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端午節戰南北當然要從裡到外!你以為包粽子的竹葉其實不全是竹葉?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20/06/24 ・257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77 ・五年級

  • 文/青悠
    大學與研究所時候園藝與奇幻雙修,畢業後轉了個彎成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在妖怪中打滾的同時偶爾充當真人植物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和《尋妖誌》的共同作者。

說到端午節,必不能少的那一味,絕對非粽子莫屬。

有關端午粽,那則人人耳熟能詳的傳說是這樣說的:

當年屈原投江自盡之後,愛戴屈原的楚國百姓不忍屈原的屍體被啃食,因此用竹葉將米飯包成粽子投入水裡餵食江中魚蝦,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端午吃粽子紀念屈原的習俗。

圖/wikipedia

然而這個傳說感人歸感人,真實性倒是有待商榷。因為追溯粽子的源頭,大致可回推到西元三百年左右,根據當時文獻《風土記》的記載,有一種叫做「糉」或「角黍」的食物,是用「菰(即筊白筍)」的葉片包裹有黏性的黍米炊煮而成,在那時是夏至及端午時節的節氣食品,可還沒有和屈原連結在一起。

也就是說,屈原與粽子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恐怕是後人附會出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豈止北蒸南煮,連包材都不同

無論如何,傳說在傳,粽子的做法也在傳,傳開了之後便開始百花齊放,也是不意外的事。在臺灣,儘管各家粽子的私房配方百百種,但依照地域區別,慣常的料理方式不同,北蒸南煮,大致上可以以此劃出基準,分出北部粽及南部粽。

  • 北部粽多先將糯米和配料一起拌炒過,再包入粽葉蒸,粽體米粒明顯,香氣濃郁;
  • 南部粽則是直接將生糯米與餡料包進粽葉裡,直接入水煮,煮出的粽體米粒較糊,口感軟糯。

北部粽與南部粽各有特色,不過吃慣其中一種的人,可能就會視另外一種為邪魔歪道。因此每年端午將近時,「哪一種粽子好吃?」這個問題總會釣出兩粽派的死忠支持者,掀起一番激烈討論。讓人不禁覺得臺灣現今端午節最大的民俗活動,其實應該是戰南北吧(誤)。

一年一度的「粽」教戰爭上線囉。圖/pxfuel

儘管內容物就足夠雙方戰翻天,不過在此仍要提出經常不被注意的另一差異:北部粽南部粽,其實就連包材也不盡相同

相信嗜食粽子的人多少都有留意到,北部粽常包在淺棕色的粽葉裡,而南部粽的粽葉通常顏色偏綠,兩種香氣有所差異,材質摸起來也不甚相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兩種粽葉來自不同的竹子嗎?答案是:沒錯。

但只不是如此,要是細細剖析下去,其中的差異可不只有「來自不同竹種」這樣而已。

從禾本科植物的葉片構造講起

由於竹子屬於禾本科,要解釋這件事,得先來解說一下禾本科植物的葉片構造。

禾本科植物葉子的主要結構包括「葉鞘」與「葉身」,葉鞘是一片薄片狀構造,由莖節上生出,捲起包覆著莖,而從葉鞘上向外延伸而出的部分:「葉身」,才是我們一般直覺是葉片的部分,是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區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葉鞘與葉身兩者的交界處通常還有叫做「葉舌」的膜狀構造,位置在靠著莖部的內側,可以阻擋雨水或昆蟲進入葉鞘與莖之間的空隙,避免產生病蟲害。

c禾本科的葉片主要構造包括葉鞘、葉身、葉耳、葉舌。圖片來自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16禾樂融融- 禾本科植物特展

回過頭來看看包粽用的竹葉。南部粽的包材較常使用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葉,外觀較偏綠色,與北部粽的包材相比起來,質地較軟,表面細緻光滑得多,在一道道單子葉植物標誌的平行葉脈之中,還可以找得出比較粗的中央主脈,這些特徵在在說明了那正是葉片中「葉身」的部位。

