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氣喘兒可不可以運動?運動時要注意什麼?

careonline_96
・2019/04/10 ・278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65 ・五年級

教練我想打球,可是我有氣喘怎麼辦?

很多父母帶著氣喘兒童就診時,都會順口問「再過幾天學校就要舉辦運動會,小朋友很開心的準備參加賽跑。但是,氣喘的小朋友到底可不可以運動啊?」

父母會有這樣的擔憂,主要是因為照顧氣喘兒童時,發現這些小朋友只要在活動量比較大的時候,就會在活動結束後開始咳嗽,有些還會在不久開始呼吸急促、出現「咻咻」喘鳴聲,要花好久的時間才會恢復正常的呼吸速度,有些時候沒有這麼幸運,整個晚上就因此喘了起來,不得已只好送到急診。

氣喘兒童只要在活動量比較大的時候,一不注意就氣喘就容易發作。圖/pixabay

父母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原本病情控制良好的氣喘在活動量變大後又開始出現「咻咻」的聲音後,的確會讓父母對於是不是要參加運動會產生疑惑。此時我會告訴父母親「只要預防及處理得宜,氣喘兒童當然也可以有正常的體育活動、甚至參加較激烈的運動會比賽。」

運動誘發氣喘症狀,並不是只發生在有氣喘的兒童,少部分的兒童平時沒有氣喘,只在運動時發生氣喘症狀,或是已經罹患氣喘兒童、在運動時會加重氣喘的症狀,這些由運動誘發出氣喘,都可以叫做「運動誘發型氣喘」。

關鍵十分鐘,運動後留意氣喘徵兆

氣喘兒童裡,運動是氣喘最常見的激發因子之一,約 50% 以上的氣喘兒童在劇烈運動後,會引發之支氣管收縮,而發生咳嗽、喘鳴等氣喘症狀,這些兒童通常在激烈運動後的 6~8 分後會出現咳嗽、呼吸喘鳴「咻咻」聲,接下來就會開始感覺呼吸不順。

所以運動後的 10 分鐘內,除了兒童的症狀觀察外,無論是父母或是學校老師就要開始提高警覺,這個時候若是兒童開始胸悶、繼續咳嗽感到不舒服,就必須停止運動,趕緊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的藥物來緩解症狀,一般在 30~60 分鐘內兒童會逐漸恢復正常呼吸及肺功能。

誰引發了氣喘?兇手不只一個

為什麼運動會引起氣喘?最主要的是因為敏感氣管經歷了「溫度變化」和「濕度變化」,若是加上吸入過多的「過敏原」,例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三種因子造成敏感的氣管口徑迅速變化造成的反應。這也是夏天比冬天氣喘發作比率少很多的原因。

在運動中呼吸速率及吸入空氣量大為增加,此時可能吸入大量乾冷的空氣,空氣快速通過支氣管,降低了支氣管黏膜的溫度,導致氣管口徑減小。接下來急速吐氣時,支氣管又會緊縮。冷熱不停地交替,讓呼吸愈來愈不順。

這時,若是又接觸到「過敏原」,細胞釋出發炎物質,引起支氣管腫脹,口徑更加收縮,就會引發症狀。所以氣喘兒童,最忌諱的就是「溫度變化」、「濕度變化」和接觸「過敏原」,尤其是運動造成的溫度、濕度變化,更是氣喘變嚴重的因素。

所以父母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隨著天氣漸漸變冷,乾冷的天氣容易造成氣管收縮,若是空氣中的懸浮粒子過多,氣喘兒童的確是很容易在運動後引發氣管收縮、造成不舒服的症狀。

運動造成的溫度、濕度變化,更是氣喘變嚴重的因素。圖/照護線上提供

而「運動誘發型氣喘」是溫度、懸浮粒子導致運動時誘發氣喘,所以會因為運動誘發氣喘的兒童,「耐力不足」是早期應該注意的事項,例如:兒童在跑步或是遊戲中無法跟上同學、無法持續跑步 5 分鐘以上或運動中出現暈眩,就應特別注意。

大多數兒童運動後都會呼吸急促,但若是運動 10 分鐘內除了暈眩,開始咳嗽或胸口疼痛,漸漸地呼吸愈來愈快速,出現喘鳴的「咻咻」聲音,就必須懷疑是否因為運動而誘發氣喘,也就是出現「運動誘發型氣喘」。

