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瘋狂 T-ray:科學家破無線資料傳輸紀錄

only-perception
・2012/05/20 ・78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77 ・九年級

  WIFI     photo source:pixabay
WIFI             photo source:pixabay

週三的頭條大肆宣揚「日本研究者(如何)破了 Wi-Fi 紀錄」以及「科學家展示 Wi-Fi 的未來」。會激動是正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破了無線資料傳輸的紀錄。他們證明他們能在高達 542GHz 的頻率上以 3Gbps 的速率傳輸資料。他們在尚未勘測的領域中辦到這件事,這個領域即兆赫波段(terahertz band,兆赫頻帶),那是電磁頻譜的一部分,目前未受管制。他們報告成功使 Wi-Fi 快 20 倍以上。

他們突破 3Gbps 的障礙,被視為迷人的未來新聞,在此,寬頻用戶能獲得令人難忘地高資料傳輸率與寬頻速度。 Terahertz 或「T-ray」領域是介於 300 GHz 到 3 THz 之間的電磁頻譜。

研究場所使用 terahertz 進行成像是因為比起 X 光,它比較不危險,在其中,terahertz 波能穿透物質但投入的能量較少。

在這樣的設置(那裡有笨重、昂貴的機器在運作)之外,該頻譜並不被視為供日常使用的實用解決方案。研究者的研究也許使這樣的想法貌似合理。該團隊開發出特製硬體,能夠達到 3Gb 的資料傳輸。他們利用共振穿隧二極體(resonant tunneling diode,RTD),隨著電流增加,那產生更小的電壓,換言之,當電流增加時電壓會減少。一如 Gizmodo 網站的註解:”藉由電流調整,該團隊能使該裝置共振並分離出 terahertz 波段內的訊號。”

發現 T-ray 的研究者,來自於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已經將論文發表在 Electronics Letters 上。該研究指出,利用這套系統的 Wi-Fi 或能支持高達 100 Gbps 的資料傳輸速率。然而,研究者提到,terahertz Wi-Fi 的有效範圍可能頂多只有 10 公尺,但在此範圍內的資料傳輸(速率)將比當前其他選擇高出好幾個數量級。他們的研究仍在進行當中,而且他們試圖要擴展此範圍。

除了他們的研究之外,Wi-Fi 觀察家預期更可行的進展會來自於新的 802.11ac 標準,那被視為無線網路的下一個演化階段。

原始文獻:K. Ishigaki, M. Shiraishi, S. Suzuki, M. Asada, N. Nishiyama, and S. Arai. Electron. Lett., 10 May 2012, Volume 48, Issue 10, p.582–583. doi: 10.1049/el.2012.0849

資料來源:PHYSORG:T-ray madness: Scientists score wireless data record[May 16, 2012 ]

轉載自only-perception

文章難易度
only-perception
15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妳/你好,我是來自火星的火星人,畢業於火星人理工大學(不是地球上的 MIT,請勿混淆 :p),名字裡有條魚,雖然跟魚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沒有關係,反正妳/你只要知道我不是地球人就行了... :D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我們需要覆蓋率更高的網路!低軌道衛星通訊的好處在哪?臺灣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星鏈」嗎?
PanSci_96
・2023/12/04 ・6223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要是海底電纜被截斷,馬斯克的星鏈又不幫忙?台灣會不會成為資訊孤島?

近年 SpaceX 不斷發射 Starlink,看起來野心滿滿,多到都成為光害了。

在烏俄戰爭爆發後,Starlink 為烏克蘭提供的不間斷網路服務,更讓全世界看見低軌道衛星通訊的重要性。

通訊戰已經逐漸打到太空,台灣也不遑多讓。今年 11 月 12 日,鴻海與中央大學合作的兩枚低軌道通訊衛星珍珠號,以及成功大學與智探太空合作的立方衛星「IRIS-C2」已經成功升空,三顆衛星都已經取得了聯繫。台灣,也能很快擁有自己的星鏈嗎?我們還欠缺哪些關鍵技術呢?

什麼是低軌道衛星?它可以取代海底電纜嗎?

