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養狗的人可能會親身經歷過,又或者大家可能都在一些網絡的寵物影片上看過以下情節——主人回家,狗兒退避,垂頭喪氣,望也不敢望向主人一眼。此時主人心知狗兒一定又「做錯事」了,於是走到預料的地方一找,果然不是被偷吃的剩餘食物、就是被破壞的東西,又或者是亂撒一地的大小便。主人隨即換了兇惡的語氣喚著狗兒的名字,狗兒一再退避,主人即展開責罵,狗兒也就更加的垂頭喪氣、垂下雙耳、瞇起雙眼,表現出一副「深感罪疚,正在反省過犯」的惹人可憐樣子,直到責罵聲停止。
據統計,有74%的狗主相信他們的狗兒會有罪疚感。有人將愛犬擬人化並將心比己,認為由於狗兒在類似的犯錯情景中表現得如犯錯後深感罪疚的自己一樣,因此狗兒必定也是如自己一樣知錯而深感罪疚。另外,這些相信狗兒會有罪疚感的狗主當中,有近六成的人會因為狗兒展示出「罪疚感」的行為而減少責罵。
狗兒像人一樣會有罪疚感,至底是主人將愛犬擬人化的一廂情願,還是有堅實的動物科學證據呢?科學上早有一堆動物擁有初階情緒(Primary emotion)比如快樂和恐懼的研究證據。但是,動物認知科學嚴重缺乏動物擁有進階情緒(Secondary emotion)比如嫉妒、自尊和罪疚的研究證據。因此,基於證據的缺乏,以及這類看似和自覺(Self-awareness)與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有關的次級情緒似乎需要相當精巧複雜的認知系統才能運作,非人類動物被認為不太可能擁有進階情緒,包括罪疚感。
不過達爾文就發現非人類的社會性靈長目動物會展現出垂頭並迴避目光的罪疚相關行為。這其實也沒有驚人之處,因為罪疚表現可以鞏固社會關係,減少觸犯社會規則造成的影響,對社會性動物十分重要。狼與家犬也有相同的行為模式,賴以減少衡突並取得同伴包容。至於家犬的社會群體也包括人類成員,因此也可能對人類做出相同行為。
問題是,動物能夠展示出罪疚相關行為並非動物擁有感受罪疚情緒能力的證據。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問:罪疚行為是否伴隨觸犯規則之後?若然如此,我們就有狗隻可能有能力自覺犯規的證據。還是說,罪疚行為並非伴隨觸犯規則之後,而是伴隨被責罵之後?假若狗主傾向於狗兒展示出罪疚行為後減少責罵,狗兒的罪疚行為很可能不過是條件反射的制約學習——認知到原來某種刺激(如在地毯上的大便)和即將到來的責罰有所關聯,而做出罪疚行為則可以減少被責罰這個負面社會互動的時間,使罪疚行為得到負增強。這也是所謂的聰明漢斯效應。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設計精妙的實驗去研究這些可能性。
Julie Hecht領導羅蘭大學的犬隻認知研究員展開了這個實驗,研究結果發表在2012年的《應用動物行為科學》(Applied Animal Behavior Science)期刊。研究測試了兩個假設,一:狗隻於主人不在時犯錯,跟沒有犯錯的狗隻相比,是否會在歡迎主人回來時展示出不同行為?二:剛剛進門的狗主能否只憑狗隻歡迎自己時的行為去正確判斷出狗兒有否犯規?