至於北部粽,外頭那一片淡褐色帶有深色斑點的「粽葉」通常來自於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質地相較之下較厚且韌,雖然同樣有一道道平行的細脈,但不管再怎麼找,都看不出特別明顯的主脈。為什麼呢?因為那其實並不是葉片,而是「竹籜(ㄊㄨㄛˋ)」——也就是桂竹筍的筍殼

一般北部粽使用的是桂竹筍筍殼,也就是竹籜(ㄊㄨㄛˋ)。圖片來自黑胡桃部落格 此為刺竹的竹籜。

所謂「竹籜」是由葉片特化而成,用來保護竹子新生枝條的構造,這些竹籜待枝條生長完全之後,一般都會乾燥脫落。竹籜的構造其實和葉片相似,大致包含著「籜鞘」、「籜舌」與「籜葉」幾個部分,分別對應一般葉片構造中的「葉鞘」、「葉舌」與「葉身」,只不過與一般葉片相比,竹籜中包覆莖部的「籜鞘」部分比較寬大,而「籜葉」則較不明顯,只是一片短小的三角形突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籜葉,B 籜舌,C:籜鞘,D:籜耳。籜(ㄊㄨㄛˋ)。圖片來自黑胡桃部落格 此為刺竹的竹籜。

北部粽所使用的包材其實正是桂竹籜的「籜鞘」部位,若是展開完整的桂竹籜,在寬大的籜鞘末端,應該還可以找得到一排梳狀的「籜舌」,以及其上延伸而出的細長三角形「籜葉」才對。

桂竹籜寬大堅韌,是良好的天然包材,用途多多,不只能拿來當粽子等的食物包材,就連農村常見的斗笠,不少也是由桂竹籜一片片編織而成的。而桂竹葉真正的「葉身」,通常的大小也不過只有 6 至 18 公分長、1 至 2.5 公分寬而已,這樣尺寸的葉片拿來包粽,捆出來的粽子恐怕還不夠塞牙縫啊。

包材的南北差異與烹煮方式可能有關?

至於為什麼包材會有這樣的南北差異?恐怕還是要回到料理方式來談。

圖/wikipedia

南部粽以水煮方式烹調,粽體較為軟糊,因此採用表面平滑、不易沾黏的麻竹葉,在食用時才分離粽體與粽葉。而桂竹籜的質地較凹凸不平,容易與粽體黏在一塊,不過以蒸煮方式烹調的北部粽,粽體的糯米本來就粒粒分明,反而也就不怕沾黏而能夠使用桂竹籜來做包材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來說,口味濃郁豐富的北部粽,用的是外觀淺棕色,手感較硬的桂竹籜,吃的時候能嘗到入味的糯米與餡料,滿口過癮鹹香加上米粒Q彈,實在美味無比;而口感綿密的南部粽,是用柔軟的綠色麻竹葉包覆的,食用時加上花生粉與醬料,入口能飽嚐各食材的美味和那一抹竹葉香,想到就令人口水直流啊。

真要比較起來,北部粽與南部粽其實難分孰優孰劣,兩者可說是各有各的特色與專長,消費者如我們,最終無非就是各取所需擇其所愛罷了。

——說是這麼說,兩粽派各自的擁護者恐怕想出來講幾句話了。端午節夏日炎炎,這場立體油飯與三角米糕的戰爭,看來依然會繼續下去。

文章難易度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

0

12
1

文字

分享

0
12
1
麻雀雖小,也懂用藥!破解山麻雀的挑屋守則,原來個個都是驅蟲大師?
羅夏_96
・2021/01/06 ・356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找出對抗疾病的治療方式。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學會使用柳樹皮達到止痛、消炎和退燒的效果,隨著醫療與化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從懂得運用天然藥物,變得了解背後的的藥用成分(柳樹皮內的水楊酸),並且更進一步,以化學方式將其合成為效用更好、副作用更小的阿斯匹靈,將天然植物轉化為人工藥物

現代人類,已經學會自己製作治療用的藥物,甚至研發疫苗。圖/Unsplash

到了近代牛痘的接種後,我們甚至可讓人體在未得天花前,就事先做好防禦,習得製作疫苗的技能。

從天然藥物到人工藥物來治療疾病,再到疫苗於疾病發生前就先預防,這些都顯示人類醫療的嫻熟發展與進步。

「學會用藥」可不是人類的專利!