在全民都會上網的現代,我們的電腦網路依靠光纖等實體線路,手機、WIFI 通訊則仰賴周遭的基地台,因此只要手機離基地台太遠,就會收不到訊號。未來,這些問題低軌道通訊衛星都能解決。這些在天上快速移動的衛星,只要數量夠多,就能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因此不論你是在遠離基地台的深山,甚至是高空中的飛機,都能透過通訊衛星來連線上網。

除此之外,在 5G 通訊逐漸成熟的現在,下一代通訊技術 B5G 追求更快、更低延遲的數據傳輸,也會需要低軌通訊衛星來解決傳統基地台功率與覆蓋性不夠的問題。

但因為人口密集、土地面積小,台灣現在的無線網路服務覆蓋率已經很高了。台灣需要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對外的海底電纜斷裂,使我們與世界失去聯繫手段。

除了要擔心戰爭爆發時敵人為了封鎖台灣消息,而主動破壞電纜以外。台灣周邊的電纜也常因為底拖網、抽砂船作業時被破壞,甚至天災都可能導致電纜被破壞。例如 2006 年恆春地震發生時,高屏海底峽谷就產生海底濁流,也就是海底的土石流。這股海底濁流一衝而下,破壞了呂宋海峽的數條電纜,不只影響了整個東亞以及東亞到美國、英國之間的通訊,包括許多跨國銀行交易。海底電纜斷裂的影響層面非常廣,2006 年恆春電纜斷裂事件發生後,還被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ISDR)形容為「現代新型態災難」。

2006 年恆春地震震央與海底電纜位置。圖/wikimedia

不論海底電纜斷裂的原因會是什麼,我們都需要有充足的準備來應對,而低軌道通訊就是其中的首選。

目前全球有在發展低軌道通訊的不只有 SpaceX 的 Starlink,其他還有 Amazon 的 Kuiper、加拿大的 Telesat 和由美國、歐洲、日本等企業投資的 EutelSat OneWeb 等等。

當然,其中最受矚目的當然還是 Starlink,而且它的發展速度真的有夠誇張。Starlink 在 2020 年才開始在北美提供服務, 去年 4 月我們製作了一集節目在介紹 Starlink,當時就已經總共有 2,000 顆星鏈衛星被發射上太空,服務使用者有 25 萬人。到了今年 8 月,短短又 16 個月經過,在低軌道運行的衛星數量,從兩千顆增加到了 4500 顆,用戶人數從 25 萬人暴增到突破 200 萬人,這肯定是打了針或是吃了藥。當然,訂閱 Starlink 的服務可能需要考慮考慮,但訂閱泛科學頻道,請不要再考慮了,就在這邊,趕快按下去吧! 然後別忘了,SpaceX 的野心,是在天上佈下總計 42000 顆的通訊衛星,大約是現在數量的再十倍,當這個目標達成時,我們的通訊手段可能將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你可能好奇,這些距離地面遙遠的通訊衛星,能提供多快的上網速度?會不會衛星通訊到頭來只是個噱頭?在光纖電纜的技術進步下,海底電纜的速度確實已經非常快,傳輸速度是低軌衛星的五千到十萬倍左右,這根本是阿烏拉對上芙莉蓮,只有被虐的份啊!

世界越快心則慢,但網路越慢心更急。Starlink 到底夠不夠用呢?依照 Starlink 實際用戶的實測回饋,雖然星鏈服務的 Ping 值多落在 15~60ms 左右,下載約 100 Mbps,上傳約 15Mbps,但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已經算是能接受的了。尤其對於偏遠地區、研究站的通訊,又或是未來 B5G、6G 物聯網中,與大量自動駕駛汽車、智慧裝置的連動,通訊衛星都將成為可考慮的另類選擇。

星鏈服務的 Ping 值多落在 15~60ms 左右,下載約 100 Mbps,上傳約 15Mbps。圖/PanSci YouTube

但如果我們未來不想只看馬斯克或是大公司的臉色,勢必需要發展屬於自己的通訊衛星。那麼,發展一顆通訊衛星,需要哪些技術呢?

低軌道有多「低」?低軌道通訊衛星需要哪些技術?