若有「運動誘發型氣喘」時,除了平常環境濾清器、除濕器、吸塵器汗防塵套控制,避免誘發氣喘食物的過敏原控制外,還要注意這些狀況來避免因為運動而誘發型氣喘:在感冒、氣喘病情不穩定時,並不鼓勵運動,必須等到病情穩定良好時再運動。這是因為感冒生病時,病毒或是細菌本身就是過敏原,已經持續不斷的刺激氣管黏膜放出發炎因子,運動可能會讓氣喘惡化。當氣喘病情不穩定時,運動也可能導致病情複雜化。

當氣喘病情不穩定時,運動也可能導致病情複雜化。圖/照護線上提供

尚不能劇烈運動,那能先做些什麼?

平時要訓練兒童緩慢呼吸,避免快速的換氣。尤其是絕對禁止快速換氣的激烈運動,例如有氧運動、長跑,或是籃球、足球等,這些運動會讓呼吸急促換氣頻繁,「溫度」、「濕度」對於氣管影響愈明顯,愈容易誘發氣喘。

在乾燥寒冷的氣候裡,以緩和的運動為佳,如在溫水游泳池游泳,或是慢跑和騎單車。游泳可訓練小朋友對於冷熱及溼度的變化,但剛開始練游泳時須視情況,搭配吸入性氣管擴張劑使用,以避免急性發作。但是游泳池有時候會接觸到含氯水,研究報告發現容易傷害呼吸道細胞、容易誘發氣喘,而慢跑或是騎腳踏車時,也要注意運動環境,是否會接觸到汽機車所排放的廢氣或空氣污染。

若選擇適合氣喘患者運動的場所,避免在低溫、乾燥以及懸浮粒子污染嚴重的環境下運動,冬天運動時最好用口罩覆蓋口鼻或是圍巾覆蓋住口鼻,以吸入較溫暖的空氣。兒童應該要用鼻子呼吸而不是用嘴巴,以增加呼吸空氣的水分調節。都可以降低誘發氣喘的機會。

剛開始練游泳時須視情況,搭配吸入性氣管擴張劑使用,以避免急性發作。圖/照護線上提供

暖身做足;安全用藥,氣喘兒運動免緊張

[運動前先暖身]

延長暖身運動時間,前 15~30 分鐘暖身或是伸展運動,運動時最好每隔一段時間便休息 5 分鐘再繼續運動,可以減輕氣喘發作的嚴重程度、並且讓不穩定氣喘兒童在往後幾個小時內從事運動時,較不易誘發氣喘症狀。

[適度使用擴張劑]

曾在運動後出現氣喘症狀的兒童,若要短暫參加較為激烈的運動,可以給予預防性藥物,如運動前 20 分鐘吸入短效性的支氣管擴張劑來避免「運動誘發型氣喘」5 小時以上,而吸入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則藥效可以維持 10 個小時以上。

[急救無效緊急送醫]

萬一在運動中氣喘發作,應立即停止運動,並馬上給予吸入型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2~4 下,需要時可 15 到20分鐘一次。若是一小時噴了 3 次支氣管擴張劑,氣喘依然沒有緩解,就要趕緊到醫院,才能避免病況惡化!

若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氣喘依然沒有緩解,還是得趕緊到醫院!圖/照護線上提供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19 篇文章 ・ 263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童年運動的時間與未來薪資有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稀有資源「青春」!——《運動場上學到的 9 堂經濟學》
商周出版_96
・2023/02/26 ・245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孩子該花多少時間運動?

人們常常以為經濟學就是研究金錢,其實不然,經濟學是在研究稀有資源。如同社會需要了解如何最佳運用水、肉及潔淨空氣等稀有資源,人們必須決定如何消費他們有限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當我們在思考孩子應該花費多少時間投入運動時,就會遇到一個經濟學的問題。

青春是你能擁有資源裡最珍貴的,要有效率地運用這段歲月,就需要一邊為接下來的人生做準備,一邊玩得過癮,免得之後懊悔地回首這段時光。如果不能在任何一方取得平衡,就可能會造成長遠的後果:有些人在高中時期蹺課吸毒,或許當下很快樂,卻很可能在之後的人生付出代價;有些人為了努力就讀大學先修微積分,總是回絕派對邀請,卻可能在成年後懊悔蹉跎青春。