事實上,學會運用大自然的資源當作藥物,並不是專屬於人類的技能,科學家早就發現有其他動物也懂得使用植物中的天然成分,並將這些植物作為藥物,像是懷孕的母象會食用紫草科(Boraginaceae)植物的葉子來幫助引產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期,來自中國與澳洲的聯合研究團隊更發現,中國的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會在鳥巢中放置中亞苦蒿(Artemisia verlotorum)的葉子,並藉此預防幼鳥被寄生蟲侵擾2

中亞苦蒿是菊科中「蒿屬」家族的一員,就算你沒有聽過「中亞苦蒿」,但身為東方人,我們一定都對蒿屬的植物並不陌生。

《科勒藥用植物》中的中亞苦蒿(Artemisia verlotorum)。圖/List of Koehler Images

蒿屬中有不少植物都是常見的藥草,像是端午節人們掛在門口用於驅邪驅蟲的艾草(Artemisia argyi),其產生的精油,就具備抗菌能力3;而 2015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屠呦呦女士,就是從黃花蒿(Artemisia annua)中,成功提煉出有效對抗瘧疾的青蒿素。

中亞苦蒿自古就是多用途的植物,釀造苦艾酒就是最常見的用途,另外對於食慾不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註1和 IgA 腎病變(IgA nephropathy)註2等等,都有著藥用的療效4,5,同時,中亞苦蒿內含萃取出來的的精油也被證實有抗寄生蟲的效果6、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切,都從端午節開始

該團隊的主持人表示,這項研究的起源來自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在傳統節日中象徵著夏天的到來,也是蚊蟲大量孳生的開始,因此端午節人們會在屋外掛上艾草或中亞苦蒿等植物來驅除蚊蟲,藉此減少得到相關疾病的機率。

在門口懸掛香草(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龍船花)除毒驅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圖/Wikipedia

然而,科學家卻發現,當地的山麻雀竟然出現跟人類相似的行為:牠會在鳥巢內定期放入新鮮的中亞苦蒿葉!

觀察到這個現象的科學家們開始思考,山麻雀將中亞苦蒿葉放入鳥巢,是不是跟人類掛艾草的習俗一樣,都是為了要達到驅蟲的效果呢?為了檢驗這個猜測,有三個問題要解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山麻雀是否更喜歡住在有中亞苦蒿葉的鳥巢呢?
  2. 當山麻雀住進鳥巢後,是否會自己主動添加新的中亞苦蒿葉
  3. 當鳥巢放有中亞苦蒿葉時,寄生蟲數量是否有明顯減少

山麻雀的挑屋守則:必須有葉子的裝潢!

針對第一個問題,他們在野外設置了 48 個鳥巢,一半的鳥巢放置 5 克的中亞苦蒿葉,另一半放置 5 克的竹葉,藉此觀察山麻雀比較喜歡哪一種鳥巢,對哪種鳥巢入住的意願更高。

結果顯示:面對有中亞苦蒿葉的鳥巢,山麻雀入住的比例明顯更高。

接戲來,研究團隊想了解山麻雀是否會主動添加中亞苦蒿葉到鳥巢中,於是他們用不透明但會讓葉子氣味揮發出來的塑膠袋,分為以下三種:裝入 5 克的中亞苦蒿葉、5 克竹葉,或是不裝任何東西,然後每天定期更換至鳥巢中,來觀察山麻雀是否會添加新的中葉苦蒿葉到鳥巢。

(A) 嘴裡咬著中亞苦蒿葉的山麻雀。(B) 在山麻雀的鳥巢中可以看到中亞苦蒿葉。(C) 在中國南部,當地人會將中亞苦蒿葉放在門口。圖/原始文獻

結果顯示,當研究團隊在鳥巢放入空袋和竹葉袋時,山麻雀主動添加野生中亞苦蒿葉的數量和頻率,都明顯高於每天加入中亞苦蒿葉袋的鳥巢。

也就是說,當山麻雀入住鳥巢後,會主動添加新的中亞苦蒿葉。

此外,由於研究人員是使用不透明但透氣的塑膠袋來裝葉子,山麻雀無法靠視覺來判斷中亞苦蒿葉的數量,因此這個實驗也證實,山麻雀是靠「嗅覺」來判斷鳥巢內中亞苦蒿葉的數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裝上葉子,真的能夠住得安心又健康?