實際上,在低軌通訊衛星出現之前,我們早就有使用衛星進行通訊的經驗,例如衛星電視使用的廣播衛星。然而廣播衛星和低軌道衛星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設計邏輯,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廣播衛星位於地球同步軌道,距離地面約 4 萬 2 千公里,優點是距離地面遠,因此一顆衛星的覆蓋範圍極廣,只要三顆衛星就能覆蓋地球大部分地區。缺點就是距離地面真的太遠了,就算以光速傳遞訊息,來回 8 萬 4 千公里,就有 0.28 秒的延遲,想必沒有人希望用這種速度來上網。 而低軌道衛星,例如 Starlink,就將他們的衛星分布在距離地面 350 至 1500 公里之間,只有地球同步軌道的 120 分之一到 28 分之一的距離和訊號延遲。反過來說,低軌道的優點是延遲短,缺點就是覆蓋面積小,因此才需要那麼多的衛星來覆蓋整個地球。

再來,在天線的設計上也完全不同。接收廣播衛星訊號的天線,就是我們暱稱為小耳朵的衛星碟形天線,通常設計成凹面鏡的樣子。根據光學原理,平行光入射凹面鏡後,會聚焦在焦點。也就是說,接收器不是圓盤本身,我們會將接收器放置在焦點來接受最強的訊號。除了小耳朵之外,大型電波望遠鏡的設計,也是出於同樣的原理。

Starlink 的做法則不是這樣,因為用戶不只有接收訊息,還需要發送訊息。Starlink 的天線,是一個稱作 Dishy McFlatface 的小圓盤,只是後來變成方形了就是了。當你在自家屋頂或庭院設置了 Dishy,它內建的 GPS 會鎖定自己與附近 Starlink 衛星的位置,並且建立點對點的雙向資料傳輸。

Starlink 的方形天線。圖/PanSci YouTube

重點來了,要做到點對點的傳輸,代表這些電磁波訊號不能再是廣播衛星那種廣發的波狀訊號,而是要聚集到一條又窄、能量密度又高,如同雷射般的筆直路線上。

有在看我們節目的泛糰肯定有印象,這是我們今年第三次提到這個技術了。沒錯,在無線獵能手環還有宇宙太陽能這兩集中,都有遇到需要遠距傳遞電磁波能量或訊號的情況。其實用到的技術都相同,那就是波束成型(Beamforming)。誒,我們都報明牌那麼明顯了,還不趕快找概念股,然後訂閱一下泛科學嗎?

一般來說,電磁波都會如同水波般向外發散,波束成型會先把一個訊號源拆成數個小訊號源,將這些訊號源排成一排,並且控制大家的相位。在電磁波的互相干涉下,就會形成一條筆直前進的電磁波。你可以想像一群本來正各自單兵作戰的士兵,透過整隊與喊口號將大家都動作同步,那麼這些士兵就會一起筆直地朝一個方向前進。在比較舊的 Dishy 型號中,寬 55 公分的圓形接收器上,裡面共有 1280 個六角型,每個六角形裡面都是一個天線,這些天線在波束成型後,會構成一個筆直、能量又強的電磁波束,與天上的衛星展開通訊。

咦?但衛星一直在動啊,難道天線也要一直追著衛星跑嗎?其實不用,我們只要對這群士兵下向左轉、向右轉的口令就好。例如我們喊向左轉,那只要左邊的士兵步伐放慢,右邊的士兵加快速度,就能完成轉向。同樣的道理,我們只要改變每個訊號源發出訊號的時機,改變每個波的相位,就能讓干涉出的訊號朝向特定角度,而不用機械式的移動天線本身。而能做到這種功能的天線,我們稱為相控陣列天線。

相控陣列天線(Phased array)的工作原理是改變每個訊號源發出訊號的時機和每個波的相位,讓干涉出的訊號朝向特定角度。圖/wikimedia

知道了地面天線如何和低軌道通訊衛星取得聯繫後,還沒完。這些丟出去的指令,衛星收到了沒錯,但如果你想要連上網際網路,最終這些訊號還是要能連上有線網路。

在星鏈 1.0 時,每顆 Starlink 衛星都是單獨運作,衛星在接收地面天線發出的訊號後,會傳遞到附近的地面接收站 Gateways,接著 Gateways 一樣會走光纖電纜的方式與網際網路連接,讓用戶得以上網。地面接收站一般設有 9 個雷達天線,每個直徑 2.86 公尺。衛星本體,例如 Starlink 2.0 上,則配有四個陣列天線,兩個用來與使用者相連,兩個連向地面接收站。