有鑑於此,青少年體育總是超乎想像的昂貴。足球、曲棍球棒、場上時間、接送比賽的油錢等成本加總起來,絕對是一筆可觀的數目,但是和沒有把時間花費在從事其他事情的「機會成本」相比,看起來就微不足道了。

孩子花費在練習足球的每個下午,就是沒有讀書的下午。讀書是更能直接獲得報酬的活動,可以直接反映在進入好學校、成年時賺更多錢、能購買更大的房子,以及負擔未來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將下午的時間用來念書,他就會放棄踢足球的機會―可以讓他玩得開心、發展生活技能,又可以強健體能的活動。

青少年體育在童年中有很高的機會成本。圖/envatoelements

就算把這個問題縮減到只剩這兩種選擇,仍舊忽略其他的選項:他可以學鋼琴、獲得寶貴的睡眠幫助成長並維持健康,也可以只是開心地玩樂高 (Lego) 或看《海綿寶寶》(SpongeBob)卡通。因此,青少年體育就像其他兒時的休閒活動,以「機會成本」來說非常昂貴―孩子在擁有珍貴又短暫的幾年中,可能可以擁有另一種體驗,同時享受童年與投資未來。

你可能認為經濟學家可以進行一些精明的研究,看看孩童時期從事運動(組織性運動或其他體育活動),是否會導向未來在勞動市場上的成功,但是其實這樣的研究並不容易。要決定青少年體育是否會在勞動市場上獲得報酬,最理想的方式是隨機指定兩組孩子,讓其中一組孩子從事運動,並禁止另一組孩子做運動。然後當這些孩子長大時,看看哪一組賺較多錢。

如果研究顯示,在童年從事體育活動的成年人賺較多錢,每個人都可以信心滿滿地說:「投資青少年體育可以帶來財務報酬。」不過雖然隨機實驗在社會科學上越來越普及,但是在青少年體育中,沒有人做過採用隨機實驗的研究,我也認為不會有人這麼做。經濟學家可以做結論性研究,例如獲得越多教育的影響、在富裕社區裡長大的影響,以及其他因子的影響,卻尚未找到任何可靠的「自然實驗」來研究青少年的運動參與。

童年參加團體運動,平均薪資會多六 %?

話雖如此,經濟學家還是運用手上的數據,盡了最大的努力。幾項研究顯示,童年從事較多運動的人,長大後會賺較多錢。一項研究以二十幾歲的美國人作為樣本,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在高中時期參與組織性運動的人,平均薪資多六 %。

青少年體育與未來薪資相關,但不代表運動就會變成有錢人。圖/envatoelements

最近一項關於德國青少年的研究同樣顯示,從事青少年體育的人有較好的工資與勞動市場成果。不過即使這些結果耐人尋味,我們仍須謹記統計學概論的箴言:相關不等於因果。儘管從事這些研究的經濟學家做了所有努力來控制其他變因,卻仍舊不能清楚地將因果關係與相關性分開。同時也有另一個似乎合理的解釋認為,在孩童時期從事運動不會有助於之後的職涯。

例如,我們從大衛的全壘打勝利中得到的快感,並不僅限於小聯盟的比賽;大衛和我都是好勝的人,大概不管做任何事,我們都會統計獲勝與失敗的數字來衡量成功。在客廳觀看美國益智節目《危險邊緣》 (Jeopardy!)是我和大衛熱衷的活動,我們會仔細記錄分數,還充斥著好幾次「我先說出答案的!」的叫喊。

我們都從事許多青少年體育項目,但是組織性運動並未讓我們變成好勝的人,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如此。或許是如此好勝的天性帶來勞動市場的成功,也或許是這樣的天性讓我們對青少年體育感興趣,但是在經濟學家的分析中無法衡量這個因素,研究人員沒辦法指出好勝心是否為這些結果的原因。

這些研究的結論是,在孩童時期從事運動可能會為接下來的人生帶來好處。每一項研究都發現青少年體育與薪資的相關性,青少年體育活動增加,薪資越高。但是如果說有影響的話,其實影響很小。