雖然過往的研究中,已經實從中亞苦蒿葉萃取出的精油可以驅除恙螨8,但科學家想要進一步檢驗,加入中葉苦蒿葉後,山麻雀的寄生蟲數量是不是真的有下降。

寄生山麻雀的寄生蟲主要有兩個:恙蟎(Acariform mites)和鳥類麗蠅(Protocalliphora7。因山麻雀鳥巢中出現恙螨的比例(87.9%)比鳥類麗蠅高 (12.1%),所以研究團隊把恙螨當作主要的觀察對象。

恙螨會寄生在山麻雀幼鳥的皮膚薄弱處,例如如腹股溝、翼腋,當幼鳥被寄生後,幼鳥會因此產生搔癢和疼痛,並且降低食慾、生長的速度。

高加索的中亞苦蒿。圖/Wikipedia

他們同樣比較 3 種狀況的鳥巢(每天定期放入裝有:中亞苦蒿葉的袋子/竹葉的袋子/空袋),無論鳥巢內的中亞苦蒿葉是研究人員放入的,還是山麻雀自行添加的,只要鳥巢內中亞苦蒿葉的數量越多,恙螨的數量都會明顯減少,而且幼鳥的體重也會更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知,在鳥巢中添加中亞苦蒿葉確實可以驅除恙螨,並讓幼鳥發育得更好。

綜合上述的三個實驗,山麻雀確實會主動將中亞苦蒿葉放入鳥巢中,而且放置的中亞苦蒿葉也確實有驅蟲效用。

這只是山麻雀的癖好,還是真的懂驅蟲?

不過研究團隊表示,目前仍不確定山麻雀到底「知不知道」將中亞苦蒿葉放在鳥巢中對幼鳥有好處,說不定,牠們只是單純喜歡中亞苦蒿葉的味道而已,畢竟我們也無法直接訪問牠們的看法。

研究團隊推測,也有可能是古老的山麻雀族群中,有一些個體本身就喜歡中亞苦蒿葉的精油氣味,並將鳥巢建立在靠近中亞苦蒿葉的地方,甚至將其放在自己的鳥巢中,而中亞苦蒿葉剛好也有驅蟲的能力,讓幼鳥發育得更好,時間久了,這些喜歡放置中亞苦蒿葉在鳥巢中的山麻雀就慢慢成為族群的主流。

不過這僅僅是其中一種推測,這項行為的來源和原理都還需要更多研究,例如,了解山麻雀的基因中是否含有對中亞苦蒿葉精油敏感的嗅覺受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完這篇研究後,我們可以知道,除了人類以外,自然界的動物可能也會使用具有藥效的天然植物,讓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或許我們很容易覺得是動物模仿人類使用天然藥物,但究竟是誰模仿誰,還不好說呢!

註釋

  1. 克隆氏症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從口腔至肛門的任何腸胃道部分都有影響。症狀通常包含:腹痛、腹瀉(如果發炎嚴重可能會呈血性)、發燒和體重減輕。目前對於此疾病的成因尚不明,推測是環境、細菌感染、自體免疫和遺傳等多因素導致。
  2. IgA 腎病變是觀察到有一些疾病,會有過多的免疫球蛋白 IgA 沉積在腎臟,造成發炎反應、細胞增生,進一步影響腎臟的過濾功能。目前對於此疾病的成因並不完全清楚,推測可能為細菌感染誘發和遺傳因素等導致。

資料來源:

  1. Elephants Might Be Able To Self-Medicate To Induce Labor
  2. Yang, C., Ye, P., Huo, J., Møller, A. P., Liang, W., & Feeney, W. E. (2020). Sparrows use a medicinal herb to defend against parasites and increase offspring condition. Current Biology30(23), R1411-R1412.
  3. Guan, X., Ge, D., Li, S., Huang, K., Liu, J., & Li, F. (2019).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essential oils extracted by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subcritical extraction and hydrodistillation. Molecules24(3), 483.
  4. Krebs, S., Omer, T. N., & Omer, B. (2010). Wormwood (Artemisia absinthium) suppresses 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accelerates healing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Phytomedicine17(5), 305-309.
  5. Krebs, S., Omer, B., Omer, T. N., & Fliser, D. (2010). Wormwood (Artemisia absinthium) for poorly responsive early-stage IgA nephropathy: a pilot uncontrolled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56(6), 1095-1099.
  6. Krishna, S., Bustamante, L., Haynes, R. K., & Staines, H. M. (2008). Artemisinins: their growing importance in medicine.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9(10), 520-527.
  7. Merino, S., & Potti, J. (1996). Weather dependent effects of nest ectoparasites on their bird hosts. Ecography19(2), 107-113.
  8. In vitro and in vivo efficacy of extracts of Artemisia verlotorum against Psoroptes cuniculi.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821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

0

16
0

文字

分享

0
16
0
端午驅五毒必備,讓千年蛇精也中招的「雄黃」到底是什麼?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9/06/05 ・241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 文/青悠
    大學與研究所時候園藝與奇幻雙修,畢業後轉了個彎成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在妖怪中打滾的同時偶爾充當真人植物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和《尋妖誌》的共同作者。
端午節。圖/flickr

端午節終於到了,對很多人來說應該又喜又憂吧?俗話有云:「未食五日節粽,破裘毋甘放」。端午過後,天氣穩定許多了,總算不用再為了隔天天氣大變,不知道該穿什麼出門而手忙腳亂。

可是,溫暖的天氣也讓許多「小生物」活躍了起來,蚊蟲變多了,蛇類也可能頻繁出沒,讓人又驚又怕。古時候於是便有「端午驅五毒」的習俗。在端午這天,要整理環境,掛上菖蒲、艾草及榕樹葉,希望能驅避居住環境附近的蠍子、毒蛇、蜈蚣、壁虎和蟾蜍,避免危害。

其中,還有一項現在的人們比較少看到的習俗活動──飲雄黃酒,也是為了驅五毒而進行的。

雄黃酒最佳功效廣告:千年蛇精現原形

雖然作者本人並沒有喝過雄黃酒,但關於雄黃酒的習俗,也是從小聽到大。據說在端午節這天,喝雄黃酒可以保佑無病無痛、百毒不侵,而不能喝酒的兒童,則可以用酒液在額頭上寫個「王」字,同樣可以達到防護的功效。此外,還有「白蛇傳」的故事,也是每年都要聽上一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蛇傳的故事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很熟悉了:白素貞與許仙在飄著濛濛細雨的西湖相遇,因白素貞開口借傘,兩人因此相識,進而相戀結為夫妻,一起過了一段幸福快樂的日子。

白蛇傳。圖/wikipedia

直到有天,許仙到寺廟參拜,遇上僧人法海。法海看出許仙身上有妖氣纏繞,斷言他必受妖怪糾纏,妻子很可能是蛇妖。而許仙被這麼一說居然也慌了,聽了法海的慫恿,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那天,備了雄黃酒和妻子白素貞共飲。白素貞喝了酒,頭昏腦脹,回房間休息,一會兒許仙偷偷朝門縫一看,赫然看見一條白鱗大蟒蛇,就盤在他與白素貞的床上!許仙太過驚恐,活生生被白素貞的蛇精原形嚇死了,酒醒的白素貞,為了救夫君,毅然上崑崙山盜取能起死回生的仙草⋯⋯

這段「飲雄黃酒現原形」的情節,可說是整段故事的重要轉折。原來雄黃酒這麼厲害啊!聽到這裡,總不免停下驚嘆一會。畢竟擁有千年修行、能上崑崙山盜仙草、又跟高僧鬥得難分高下的蛇精,竟然因為小小一杯雄黃酒就不支倒地、現出原形。雄黃酒的奇效,真是不言而喻,白蛇傳的故事儼然也成為雄黃酒效果的最佳廣告了。