然而,這樣的設計限制了 Starlink 的服務,因為這代表地面接收站與你的天線,必須同時在同一顆衛星的訊號範圍內。但是低軌衛星的覆蓋範圍又不大,一個地面站只能照顧方圓 800 公里內的用戶。因此如果你家附近沒有地面接收站,抱歉,你還是收不到訊號的。如果你在廣闊的大海上,就更不用想了。再來,就算 Starlink 提供全台灣的無線網路服務,但如果這個地面接收站就設置在台灣,那麼當台灣的對外海底電纜斷了,就一樣回天乏術,星鏈的設置可說是毫無價值。

Starlink 2.0 上配有四個陣列天線,兩個用來與使用者相連,兩個連向地面接收站。圖/PanSci YouTube

SpaceX 當然也想擺脫地面接收站的束縛,況且如果到了海上就收不到訊號,那可遠遠無法稱上「全球通訊」。因此到了 Starlink 2.0 時,衛星間通訊技術 LISL (Laser Inter Satellite Link) 全面安裝到了衛星上,藉由衛星間的通訊,取代海底電纜的作用,進行跨地區的通訊服務。你看,現在不只海底有資訊高速公路,在天上也出現了網路任意門。比起過去衛星間使用的無線電傳輸,使用 LISL 技術的衛星與衛星之間,用的是雷射。雷射傳訊不僅頻寬較寬,因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最快的,比在光纖中還快。因此與海底電纜相比,傳輸速度反而有可能更快,衛星間的雷射通訊技術,也成為目前太空研究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通訊研究中,除了硬體技術的革新外,另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如此龐大的星鏈星座網路該怎麼設計?如何選擇地面天線要與哪個衛星通訊?每個衛星該攜帶多少個雷射發射器與接收器?資料傳輸要經過幾個衛星,才不會因為過多的路由,造成網路延遲飆升。哇~諸如此類的網路設計難題,都是因應通訊衛星而生的新型態網路結構所需面對的課題。而當這些問題被解決,那麼 Starlink 將真正全面擺脫地面接收站,並且能向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提供不受限的網路服務。

台灣的低軌道通訊衛星

根據中央社報導,台灣和 SpaceX 從 2019 年開始就展開嘗試性商談,但至今仍未能談妥。今年 11 月 14 日,中華電信成功與另一家公司簽署了台灣低軌衛星的獨家代理合約。這間搶在 SpaceX 之前簽約的公司,就是前面也提到過的 Eutelsat OneWeb。相較於 SpaceX 已經發射升空的 Starlink 大約有 4500 顆,Eutelsat OneWeb 現在的低軌衛星數量大約有 600 顆。台灣的目標,則是在 2024 年底前,布建國內 700 個、國外 3 個非同步軌道衛星的終端設備站點、以及 70 個將資訊候傳的設備站點,建構能完整覆蓋全台的衛星通訊。

除了與現有的低軌道通訊服務公司簽約外,在打造自製台版星鏈的道路上,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就在簽約的兩天前,11 月 12 日,由中央大學與鴻海科技集團共同研發的珍珠號 PEARL-1C 和 PEARL-1H,兩顆立方衛星升空,並且與地面取得聯繫。搭載的儀器除了中央大學的電離層探測儀之外,還包含了 Ka 頻段的通訊酬載以及剛剛介紹的相控陣列天線,希望能為台灣自製的低軌道衛星通訊打下基礎。

