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誰說鳳梨酥是行業禁忌 醫師實驗破除迷信

Sherry
・2021/02/14 ・169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新冠肺炎院內感染,許多熱心民眾捐贈物資體恤醫療人員的辛勞,而 1 名新北市的民眾竟然送來 500 個鳳梨酥,讓許多醫療人員與民眾大喊:毋湯!

不過也有網友轉貼 2012 年慈濟醫院大林分院的實證研究破除「旺」來迷信。

鳳梨代表「旺來」,吃雞肉就會「雞飛狗跳」

醫療人員、消防人員、社會線記者等行業,在入行時前輩都會叮嚀上班千萬別吃鳳梨、芒果相關產品,否則「旺來」(閩南語讀音)的工作量,會讓你「忙」到叫不敢。

除了鳳梨跟芒果之外,病人病危時就會在名牌上貼小紅點示警,而紅豆就像小紅點的形狀;每日C的C則聯想到CPR(心肺急救術),每天幫病人CPR誰受得了;還有雞肉象徵雞飛狗跳、牛肉象徵像牛一樣忙,對於許多醫療人員來說,這些帶有諧音、延伸意義的相關產品都敬而遠之。

鳳梨閩南語讀音近似「旺來」。圖/Pixabay

醫師為了要破除迷信,值急診班前記得先吃鳳梨!

但是位於鳳梨產地的大林慈院卻不信這套,在 2007年1月至 2010年12月,一共 4 年的時間,從耳鼻喉科醫師當中推派一位固定的志願代表,在值急診班的當日早上食用鳳梨當作實驗組,其他醫師則是這次實驗的對照組。

沒吃鳳梨的醫師們被急診照會最多7次,反而比吃鳳梨的醫師最多6次還要多。

在四年的實驗中,值急診班前食用鳳梨的醫生,平均一天被急診照會次數,最高6次,與值班前沒有食用鳳梨的醫師相同,但實驗團隊又將鳳梨產季(4月至8月)與非產季(9月至3月)分別進行統計,結果卻發現沒有在值班前食用鳳梨的醫師們,最多7次被急診照會,竟然高於值班前食用鳳梨醫師的6次,實驗顯示食用鳳梨跟醫師患者「旺來」並沒有顯著關係。

吃完鳳梨之後就真的很旺!到底是巧合還是迷信?

看完這個實驗,有些職場新鮮人可能會想要冒險闖一闖,畢竟被表列的這些美食真的令人難以抗拒,但前輩們警告大家不要不信邪,然後舉出可以講上三天三夜的前車之鑑,不過這些迷信真的那麼神奇嗎?

其實這樣的連結比較像行為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納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提出的操作制約 (operant conditioning)。

行為心理學家史金納。圖/Wikipedia

操作制約實驗的史金納箱 (Skinner box) 中會設置一個控制食物投放的壓桿,只要白鼠按壓操縱桿,就會有食物掉落,即便不再放置食物,白鼠還是會去按壓操縱桿,而人類的迷信也類似這個原理。

制約迷信的安慰劑效果探討研究中,在考試前給予考生不同品牌巧克力作為鼓勵,若該次考試成績較佳,考生若在下次考試前須選擇巧克力,則會選取該品牌,反之則會選擇他牌。

操作制約實驗史金納箱示意圖。圖/Wikipedia

人們總是只相信自己相信的,其他才是「巧合」

幸運巧克力的實驗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迷信,人們會忽略那 99 次的「沒問題」,放大了那一次的「有問題」,即便有許多實驗已經證明,這些迷信中的原因和結果都是獨立事件,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多數的資訊相關從業人員還是寧可放一包綠色的乖乖在機台上,甚至研究結果發現,年資較長、主管階級人員對此更是深信不疑。

