的訊息處理和他們11歲時的執行功能能力來建構模式,都會發現訊息處理能力和執行功能有關係。 更仔細的去看,7-11個月大時的記憶及處理速度能力可以預測11歲時工作記憶的能力;處理速度可以預測移轉能力;注意力及處理速度預測抑制作業能力達邊緣顯著(尚未顯著,但快要達顯著)。24-36個月大時的記憶及處理速度能力可以預測11歲時工作記憶的能力;處理速度可以預測移轉能力;但他們這個時期的訊息處理能力無法預測11歲時的抑制作業能力。

作者認為這個結果顯示執行功能的能力與年幼時的訊息處理能力有關係,但這樣的結果也是透過統計推演的方式所得到的,要真正檢視年幼時的訊息處理能力是否會影響後來執行功能的能力,需要做一些實際上的操弄,例如訓練一些小嬰兒的訊息處理能力,等他們11歲時在檢驗他們執行功能是否會比沒有參與訓練的來的好。撇開這個不談,其實已經有初步的證據顯示小朋友的注意力控制能力是可以透過訓練提升的,所以可能真的可以透過訓練來提升執行功能能力,進而讓孩童有較佳的成就。

去看研究的原文

去看主要研究者的網頁

文章難易度
Y. M. Huang
95 篇文章 ・ 3 位粉絲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探討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老化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部落格網址:認知與情緒新聞網 (http://cogemonews.com)

0

28
1

文字

分享

0
28
1
大科學人專訪|職業棋士黑嘉嘉:台語課我考了一百分,事實上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
LIS_96
・2023/01/01 ・200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己可以選擇想做的事是很棒的事

Q:黑嘉嘉在國小、國中、高中分別遇過什麼「有成就感」或是「特別挫折」的經驗

我的媽媽是數學和英文老師,因為姊姊國中要開始自學,我就跟著姐姐自學,後來國中就到美國讀書,小時候媽媽給了我很多的學習資源,比方說圍棋。

我在美國念中學是兩點半就下課,學業滿輕鬆的,每週五學校規定老師不可以給學生出作業,週末要好好去玩,禮拜一會比較晚上課,整個設計都是非常人性化。我們有一堂課,是可以自己選擇要上什麼,像是電腦、合唱團唱歌、美術。這三堂課是妳可已自己選擇要上哪一堂課,這樣可以自己選擇是很棒的事情!

整個求學過程算是滿快樂的,應該算是滿順利的。

沒有環境就自己創造

Q:你覺得什麼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有興趣是最重要的,我到美國之後,是完全沒有圍棋的環境,在美國找不到圍棋老師,也找不到會下棋的任何人,我有點靠著自學,在網路上自己找對手下棋,自己看棋譜,自己覆盤。因為我對圍棋很有興趣和熱情,所以我願意花很多間,哪怕我沒有環境,我也自己創造環境給自己。

黑嘉嘉憑著對圍棋的熱情,創造學習的環境給自己。圖/Envato Elements

除了學習動機獨立思考和勇於嘗試同等重要

Q:自學的過程中是否遇到挫折和挑戰?又如何解決困難和挑戰?

我覺得當我在台灣我有圍棋老師的時候,我發現老師說什麼,我就聽什麼,沒有真的理解。比方老師說要下這裡好,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下次就下這裡,但我沒有真的就理解為什麼要下這裡,到美國沒有老師,我就必須全部自己思考,那為什麼下這裡呢?到底好在那裡?我就開始不下這裡,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在這一次次的失敗中學習,自學的過程當中會發現很多過去沒有想過的問題。

除了動機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嘗試」也同等重要,得自己思考和理解過後才會變成你自己的,如果硬背可能很快就忘記了!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從嘗試中學習。圖/Envato Elements

小朋友能夠擁有選擇的權利

Q:給台灣教育的建議?

就我過去在台灣唸小學的經驗,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我會被強迫去背很多東西,這些東西考完試之後就忘光了,之後也是完全不會用到,還有一次台語課我考了一百分,事實上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我就覺得很離譜,一句都不會講怎麼會考到一百分,這個情況是不正常的,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運用應該是最重要的,不應該是我考了一百分覺得自己很棒,但那應該是要有慚愧的心情,我考了一百分但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應用才是我覺得更重要的事情!