早在2009年,巴納德學院的心理學家Alexandra Horowitz就發現,不管曾否犯錯,被責罵的狗都會比較容易展示出罪疚相關行為。有趣的是,在這實驗中,沒犯錯的狗隻於被責罵時比犯錯的狗表現出更多罪疚行為,而且罪疚行為也同樣出現於狗主沒有責罰狗兒的情景。這次的新實驗在設計上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員先替64隻狗的每一隻都斷定了各自歡迎主人回來的基本行為,然後研究員通過正處罰(責罵)已偷吃的狗和負處罰(阻止碰食物)狗隻意圖偷吃的行為來樹立了一條社會規則:桌上的食物是給人類而不是給狗吃的。其後,狗隻被獨留在房間,只與食物一起,研究員觀察狗隻有否偷吃和牠們歡迎主人回來的行為表現,並測試狗主能否判斷狗兒偷吃。
結果發現狗隻僅於特定情況下表現罪疚。比起被責罵時,狗隻於歡迎主人時展示出更少罪疚相關行為。其次是研究員發現,於歡迎主人回來時,有偷吃的狗並不比沒偷吃的狗展示出更多罪疚相關行為!因此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於主人不在時犯錯的狗隻,跟沒有犯錯的狗隻相比,並不會在歡迎主人回來時展示出不同行為。不過實驗卻有另一有趣發現,或許能為偷吃的狗比較容易展示罪疚相關行為一事提供證據:研究員再做了一次測試,不過在這次測試中,食物會先被拿走,因此狗隻並無偷吃的機會。結果發現,雖然在前一次測試中所有狗都傾向於被責罵時才表現罪疚,但在這次沒有狗被責罵的測試中,卻只有先前偷吃過的狗會如先前一樣,繼續表現出比建立規則前的歡迎主人測試較多罪疚行為展示的樣子,至於先前沒有偷吃的狗,反而會減少罪疚行為的展示,表現和建立規則前的歡迎主人測試沒有分別。即是說,若是單獨比較每隻狗的每次測試的表現,則可發現有偷吃的和沒偷吃的狗有微妙的行為反應差別。
有關狗主能否判斷狗兒偷吃的發現也相當複雜。起初研究發現近乎75%的狗主都能判斷狗兒曾經偷吃,統計學說明這並非胡亂猜測的結果。但研究員立即想到有可能只是狗主能夠憑著狗兒以前的行為去判斷狗兒有否偷吃:在整個實驗中,於建立不可偷吃規則前,食物都會被展示到每隻狗面前,而有些狗在學習規則之前就設法吃掉食物,狗主是知道的。研究員先不將那些聲稱基於狗兒在學習規則前的行為表現作出判斷的狗主納入分析,仍發現狗主能有效判斷狗兒曾經偷吃,不過這也可能是這些狗主直覺地暗中根據狗兒學習規則前的行為表現作出判斷,因此研究員最後嘗試不把那些知道狗兒在建立規則前就不會吃掉食物或者建立規則後仍吃掉食物的狗主納入分析,結果發現狗主無法以狗兒歡迎自己回來的行為來判斷狗兒曾否犯規偷吃,判斷的結果和胡亂猜測沒有兩樣。根據這些結果,研究員只能曖昧地結論說狗主不一定能夠以罪疚行為來判斷狗兒曾否犯規偷吃。
總結以上兩大問題的發現結果,研究員承認最終結果頗為混亂,並且曖昧不清。她們總結說,這次研究跟以前的研究一樣,發現狗隻的罪疚行為是因狗主而起。展示罪疚行為可能帶有適應人犬生活關係功能,因為可以減少主人責罰自己。另外,由於犯錯與沒犯錯的狗在歡迎主人行為上並無不同表現,因此實驗結果並不支持狗兒懂得在狗主發現自己犯錯之前就展示「罪疚」行為的逸聞。不過,單獨比較每隻狗的每次測試表現而發現到的偷吃和沒偷吃分別,則可以同時支持狗狗懂得表現罪疚感的逸聞,以及不管有否犯錯狗隻都會於跨物種關係中展示罪疚相關行為的概念。為了正確理解狗狗的罪疚相關行為,她們會進行更精確的研究,於人狗都熟悉的環境研究狗隻打破一道早已熟悉的規則後的罪疚表現以避免不熟習環境和規則對狗隻表現的影響,並會評估狗隻個性、狗主平日的訓練方式和責罰狗兒的習慣,以了解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狗隻展示罪疚相關行為的方式。
研究狗狗這些罪疚表現除了滿足我們追求了解人犬關係的興趣外,也可能對寵物犬福利大有影響。雖然前段提到狗主多會因為狗兒表現罪疚而減少責罰,但另一方面,有其他研究指出,當狗主認為狗兒因為知道犯錯而表現罪疚,他們會傾向責罰狗兒而不肯原諒狗兒。狗主更可能認定狗兒表現罪疚是出於惡意,因而加重責罰,令狗兒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狗狗的罪疚表現和相關係心理狀態,從而建立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幫助狗主破除迷思,按科學事實去善待狗兒,建立良好的人犬關係,追求雙方福祉。
(本文按照《科學人》的報導文章作為骨幹,以逐句逐段撮譯大意的方式寫成,並參照刊在《應用動物行為科學》期刊的原論文後作出了數處補充和刪改,並非《科學人》的原文完整翻譯版本。有關實驗房間設計及程序照片及結果的統計圖表可參閱《科學人》的報導文章或刊在《應用動物行為科學》期刊的原論文。)
參考資料:
《科學人》的報導文章:Dog Guilt? Canines May Act Guilty, But Proof Of Animals’ ‘Secondary Emotions’ Lacking (作者:Jason G. Goldman)
《應用動物行為科學》期刊的原論文:Behavioral assessment and owner perceptions of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guilt in dogs (刊於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39 (2012) 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