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一直追番一直爽!那些讓人科宅魂大爆發的動漫畫(2):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宇宙兄弟

雷雅淇 / y編_96
・2019/10/15 ・313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84 ・五年級

對「4,7,10,1」*這個數列很有反應,天菜和本命的厚度永遠沒超過0.1mm,提到血小板你馬上想到的是蘿莉然後才是細胞,認為亞瑟王本來就是女生吧,覺得刀劍和船艦不都是腦公腦婆嗎;搭配你現在正在收看的是泛科學,我們就在此鐵口直斷:你是個科宅吧!(指

亞瑟王那麼可愛不可能是女生(?  (C)TAa・KADOKAWA・TYPE-MOON / 「衛宮さんちの今日のごはん」製作委員会

科宅不是病,但宅起來要人命。上一集我們談了相當科普向的幾部作品,包含細胞擬人的《工作細胞》、萌化細菌們的《農大菌物語》和用科學在末日後重建文明的《Dr.Stone新石紀》。既然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人類探索宇宙有關,那麼這次 先一起放下本來說好要講的涼宮和命運石之門 來個宇宙探索特別篇!

就讓我們從地球出發 透過靈子轉移,前往宇宙和比它更遙遠的地方吧!(指)

前進吧!來去《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

熟悉日本動漫畫的宅友都知道(?),女子高中生做什麼都很萌(比如說成立輕音部喝喝下午茶)、不做什麼也很萌(看看隔壁棚的《女高中生的無用日常》),更別說女子高中生要組隊一起去南極了,光想就覺得激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說這是一部女子高中生要去⋯⋯這番追了!source:IMDb

「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媽媽是這樣稱呼南極的。在這裡,一切都毫無保留,時間也好、生物也好、甚至內心也好。這裡沒有什麼可以保護我們,也沒有地方可以躲藏,所有的羞澀,所有想掩蓋的事,在這裡都會表露無遺。」

《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為參與製作過《庫洛魔法使》、《魔法少女小圓》、《一拳超人》第一季的動畫公司 MADHOUS 所製作的原創動畫,於2018年1月播映。故事從一位女子高中生希望能去南極尋找自己在南極失蹤的身為觀察隊員的媽媽開始,集結了另外三位分別帶著不同心思的女高中生,跟著許多為了前往南極而各有所犧牲的南極探險隊員們的故事。

source:IMDb

作品名稱來源於日本第一位上太空的太空人(2021.7.29編按:而第一位上太空的日本人是秋山豐寬,其職業為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的毛利衛,在2007年前往南極昭和基地時所說的話:「只要數分鐘便能抵達宇宙,但抵達昭和基地要花數日的時間,它比宇宙更遙遠。」。到大氣層與太空交界的「卡門線(Kármán line)」距離地面為100公里,而從台北到南極距離則是約12,790公里,不只是比宇宙更遙遠得的地方,還是比宇宙更遙遠很多很多很多的地方啊!

昭和基地(しょうわきち)位於南極圈內的東釣鉤島,屬於日本的觀測基地,基地名稱來自建設時期的日本年號「昭和」。source:IMDb

這部作品中有不少提到關於南極的科研調查內容都相當的精準(動畫製作協力名單包含文部科学省国立極地研究所海上自衛隊SHIRASE5002WNI気象文化創造センター等科研相關單位),比如說動畫中的科學研究船「企鵝饅頭號(ペンギン饅頭)」,其設定便是源於日本現今唯一在役的研究破冰船「白瀨號」,他是日本第四代的南極研究船,於2009年時執行第一次的任務。至今它仍會每年一次往返於日本和南極之間。

source:IMDb

如果對於日本的南極科研船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在知乎上這篇由極地生態學家所寫的文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是說白瀨號的前輩「宗谷號」現在停在日本台場的船之博物館附近,歡迎去看看它喔!

我們都是《宇宙兄弟》!

第一位上太空的太空人毛利衛的不只說出了南極是《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還真實出現在動畫《宇宙兄弟》中!雖說南極的確是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但要說勇踏前人未至之境,果然還是宇宙賽高啊!