其中一項近期研究是關於美國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度的數據,與先前的研究一致,該研究發現從事運動的孩童會獲得更多教育,在接下來的人生得到更高薪資,而且身體更健康。不過經濟學家的結論也表示,這些關係幾乎是因為參與運動的孩童和不參與運動的孩童不同,而且無論從事運動與否,孩童運動員都比較成功也比較健康。如果在乎的只是在勞動市場上的成功,更妥善運用時間的方式可能是念書,而不是長時間的運動訓練。

對家長而言,這樣的解釋很直接明瞭。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從事體育活動可能對未來只有些許助益或一無所獲。以投資而言,從事體育活動也很難證明什麼,如果你的孩子不愛運動,不要強迫他們。但是對許多孩子來說,青少年體育提供許多簡單的「消費價值」(consumption value)。孩子真的很喜歡運動,又因為童年無法倒帶,所以有很好的理由讓他們為所欲為。

經濟學家的重點建議很簡單:讓你的小孩當一個小孩,想運動就運動。

——本文摘自《運動場上學到的 9 堂經濟學》,2022 年 7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商周出版_96
111 篇文章 ・ 35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2

3
1

文字

分享

2
3
1
想站 C 位,先站定位——聽覺和身體平衡原來緊密相關!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2/12/24 ・172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研究員 林桂如
平衡感不只依靠眼睛和大腦,更與聽覺系統息息相關! 圖/Pixabay

如果平衡感好,不僅可以輕易維持單腳站立的金雞獨立姿勢,還可以像韓國防彈少年、Twice 天團的成員們一樣,迅速變換舞蹈動作,也不至於跌出鏡頭外!

只是,你知道嗎?平衡感和臉蛋無關,更不只依靠眼睛和大腦!我們的耳朵,其實是維持身體平衡息息相關的要角。許多平衡感不佳的人,最後往往發現問題出在他們的耳朵上,箇中原因便是當內耳出現問題,將可能導致平衡跟著出現異狀,例如:步履不穩、搖晃,天旋地轉的眩暈,讓人站也不「適」、坐也不「適」。

聽覺和身體平衡的關係

如欲維持良好的身體平衡,將有賴聽覺系統中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將接受到外界刺激,經前庭神經將刺激信息傳入相應的腦幹內的前庭神經核和小腦,再經視覺系統(visual system)和體感覺系統(somatosensory system)傳送至腦內更高層次的中樞神經系統處理,最後以運動神經系統做出反應。

國外相關研究指出,如果聽力受損時,前庭系統功能很可能也會有損傷,以致出現協調與平衡能力上的問題,甚至阻礙聽覺障礙(以下簡稱聽障)者的動態平衡(dynamic balance)(如:跑步、踢球)、靜態平衡(static balance)(如:單足站立)和協調能力的發展1。因此,鑒於當聽力損失程度越重,其前庭功能失調的風險也越高,反映在生活中的表現可能為較晚學走、學習或從事關於平衡的活動時常受挫,故建議當個人的純音平均聽力閾值(pure tone threshold)超過 65 分貝以上者,宜進一步進行前庭功能測試2

適度運動可促進平衡表現,聽覺障礙者亦然!

在諸多研究上顯示,相較正常聽力者,聽障者的靜態與動態平衡上均有明顯表現較差的情況。然而,在比較聽障運動員與正常聽力者的平衡表現時,結果卻顯示聽障運動員在動態平衡能力和正常聽力者相當,甚至更好,惟靜態平衡能力中的表現仍明顯比正常聽力者差;進一步比較一般聽障者與聽障運動員間的平衡表現,亦發現聽障運動員有較好的反應時間、移動速度及靜態平衡能力3

從上述可知,藉由後天規律、適度的運動,除了可改善平衡表現和運動能力,亦能促進心理發展和社會技能4,並預防失衡導致的意外或傷害發生,這樣的成效在聽障者身上亦可見一斑5

運動可促進個體平衡表現,達到較佳的反應時間、移動速度和動、靜態平衡能力。圖/Pixabay

面對平衡感欠佳的孩子,宜留意其聽覺狀況、整體發展與適時引導!