有了這些實驗證明還是不相信?只要不擔心前輩的白眼話,每個人也都能親自做實驗。

參考資料

  1. 簡守信、林俊龍、賴寧生、陳金城、李宜恭、何旭爵、李承永 (2012)。鳳梨的禁忌:迷思或真實
  2. 紀宸凱 (2014)。制約迷信的安慰劑效果探討——迷信制約的驗證與時間距離的影響
  3. 田博仁 (2010)。資訊相關從業人員之核心自我評估對迷信之影響
文章難易度
Sherry
2 篇文章 ・ 0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迷信真的會害死人?不只是嚇死自己這麼簡單——《怪咖心理學》
azothbooks_96
・2023/03/13 ・279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芬蘭科學家統計了十三號星期五與其他日子星期五的車禍事件,結果十三號星期五發生交通意外事件比其他的星期五都還要多。十三號星期五真的不吉利嗎?

迷信不是平常人才有

塞繆爾.約翰遜博士(譯註:Samuel Johnson,英國歷史上獨力編出《英語詞典》的第一人)出門時總是先跨出右腳以求得好運,他也會避免踩到人行道上的裂縫。希特勒對 7 的神奇力量深信不疑。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認為 13 一直為他帶來好運,他說自己的名字由 13 個英文字母拼成,他在普林斯頓任教 13 年後當上該校的第 13 任校長。

菲利浦親王下場參與馬球比賽以前,都會輕拍馬球帽 7 下。瑞士網球好手辛吉斯據說打球時會避免踩到網球場兩側的邊線。美國籃球明星珀森(Chuck Persons)坦承上場前如果不先吃兩條奇巧巧克力(Kit Kat)或兩條士力架巧克力(Snickers),或奇巧與士力架各一條,他就會緊張。

據說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波爾(Niels Bohr)也在門口放一塊馬蹄鐵。(雖然證據爭議未定,但有人問波爾是否真的認為馬蹄鐵可以為他帶來好運時,他回答:「我沒有那麼想,不過有人告訴我,不管你信不信都有效果。」)

在 1913 當選成為美國第 13 任聯邦總統的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圖/wikipedia

無所不在的迷信

不光是親王、政治人物、物理學家有不理性的現象,最近蓋洛普民調也顯示,53%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至少有點迷信,25% 坦承他們有些迷信或非常迷信。另一項研究顯示,72% 的人至少擁有一個幸運符。

2003 年,我和「英國科學促進協會」合作進行的迷信調查也顯示,現代的英國社會裡有普遍迷信的現象,80% 的人習慣敲敲木頭以免觸霉頭,64% 會交叉手指以祈求上蒼保佑,49% 的人會避免走過梯子底下以防厄運。

美國最聰明的學生也會做出類似的舉動,哈佛大學的學生在考試之前習慣去摸約翰.哈佛(John Harvard)雕像的腳以求好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則是去摸發明家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銅像的鼻子。多年下來,哈佛的腳和伊斯曼的鼻子都因為大家的迷信而愈摸愈亮。

哈佛校園裡的哈佛雕像(John Harvard Statue)。雕像的左腳因為長年的觸摸越來越亮。圖/wikipedia

很多傳統的信念沒什麼壞處,例如敲敲木頭、隨身攜帶護身符等等,但有些迷信的影響就比較嚴重了。

迷信可以攸關生死?

1993 年初,研究人員想了解住在門牌十三號的房子是不是真的比較不幸,所以他們在三十份地區的報紙上刊登廣告,請門牌十三號的住家與他們聯繫,判斷他們搬進去住以後是不是運氣變糟了。結果有五百戶住家回函,其中有十分之一表示,他們搬進去以後比較常碰到倒楣的事。研究人員也想知道迷信會不會影響房價,於是他們訪問全國的房地產仲介業者。有 40% 的仲介業者表示,購屋者往往會迴避門牌十三號的房子,導致賣家必須降價求售。

有時候迷信可能攸關生死。第一章中我們提過大衛.菲利普,他對人的生日會不會影響死期很感興趣。菲利普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明迷信與確切死亡時間之間的關聯。

在中文、廣東話與日文中,「死」和「四」的發音幾乎相同,許多華人醫院裡沒有 4 樓,有些日本人每月 4 日出遊時會提心吊膽。這種迷信的關聯也延伸到加州,店家或公司在加州開業時可以自選電話號碼的後四碼。菲利普發現,中式與日式餐館的電話號碼中,4 的數目比一般少三分之一,美式餐館並沒有這種情況。

一間上海的住宅大樓電梯裡,4、13、14 樓都消失了。圖/wikipedia
一個日本的停車場內,編號 4 號的停車格也被跳過。圖/wikipedia

這些現象讓菲利普不禁懷疑,每月 4 日所產生的迷信壓力會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會不會使心臟病發作?