我會希望小朋以能夠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選擇喜歡什麼,自己想要學習什麼,也喜望他們能夠有更多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需要老師去帶領他們,學習獨立思考。

需由老師帶領孩子,學習如何獨立思考。圖/Envato Elements

響應本次「LIS 第二季大科學計劃」, 黑嘉嘉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人生如棋,在 19 X 19 的棋盤宇宙中,學習處事真理;落子無悔,每個選擇都牽動著下一個結果。  ❜❜  ——黑嘉嘉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是黑嘉嘉喜歡的圍棋格言,棋盤上的道理都是可以運用到科學和生活當中。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黑嘉嘉的圍棋線上教室」最近剛好滿一週年,科學是生活,生活是科學,如果你對棋盤中的思考模式想進一步了解,歡迎大家報名體驗,有成人和小朋友的課程可以試上哦。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 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 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暖心上線 ▸▸▸▸▸▸▸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募資倒數 30 天,尚缺 60 萬元定期定額製作啟動金
每月 523 小額捐款,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 http://bit.ly/3joDOC7
#參與募資成為大科學人,#解鎖泛科學贈送的神祕好禮關注 LIS 最新消息歡迎加入 FB 社團「LIS大科學人製造所

LIS_96
22 篇文章 ・ 8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大科學人專訪 | 台灣田野學校工頭葉哲岳:教育不該造單一林相,台灣苦楝也能自帶芬芳
LIS_96
・2022/12/09 ・252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都叫他小葉,認識他的朋友應該時常在小葉的臉書牆上看見他與三個寶貝孩子一起工作的場景與畫面。同樣身為二寶媽的我,坦白說內心很佩服他不顧旁人眼光、遊刃有餘帶著半獸人一起工作的勇氣,更是嫉妒他輕鬆自在「做自己」的教養態度。

這位35歲移居嘉義,常常蹲點在嘉義舊嘉獄被人誤認是角頭老大的小葉,其實是從事地方社造工作深耕嘉義8年的地方爸爸,其參與策展的2021台灣設計展《舊監青年旅店Jail Hostel》也在今年榮獲紅點獎和金獎點的肯定。

不說你可能還不知道,小葉其實本來是一位建築設計師。關於小葉的求學歷程和轉變,以及對於親子教養的觀點,邀請你一起往下閱讀>>>

考試不是唯一證明自己學習成就的方式

「球場是我揮灑汗水的競技舞台,球場上有個人表現和團隊合作,如果打敗對手,就能留在球場上,這讓我知道不一定要透過考試來代表自己的學習成就」,小葉一語道破當年以「乖乖唸書就代表你會有好的工作,有好的工作就代表好的人生」學科導向的年代,為應付考試和功課,自己很難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

然而,小葉在高中時期便知道自己能透過「學科外」的多元表現表達自己,「我在高中的時候,發現原來不用跟別人一樣透過考試得到學習成就,雖然我的功課不好,但我能在體育課三對三的鬥牛找到自信,我知道自己也可以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教育不該是生產規格品的工廠  

小葉是是68年次戰後出生,在那個不論是建築、工業或是學校都特別強調要有效率生產「規格品」的年代,小葉很清楚自己可以和別的同學不一樣,即使國中曾經考過全校前幾名,小葉笑著說自己還是有餘裕去選修撞球和溜冰的科目。

「但有一次我還是想著證明自己,我特別認真準備,結果考得還不錯,卻被老師和同學嘲笑一定是作弊,雖然說我在這之前的確有很多次作弊,但我那一次是沒有作弊,知道自己被貼上標籤之後,我就覺得更難找到熱情」

事實上,小葉提到那段經歷時,小葉是為了被肯定才讀書,而不是為了學習,對小葉來說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要很認真,在講求學習效率、規格生產考試機器人的學習模式對小葉來說是很大的學習挫折。

「孩子就像是在生產線上面,如果在找尋意義的過程中受挫可以就會走偏了」

小葉很幸運地,那時因為有很多貴人幫忙,他沒有走偏,沒有走歪,更重要的是學習不是只有在學科裡面,我們求學歷程遇到的人事物、打工等等,都是學習的養份。

教育並不是要像生產機器一樣培養出同樣的孩子。圖/envato.elements

學習不該是造單一林相 每位孩子都可以是漂流木和奇形怪狀的樹

「以前的社會需要效率生產,我們就像是造林很密集的叢林,那一種林相很單一,大家都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小葉把學習用了一個聯想比喻,他提到在現今要求「人人獨特」的時代,懂得欣賞漂流木和奇形怪狀的樹形更是重要。

「我這顆種子本質上喜歡把自己種在土地裡面,我的想法可能跟大家不太一樣,我講的可能是個人觀點,我認為小朋友的學習就是生理上身體一定要健康強壯,心理要能夠承受壓力,且要有幽默感,因為世界變化太快,有些事情要能幽自己一默,大致上我覺得是這些生理和心理,有幽默夥伴和貢獻的夥伴可以一起就能面對未知的世界了吧!」

