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業者和行星探險家得到豐沛資金挹注,由大導演James Cameron、億萬富翁Ross Perot Jr.和Google 執行長 Larry Page等人熱錢贊助,打算帶小行星採礦概念走出科幻小說,進入華爾街以及現實世界。
該公司創始成員包括亞利桑那大學已退休行星科學家 John Lewis,他早在1997年著書出版了《Mining the Sky》,他表示,該公司具體計劃尚未完成,但應該幾年之內就能發現適於開採的目標小行星。最終,該公司打算將開採物送回地球軌道上,開採物將包括製造太空船所需的材料,以及:水。一旦將水分離成氫氣和氧氣,便可以充當其他太空任務的火箭推進劑使用。
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的共同創始人之一Eric Anderson說,這家公司並非紙上談兵,他們是「玩真的。」
這家公司的目的是賺錢。
在他們的計畫中,有了這些取自於太空中的材料,未來將可節省數十億美金的火箭發射費用。有些罕見金屬價值不斐,即使千里迢迢把它們運回地球上都划得來。這些統稱為鉑族金屬的稀有元素包括鉑、銥和鋨等等,每28.3公克(一盎司)價值高達1500美元,每公克大約值台幣1500元。按平均值,所有落在地球上的隕石的鉑族金屬含量都高於地球上任何一個已知礦藏量最豐富的礦區。根據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計算,單一顆寬500米的小行星所含的鉑族元素就比人類史上所有已經開採的鉑族金屬還多。
NASA JPL火箭工程師Brian Wilcox 表示,要前往地球附近的小行星實際上很容易,因為很多小行星的軌道都與地球類似。弱重力場也使得太空船在小行星上起降更方便,不需消耗太多燃料。「只要達到地球的逃逸速度,接下來就可以慢慢飄達目的地。」
事實上,如果不計較份量多寡,小行星採礦的創舉可回溯到8年前 – 早在2005年,日本所發射的隼鳥號(Hayabusa)就曾經從一顆近地小行星”25143 Itokawa”上採集了樣本。但由於採樣機械的故障,隼鳥號2010年回到地球時只成功地帶回幾微克的樣本。此外,NASA還有另一個稱為OSIRIS REx的任務,預計將在2016年發射,並且在2023年返回地球, 屆時將從另一顆小行星上取得至少60公克的物質。
Planet Resources的出手是否將擊敗OSIRIS Rex,拔得小行星採礦的頭籌,現在言之過早。該公司的共同創辦人表示,首先該公司打算一系列地發射多次太空望遠鏡,大批調查50萬~100萬顆大於50米的近地小行星,科學家們相信其中包含許多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發現的標的物。然後會有一組大約6顆探測器,將成群結隊地「蜂擁」前往那些榜上有名的優先目標。探測器的結伴而至,意味著它們可同時提供多角度的探測調查,並且將提供備用偵測結果,以防單一探測器萬一失敗,還不至於一切都白費苦工。
探測器上的儀器將可以告訴我們每個小行星的組成成分為何。這樣科學家可找到在地球上和它成份相同的岩石隕石。在採礦樣品運回地球之前,先把這些地球版的隕石送上太空微重力環境中,讓工程團隊去詳加研究,就可以先準備好這些貴金屬在微重力環境下應如何提取。
不過,科學家當然還是偏好在自己的實驗室中看得到樣品。譬如,碳粒隕星(carbonaceous chondrite)這類的隕石,就令一些行星科學家特別有興趣,碳粒隕星通常富含水、氨和其他揮發物,但無法通過穿越地球大氣層的考驗,它卻是行星形成的原始材料。
雖然Planetary Resources的設立目標不是為科學,而是為了拼經濟(賺錢),創辦人之一表示,該公司還是可能會跨進「採樣返回地球」這類業務,服務科學家。當然,這也是符合生財之道的另一個市場。(Lauren譯)
其他相關新聞:
- How Asteroid Mining Could Work (Infographic). Space.com [22 January 2013]
- Planetary Resources Group Wants to Mine Asteroids. UniverseToday [April 24, 2012]
資料來源:中研院天文網, 2012.04.26
轉載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