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的大量生產與廢棄傷害環境和生態
塑膠自問世以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生活變得更便利。時至今日放眼生活周遭,隨處都是塑膠製品。但這樣便利的背後帶來大量的環境汙染問題。自 1950 年,塑膠首次大量生產,那一年總共製造出 200 萬噸塑膠。2017 年總量來到 83 億噸,2050 年預估將達到 340 億噸。
英國衛報的調查揭露,全世界每分鐘購買 100 萬個寶特瓶,2021 年將增加 20%。但美國學術機構領軍的全球性塑膠生產總量分析研究發現,有半數塑膠在四年內就變成垃圾;研究也指出,2015 年共生產了 70 億噸的塑膠垃圾,只有 9% 被回收,12% 被焚燒,剩餘的 79% 通通進入了掩埋場或環境中,汙染全球的陸地、海洋,嚴重傷害環境和生態。但每年仍然有大量新的塑膠被產出。
那麼廢棄的塑膠要如何回收處理呢?是否有機會再利用?科學家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首先先來理解一些關於塑膠的基本知識。
塑膠是怎麼來的 ?
塑膠的原料是從石油當中提煉出來。石油如果利用分餾的方式,可以依沸點不同而分離加工得出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產品。石油主要是由碳原子與氫原子所構成的化合物,僅由碳原子與氫原子所組成的碳氫化合物又統稱為烴,而僅碳氫作簡單直鏈狀排列的稱之為烷。
以汽油成分之一的「辛烷」為例說明,如圖一所示,辛烷的主要骨架由 8 個碳原子排列而成,周圍與氫原子形成鍵結,這樣的簡單排列稱為「烷」類。因為有 8 個碳,分子以天干(甲、乙、丙、丁…….)命名,數字 8對應的字是「辛」,所以稱為辛烷。
從石油到塑膠
由於石油裡面成分混雜,若要生產塑膠,需要先將石油的分子切成較小的片段,再將它組裝成較大分子的塑膠。在學術專業領域中,將分子切割成小片段的過程稱為裂解(Pyrolysis),而重組後具有大分子量的化合物稱為聚合物(Polymer)。
將從石油中得出的輕油在 800℃~900℃ 的無氧狀態(有氧氣就變成燃燒反應)加熱,分子的鏈段會局部斷裂,被裁切成好幾段,以小分子的組成存在,這個過程稱為裂解。再經過一連串的分餾程序,將不同的化學成分利用沸點的差異分離後,取得氫氣、乙烯、丙烯、丁二烯、芳香烴等一系列石化基本原料。而主要產品是乙烯,是塑膠的重要原料。裂解的產物有多種成分,在此僅以最重要的成分來進行說明。
石油裂解後產生的乙烯分子(如圖三所示),可以經由化學反應讓彼此連結起來形成大的分子鏈(高分子聚合物),這樣的反應稱為聚合反應。
以乙烯為基本單元聚合而成的聚乙烯(如圖四所示),由於加熱為熔融狀態,就可將之擠壓成型,形成塑膠製品。所以我們使用的塑膠是經過石油裂解後再聚合所產生的。
廢塑膠回收裂解煉油,怎麼來的怎麼去
讀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想到,如果應用前面提到的熱裂解方法來處理(如圖二),是否就可以將已經聚合的高分子裂解成小分子烷類燃料?答案是肯定的。
為了提高分解聚乙烯分子的效率,科學家在裂解過程中加入催化劑來幫助裂解反應的進行,在 400℃~500℃ 的溫度下進行無氧裂解,使其回到原始的氫與碳原子狀態,接著再重新排列分子組成,就可將廢塑膠轉換成有用的燃料與蠟。
不過分解過程中所需用到的催化劑原料銥(Ir)與錸(Re)金屬,價格並不便宜。科學家的目標將致力於改善塑膠與催化劑間使用量的比例,將催化劑的比例降低,或提高催化劑回收率;除此之外也研究以更低價格的催化劑來取代昂貴的金屬,並期望未來若技術更成熟進步,可以處理未經分類、特殊分類或複合材質的塑膠。
廢塑膠回收裂解煉油,約 80~85% 可轉化為燃料油,其餘 5% 為天然氣,10% 則為碳黑。這項技術為塑膠垃圾的處理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法,讓危害環境和生態的塑膠垃圾有機會變成有價值的資源。
參考文獻
- Ostashevsky, L. (2014, November 11). The afterlife of plastic. Al Jazeera America.
- Taylor, M. (2017, July 19). Plastic pollution risks ‘near permanent contamin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Guardian.
- 全球塑膠生產總量分析 揭83億噸的「重量級」傷害。環境資訊中心。
- 塑膠廢料萬年不滅? 回收煉油再創資源價值。環境資訊中心。