小葉認為有這些本質,加上動機的誘發,我們才有可以去驅動往前做更多事情。

每一位孩子就像顆種子等待開花結果散發芬芳

「真的去用、去實驗,透過行動和研究還會有數據這件事情,這是對台灣很重要的」

小葉提到「解決問題、現場實作、動手實踐、連結夥伴」是教育很重要的四項關鍵,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不需要都把孩子送出國唸書,彷彿家長會認為孩子這顆種子去了日本就能長成美麗的櫻花樹,去了美國就會變成結實累累的蘋果樹,「但你沒有想過可能在台灣,我們自己就可以是一個屬於這個土地的種子,也許我們是一個苦楝,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芬芳。」小葉堅定的說。

學生靠自己摸索、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會慢慢成長。圖/envato.elements

如果不是現在的你,你會在哪裡 :「我應該會是很頂尖的房屋仲介」

最後,我們好奇問了小葉最後一題「如果不是現在的你,你會在哪裡」,小葉想了想說:「我覺得我應該是很頂尖的房屋仲介」(笑)

「第一個因為我唸建築設計,當房屋仲介不一定要跟建築有關係,我對於空間很敏感,我本身觀察和同理心滿特別的,我很清楚什麼樣對象需要什麼生活和組成,我對於自己的生活有模式和品味,可以用生活的面向去切入對方的需求,連結仲介某種生活品質和想像,讓你去找到你更好的生活模式。其實根田野學校我在做的事情很像,如果我不做這個應該是會是個很 top 的房屋仲介。」

響應本次「LIS第二季大科學計劃」,小葉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知識就在田野裡,校園就在土地上, 透過實作遇見更好的自己。-小葉

小葉讓我們知道學習不該侷限在課本上、教室內,我們生長的土地和環境,也是我們汲取知識的地方。這也是田野學校很重要的價值,知識就是在田野裡,田野就是現場裡,在現場才會有感受,一定要透過現場實踐和實作,你才會跟更好的自己相遇,才會知道自己是誰。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每月小額捐款,就能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https://bit.ly/3MYKdP6

LIS_96
22 篇文章 ・ 8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大科學人專訪 | 李惠貞:科普閱讀幫助我「探索自己從何而來、為何存在」
LIS_96
・2022/12/08 ・290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她是李惠貞,出版界資深工作者,也是新型態閱讀推廣行動「獨角獸計畫」的發起人,在書市低迷的時代,她以創意企劃推廣閱讀,為傾心投入多年的出版業盡份心意。

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孩子的母親,時常在社群上分享自己和女兒(諠)的奇思妙語,母女互動隨筆在惠貞臉書累積不少粉絲,2021 年他們將這些日常集結成冊,共同出版《和媽媽互相喜歡的日子》、《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以書做為媒介,將兩人的歡笑、鬥鬧、犯傻化為暖流,讓快樂涓流進讀者的生活中,期待創造出更多快樂的母女!

關於惠貞的求學經歷與教育觀點,邀請你一起往下閱讀>>>

國小老師讓我看見成就感的來源可以如此多元

Q:惠貞在國小、國中、高中有遇過什麼「有成就感」以及「特別挫折」的經驗嗎?

我在小學五六年級遇到很好的老師,這位老師非常重視學生「成績以外」的部分,很有熱誠的挖掘小朋友的才華,不管是體育、作文、演講、書法或其他才藝。在那個不是很盛行才藝班的年代,他提供我們課後留下來學習的機會,而且不需要另外收費,這些學習也都不強制,只要有興趣就能參與,這位老師讓我對學習感到興趣,知道成就感的來源可以很多元。

中學開始就專注在升學,學科上的學習很多都是走過一陣子,再回望比較清楚學習的意義,當下或剛離開未必會明白。我一直都還滿喜歡學校生活,和老師和同學相處都還算愉快,但為了「應付考試做學習」這樣的學習過程還是會讓我感到痛苦。

現在的我很喜歡讀書,其中科普和歷史常常是引起我興趣的選書類別,但學生時期我的史地、理化都很爛。我常常在想,如果以前在學校學習的方式能像現在自學這麼有趣,我的成績一定不會那麼爛,而且這些東西會留在自己身上,跟著你繼續往下一階段走。

過了三十年,我和女兒諠的學習環境其實沒有太多差別

Q:看著女兒諠的學習歷程,惠貞認為女兒這個世代的孩子和自己過去的學習經歷是否有所差異?