雄黃:古代冒險者的野外出行必備道具

不過,雄黃能驅蛇的說法,可不是白蛇傳首開先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在東晉時候,《抱朴子》內篇〈登涉〉即記載如下:「昔圓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衆蛇皆去。今帶武都雄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上,以入山林草木,則不畏蛇。」這是說只要在深入山林時身上帶著雄黃,不僅不用害怕蛇的侵擾,各種蛇類還會自行迴避,簡直就像是裝備了抗蛇防護罩一樣。要是不幸還是被蛇咬了,也不用擔心,《抱朴子》接下來又說,只要拿出雄黃,磨成粉末,就會變成現成的特效藥,塗抹在患部,蛇咬之傷很快就會痊癒。

雄黃也是好用的除蟲劑。在端午的習俗中,也有人會將雄黃粉末或雄黃酒撒在家中或房屋四周,據信這樣害蟲就不會靠近,也能防止疾病。而古時候的醫書中,可以看到幾則奇特的病例,大意都是病患服用雄黃之後,從腹中吐出一條小蛇來──以今日的眼光來看,應該是雄黃將寄生蟲驅趕出來了吧。

除了除蟲、防蛇、解蛇毒,雄黃還被認為是能祛離邪祟的避邪之物,《荊楚歲時記》便提到,正月時配戴雄黃作成的藥丸可以趨避鬼邪。既可以趕有形的蛇,又可以趕無形的鬼,雄黃儼然驅邪避煞還能治病的萬能物品,只要有雄黃,萬事不用煩惱,也難怪到了明代,在《本草綱目》的記載中,雄黃已經變成能「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的護身神物了。

雄黃。圖/wikipedia

雄黃是什麼,又從哪裡來?

看了這麼多雄黃的效果,相信大家差不多開始好奇了吧──這麼好用的雄黃,到底是什麼東西,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雄黃是中藥的一種,第一時間不免會猜想那是否是某種植物。不過,它既不是樹上結的果子,也不是土裡長出來的葉子──雄黃這東西,其實是一種礦物。

雄黃的外觀看起來是橘黃色到紅色的晶體,可能呈塊狀或粒狀,但結晶漂亮的時候,看起來也像寶石一樣。雄黃莫氏硬度只有 1.5 到 2,比石膏稍軟一點,多在溫泉沉澱物或火山昇華物中發現,而究其成分,雄黃其實是一種硫砷礦物結晶,主要成分為四硫化四砷(As4S4)。

看到「砷」,想必大家都眉頭一皺──看來雄黃其實有毒!

喝了不能祛病,反而使毒上身。圖/Pexels

沒錯。由於雄黃具有毒性,大多時候,其實都只是當作外用藥使用,對於治療某些皮膚病有功效。但即使如此,大量或長期使用,仍有造成急性或慢性砷中毒的危險,使用上不可不慎;而古時,雖的確有內用驅蟲的處方,不過現今有更安全有效的方案,自然也不會使用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雄黃防蛇的說法,則沒有什麼根據的傳言,更別提驅鬼避邪,現代都市人如我們,應該沒有理由興沖沖地準備雄黃。何況未受中醫訓練的一般人,實在不建議自行使用雄黃,一來抓不準安全劑量,二來不清楚處理方式的宜忌,很可能造成危險──舉例來說,雄黃忌高温加熱,因為雄黃加熱一定溫度氧化之後,有可能反應成「三氧化二砷(As2O3)」。這三氧化二砷何許物也?正是大名鼎鼎殺人滅口必備良藥的砒霜呀。

雖說如此,倒也不必太過驚慌,拒雄黃於千里之外。雖然雄黃的確具有毒性,但只要劑量恰當,仍然還是安全的藥物,而即使是現在,一些藥品的成分中仍含有雄黃,要是碰上了,只要謹遵中醫師醫囑,都不至於有危險。

不過端午節的雄黃酒嘛⋯⋯還是不建議飲用囉。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