國家太空中心則預計在 2026 年,將第一顆低軌通訊衛星送入太空,2028 年發射第 2 顆。希望能推動 B5G 的發展,並成為發展台版星鏈的敲門磚。

目前台灣的太空領域,許多的技術都正在發展、測試階段。除了這集提到的相控陣列天線、衛星間通訊技術,還有這集還來不及提到的長時間航行的充電問題、姿態校正問題,甚至是未來自行發射衛星的所需要的火箭科技,都需要一步步來解決、實踐。而且根據太空中心估計,至少要擁有 120 顆低軌道通訊衛星,才能確保全台 24 小時的通訊都不間斷,要達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我們還有好多路要走,好多衛星要升空。

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星之鏈,始於發射架。從福衛系列衛星到獵風者衛星,台灣的太空路線越來越鮮明,也讓人期待包括火箭、衛星到通訊技術的未來發展。

這集我們以 Starlink 為例,詳細的介紹了低軌通訊衛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面對的技術突破。

也想問問大家,你覺得未來低軌通訊衛星,會如何改變網路市場呢?

  1. 衛星通訊成為常態,到哪都可以上網,等等這代表不管去哪都無法以網路不穩當藉口了嗎?可惡!
  2. 衛星通訊只是壁花配角,有線的海底電纜終究是主流
  3. 先等等,衛星競爭太激烈,衛星都比星星還要多了,真的不會在天上發生連環車禍嗎?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一卡在手便利無窮,悠遊卡的設計原理——《我們的生活比你想的還物理》
商周出版_96
・2022/12/05 ・248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時事話題

NEWS|在課堂介紹電磁波概念時,有位同學佳琦舉手提問筆者:「老師,用悠遊卡刷進捷運站非常方便,那個背後的原理和電磁波有關嗎?」另一位同學婕妤回答:「應該是悠遊卡會發出電磁波,傳遞訊息到門閘的感應器吧?」

悠遊卡如今早已融入臺灣大都會的生活中,不論是捷運、超商、購物或搭乘公車,悠遊卡在手,便利許多。然而,悠遊卡內並無電池,也不需要插入讀卡機,為何能夠溝通而傳遞資訊呢?

刷悠遊卡進出捷運站,其背後原理和電磁波有關嗎?圖/Pixabay

為何沒裝電池的悠遊卡可以產生電流?

悠遊卡系統主要是應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來辨識與傳遞資訊,此與無接觸感應技術有關,該技術稱為「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完整的一套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是由讀卡機(reader)、電子標籤(tag)和應用程式資料庫電腦系統部分所組成。

運作過程先由讀卡機發射一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能量給電子標籤,藉此驅動標籤內建電路,輸送內部的身分代碼,以開啟溝通之路。

若以法拉第電磁感應的物理概念解釋,讀卡機產生變動磁場, 同步提供電子標籤變動磁場,驅動電子標籤產生感應電流,也就是讓悠遊卡內部迴路產生感應電流,並讓電子標籤發送身分代碼訊息給讀卡機,也即驅動內部晶片能夠發送訊號,讀卡機依序接收資訊、解讀此身分代碼,再透過應用程式資料庫系統讀取悠遊卡內的晶片資料,完整達成溝通與解讀任務。

電子標籤發送身分代碼訊息給讀卡機,即驅動內部晶片發送訊號。圖/維基百科

每一張悠遊卡都有獨立的電子標籤,當卡片靠近悠遊卡標誌的磁場感應範圍內,即可透過電磁感應的原理,驅使電子標籤內的線圈產生感應電流,此電流供應電子標籤傳送資訊至讀卡機,以解讀晶片資料。

或許讀者會好奇,沒有電池的悠遊卡怎麼產生電流呢?這個問題也需要以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說明。

依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悠遊卡的線圈迴路會因為磁場強弱的變化,以及通過的面積區域角度變化而產生類似電池驅動電流功能的「感應電動勢」,或稱為感應電壓。此感應電壓大小與線圈匝數及每匝線圈中磁場隨時間的變化率有關。匝數愈多,磁場變化率愈大,悠遊卡迴路中的感應電壓愈大,產生的感應電流就愈大。

當卡片靠近標誌的磁場感應範圍內,即透過電磁感應產生感應電流。圖/《我們的生活比你想的還物理

因此,悠遊卡雖然沒有內建電池,但可以透過電磁波的應用,採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在運作時,讀卡機持續發出電磁波,當卡片接近時,其內部線圈產生感應電動勢,再進一步驅動感應電流。此感應電流讓卡片內的晶片發出電磁波,回傳必要的資訊給讀卡機,完成感應過閘的流程。