驚人的發現

為了評估這些迷信對健康的影響,菲利普和他的團隊分析 1973 至 1998 年間美國四千七百多萬人的死亡記錄。他們比較華裔與日裔美國人與白種美國人的死亡日期,結果發現,中日裔人口中,每月四日因心臟病過世的人數比其他日子高 7%。把焦點放在慢性心臟病時,這數字升至 13%,但白種美國人的死亡率並沒有增加。

這項研究頗具爭議性,有些研究人員提出質疑。不過,菲利普和團隊都相信的確有詭異的事情發生,他們還以查爾斯.巴斯克維爾(Charles Baskerville)的名字為這種現象命名。巴斯克維爾是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巴斯克維爾獵犬》(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裡的主角,他就是在極度的心理壓力下,引發心臟病發作身亡。

令人們神經緊張的 13 日

迷信的人在不經意下害死自己是一回事,他們的迷信直接影響別人的生死又是另一回事。

湯馬斯.史坎蘭(Thomas Scanlon)與同事觀察 13 號星期五的車潮、購物中心的人潮、以及急診室的就醫人數。在兩年的觀察期間,他們發現,在 13 號星期五,倫敦 M25 環城高速公路的車流量,比 6 號星期五減少許多,這表示比較不安的駕駛人可能沒有上路。

他們接著觀察這兩天的醫院求診類別,包括中毒、毒獸傷害、自我傷害、交通意外事故等等,其中只有交通事故有顯著的差異,13 號星期五的交通意外事件比 6 號星期五多。差異並非微不足道,在不吉利的日子裡,意外事件激增 52%。

不過,史坎蘭和同事只取得一家醫院的就診資料,數字較少,所以他們的發現可能純屬巧合。芬蘭研究人員西摩.納哈(Simo Näyhä)做了另一個規模更大、一樣有爭議性的研究,他檢查 1971 至 1997 年間全芬蘭的類似記錄。這次研究中包含 324 個 13 號星期五與 1339 個對照組星期五,研究結果呼應上述的研究,其中女性的資料更是明顯。男性死亡記錄中,只有 5% 是和日子不吉利有關,而女性的比例則高達 38%。

兩組研究人員都把意外事件比率的增加歸因於駕駛人在不吉利的日子比較緊張的緣故。所以結論很明顯:迷信會害死人。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史上最ㄎ一ㄤ實驗,用科學揭露你內心的真實想法》,2023 年 2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0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精神個案系列:離不開馬桶的女人
胡中行_96
・2023/01/16 ・162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冥冥中一股力量強壓肩頭,女子又坐回馬桶上。才剛結束排便,卻覺得沒解乾淨,一坐便是幾小時。找了家庭醫師兩次,診斷不出個所以然。數月後,她開始聽到三名陌生男女在談論自己。有回如廁,忽見一黑影晃過。她咬定是三姊下降頭。[1]

求神問卜無法化解,連續十載情勢加劇。最後,女子索性霸著馬桶,吃喝拉撒睡。長期虛弱困坐,體重掉了 20 公斤,無法自主移動,還得仰賴別人協助沖澡。廁所門外稍有風吹草動,她便嚇得驚慌失措。丈夫多次苦勸就醫,她都以死相逼,於是在馬桶上扎實地坐了兩年半。[1]

直到那天,丈夫硬是叫來救護車,把她送去新加坡唯一的精神科教學醫療機構──心理衛生學院(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1, 2]

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圖/Sengkang on Wikimedia Commons(Copyrighted free use.)