真的是講到重點!先分享一下,我跟我女兒兩個人「從來沒補過習」,但並不是我女兒的成績特別好才沒有補習,他很好玩,成績一直都會落在班上中間,如果全班三十人,他大概十五名;全班五十人,他大概是二十五名,沒有特別補習只不過是我認為孩子不需要額外花時間在補習。

回到這個問題,其實我覺得非常驚訝的是「沒有太大的差別」,我曾經參加過諠在中學的幾次學校日,到現場我發現許多教育孩子的觀念和方式和三十年前並無不同,但我看見的其實不是學校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家長的問題!

還記得諠在高中某次學校日,大禮堂齊聚全校家長,在 QA 時間有好幾位家長舉手質問校長:「為什麼學校要舉辦那麼多社團活動?」,家長認為學生應該專注在考試上,學校不該鼓勵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在社團活動,這對我來說很衝擊,高中孩子不是應該要有相當的自主性,開始認識和培養自己的興趣,這是我在學校日第一個驚訝。

回到班級上,我又聽到了一些讓我詫異的提問,有家長請老師「規定全班同學晚上十點之後不要上網」,但放學後孩子在家長身邊,難道家長不能直接和孩子溝通,還需要來自學校的約束。此外,在女兒準備升高三,有一位爸爸問老師:「我怎麼能夠確定我的小孩在晚自習時間在教室裡頭,而不是外面鬼混」,他要求學校確保孩子待在教室裡面讀書。

聽到這些話,讓我對這些孩子感到心疼,顯示出家長對孩子毫無信任。雖然這樣的問題可能有著很多原因,但這些觀念和做法都讓我感到吃驚,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方式好像還停留在好幾十年前。這些看見讓我很納悶:「我們的教改講那麼多年,家長觀念仍舊如此,教改真的會成功嗎?」

亞洲仍有許多家長認為學生應專注在考試上。圖/envato.elements

永遠別讓小孩失去學習的熱情

Q:可以和我們分享惠貞對女兒諠的教養原則嗎?

在諠的學習過程,我從來不在意分數,但我會在意他的「學習態度」。你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當你是學生的身分,就盡可能學習探索,把握家裡給予的資源和機會,但當你努力過了,一切盡力了就好。

比方諠的公民通常都考得很差,公民常常是一般學生能拉分數的科目,我很好奇他為什麼考不好,但當我拿她的考卷瀏覽寫錯的題目後,我告訴諠:「這些題目本身就很有問題,你寫錯很正常,不需要為這種事浪費生命。」(笑),當知道他盡力,了解狀況後,成績對我而言真的不重要。

但如果沒有盡力,沒有推進自己,就不知道可以走到哪裡,你也會不知道自己可能對什麼有興趣,自己可以走到哪裡,這段生命過程就會失去意義。考試不代表什麼,盡力了結果就不重要,永遠不要失去學習的熱情,學習熱情才能跟著這個生命走一輩子,就算未來大人不在,孩子也能繼續成長。

科普書閱讀是超越肉身束縛、時間限制的體驗

Q:時常在個人臉書或「獨角獸計畫」粉專上看到惠貞分享科普書籍,為什麼會對此著迷?

看科普書是我的興趣之一,我很喜歡思考「生命的起源、宇宙怎麼誕生、未來會往哪裡去」,我很享受閱讀科普書這種能夠超越現實肉身束縛、有限生命階段的體驗,靠著知識和想像跨越時間和空間,幫助我更認識我的生命,讓我認知到,我所不知道的世界是無比廣大。

我希望透過閱讀推廣幫助大家往外看,認識自己固然重要,但不停地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看看外面的世界,很容易無限放大個人感受,而切分出與我不一樣的人事物、價值觀,甚至產生對立。種族、性別、年紀這些劃分常常讓我們變得狹隘,我會希望能盡可能「看大的東西、往外看」,每個人其實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關聯,我認為這也會解決現代社會裡很多衝突。

通過閱讀讓孩子瞭解世界的廣大。圖/envato.elements

響應本次「LIS第二季大科學計劃」,李惠貞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我們是星塵,反覆思量著我們的母體,也就是恆星。 ❜❜ ── 卡爾.薩根

可以肯定的知道,我們無法看清世上所有奧秘,知曉未來每個變數,持續對世界保有好奇和學習熱情,才能讓你我自在、快樂的活在未知之域。

惠貞邀請我們藉由閱讀打開自己,世界很大、宇宙很大,而我們存在之中,有著無限可能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倒數 30 天\募資告急/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每月小額捐款,就能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https://bit.ly/3DO2ZG6

LIS_96
22 篇文章 ・ 8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