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尼莫是男生?還是女生?

大海子
・2012/05/02 ・61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76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丑魚小時候清一色都只有兄弟沒有姊妹
小丑魚小時候清一色都只有兄弟沒有姊妹

卡通影片《海底總動員》中的小丑魚尼莫是男生還是女生呢?片中並沒有清楚說明,但是從生物學研究來看,尼莫出生的時候一定是男生,而且統統只有兄弟沒有姊妹喔,其他小丑魚的家族也都是如此,剛出生的魚寶寶清一色都是男生不是女生。

這樣的話,尼莫的媽媽是哪裡蹦出來的呢?難道是海葵變的?其他魚類變的?還是異形變的呢?還是說小丑魚的媽媽是陰陽魚呢?是雌雄同體可以是男同時也是女的?其實都不是,事實的真相是,小丑魚長大之後會在適當的時機改變性別,來個「性轉變」,由雄性魚轉變成雌性魚,這樣就可以與雄性魚交配,生產出許多小丑魚寶寶囉。

小丑魚是母系社會,家族的長老都是由資深的雌魚擔任,可說是一妻多夫制的代表,能成為長老的雌魚,都是家族中體型最大,身體最強壯的雄魚轉換性別而成的,而且一個家族通常只有一隻雌魚統領其他個體嬌小的雄魚,直到雌魚往生之後,才會再由雄魚群中的老大,轉變性別取而代之,繼續統領家族,雖然小丑魚雌雄外型幾乎長得一模一樣,難以辨別,但卻可以從「雌大雄小」的體型上的差異,一眼就看出誰是家族中的排行大小與性別。

小丑魚家族中體型較大的個體都是由雄性魚轉變而來的
小丑魚家族中體型較大的個體都是由雄性魚轉變而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哪裡有問題?
活躍星系核_96
・2016/07/15 ・209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58 ・五年級

作者/cot|滔滔 Ocean says 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海洋與漁業中心博士生

迪士尼動畫《海底總動員 2:多莉去哪兒》在北美首映的第一天,我跟一群朋友早在一週前就買好了票,浩浩蕩蕩的在充滿小孩的電影院中霸佔了最中間的兩排,就是為了先睹為快這部曾經在大家的童年佔有一席之地的電影,這次又有什麼令人興奮的新故事?

必須說:電影真的是好看的,我在其中數次大笑出聲,下一秒又濕了眼眶。

但是,即使一邊想要壓抑自己看電影時不要犯職業病,一出電影院仍然忍不住要碎碎念一下電影裡「科學不正確」的段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POILER ALERT:以下會談到電影裡的劇情,還沒看過電影的朋友請斟酌服用。

(Pictured) DORY. ©2013 Disney•Pixar.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中的多莉。圖/迪士尼提供

1. 多莉、馬林和尼莫到底是怎麼從澳洲到加州的?

這趟冒險(失蹤之旅)始於待在尼莫家鄉澳洲大堡礁的多莉,突然想起自己的老家在加州的蒙特利灣(Monterey Bay)。於是,多莉以及尼莫、馬林便大老遠的大堡礁一路跑到加州,尋找多莉的老背老木。

這段漫長旅程在本片一開始只佔了五分鐘,不過沒關係,畢竟這部片又不是「多莉的環球冒險」──但讓人坐立不安的是,片中特別提及她們是與海龜們一起搭乘「加利福里亞洋流」而來的。

等等,從大堡礁到加州,若要搭乘加州洋流到達,必須先經過阿拉斯加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洋流。圖/科學online

從上圖可以看到,如果要從大堡礁(澳洲東北部)出發,又要搭上加利福里亞涼流,必須先(不知道怎麼辦到的)穿過赤道,搭上黑潮。接著,等到黑潮在太平洋中央接上太平洋洋流後,到達寒冷的阿拉斯加附近,才能搭上加利福里亞涼流。

不過,不管是小丑魚(尼莫和馬林)還是擬刺尾鯛(多莉),他們最適宜的生存溫度都是攝氏 25-28 度左右,到底是怎麼在寒冷的加利福里亞洋流生存的(最低溫可到攝氏 9 度),真是個謎啊~

2. 鯨鯊「命運」(Destiny)是鯊魚,不是鯨魚

還記得在第一集時,會說「鯨語」的多莉讓自己和尼莫爸爸差點被大翅鯨吞掉的驚險情節嗎?在這集中,終於揭露了為什麼會說「鯨語」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來,多莉的「鯨語」是小時候與她的「管友」:鯨鯊「命運」和小白鯨「利鯨」學的。

但是,鯨鯊是鯊魚不是鯨魚喔!除了一樣都體型大之外,鯨鯊實在跟鯨魚沒什麼關係,人家可是堂堂正正軟骨魚綱的魚類呢!到底為什麼多莉可以跟明明就是鯊魚的命運學「鯨語」咧?

640px-Whale_shark_Georgia_aquarium
鯨鯊。圖/By User:Zac Wolf (original), en:User:Stefan (cropping) – en:Image:Whale shark Georgia aquarium.jpg, CC BY-SA 2.5, wikimedia commons.