「火箭不走彎路、也不會回頭,它走的是一直線向宇宙延伸的道路。」

source:宇宙兄弟公式網站

《宇宙兄弟》漫畫原作為小山宙哉(這不是筆名,作者的本名真的就有個宙字XD)於2008年在講談社的漫畫雜誌《週刊Morning》開始連載的作品,至2019年8月已出版漫畫36卷。動畫則是從2012年4月開始,一路播到2014年3月,共99集(沒錯,就是這麼彆扭的集數)。

故事描述一個大叔(無誤)南波六太中年失業後,想起小時候和弟弟立下要成為太空人的約定;此時,弟弟日日人則被選為將要登上月球的第一位日本籍太空人。於是從JAXA的太空人選拔開始追著弟弟的腳步要實現成為太空人的南波六太和即將登上月球的日日人,會交織出怎樣的故事呢?

《宇宙兄弟》不只是部很燃很熱血、關於追尋夢想的作品,在故事中所提到的太空人、和單位組織,甚至是JAXA公開徵募太空人候補的流程,都是對應到真實世界實際發生的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JAXA

當然講到太空計劃一定會提到、你我都很熟悉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和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

更有趣的是動畫當中出現的許多現役太空人。有意思的是動畫化之後內容得到JAXA的授權,因此動畫中的太空人與漫畫不同,得以用真名出場。更有幾位太空人不只在動畫都中現身,還有獻聲:包含野口聰一、首位日籍國際太空站站長若田光一,以及在2012年跨宇宙在國際太空站上替《宇宙兄弟》配音的星出彰彥。

是有多少人可以做自己(哎)source:曼迪傳播

故事的開場是JAXA於2026年要派太空人登上月球,目標是建立永久的月球基地,為前進火星做準備。實際上在去年(2018) JAXA也公布要在2030年送人太空人上月球,並建立繞月基地等等,當然計畫可能仍有些變數,但仰望未來,我們也正往《宇宙兄弟》裡瞄準月球、前進火星的未來前進啊。

說到未來,為了替即將到來的2020年東京奧運應援,JAXA和宇宙兄弟也有合作活動喔,由太空人⾦井宣茂為全人類解謎:到底在無重力狀態的宇宙中,啪拉啪拉漫畫(中文為:手翻書)會不會啪拉啪拉呢?(真的是很有意義的問題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嗯,真的是很有意義的問題呢!讓我們把鏡頭交給國際太空站:

好啦這特別活動有三階段,讓我們一起期待第三階段從宇宙來的應援吧XD

__________

《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和《宇宙兄弟》這兩部作品,都在其虛構的故事中交織著許多與現實相關的科學知識,比起硬科普,透過精彩的文本更讓人能感受科學是那麼樣令人感動的存在啊(拭淚)。若你看過它們想說說你的感想、或者有其他推薦的作品,都歡迎跟大家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我們就一樣有緣再見,無論如何都是命運石之門的選擇囉:)

掰掰~ 然後嘟嘟嚕~ source:IMDb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雷雅淇 / y編_96
38 篇文章 ・ 1297 位粉絲
之前是總編輯,代號是(y.),是會在每年4、7、10、1月密切追新番的那種宅。中興生技學程畢業,台師大科教所沒畢業,對科學花心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愛,彷徨地不知道該追誰,索性決定要不見笑的通吃,因此正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8
3

文字

分享

0
8
3
一直追番一直爽!那些讓人科宅魂大爆發的動漫畫(1):工作細胞、農大菌物語、Dr.STONE 新石紀
雷雅淇 / y編_96
・2019/08/04 ・339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8 ・六年級

對「4,7,10,1」*這個數列很有反應,天菜和本命的厚度永遠沒超過0.1mm,提到血小板你馬上想到的是蘿莉然後才是細胞;搭配你現在正在收看的是泛科學,我們就在此鐵口直斷:你是個科宅吧!(指

承認吧!你就是個科宅吧!source: IMDb

科宅不是病,但宅起來要人命。y編在泛科學潛伏臥底多年,總該還是要說說那些又科又宅的作品了。以下私心名單會分好幾波連載釋出,因此超歡迎各方大大不斷持續補充!讓這連載就算不富奸也永遠寫不完!畢竟一直追番一直爽嘛!