以臺北、臺中和高雄的悠遊卡來說,採用的是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模式,屬於比較低頻率的電磁波,卡片必須距離讀卡機約 14 公分內,才能讀取卡片的晶片資料。因此若將悠遊卡裝在比較厚的皮夾或兩張磁卡疊在一起,可能無法第一時間完成讀卡,而形成「卡片無法讀取」的「卡卡」現象,建議單純使用悠遊卡過閘,較能順暢通過閘門。

其他如進出家門的感應磁扣、停車場的票卡、信用卡感應支付、國道收費系統 ETC 等,皆是應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 RFID 的技術,只不過國道收費系統 ETC 的感應器的感應距離約需 60 公尺內,才能順利讀取通過車輛的相關資訊。

台灣高速公路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ETC)。圖/維基百科

物理小教室

  • 手機行動支付的物理學原理

手機支付的運作原理也是基於 RFID 發展而出的近場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 技術。目前近場通訊技術採用頻率為 13.56 MHz 的電磁波,以 106 kbit/s、212 kbit/s 或 424 kbit/s 這 3 種速率傳輸資料,bit 翻譯為位元,是電腦資料的最小單位。

利用手機支付時,須靠近刷卡機約 4 公分距離內,此時可藉由電磁波傳遞相關資訊,完成付款手續。近場通訊技術不只有用在手機支付, 也可運用傳輸文字、照片、音樂檔案,是目前手機常見的內建功能。

  • 電磁感應的進階說明

電動勢(electromotive force, emf)可以驅動導體內的電荷移動, 產生電流。電池因為內部材料的屬性,會在正負極產生固定的電位差或電壓。電動勢是電池正負極間的電位差,也常稱為電壓,其國際單位制(SI)單位為伏特(V)。

導體內的電流與電壓成正比,假設導線的電阻及電池的內電阻都可略去不計,電路中流動的電流是電壓與電阻相除後的數值。可知電池的電動勢,可以驅動迴路上的電流,讓燈泡發光發熱。

然而,一個未接電源的迴路導線圈,可不可能產生電流?可以。若是通過迴路導線圈的磁場變化或磁通量改變,也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是發電機的原理,也是物理學家法拉第和冷次的電磁感應概念。

電磁爐和捷運列車的磁煞車也是運用電磁感應的概念。電磁爐內部的主要構造是由絕緣體包覆的導線環繞的線圈,當交流電通過線圈時, 電磁爐表面就會產生隨時間改變的磁場,這個磁場的變化會同時在鍋子底面產生應電流,再透過電流熱效應加熱鍋子,也加熱食物。

——本文摘自《我們的生活比你想的還物理》,2022 年 11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商周出版_96
117 篇文章 ・ 353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交流電必須死!?走向白熱化的電流之戰──《光之帝國:愛迪生、特斯拉、西屋的電流大戰》
商周出版_96
・2018/01/23 ・237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3 ・七年級

為何我們挑選了這本書:
在十九世紀末,美國三位傳奇人物與「電能」的發展息息相關:最著名的夢想者與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對發電和電力輸送有革命貢獻的電力奇才尼古拉‧特斯拉、創建多家公司的發明家和企業家喬治‧西屋,《光之帝國:愛迪生、特斯拉、西屋的電流大戰》主要介紹了這三位人物成功、失敗以及彼此的宿怨,美國企業史上最獨特的惡鬥「電流之戰」於此展開。

  • 本篇前情提要:
    在「電流之戰」中,愛迪生掌握的直流電(DC)與西屋和特斯拉的交流電(AC)系統爆發技術之爭,在這段摘錄之前,一八八九年 11 月 11 日眾目睽睽之下,西聯的舖線工人約翰‧菲克斯(John Feeks)被高壓電電死,公眾群情激憤,紐約市長宣布關閉曼哈頓所有高壓電弧燈,導致全區失去照明。
    而在此事件之後,愛迪生正式走到幕前,宣稱必須:消滅交流電!認為交流電「只會為人孔口、房屋、商店、辦公室、電話轉接處、低壓系統和高壓電流設備帶來死亡事件。」我們在此初窺電流之戰中的媒體爭論片段。