    平衡感與生活自主有關,平衡感不佳的孩子,很可能無法自行走路、跑步或上/下樓梯,進而影響整體學習與適應。在平衡感欠佳者的孩子中,除了存在於自身的神經、前庭、肢體動作發展因素,也可能與個體所處的後天環境中家長過度保護、提供的環境刺激過少有關。

    當遇到平衡感不佳的孩子時,除了應留意其聽力發展外,亦建議定期參考「兒童健康手冊」分齡發展檢核,或各縣市衛生局提供的「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加以留意。同時,亦鼓勵家長多提供兒童早期動作發展的經驗,如:當孩子可以放手行走時,酌量減少推車乘坐或手抱的機會,此外,也可善用共融遊戲場的遊戲設施加以探索,並可透過居家平衡小遊戲,如:練習墊腳尖、維持平衡;一隻手牽扶上/下樓梯;在柔軟的物體面(如:枕頭)上站立;玩需要經常轉頭的活動來提高前庭視覺反射功能(如:走路去拿一個球並把它放回桶中)等,幫助孩子從遊戲中練習平衡感!

參考文獻

  1. Chilosi, A., Comparini, A., Scusa, M., Berrettini, S., Forli, F., & Battini, R. (2010).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to profou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 clinical study.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52(9), 856-862.
  2. 2Castiglione, M., & Lavender, V. (2019). Identifying red flags for vestibular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The Hearing Journal, 72(3), 32-35.
  3. 高賡祖、林威秀(2020)。兒童與青少年聽覺障礙者平衡能力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4(4),249-258。  
  4. Vidranski, T., & Farkaš, D. (2015). Motor skills in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with or without cochlear implant – a systematic review. 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39, 173-179. 
  5. Hartman, E., Houwen, S., & Visscher, C. (2011). Motor skill performance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dea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8(2), 132-145.
所有討論 2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0 篇文章 ・ 208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水滴其實不是水滴狀?看似單純的現象下,暗藏數條複雜規則——《大自然的數學遊戲》
天下文化_96
・2022/12/23 ・272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混沌使我們了解,遵循簡單規則的系統可以表現出驚人的複雜行為,這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教訓,包括那些以為嚴謹管束的公司就能自動平穩營運的經理階層;自以為針對問題立法,便能消滅問題的政治人物;以為替某個系統找出模型,就等於完工的科學家。

但這個世界也不可能完全混沌一片,否則我們根本無法生存。事實上,混沌現象遲至今日才被發現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在許多方面仍舊相當單純。當我們向深層探索時,這種單純性通常就會消失,可是在事物的表面它依然存在。

我們用來描述這個世界的語言,即奠基在這些單純性之上。例如,「狐狸追逐兔子」這個敘述之所以有意義,只是因為它掌握了動物互動的一般模式。狐狸的確會追逐兔子,這也就是說,當一隻餓狐狸看到兔子時,牠就很有可能窮追不捨。

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然而,我們若是開始注意細節,單純性很快就會消失,一切都會變得複雜無比。比如說,為了進行「窮追不捨」這簡單的行動,狐狸必須先能認出兔子,然後還得做好拔腿飛奔的準備。想要了解這些行動,我們必須先了解視覺、模式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與運動。

狐狸作跳躍運動時的軌跡。圖/envatoelements

在第七章中,我們探討了第三點:運動,發現它牽涉到生理學與神經學的複雜現象,包括骨骼、肌肉、神經與腦部。而肌肉的行動又由細胞生物學與化學決定;化學則由量子力學主宰;至於量子力學,又可能受制於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在萬有理論之中,所有的物理定律都統一於整體架構之下。

如果我們暫且忽略運動,改為研究視覺或模式辨識所開拓的領域,我們仍將發現同樣不斷開枝散葉的複雜性。

由於只有我們的出發點具有單純性,所以,若非大自然的確利用了複雜無比的因果網絡,就是自然界的機制與大部分複雜性無關。看來,想要一探究竟似乎毫無希望。

直到最近為止,科學研究的自然途徑都是順著複雜性這棵大樹,不斷向下挖掘。這就是寇恩與我所謂的「化約論者(reductionist)的噩夢」。沿著這條傳統路徑,我們學到很多關於大自然的知識,尤其是如何操控大自然為我們服務的知識。

但是我們再也無法見到巨大的單純性,因為我們不能再將它們視為單純的現象。

近年來,有人提出一個根本不同的途徑,統稱為「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它的中心課題,是眾多成分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大尺度單純性。

