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巫仲明(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研究副教授)
除了疫情,也是洪災頻發的2020年
《中國氣象報》分析稱,6 月初至 7 月上旬,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達到 369.9 毫米,為 1961 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讓中國南方長江流域遭遇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災害。鄱陽湖的水位已上漲至超出警戒水位 19.5 米,為歷史最高位,水域面積達近十年最大水平,鄱陽縣水位已高出堤頂 1 米多。洪水所到之處衝垮了房屋,甚至引起決堤。全中國在這次的洪災已導致超過百人死亡或失蹤,27 個省份將近 4 千萬人次受災。
同時的日本熊本縣豪雨成災,著名的球磨川泛濫導致嚴重水患。位於西日本九州的熊本縣和鹿兒島縣,在 7 月 4 日由氣象廳於凌晨 4 點 50 分發布了大雨警報,結果清晨 5 點左右,熊本縣境內的球磨川就發生堤防崩塌,在短短的一個小時之後,球磨川就已經氾濫成災、流經的周邊區域如球磨村和人吉市,就已幾乎遭到淹沒而孤立無援。其中以九州地方的熊本縣南部受災最為嚴重,位於球磨村渡地區的老人中心「千壽園」,因附近的河川暴漲淹水,造成園內 14 名高齡者死亡。
連續近兩月的強降雨天氣是今年各國洪災的主要原因,長江流域從 6 月降水量較往年平均值多 20%,7 月上旬為止中國中央氣象台連續 40 天發佈暴雨預警,這是該氣象台 2007 年使用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日本九州熊本縣球磨村、水俁市和等地,24 小時內降雨量就超過 400 mm 以上,熊本各個區域都在短時間內發生降雨量破紀錄的情形,日本氣象廳宣布是九州南部觀測史上 50 年來最嚴重的紀錄,這些連續強降雨的極端氣候事件與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
這樣的極端降雨如果發生在臺灣會發生什麼事?在山坡地可能會造成土砂狀態的不穩定,引發崩塌、地滑及土石流等環境的變化,在平地可能會造成積、淹水之現象這是一定的,我們身處在臺灣又該如何因應?或許應該先釐清我們對災害的認知。
防洪設施就能阻止水患發生嗎?
對於崩塌、地滑、土石流及洪水在人們生存聚落活動範圍出現時,以往都會利用工程的手段進行結構式的減災工作,以減少土砂災害及洪水災害的發生。但是工程的保護總有其極限性,以排水設計為例,路邊的側溝大概 2~1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區域排水大概 25 年一遇不溢堤,河川大概 50~200 年一遇的防洪設計標準,縱使設計規格再高,當降雨超過工程設計的保護標準災害依舊發生。
因此,我們面對連續強降雨的正確態度,不是期待崩塌、地滑、土石流及洪水的現象不發生,而是減少崩塌、地滑、土石流及洪水災害的損失。如此一來,才會體會到工程手段只是減緩崩塌、地滑、土石流及洪水災害的手段之一。
面對極端降雨,減災要從你我做起!
如果人們認為工程手段就能阻擋災害的發生,目前在臺灣這類結構性的防災工程大部分是由政府施作,難免造成大家有一心態,災害的發生全都是政府的問題,一定是那個地方或是那個環節做不好、做不夠所造成的。
當我們意識到工程手段只是減緩災害的一種做法時,才會發現還有一些非工程手段的方法可以減少這些災害的損失,例如:透過保險可以將災害損失轉移,或是社區自主防災推動可以減少生命及財產的損失,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非工程措施的減災手段可以減少災害的損失,但是不管是那一個,除了政府的作為外,還要個人的身體力行,方才有其減災成效。
以推動社區自主防災為例,當面對連續強降雨,在崩塌、地滑、土石流及洪水的現象時,想要減緩或規避災害的損失就是要進行幾個步驟:
- 環境探索:
瞭解本身居住的環境,透過日常的觀察、生活的經驗瞭解那些地點在連續強降雨下,容易發生崩塌、地滑、土石流及洪水的區位,更可以上網查尋社區的災害潛勢資料,盤點社區內的防砂工程及排水工程,並且瞭解這些工程對這些現象的保護程度。 - 災情想定:
對災害發生的狀況充份想像,這個步驟是需要高度想像力的工作,雖然是要運用想像力,但不是憑空胡思亂想,而是根據對當地災害瞭解,掌握災害可能發生的形式及地點,思考在連續強降雨時,超越工程保護極限的狀況時,衝擊會如何的發生。 - 隨時觀察:
在生活的週遭掌握極端降雨的衝擊來襲時的前兆,這個觀察以往通常運用身體感觀直接的感受,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也可能是新科技或資訊的應用,但不管是什麼方式就是要在極端降雨發生時提高警覺,隨時注意週遭環境的變化。 - 超前部署:
編撰一套可操作的防災應變劇本,並且實行它。將想像出來極端降雨產生的前兆及衝擊,依照時間順序排列出來,並且一一的找出因應的對策,例如洪水淹過來了,把貴重的東西搬高(離),利用砂包或防水檔板,讓水不淹進家裡。若是土石流或大規模崩塌的衝擊在無法垂直避難的情形下,只能帶著貴重家當,儘速離開影響範圍。 - 守望相助:
極端降雨所造成的災害都不是個人所能應變的必需彼此相互協助,所以發展出的這一套劇本絕對不是獨角戲,是需要當時在社區中的每個利害關係人共同來完成,有人觀察環境變化、有人協助通知(報)、有人協助疏散、有人協助搶救。不僅協助者彼此合作,被協助者也要熟練劇本,方能發揮最大功效。 - 弱點強化:
在社區自主防災推動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在極端降雨的衝擊下有那些是比較容易受損或脆弱的,例如社區中的長者及弱勢者,是否平常就加強保護,或者災害發生之前要加強關注。
以上幾點是面對極端降雨時,我們居住在易受災區調適的做法,在氣候變遷下臺灣哪個地方才是宜居呢?或許改變我們對災害的看法及態度,認為它無所不在,所以需要隨時應變,才是防災之治本之道。
參考資料:
- 西日本極端天災的輪迴:「平成最惡豪雨」2周年之際,
熊本水災至少25死 2020/07/06 - 日本豪雨 部分地區一週雨量達整月雨量2到3倍
- 日本今年為何有致災豪雨?氣象廳:兩原因影響梅雨鋒面 2020/07/12
- 日本九州豪雨成災多人失聯 球磨川鋼構橋梁被沖走[影]
- 梅雨鋒面再北移 日本熊本災區恐二度受災
- 大雨特別警報30分就達標 熊本民眾難預先避難
- 日本九州豪雨56死 岐阜長野雨量破紀錄河川氾濫
- 日本豪雨65死 奧飛驒溫泉鄉成陸上孤島
- 中國洪水:至少141人死亡或失蹤,鄱陽湖水位至歷史最高
- 中國洪災的「七下八上」危機:連續41天暴雨警報…何時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