那我們就開始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方有不歸路,請小心喔(?)。source: IMDb

  • 註:日本的季番動畫起始時間為每年的4月、7月、10月和1月,也會稱之為春番、夏番、秋番和冬番。

我們身體裡的《工作細胞》就是比妹妹還要可愛!

一說到科普向作品,不能不提到的便是將身體裡各種細胞 勞工 擬人的《工作細胞(はたらく細胞)》。

「在人的身體中,約有37兆2千億個細胞,日復一日、24小時、365日,精神十足地工作著!」

人體內示意圖(無誤)source:IMDb

工作細胞是由清水茜2015年在『月刊少年シリウス』連載的漫畫,並於2018年夏季動畫化。內容主要是以體內免疫系統相關的細胞擬人,然後在他們之間發生的各式各樣的故事。(是說泛科學曾經在2016年7月選工作細胞第一集作為選書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篇內容絕對會讓學過免疫學的人黯然銷魂,那些本以為只會在課本上看到的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等等,居然都一個個變成老公老婆,然後在為我們的身體健康戰鬥著(拭淚)。

這樣的作品,不免會讓人覺得,作者是不是像『銀之匙』的作者一樣,因為是相關連行業的從業人員所以畫了這樣的漫畫呢?其實不然,作者清水茜是因為看到妹妹念生物唸得很痛苦,背細胞功能背得很苦惱,身為漫畫家的姊姊才將細胞擬人化、並將相關的功能編成了故事。(有這樣的姊姊就好了)(但我連妹妹都沒有)(醒醒吧,我沒有妹妹)

醒醒吧,我沒有妹妹。source:IMDb

工作細胞動畫化後 因為血小板太萌 更受到大家的注意,在中國宅圈重要的影音平台bilibili上,更是創造了1.5億次的驚人播放量。不只有很勵志的「工作細胞」,後續也有各式各樣的延伸作品:像是討論人體內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的「工作細菌」,場景在骨髓裡描述那些死活不分化不離開骨髓去工作的「不工作細胞」,以不健康人體為舞台描繪睡眠不足抽煙喝酒等情況的致鬱系漫畫「工作細胞BLACK」;工作細胞的原作者清水茜大多是在這些作品中擔任監修的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none anone! - 10 HOURS! | Hataraku Saibou (Cells at Work!) | Platelet Loli!

還有還有,工作細胞的動畫組亦有將一組圖包給教育、醫療機構無償使用:hataraku-saibou.com,如果有需要歡迎到這裡找相關素材(傳教給普通人)喔。

萌萌噠的不只有細胞,當然還有細菌的《農大菌物語》

前面我們從工作細胞知道人體有30多兆個細胞,那麼我們身上又有多少細菌呢?答案是差不多的39兆個!泛科學專欄作者「細菌人」陳俊堯老師有云「細菌不是壞人,細菌很可愛。」因此不只有可愛的細胞,當然還會有可愛的細菌啦(手比愛心)

「釀了你喔 <3」——發言自米麴菌(Aspergillus oryzae

source:農大菌物語官方宣傳圖

《農大菌物語(もやしもん)》(亦有翻作《萌菌物語》)是2004年至2014年連載的漫畫,於2007年改編為動畫,2012年有第二季動畫(是說2010年還有真人版電視劇喔啊哈哈哈XD)。主角是進入農大農學部的一年級生  新八幾  澤木惣右衛門直保,有著肉眼就可以看到細菌、和它們對話以及抓住它們的能力(感覺俊堯老師應該會有點羨慕?),從而衍生出的各種故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為《Nature Immunology》資深編輯,專長為動物學以及免疫學的 Zoltan Fehervari 博士,曾在2009年以 Book Review 的形式在科學期刊《Cell》介紹了《農大菌物語》 (文章名稱為「Microbes Go Manga 」(Volume 139, Issue 7, Pages 1219: 24 December 2009))。所以沒錯,這是部上過《Cell》的漫畫!