電流大戰越演越烈,喬治.西屋在一八八九年秋天決定雇用一個叫恩斯特.海因希斯(Ernest Heinrichs)的匹茲堡報社記者,企圖利用媒體宣傳自己的公司。海因希斯第一天上班時,西屋特地路過向他致意,並解釋自己的目的:

「我希望看到報紙上印出的東西精確無誤。事實是不傷人的。」

西屋與特斯拉結盟,用交流電與愛迪生抗衡,因而引發科技史上一場獨特的恩怨--電流大戰。圖/Joseph G. Gessford@wikipedia

對交流電而言,受攻擊就是最好的宣傳

不久後的一個十一月清晨,海因希斯在他任職於西屋公司九層大樓的辦公桌前,瀏覽一篇攻擊交流電與西屋的文章,這位年輕人被激怒了。他跳起來,連門都忘了敲,就衝進老闆的辦公室。西屋坐在他寬大的軟墊椅子上,用大型木頭餐桌當書桌。他也正在讀同一份報紙,但是他心情平靜。

他看見海因希斯被自己也在讀的文章搞得激動不安,這位匹茲堡工業家翹起頭問他:「好啦,為何那麼急?」

「您不認為我們應該說些什麼來反擊這些誹謗和錯誤陳述嗎?」海因希斯永遠不會忘記西屋看他那幾秒的眼神。這時,只有壁爐台上方的木鐘在寂靜中發出滴答滴答響。

西屋笑了。「海因希斯,他們告訴我,你是玩惠斯特牌戲的高手,對嗎?」

他承認了。

「好,那你明白這個說法的含義吧?不要人云亦云。」

惠斯特牌源自於英國,後來演變成為橋牌。圖/Charles Goodall@wikipedia

海因希斯聽後很困惑,紙牌遊戲與愛迪生的誹謗又有什麼關係?

西屋解釋:「現在說正經的,所有這些交流電的敵人都在幫我們大忙。我們正在獲得許多免費廣告……就實用性與商業性來說,交流電系統比直流電領先多了,兩者無法相比……宣傳『交流電致命』是在幫我們忙,我們以巧撥千斤。」

他們希望仰仗自己的勢力、自己的影響力,就能阻止事態前進。這在自然法則中是做不到的……那些對我個人的攻擊當然很無恥,但是我的尊嚴與良心不會讓我用相同的武器去反擊。」

西屋接著解釋:「此外,我覺得自己的道德品質和商業聲望已經很好,不會不堪一擊。但是我將準備一篇文章給《北美觀察》,回答愛迪生先生對交流電的指責,除此之外,我沒有什麼讓你發表的……讓別人暢所欲言,只要不降低自己的人格與惡意攻擊者一樣水準,我們反而會得到更多朋友。」

西屋樂於使用媒體,發揚自己的商業成果,或是與競爭對手隔空嗆聲。圖/Unknown@wikipedia

《答愛迪生先生》強硬反駁電力危險的論述

《北美觀察》十二月號沒有改變愛迪生對西屋的敵意,因為西屋寫了一篇直率強硬的文章《答愛迪生先生》

電流之戰進入長期「控制電力生意的階段,激烈程度超過史上任何商業之爭。數以千計的人與此有金錢利害關係,而且可以想像,許多人完全是站在個人利益角度來看這場戰爭」。

西屋做了以下歸納:一八八八年,紐約市有六十四人死於街車事故,五十五人死於公共汽車與貨車事故,二十三人死於煤氣中毒,總共只有五個人死於觸電。

大膽的西屋這樣描述愛迪生珍愛的直流中央發電站,「許多有能力的電力工程師認為,它在許多方面都有根本缺陷;事實上它的缺陷只有用交流電能彌補。它注定被更科學和無論哪方面(取決於用戶或建築物所有人)都更安全的感應系統取代。」

愛迪生、特斯拉、西屋的電流大戰在2017年翻拍成電影,讓我們有機會在大螢幕一睹這場大戰之精彩。圖/The Current War (2017)@imdb

迄今為止的爭論都受到銅價漲跌影響,因為銅價決定變壓器的造價,但是西屋(在文章中)以兩記重拳結束了對愛迪生的反擊。

第一是愛迪生陣營中痛苦的內訌。西屋說,八月在尼加拉大瀑布召開的愛迪生公司年會上,通過一項底特律分公司經理提出的決議。它要求母公司提供「一種靈活方法讓他們的發電站擴大經營規模,為此應有比三相系統更高的電壓和相對較少的銅耗」。愛迪生自己的陣營在分裂──在要求交流電!