華人文化弊病

這名華裔女子來自馬來西亞,家裡 12 個孩子中,她排行倒數第二。兒時窮困,小學五年級輟學,打過不少零工。23 歲時,到新加坡當裁縫。24 歲結婚,成為家庭主婦,育有一子。儘管個性外向隨和,愛好逛街、交友;但社交圈不大,發病後獨由丈夫照顧,僅與一名手足保持電話聯絡。[1]

文獻指出,亞洲家屬對精神病患的普遍心態:社經底層恐懼憎惡;上流精英則感到罪惡羞辱。這樣貼負面標籤的現象,在新加坡 18 至 65 歲的民眾之間,十分明顯。[1]該國人口七成多為華人;再來是馬來與印度裔各佔不到一成。[3]《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儒家壓抑私欲,成就社會秩序。[4]然而,若因此嚴重忽略心靈感受,便可能誤將情緒困擾,解讀為身體不舒服。[1]華人愛面子,「家醜不外揚」的觀念,更會在面臨心理衛生議題時,加強否認、汙名化和軀體化(somatisation)。[1, 3]假裝事情不存在,或是怪罪軀體毛病。比起受過高等教育的族群,像本案女子這般的中低學歷患者,尤其容易將精神病徵歸咎於身體狀況。[1]

除了倫理束縛,民間宗教也是精神病患就醫的阻礙。不少東南亞女性患者,把「降頭」信仰融入被害妄想,指控親屬毒咒自己。家人見其怪異行徑,也以為是巫術所致,便延誤了診療時機。1980 年代,甚至有香港研究指出,高達一成的華人病患,在症狀出現超過 9 年後,才尋求醫療協助。[1]

晚發性思覺失調症

時年 57 歲的女子坐在診間,儀容不整,躁動失寧,消瘦憔悴,痀僂蜷曲,後背與雙腿破皮。毫無病識感的她,抱怨身體多處不適,又說擔憂三姊迫害。[1]幻覺、妄想、思考紊亂、行為異常等,皆為思覺失調症的常見症狀。[5, 6]此疾患好發於 20 來歲,兒童或 45 歲之後才發病的案例較少,[5]所以女子被視為罹患晚發性思覺失調症(late-onset schizophrenia)。另外驗血結果,顯示她維他命 D 不足,[1]會妨礙鈣質吸收。[7]

醫師開了抗精神病藥物risperidone、鎮靜劑clonazepam,與能消彌強迫性念頭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fluvoxamine;還有補充維他命D和鈣質的藥錠。[1, 8] 住院期間,女子的幻覺消失,被害妄想減退;藏身廁所的時間,也降至每日半小時以內。不過,無論物理治療怎麼訓練,她仍是得靠輪椅活動。18天後,女子出院。接下來十年持續回診追蹤,並服用 fluvoxamine 和 risperidone。變得較有病識感的她,不再懷疑遭三姊詛咒。[1]

  

參考資料

  1. Tan HT, Lal M. (2022) ‘Socio-Cultural Factors Delaying Treatment in a Patient with Late-Onset Schizophrenia’.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9689732.
  2. Singapore’s National Healthcare Group. (MAR 2019) ‘Corporate Profile’.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3. Tan GTH, Shahwan S, Goh CMJ, et al. (2020) ‘Mental illness stigma’s reasons and determinants (MISReaD) among Singapore’s lay public – a qualitative inquiry’. BMC Psychiatry 20, 422.
  4. 國家教育研究院「克己復禮」教育部成語典(Accessed on 03 JAN 2023)
  5. Schizophrenia’. (07 JAN 2020) Mayo Clinic.
  6. Hany M, Rehman B, Azhar Y, et al. (15 AUG 2022) ‘Schizophrenia’.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7.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OCT 2018) ‘Calcium and Vitamin D: Important at Every Age’. U.S. NIH Osteoporosis and Related Bone Diseases –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8. Fluvoxamine’. (15 JAN 2022) MedlinePlus.
胡中行_96
118 篇文章 ・ 40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