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今年七月七日,在劍橋大學舉行紀念DNA之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的會議上,科學界終於打破沉默,宣佈非人類動物也有意識這一結論。《劍橋宣言:關於意識》(The 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全文見此。
雲集劍橋的專家包括認知神經學家(Cognitive neuroscientist) 、神經藥理學家(Neuropharmacologist)、神經生理學家(Neurophysiologist)、神經解剖學家(Neuroanatomist),以及計算神經學家(Computational neuroscientist)。基於他們專業的研究結果,他們宣稱縱然人們仍無法清楚得知非人動物及人類的內心狀態,人們仍可以明確地聲明:非人類動物——主要為哺乳類、鳥類,及頭足綱軟體動物(如章魚、烏賊) ,擁有意識。
劍橋宣言的最後一段宣稱:「缺乏大腦新皮層似乎不表示生物沒有經歷情感狀態變化的能力。各類證據皆不約而同地指出:非人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神經化學及神經生理基礎物質,以及有能力展示帶有意圖的行為。因此,證據充份表明人類並非唯一擁有產生意識的神經基礎物質的生物。非人動物,包括所有哺乳類及鳥類、以及其他生物,包括章魚,也擁有這些神經基礎物質。」(“The absence of a neocortex does not appear to preclude an organism from experiencing affective states. Convergent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non-human animals have the neuroanatomical, neurochem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substrates of conscious states along with the capacity to exhibit intentional behaviors. Consequently, the weight of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humans are not unique in possessing the neurological substrates that generate consciousness. Nonhuman animals, including all mammals and birds, and many other creatures, including octopuses, also possess these neurological substrates.”) (The 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 2012, P.2)
宣言是根據以下研究及觀察結果(摘自宣言內文):
- 構成情緒反應的基礎神經物質並不局限於大腦皮層內。人類進入情感狀態時一些大腦皮層下區域的神經網絡也會被激活起來。在動物身上,這些皮層下神經網絡是產生情緒行為的關鍵。對人和非人動物腦部同樣區域作出人為激活,均能引起相應的行為及感受狀態。非人動物一旦引發本能上的情緒行為,不少隨之而來的行為都和動物經歷的感受狀態相一致。在人腦上刺激這些神經系統也能得出類似的情感狀態。皮層下區域的同源神經結構擁有密集的情感相關系統。年輕人類和缺乏新皮層的動物皆保留這些腦部心智功能。另外,早在無脊椎動物發生輻射演化時,已出現了一些神經回路去支援專注力、睡眠及抉擇的行為或電生理狀態。這些證據可見於昆蟲以及頭足綱軟體動物。
章魚懂得開蓋取食 (圖片出自Tomasz Machnik/每日郵報)
- 鳥類在行為上、神經生理上、神經結構上都展示了意識的平行演化,例如從非洲灰鸚鵡可觀察到接近人類水平的意識。新研究發現哺乳類和鳥類的情緒網絡及微型認知回路似乎比以前所想的更為同源。某些鳥類物種甚至展示了和哺乳類相似的睡眠神經模式,比如快速眼動(REM)睡眠。斑胸草雀(Zebra finch) 也展示了一些從前被認為需要哺乳類新皮層的神經生理模式。而在自我辨識的鏡像研究中,一些鳥類比如喜鵲就表現出跟人類、猩猩、海豚和大象類似的結果。
- 神經藥理研究指出,能干涉人腦而影響意識行為的藥物,用在非人動物上能造成類似的行為干擾。情緒感受產生自人類和非人動物皆有的同源大腦皮層下網絡,因此有強烈證據相信兩者於演化上共享原始情感感質(Primal affective qualia)。
雖然科學界早就有不少關於動物認知及情緒的研究,一些科學家如Marc Bekoff也早就主張動物擁有意識,不過另一些科學家如Marian Stamp Dawkins則對此保持不可知論的立場。不同立場的科學家會爭論研究結果是否動物有意識的充份證據、研究方式和解讀是否帶有動物擬人化色彩、以及謹慎的擬人化(例如Marc Bekoff提出的生物學中心的擬人化(Biocentric anthropomorphism))是否合乎科學等等。直到上月,科學界才破天荒地正式宣稱動物也擁有意識。不過這宣言不足之處是並未定義甚麼是意識,或至少提出一個大概意思,也沒提及意識本身於不同動物身上有沒有程度之分,以及意識的界限會否止於某類結構簡單的非人動物(如水母、海綿)。這些部分也許要留給研究意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協力解答。
劍橋宣言更深遠的意義是它大有可能推動一場激烈的動物倫理爭辯:到底動物擁有意識能否推出動物擁有權利?若有,牠們擁有多大的權利?是如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派所主張,只要於使用過程顧全動物福利,人類仍有權使用動物——即人類應給予動物避免不必要(於人類或其他物種或生態系統無益)的痛苦及死亡的權利?還是如動物權力(Animal rights)派所主張的好福利並不夠好,人類從根本上就無權使用任何動物——即動物生而擁有主宰自己生命的權利?相信動物福利派與動物權利派之間的爭論將變得更為激烈!而有趣或者諷刺的是,部分顯示動物意識的研究本身對動物是有極高侵害性甚至需要殺死動物解剖的,劍橋宣言過後這些研究能否繼續進行?要否改良以減少侵害性?還是需要完全廢止呢?這些複雜的動物倫理問題還須倫理哲學家協助研究並解答。最終答案會否深遠地影響社會既有的動物福利法律,還有動物倫理將何去何從,也是耐人尋味。
延伸閱讀: Scientists Finally Conclude Nonhuman Animals Are Conscious Beings, by Marc Bek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