在本書這最後一章,我準備介紹三個複雜性產生單純性的例子。它們並非取材自複雜理論學家的著作,而是我從當代應用數學的主流「動力系統理論」所選出來的。

我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來是想證明複雜理論的中心思想已出現在所有科學中,與任何刻意提倡它的行動無關;一場寧靜革命已經接近沸點,其實我們都能看得出來,因為不少氣泡都開始冒出了水面。

另一個原因是,它們各自解決了自然界數學模式的一個歷史大謎,讓我們因此眼界大開;如果不是藉著這些問題,我們根本無法體會自然界的這些特色。這三個題目分別是:液滴的形狀、動物群體的動態行為,以及花瓣數目的奇異數字模式(我在第一章曾提到會在這裡揭曉謎底)。

你真的知道水滴的形狀嗎?

首先,讓我們再回到水滴從水龍頭緩緩滴下的問題。

這是個天天可見的簡單現象,但它已為我們提供了混沌的知識。現在,我們還要藉它來了解複雜性的一些面貌。這一回,我們注意的焦點不再是水滴的時間間隔,而是準備研究當水滴脫離水龍頭時,它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子。

這難道不是很明顯嗎? 它一定是個眾所周知的「淚珠」狀,有點像隻蝌蚪,前頭是圓形,漸漸彎成尖尖的尾巴。畢竟淚珠就是這種形狀。但它並不明顯,事實上,它根本不正確。

當我首次聽到這問題的時候,我主要的驚訝來自這個答案並沒有太長的歷史。有關流體的科學研究簡直汗牛充棟,說它們占據圖書館中數英里的書架絕不誇張,當然其中應該已有人費心觀察過水滴的形狀。

然而,早期文獻中只有一張圖畫正確,那是在超過一個世紀之前,由物理學家瑞利男爵 (John William Strutt,Lord Rayleigh, 1842-1919)所繪製的。由於那張圖畫太小了,所以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一九九○年,英國布里斯陀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的數學家佩里格萊恩(Howell Peregrine)等人將這個過程拍攝下來,發現它比任何人想像中的還要複雜得多,但是也有趣得多。

水滴掉落時。圖/envatoelements

一滴水滴形成之初,是懸掛在水龍頭尾端水面的一個鼓脹部分。它會慢慢形成一個腰身,這個腰身愈變愈細,下端的水滴則漸趨傳統的淚珠狀。在一般人的想像中,這個腰身會被掐斷,形成一個又短又尖的尾巴。可是事實上,腰身卻會愈拉愈長,變成一根細長的圓柱,下端則懸掛著一個幾乎接近球形的水滴。

接下來,圓柱與球形接觸的部位開始變得更細,最後成為一個尖點。在這個階段中,整體的形狀看來像是一支毛線針按在一個橘子上。「橘子」隨後便從針尖處脫離,然後它一面墜落,一面還在進行輕微的脈動。

不過故事並沒有結束。現在,毛線針尖銳的尾部開始變圓,還會有微小的波動向上傳到它的頂端,使它看起來好像一串愈上面愈小的珍珠。最後,這根圓柱的頂端收縮成一個尖點,然後整根圓柱也掉了下來。在墜落的過程中,它的頂端變成了球形,並有了一系列複雜的波動沿著它上下傳遞。

我希望各位讀者也像我一樣感到驚奇,我從沒有想到墜落的水滴會這麼「忙碌」。

這些觀察解釋了為何過去沒有人研究這問題的數學細節,因為它實在太過複雜了。當水滴脫離時,系統會產生一個奇異點(singularity),該處的數學將變得十分棘手。毛線針的針尖就是這個系統的奇異點。可是為什麼會有一個奇異點呢?為什麼水滴要以這麼複雜的方式脫離呢?

一九九四年,艾格斯(J. Eggers)與杜邦(T. F. Dupont)證明這是流體力學方程式的必然結果。他們利用電腦模擬這些方程式的演化,在電腦中重現了佩里格萊恩發現的情節。

水滴脫離前後的形狀變化。圖/《大自然的數學遊戲 》

——本文摘自《大自然的數學遊戲 》,2022 年 11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29 篇文章 ・ 61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