這樣能不能算IF(不對)source: cell 網站截圖

而在台灣,也有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的研究生以《農大菌物語》為題,從科學教育的角度分析這部作品(論文題目為:娛樂型科學漫畫在科學教育上的可行性初探 ─ 以「農大菌物語」為例)。

https://www.facebook.com/PanSci/posts/158749035131530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在《農大菌物語》中主要的科學知識大部分是屬於微生物、釀造與發酵等相關領域,而且大多都集中在某些特定角色的對白中。另外以花蓮國中300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對學生來說,雖然都蠻愛以漫畫形式來呈現科學知識,但在課程或考試的相關情境下,學生還是傾向閱讀教科書而非漫畫。

看來這群學生還不夠宅(不對

科學學得好,末日沒煩惱:自己創造《新石紀》吧!

科學學得好最大的用處是什麼?當然是末日來臨、倖存後,能夠更快的重建文明啊(大誤)!

埋頭努力苦幹去探索未知事物的規則,這不就稱之為「科學」嗎

看到JUMP系的作品主角居然拿著容量瓶真的是要哭了。source:IMDb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r.STONE 新石紀(ドクターストーン)》是在2017年開始於《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漫畫,並且是本季(2019年7月)的動畫新番。故事的開場比穿越異世界還不科學(喂),當其中一位主要的角色大木大樹正要跟他暗戀許久的對象小川杠告白時,全世界的人瞬間都被一陣神秘的光給石化,然後3700年就這樣過去了。經過了數千年,我們現今所熟悉的文明大多毀壞殆盡,於是科學狂 大蔥 少年石神千空利用他堪比人體活維基百科的科學知識,要重建文明。

這到底是在看漫畫,還是在上課?XD

我在看動畫時通常用的是完全沒想要工作的腦區(?),但在看《新石紀》的時候泛科學編輯的人格會一直不小心跑出來,觀影體驗就是這麼神秘。因為該動畫看一看就開始解釋如何撿拾貝類得到碳酸鈣,然後對於原始生活(?)來說碳酸鈣在農業、醫藥跟建築上有何妙用……還有像是火藥製作、合成各種化合物,與各種防不勝防的科普小教室,都會讓人忘記本來是在追番呢。

然後這部作品最令人驚奇的操作是,由於故事設定是高中生被石化了千年,因此在科普的時候還可以時不時能穿越回現代做比較解釋,讓身為科學傳播從業者的我不禁讚嘆這傳播科學的套路怎麼現在才出現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用懷疑,《新石紀》的科學監修 くられ 在各式各樣的場合都是這樣出現的XD source:uenoya2

而《新石紀》的科學監修是同時擁有科普書作家科學 Youtuber、演示科學家等多重身分,但從不以真面目示人的くられ。可能也由於《新石紀》這部作品本身屬性的關係,不論是在日本或是台灣,都有人非常認真的去考證作品中所提到的各種知識。非常如果你已經看過《新石紀》的話可以看看在巴哈姆特上 的認真分析(還持續更新真的很佛):【密技】認真就輸了?科學解析《Dr.STONE 新石紀》 ,如果看得懂日文的話這個網站有針對漫畫進度的討論:DR.STONE(ドクターストーン)考察

雖然有時比起科學內容,更想吐槽的是「你們做實驗的成功率也太高了吧!」,每做必中的話那所有「新XX之父」都給你掛 SSR都給你抽 ,諾貝爾獎都讓你包就好了。

不過總之,科學學得好,末日沒煩惱(無誤)。在此也推薦大家末日的時候可以帶著《最後一個知識人》這本書,就不用害怕如果自己課本內容記得的不多時該怎麼辦。

__________

本期先簡單的介紹了三部都比較「科普」向一點的動畫,下一集想跟大家聊聊對我人生影響甚深的《鋼之鍊金術師》和同樣作者是荒川弘的《銀之匙》,以及推一票人(包含我)入宅坑但你可能沒發現它跟科學其實相當有淵源的《涼宮春日的憂鬱》!

如果你手上也有很推薦的作品,也歡迎推薦喔!那我們就有緣再見囉:)

謝謝你看到這裡,希望下一集不會富奸啊QQ source:IMDb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雷雅淇 / y編_96
38 篇文章 ・ 1297 位粉絲
之前是總編輯,代號是(y.),是會在每年4、7、10、1月密切追新番的那種宅。中興生技學程畢業,台師大科教所沒畢業,對科學花心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愛,彷徨地不知道該追誰,索性決定要不見笑的通吃,因此正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