3. 多莉是海水魚,跳進人類的水壺中(淡水)不能活

dory in bottle
在人類水壺中的多莉。圖/擷取自官方預告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莉的追尋父母大作戰中,為了在海洋中心移動到不同的展館,還有後來追尋尼莫和馬林搭上的卡車,必須在不同的水體中移動。

但是,身為海水魚的多莉,一旦掉進淡水裡,可是活不久的。多莉啊,下次跳來跳去之前請先想仔細啊!

4. 多莉目前人工繁殖極困難,大部分水族館中的多莉都還是來自野外

最後一點,也是最想要提醒各位觀眾的一點:多莉很可愛,但是請不要把她帶回家!

從尋找尼莫開始,兩部電影的主旨都在強調「人類不要為了一己之私,將野生動物從野外帶回室內馴養」。第二集中的海洋中心更是標榜他們的主要任務為救傷,並以野放救援成功的海洋生物為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在當年海底總動員第一集造成轟動後,也連帶的造成小丑魚在水族市場大賣,成千上萬隻「尼莫」被從海中帶走(主要從菲律賓和印尼),永遠與他們的家人朋友分開。

clownfish-11299071692zpB
小丑魚。圖/PublicDomainPictures

比較值得慶幸的是,不久後水族繁殖的進展便跟上需求,現在已經可以買到完全人工繁殖的的小丑魚了。

但,「多莉」還沒這麼幸運!目前擬刺尾鯛幾乎無法人工繁殖(即使有零星成功的案例,但並未達到能供應水族商業需求的程度),所以帶一隻多莉回家,野外就少了一隻多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40px-Blue_tang_(Paracanthurus_hepatus)_01
多莉是隻擬刺尾鯛,目前幾乎沒有辦法人工養殖,愛多莉的話就讓牠留在快樂的海洋吧!圖/By Tewy – Own work, CC BY 2.5, wikimedia commons.

雖然吐嘈了這麼多,還是很推薦大家去看這部片(只要不要把多莉買回家就好了),畢竟它還是如每一部迪士尼/皮克斯電影一樣,有帶給大人小孩夢想的能力,也談了很多關於親情與面對身心障礙的議題。

不過如果製作單位能再多在意細節上的科學一些,觀眾可能可以更投入吧?(畢竟迪士尼都諮詢了華盛頓大學的一名海洋生物力學家關於裡面生物運動的細節了,為什麼沒有在其他的地方做到 Fact-check,我實在不明白呀……)

本文轉載自滔滔 Ocean say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尼莫的房事-從出生搖籃到生命的搖籃
大海子
・2012/05/11 ・89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73 ・五年級

小丑魚與海葵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
小丑魚與海葵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

小丑魚與海葵共生是眾所週知的事實,然而那是小丑魚的父母而不是小丑魚寶寶,在海底總動員電影中,尼莫的產房並不在海葵當中,卻是在大海葵下的一個岩洞之內,難道說小丑魚寶寶就不需要海葵的保護嗎?

關鍵問題在於是海葵的觸手是有毒的,而且毒性對魚特別有效,遇到侵犯者會射出毒針,將其麻醉之後,再用觸手將牠拖入口中,大唁美食一番。成體的小丑魚身體有保護的黏液,因而不會受到海葵的攻擊,反而遇到天敵可以躲入海葵觸手林當中獲得保護;而小丑魚也會驅逐攻擊海葵的其他魚類,清除小海葵身上的異物,讓海葵屋保持健康,稱得上是一位好管家。但是小丑魚並非一出生就可以大喇喇地住進海葵屋,因為剛孵化的小丑魚寶寶是光溜溜的,全身上下都沒有任何保護魚鱗,要等到魚鱗長出來之後,才有機會搬進海葵屋之中;若是在此之前還要強硬進駐海葵屋的話,那就會受到海葵無情的毒針攻擊,嚴重的話,甚至會死於非命,反而成為海葵的美味大餐。

即將孵化的小丑魚身體潔淨透明沒有魚鱗(圖片取自http://www.ird.fr/peches-et-pecheurs-du-sud)
即將孵化的小丑魚身體潔淨透明沒有魚鱗(圖片取自http://www.ird.fr/peches-et-pecheurs-du-su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當尼莫剛出生的時候,就算不被人類抓走,也是有「屋」歸不得,也不能與父母同住一房,只能在外隨水波四處漂流直到全身魚鱗都長完全了(除了體型較小之外),其體色體態都與成體相差無幾,才能開始找尋自己喜好的海葵屋。但並不是和海葵房東初次見面一見鍾情,就可以搬進去住,在此之前還要接受海葵無情毒針的鞭打;開始之初小丑魚先是慢慢地接近海葵,一旦受到攻擊之後趕快閃得遠遠的。如此來來回回幾次之後,直到小丑魚身體適應了,開始有了保護身體的黏液,房東海葵漸漸地習慣了小丑魚的存在,釋出善意不再攻擊小丑魚了,此時小丑魚才會大大方方地搬進海葵屋,與海葵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如何讓小丑魚接近海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