西屋最有力的重磅炸彈是:「三年來購買電燈照明裝備的客戶有充分自由從任何公司購買產品,但其中大部分傾向使用交流電系統,所以如今交流電系統的中央發電站電燈照明規模起碼是直流電的五倍。」

 

 

 

本文摘自泛科學 2018 年 1 月選書《光之帝國——愛迪生、特斯拉、西屋的電流大戰》,商周出版

 

 

 

商周出版_96
117 篇文章 ・ 353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瘋狂 T-ray:科學家破無線資料傳輸紀錄
only-perception
・2012/05/20 ・78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77 ・九年級

  WIFI     photo source:pixabay
WIFI             photo source:pixabay

週三的頭條大肆宣揚「日本研究者(如何)破了 Wi-Fi 紀錄」以及「科學家展示 Wi-Fi 的未來」。會激動是正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破了無線資料傳輸的紀錄。他們證明他們能在高達 542GHz 的頻率上以 3Gbps 的速率傳輸資料。他們在尚未勘測的領域中辦到這件事,這個領域即兆赫波段(terahertz band,兆赫頻帶),那是電磁頻譜的一部分,目前未受管制。他們報告成功使 Wi-Fi 快 20 倍以上。

他們突破 3Gbps 的障礙,被視為迷人的未來新聞,在此,寬頻用戶能獲得令人難忘地高資料傳輸率與寬頻速度。 Terahertz 或「T-ray」領域是介於 300 GHz 到 3 THz 之間的電磁頻譜。

研究場所使用 terahertz 進行成像是因為比起 X 光,它比較不危險,在其中,terahertz 波能穿透物質但投入的能量較少。

在這樣的設置(那裡有笨重、昂貴的機器在運作)之外,該頻譜並不被視為供日常使用的實用解決方案。研究者的研究也許使這樣的想法貌似合理。該團隊開發出特製硬體,能夠達到 3Gb 的資料傳輸。他們利用共振穿隧二極體(resonant tunneling diode,RTD),隨著電流增加,那產生更小的電壓,換言之,當電流增加時電壓會減少。一如 Gizmodo 網站的註解:”藉由電流調整,該團隊能使該裝置共振並分離出 terahertz 波段內的訊號。”

發現 T-ray 的研究者,來自於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已經將論文發表在 Electronics Letters 上。該研究指出,利用這套系統的 Wi-Fi 或能支持高達 100 Gbps 的資料傳輸速率。然而,研究者提到,terahertz Wi-Fi 的有效範圍可能頂多只有 10 公尺,但在此範圍內的資料傳輸(速率)將比當前其他選擇高出好幾個數量級。他們的研究仍在進行當中,而且他們試圖要擴展此範圍。

除了他們的研究之外,Wi-Fi 觀察家預期更可行的進展會來自於新的 802.11ac 標準,那被視為無線網路的下一個演化階段。

原始文獻:K. Ishigaki, M. Shiraishi, S. Suzuki, M. Asada, N. Nishiyama, and S. Arai. Electron. Lett., 10 May 2012, Volume 48, Issue 10, p.582–583. doi: 10.1049/el.2012.0849

資料來源:PHYSORG:T-ray madness: Scientists score wireless data record[May 16, 2012 ]

轉載自only-perception

文章難易度
only-perception
15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妳/你好,我是來自火星的火星人,畢業於火星人理工大學(不是地球上的 MIT,請勿混淆 :p),名字裡有條魚,雖然跟魚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沒有關係,反正妳/你只要知道我不是地球人就行了...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